空城計的故事梗概300字
① 空城計 縮寫 300字左右
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回帶著答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小說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② 分析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主人公.300字.
叫分析三國演義抄中空城計的主人公
又沒問你們中空城計歷史上有沒有
三國演義本來就有空城計
所以提問沒什麼問題
簡單的說,就是抓住敵人的心理實施合適的計策
司馬懿謹慎多疑,所以空城計能成功
諸葛亮布置的好也是一個因素
③ 《空城計》故事300--400字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叫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諸葛亮的士兵問道:「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說:"兵法雲,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如果是司馬昭和曹操的話,我是絕對不敢實施此計的."
④ 三國故事--《空城計》要300--40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版兵乘勝權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沖在註解里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4] ,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5]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6]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且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2] 而「郭沖三事」並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沖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偵察」的質疑成立,那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沖三事」的真實性。
⑤ 《空城計》故事300--400字。急急急!!!
「空城計」的故事
在中國,諸葛亮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如果說一個人像諸葛亮一樣,那是對他的高度贊賞。下面就是一個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紀左右,中國的國土上並列存在著三個主要的國家:魏國 、蜀國和吳國。當時被稱為「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相互間經常發生戰爭,但是誰也消滅不掉誰。諸葛亮是蜀國的軍師,素以善於指揮戰爭而著稱。
有一次,魏國得知蜀國的戰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萬士兵,就派大將司馬懿率領十幾萬軍隊前去攻打。蜀國得知魏國的軍隊正迅速向西城趕來後,非常緊張。以一萬士兵抵擋十幾萬敵人,如以卵擊石,必敗無疑。可是調集軍隊增援又來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一向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他命令城內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暫時躲避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大開城門,等候敵人的到來。
魏國大將司馬懿不久即帶兵包圍了西城,但令他吃驚的是,本來以為會戒備森嚴的西城卻城門大開,城牆上也看不到一個守衛的士兵,只有一個老頭在城門前掃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時候,看到城樓上出現一個人,正是他的老對手諸葛亮。只見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預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來,隨即悠揚的音樂從城樓上傳下來。魏國的將士都愣住了,在大軍圍城的危急關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卻彈起了琴,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面對開著的城門和彈琴的諸葛亮,老奸巨滑的將軍司馬懿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想,城裡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馬。這時,只聽得城樓上傳來的琴聲由舒緩漸漸變得急促起來,彷彿暴風雨就要來臨一般。司馬懿越聽越不對勁,他懷疑這是諸葛亮發出調動軍隊反攻的信號,於是急忙下令撤退
。魏軍迅速撤退,就這樣,蜀國的西城沒有用一兵一卒得以保全。這就是諸葛亮有名的「空城計」。
⑥ 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快,大約兩百字左右
馬謖丟了街亭,由於大軍離此較遠,短時間內,難以回援。
諸葛得知之後,立馬將天水、南安、安定三城的人口物質掉走,其餘各部皆隱於西城之外山谷之中,其中關興張苞鼓噪吶喊,以為疑兵,張翼姜維則潛伏其中,伺機而動。
西城之中僅餘五千老弱殘兵,且其中2500人已撥去調運物質。
司馬15萬大軍近在咫尺,諸葛命各部藏於城中,又命幾十耳聾眼瞎之輩於城門外清掃,自己則攜一琴於城門之上彈奏,司馬兵臨城下,諸葛依泰然處之。
司馬見此不敢進前,下令退兵。司馬昭疑而問之,司馬懿說:諸葛生怕謹慎,從不冒險,現在卻城門打開,一定伏兵藏於暗處,現在不退定然中計謀!
(6)空城計的故事梗概300字擴展閱讀:
1、明知諸葛亮是空城計,司馬懿還撤兵的原因:
司馬懿心中早有打算。他清楚自己最大的敵人並不是諸葛亮,而是來自魏朝內部的種種猜測和不信任。朝中人人都提防他司馬懿,無論是曹丕,亦或是曹睿,個個明擺著質疑他。
在他們眼中,自己只是個消滅蜀國的武器,一旦蜀國沒了,自己必會成為他人的心頭大患,只有諸葛亮還活著,他司馬懿才能保全自己。
正因如此,司馬懿故意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看似兵敗,實際上棋高一著。而諸葛亮必然也料到了司馬懿的顧忌,所以也彈出了飛鳥盡良弓藏的意思。
2、《空城計》出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
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空城計,是一種被動作戰的被動行為,當那些實力空虛、因遭受意外壓力被迫走投無路的一方,採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圖矇混過關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由於此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有許多主動權和機遇還掌握在對方手裡,因而,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不宜使用空城計,同時,此計也不宜重復、多次地運用。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
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准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⑦ 空城計縮寫300字 跪求
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版懿帶著二十萬大軍權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小說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⑧ 空城計復述300字左右
三國時期,魏蜀之戰,魏平西都督司馬懿奪取了要塞街亭。諸葛亮因馬謖大意失街亭正自責用人不當。此時司馬懿大軍逼近西城,不巧諸葛亮已將兵馬調遣在外,一時難以回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
危機之中,諸葛亮自坐城頭飲酒撫琴,一副悠閑自在的樣貌。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門大開,幾個老兵在掃地,耳聽諸葛亮琴聲鎮定不亂,心中疑惑,不敢貿然進城,自退二十里路觀察。及至探明實情回到時,趙雲率大軍已到,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之計。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計的奇巧之處在於: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
三國時,諸葛亮之所以能大膽地以「空城」退敵,就是他能准確地惴摸到了司馬懿謹慎、多疑而心虛的心理狀態,而諸葛亮獨出心裁、奇異的思維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時的危局。
(8)空城計的故事梗概300字擴展閱讀
李廣空城計退匈奴: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
一直追了幾十里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准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里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巧用空城計。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上馬,沖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那個軍官。
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奴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⑨ 急求急求:三國演義空城計的主要內容~~~字數:200字以上、300字以下
孔明將人馬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備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贊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