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孔子的故事寫一篇800字作文
⑴ 孔子的故事小學四年級200字作文,今天作業要啊,快快快急要,拜託啦。哭!
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
⑵ 孔子名言為題目的啟發作文800字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孔子待人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名言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內。那個國家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長發的洋妞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
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鍾。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的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
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學習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
名言故事:這里介紹一則中國乒乓球隊關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故事:
當中國隊蟬聯世乒賽男女團體冠軍後,「中國獨霸影響乒乓球發展」的老調再次響起,對此中國國家隊總教練蔡振華笑著駁斥說:「這個說法不成立。三人行,必有我師。」
蔡振華指出,國際乒聯進行的大球、11分制以及無遮擋發球等改革並不是為了照顧中國而「專門」設計的。他說:「新規則對大家都很公平,剛出台時對我們的沖擊也非常大。但關鍵的是如何適應那些規則、虛心地去學習、研究應對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自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被不少國內球迷批評說「偏心」、故意遏制中國。他日前也表示「中國獨霸不足畏」,他本人並沒有對中國選手連續奪冠感到憂慮,相信觀眾也不會。
蔡振華說,中國乒乓球歷來戰績不俗,是因為始終虛心向其它國家學習,在技術上保持領先。
「早些年,我們鼓勵退役的運動員到國外打球,就是想通過他們作為窗口,了解國外的獨特訓練模式。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學習,例如我們要學習韓國選手敏捷的步法等。」
「其實,我們領先於世界的原因在於我們有高素質的教練組,多年來能夠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研究、發展,給運動員進行非常細致的技術指導,」蔡振華說,「我們在技術創新上不怕冒險,可以說始終走在世界最前列。比如說王皓的直拍橫打,我們就敢於讓他去嘗試。」
「至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才儲備,我們從去年起就已經准備好了,屆時的奧運人選都已在國家隊里,在我們的視線之內了。當然,我們也歡迎多冒出一些新人來充實隊伍。」蔡振華說
⑶ 以孔子的故事為材料寫一篇作文 速求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烈。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90歲了。
那個老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頭,而且他的論點好像是正確的。」
===========================
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游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制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托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著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著孔丘的背後笑了起來,他正想說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說:「國君怎麼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並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著,說:「好怪的一個人吶。」孔丘正待再說什麼,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沒有鬍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乾脆就沒有了。肩上斜背著一個干癟的袋子。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里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著那人的頭說:「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發怎麼這么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麼會這么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凄慘地露了出來,說道:「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說:「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並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么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說你的名字吧。」
孔丘說:「我叫孔丘。今年六歲。」那人又轉向阿牛,說:「你呢?」阿牛往後退了一步,說:「我叫阿牛。」那人說:「你們剛才在玩什麼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聽了說:「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孔丘大聲說:「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麼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鬆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說道:「你為什麼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游戲嗎?跟叔叔說說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願意玩這種游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說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聖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游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說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說道:「什麼文王周公,什麼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里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說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著。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
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說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么?」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說了幾句。請問夫人,令郎玩的游戲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說:「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說。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說:「先生錯了。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實用和真理並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著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著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麼能夠看著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說完,徵在拉著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後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說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願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一直發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說:「那就有勞李先生了。」
* * *
一個周後,孔丘因為有老師指點,學的很快,整天樂呵呵的很興奮的樣子,徵在看了很高興,李耳也對他贊不絕口,原本醜陋陰沉的臉也漸漸有了光彩;顏徵在又給他縫了一件衣服,為他買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漸漸顯露出他溫文儒雅的一面,言談舉止之間,自然透露出一股貴族氣息。讓顏徵在很驚詫。
這天下午,顏徵在織完了布,走到孔丘學習的房間,見兩人正在休息,就說道:「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學識這么淵博,應該是家學吧?」
李耳正在笑著的臉一下子陰沉了下來,露出一種很痛苦的表情,低下頭去,放開了原本按著孔丘肩膀的手,沒有說話。徵在連忙說:「對不起,李先生。」說完就要退出去,只聽見李耳說:「孔夫人請等一等,」徵在停住腳步,「孔夫人,我已經在您家裡住了一個多周,卻還沒有告訴您我的出身來歷,實在很失禮。今天我就給夫人講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個魯國大族,小的時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讓他成為自己家族的繼承者,就給他僱傭了最好的周禮老師,讓他學六藝,讓他學習各種各樣一個貴族必須具備的品質;李耳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成為貴族圈子裡最出名的學識淵博者,被人們稱為「周禮之星」、「復興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著要在各國貴族中推廣已經沒人理會的周禮,恢復周禮昔日的榮光。可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
李家的政敵,大夫仲米是一個堅決的反周禮主義者,他原來是個大商人,因為替魯國國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為大夫,他一直鼓動魯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親為首的老貴族的堅決反對。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滅,但卻一直沒有機會。
魯國儲君行冠禮成年的時候,魯君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狩獵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魯君的旁邊射了一箭。事後,魯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誣告是李耳的父親所為。就這樣,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李耳的父親被殺頭,母親不久就因為悲傷過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魯國。
開始的時候,李耳並沒有絕望,除了悲傷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別的國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偉大報復。但他游歷了很多國家,很少有國君願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小國,也是不多長時間就失敗。
在一個叫堍的小國,他和掌權的一派政敵發生了沖突,結果一敗塗地,險些喪了性命,臉上還留下了一個刀疤。這使得李耳心灰意懶,再也不想過問政治,於是就想回到魯國,死在家鄉。在曲阜城外遭到一夥強盜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給撕掉了。進城之後,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戲。
孔丘對周禮的執著和徵在對周禮的信心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也把他心底的一絲希望重新點燃,這才主動要教授孔丘的周禮課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經呆了有六個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語漸漸地多了起來。說顏徵在終於耐不住寂寞,開始勾引男人了。顏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圍攻了一番,說他是風流寡婦的兒子。孔丘仗著自己個子比較高,沖了出來。回家以後,抽抽搭搭地跟母親說了,正好李耳也在旁邊,感覺很郁悶。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裡找他吃飯的時候,發現房間里空空如也,收拾地乾乾凈凈,一張紙條躺在桌子上,寫著:
「孔夫人:令郎孔丘,師從本人李耳,時逾半載,其藝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請辭,請夫人見諒。」
徵在看了很久。沒有說話。
⑷ 六年級學無止境的作文關於孔子的故事
今天上午,我讀了《孔子學琴》這個故事,覺得非常好,就想把它寫下來和夥伴們分享。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孔子學琴》告訴我: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或是進入的不徹底,便難以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學習也不是為別人學,是為自己學,為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⑸ 孔子過泰山側改寫故事600字作文
孔子過泰山側的故事,從故事的起因、過程和結果、啟示等方面改寫如下:
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得很傷心。孔子用手扶著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貢前去詢問。子貢走到女子身旁,說:「聽您的哭聲,真像一再遇上憂傷的人。」婦女於是說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於虎口,我怎能不傷心呢?」孔子說:「那您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女回答說:「(因為這里)沒有殘暴的征稅啊。」孔子沉默了一會,對學生們說:「你們記住,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猛害人啊!」
不說孔子過某座城,只說他老人家從泰山旁走過,朴實無華中顯出的是山的偉大。孔子作為「萬聖師表」,當然夠偉大,一旦「過泰山側」,從真正偉大的泰山旁走過,無論那時陽光燦爛還是陰影濃重,巨大的山影襯托的看似是孔子的渺小,其實倒是他的偉大。
(5)聯合孔子的故事寫一篇800字作文擴展閱讀:
寧與老虎為伴,死於虎口,也不願去接受暴虐者的統治,用反襯的方法烘托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不堪忍受。這種水深火熱 的狀況也許有點誇張,但卻道出了一種現實:人類社會有時比獸類社會還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時比食人野獸還要殘忍。
個人是無力反抗比野獸還要兇殘的暴政,即使像孔夫子那樣的聖人,也只有哀嘆的份兒。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烏鴉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於野獸為伍,寧為野獸腹中餐,不願做人刀下鬼。
⑹ 孔子的學生救人 接受了禮物 孔子表揚他 另一個救人沒接受 孔子批評了他 有關作文
你說的這個人是孔子的大弟子 子路
子路救了一個小孩,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
子路收下了,有人說子路做好事要回報,不君子
但孔子表揚他,說:這樣以後會有更多的人做好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可以用兩個材料做一個對比。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呂氏春秋》
註:
魯國法律規定,如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出錢贖回來,事後可由國家報銷贖金。
孔子的學生中有個叫子貢的,是商界成功人士,一次他到國外商務旅行,順便響應國家號召,贖了一個同胞回來,事後卻拒絕了國家支付的贖金。
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人家送一頭牛謝他,他老實不客氣地收下了。
子貢贖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應得的獎金,孔子說:唉,從此不會再有人替魯國人贖身了。子路救人後欣然接受了別人送給他的牛,孔子知道後很高興,說:從此這樣的救人的事情會更多。
孔子的故事
話說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飢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別說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誇口,認完再說。」說罷拿起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識了!」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顏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一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啊。」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⑺ 孔子兩個學生的故事 求一篇作文 要求:選擇一個側面 一個角度 構思作文 自定立意
規 則 頌 歌
00夏昕
00「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氏教導子孫們小心謹記,謹記之甚,似生出了規矩既立不容違反的道理。
00孔子贊成做善事應有善報,更不能讓行善的人蒙受損失。你可能疑問:行善為善,為什麼不敵善有善報?因為它涉及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社會的利益與道德的問題,是規則問題。
00「當一切的規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時候,你離邪惡有多遠?」這是恐怖片《隱身人》海報上的一句話。一個透明人面對那不透明的世界時,潛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慾望開始蘇醒,於是,就有了那個邪惡的隱身人以及這部驚悚的影片。
00每個人心底都靜置著邪惡,而禁錮邪惡的束縛一旦開啟,那麼就有了人類歷史上諸多的暴行。即使仍在規則束縛之中的人見到禁錮以外的人一次次滿足慾望時,他們也會蠢蠢欲動,爭先恐後地做「隱身人」。
00慾念的壓制來源於道德,這是一種來自人類長久社會活動中積累的理念,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這是我國古代儒學的中心之道,但古人雲:無德必亡,唯德必危。這就是說,沒有強制力量的道德是蒼白無力的。從這一點來說,法家倡導的「以法治國」才是治理社會的有效的、切合實際的方法,而所謂的「以德治國」只是一種「烏托邦」。
00人性所致,我們無法抑制慾念的衍生,輿論力量的攻擊,卻可以約束因此而導致的行為,這就是規則。我們內心的邪惡或善良可能將某種規律顛覆千次萬次,但帶有懲罰性的規則使得意外無法出現,從而形成法制社會。因此,我們應牢牢握著規則的准繩,決不違反規則。
00納撒尼爾·霍桑寫過:「在看似傷亂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被規范地放在某一個位置,一旦脫離了這個位置,我們將被這個世界遺棄。」他筆下的威克菲爾德違背的是另一種規則,一種社會法則。
⑻ 閱讀下列兩則故事,按要求作文。
【命題依據】今年高考作文命題形式會出現多樣化,作文應首先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其次,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寫作提示】這是一道「多則材料 + 自定話題」的作文題,關鍵在於審題,應認真閱讀材料,歸納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後圍繞材料主旨,確定一個積極的健康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來的多則材料的主旨必須涵蓋每一則材料。前面作文題中兩則材料講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兩個故事,第一則講的是孔子表揚學生見義勇為後收取貴重酬謝禮品,第二則講的是孔子批評學生贖回奴隸後不到官府報銷。兩個學生一個是救人,一個是贖人,概括起來都是善舉;一個學生收取報酬遭到人們非議卻得到孔子表揚,一個私人掏腰包得到人們誇獎卻受到孔子的責備。可見孔子是贊成善舉得到酬報,不讓行善之人蒙受損失的。這里會產生一個疑問:一向倡導儒家道德的聖人為什麼這樣看重錢財?解答這個疑問正是完成這篇作文的關鍵之所在,它涉及到利益與道德。請看下面這篇滿分作文。【例文】道德旗幟下的沉思 撫卷於案,初對孔子的話語感到不解:義救魯奴而不報賬的學生受責備,同樣是救人一命卻收下謝禮的學生反得表揚。掩卷沉思,方覺意義深遠。(提出觀點,引用材料) 看問題做事情應以誰為最大受益者為出發點。個人雖然收了貴重酬勞,但最大受益者卻是國家和社會,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實德與利的關系並非完全對立,只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高樹道德旗幟使我們 古人雲:「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的確,道德是高尚的品格。從古到今,道德是永恆的話題,它是做人的基礎,無德者不立。但是我們在推崇道德的時候又往往過激,好像道德與金錢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敵人似的,在評價某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時總會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錢上,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首屆「最高科學榮譽獎」,若照以上之論,那我們便應認為他沒道德嗎?不,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稻技術的推廣,讓中國讓世界多養活了億萬人口。相比之下,這500萬對於他的貢獻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便是以此激勵科學家為國做出更大貢獻,讓世人明白中國是個尊重人才的國家,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國人才、留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華工作。「重獎效應」在這幾年也確實卓有成效。 雅典奧運會中國取得歷史性突破,賽後國家重獎了獲金牌運動員,這件事引起很多議論,責難之語充盈於耳。但我認為重獎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勵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說不定我們2008年還會因此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呢。不能認為運動員拿了獎金就喪失了道德,女排隊員不是集體捐款給慈善機構了嗎?無獨有偶,來華賺得巨資的皇馬隊員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時將集體簽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給了中國慈善協會了嗎?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對落水漁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費後救人」的話不免讓人寒心,韓國某明星借「慰安婦」之名出「寫真集」的事件更是讓人為之憤怒,這種重利輕德,一心往錢里鑽的行為令人不齒。 把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尤為重要,我們不應偏頗地盜用道德概念,而應理性地看待和處理道德問題。 朋友,讓我們用理智去審視利益,用理智去維護道德吧!
⑼ 曠寫孔子拜師的故事作文300字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回,三十歲的時候答,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僕僕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⑽ 孔子師徒的故事要長一點的 作文能寫滿1000字
話說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飢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別說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誇口,認完再說。」說罷拿起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識了!」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顏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一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啊。」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