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寫出含有馬字的成語故事

寫出含有馬字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8 00:46:48

A. 用帶馬字的成語編一個故事

向敵人進攻的時刻到了,花木蘭「一馬當先」沖鋒在前,夥伴們「馬首是瞻」,前赴後繼奮勇殺敵.終於「馬到成功」,大獲全勝.
求採納

B. 帶馬字的成語故事

1、【犬馬之勞】成語故事: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趙普年事已高,調任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太宗作詩為他辭行,趙普手捧詩稿潸然淚下,對太宗說:「陛下賜給臣的詩,應鐫刻在石碑上,和我的老骨頭一起埋到黃泉之下。」太宗為之動情。第二天,太宗對宰相說:「趙普是國家的功臣,我從前和他一起交遊,現在頭發白了,牙齒也脫落了,不應再用軍國重務來煩勞他,我為他選了個好地方,讓他養尊處優,借著贈詩表達我的慰問惜別之情,趙普感激淚下,我也傷感地為之流下了眼淚。」宰相告訴太宗:「趙普昨天來到中書省,手持御制詩歌,對臣涕泣說,我這一輩子來日無多,無從報答皇上的恩德,但願來世再為國家效犬馬之勞。臣昨天聽了趙普的話,對照今天陛下的聖意,君臣名分能夠如此善始善終,可謂兩全其美了。」。

成語解釋:願象犬馬那樣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2、【汗馬功勞】成語故事:

西漢初期,蕭何跟隨劉邦打天下,出謀劃策,劉邦當了皇帝後就讓蕭何做丞相,其他武將不服,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逐野獸的狗,而指明野獸方向的是人,你們只是有功勞的狗,而蕭何則是這個獵人。」

成語解釋:汗馬:將士騎的馬賓士出汗,比喻征戰勞苦。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貢獻。

3、【老馬識途】成語故事:

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樂呵呵地誇贊:「還是老馬識途啊!」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

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

成語解釋: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4、【指鹿為馬】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

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成語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5、【馬到成功】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繹州龍門大黃庄農民薛仁貴,自幼喜歡武術,到20歲時已學成十八般武藝。他一心想投軍報國,父母擔心他並勸阻他。他對父母說:「今當國家用人之際,要掃除夷虎,肅靖邊疆,憑你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

成語解釋: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C.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 100字左右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庄公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迷了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起引導作用!)

D.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五十字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攻打孤竹國。經過一年的艱苦戰斗後,打敗孤竹國准備凱旋。可是,齊軍出征時是春季,現在寒冬臘月。大雪覆蓋了樹林、山坡、溝壑和道路,來時的路完全看不見了。

齊桓公急壞了,這時,管仲想了一個主意,讓士兵很找來幾匹老馬,讓幾匹老馬走在部隊最前面,老馬慢慢地在風雪中辨認著道路,終於把齊國的部隊安全的帶回了家。

2、塞翁失馬

古時候,塞外有位老人養了一匹馬。馬走失了,鄰居來寬慰他。他說:「怎麼知道不是福呢?」後來馬回來了,還帶著一匹好馬!鄰居們都來祝賀。老人說:「怎麼知道不是禍呢?」果然,他兒子騎馬時跌斷了一條腿。

鄰居們又來勸慰他。老人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後來打仗了,村裡的青年人都被強征入伍,大部分都死了。只有他跛腳的兒子留在了家裡,保住了一條命。

(4)寫出含有馬字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1、老馬識途:意思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近義詞:老驥伏櫪、老當益壯、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乾

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語法結構:主謂式

感情色彩:褒義詞

例舉:

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清·黃景仁《兩當軒集》

老年人老馬識途,經驗豐富,我們應該尊敬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

念祖以余老馬識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錢謙益《高念祖懷寓堂詩序》

2、塞翁失馬: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後來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基本解釋: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詳細解釋:

【解釋】: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示例】: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安知非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安慰語

E. 閱讀/ 成語故事 / 子欄目 / 含馬字的成語

塞翁失馬、

千軍萬馬、

青梅竹馬、

龍馬精神、

金戈鐵馬、

聲色犬馬、

指鹿為馬、

馬踏飛燕、專

馬到屬成功、

天馬行空、

萬馬奔騰、

老馬識途、

蛛絲馬跡、

白馬非馬、

一馬平川、

心猿意馬、

一馬當先、

馬革裹屍、

牛頭馬面、

馬到功成、

厲兵秣馬、

走馬觀花、

車水馬龍、

萬馬齊喑、

馬首是瞻、

戎馬倥傯、

伯樂相馬、

招兵買馬、

倚馬可待、

信馬由韁

F.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100字

趙高指鹿為馬抄 秦二世襲的時候,趙高權傾朝野,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貶黜了不說話的人,將回答是馬的人都升了高官.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添加評論

「的盧」救主:劉備在樊城駐扎兵馬,這時荊州刺史劉表對他很有禮貌,然而劉備不怎麼相信。劉表曾經邀請劉備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就此殺掉劉備。劉備覺察到了,假裝上廁所,悄悄逃走了。他所騎乘的馬名字叫做「的盧」。劉備騎著「的盧」逃跑時掉進了城西的檀溪河裡,出不來了。劉備著急地說:「的盧啊,的盧啊!今天危險了!你要努力啊!」「的盧」就一下躍起三丈,於是得以渡過檀溪河水 添加評論

G.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超超超少字)

1、《老馬識途》(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裡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

於是挖掘山地,終於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學習聖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2、《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

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

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3、《馬和驢》(選自《伊索寓言》)

一匹馬在路上炫耀他的精美的馬飾,忽然遇到了一頭滿馱著貨物的驢子。驢子因貨物太重,只能慢慢地讓開路。馬傲慢地說:「我恨不得要用腳踢你。」

驢子絲毫不予計較,只是默默地祈求神保佑。不久,那匹馬患了氣喘病,被主人送回農庄來。驢子看見拖著糞車的馬,便譏笑他說:「驕橫的東西,你那華麗的馬飾現在到哪裡去了?你怎麼變成這樣一副倒霉相?」

這故事是說人們不能因一時榮華富貴而不可一世。

4、《驢子和馬》(選自《伊索寓言》)

驢子請求馬省一點飼料給他吃。馬說:「好,為顯示我高貴的尊嚴,如果我吃不完,剩下的就給你吃。晚上我回自己的廄中時,你若能來,我就給你滿滿一小袋麥子。」

驢子回答說:「謝謝你,我才不會相信。現在你連一點飼料都不給我,過一會兒還能給我更大的好處?」

這是說,別相信那些吝嗇鬼假惺惺的許諾。

5、《馬、牛、狗與人》(選自《伊索寓言》)

宙斯創造了人,沒給人長壽,卻給了人聰明才智。在冬天,人給自己建造好了房屋,舒適地住在裡面。

有一天,天氣異常庫冷,還下著雨,馬凍得再忍受不住了,便跑到人那裡,請求讓它住在屋內避寒。人說除非馬同意把它的部分壽命送給人,否則就不讓它進門。

馬高興地答應了。不久之後,牛也忍受不了寒冬,跑來找人。那人同樣地說,除非牛能把部分壽命送給人,不然就不收留它。牛獻出了部分壽命後,被收留下來。

最後,狗凍得幾乎要死了,也跑來把自己的部分壽命送給人,得到住處。這樣,人在宙斯所給的年歲內,純潔而善良;

到了馬給的年歲,就吹牛說大話,自命不凡;到了牛給的年歲,開始幹事業;而到狗給的年歲,便容易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吵大鬧。

這故事適用於愛發脾氣的固執的老人。

H.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500字左右 急!謝謝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I. 帶有馬字的成語故事

陣馬風檣
檣:船上用的桅桿。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
仗馬寒蟬 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
招兵買馬 舊時指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後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獐麇馬鹿 比喻舉動匆忙慌亂的人。
竹馬之友 指兒童時期的朋友。
走馬看花 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走馬上任 走馬:騎著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走馬章台 章台:漢長安章台下街名,舊為妓院的代稱。原指騎馬經過章台。後指涉足妓間。

J.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不少於200字。

成語故事之一:汗馬功勞
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後,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酇侯」(酇,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
但是其餘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拚死拚命,多的經過百餘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
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麼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於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
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麼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成語故事之二:老馬識途
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樂呵呵地誇贊:「還是老馬識途啊!」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
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成語故事之三:塞翁失馬
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
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
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成語故事之四: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故事之五:天馬行空
相傳漢武帝時期,在西域有一匹馬叫做天馬。那匹馬四肢健壯,腿腳靈敏,因此沒人可以抓住它。後來人們在山腳下放了一匹五彩馬,不久它與天馬配對生出了很多匹小馬。據說這種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馬蹄踏在石頭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這個消息傳到漢武帝耳中,漢武帝十分高興,便派使者通過絲綢之路送去百匹綢緞以換得一匹小馬。可是西域人認為這馬萬萬不能送,於是就將使者趕了回去。漢武帝十分生氣,於是下兵攻打西域,終於得到了一匹小馬。後人也將天馬稱作西極天馬。
成語故事之六:馬齒徒增
春秋時期,晉獻公一心想吞並虢國,苦於沒有路到達。大夫荀息建議用駿馬和美玉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虞國借道。晉獻公忍痛割愛拿出駿馬和美玉。晉國輕而易舉滅了虢國,荀息於是馬上建議滅掉虞國,奪回了美玉和駿馬,玉還是原來的玉只是駿馬多長了幾顆牙齒而矣。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