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漢朝的成語故事
50個 還要有故事 怎麼也得幾千字吧,15分,恐怕沒人願意幫你。。。還不如自己查成語詞典
B. 漢朝時期的歷史成語故事
金屋藏嬌:【基本解釋】:指以華麗的房屋讓所愛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拼音讀法】:jīn wū cá版ng jiāo
【使用舉權例】:所以當時佘老五戀著雁翎,各有~之意。(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三回)
【近義片語】:金屋貯嬌
【使用方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娶妻或納妾
【成語出處】:漢·班固《漢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C. 與漢朝有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有關韓信的成語和歷史典故
韓信作為漢朝的開國元勛,他是歷史上在最短時間內、消滅和打敗敵方數量最多、並且佔領敵方城池和土地最多的軍事家,在某人所著的<<中國古代軍事家排行榜>>中,共排列了三十位中國古代軍事家,第一是孫武,第二是吳起,第三是唐朝的李靖,韓信被列第四位,諸葛亮列在第二十三位,有關他的成語和歷史典故也很多,他們是:
胯下之辱。
蕭何月下追韓信。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背水一戰。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韓信典兵,多多益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下面我一一做個簡單解釋:
一、 跨下之辱:
韓信小時侯只知道讀書和練武,夢想將來成為一名領兵打仗的將軍,後來,父母雙亡,家境貧寒,而韓信卻不會掙錢,缺乏自立生活的本領,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經常到別人家去混飯吃,他衣衫不整,卻背著一把寶劍,像個武士俠客似的,淮陰城裡一夥少年看著他老不順眼,就取笑他說:「韓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窮不像窮,富不像富,還成天背著把寶劍,像個啥樣子?你還是把那寶劍摘下來吧!」
韓信也不與他們計較,這伙少年見韓信老實,就欺負他,其中有一個屠夫的兒子,是個無賴,對韓信說:「你老背著寶劍,好像很厲害,而我看你是個膽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嗎?你要是敢,就拿寶劍來刺我,要是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面鑽過去。」說著,他就在大街上撐開雙腿,韓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全都笑開了,韓信也尷尬的笑了笑,走開了。從此以後,大家就給韓信起了個外號,叫「鑽褲襠的」。
其實,韓信是有能力殺掉那個無賴的,但是,如果殺了他,韓信就得抵命,至少也得判刑,那樣,韓信的偉大理想就無法實現了,所以韓信不與這個無賴一般見識,鑽就鑽吧,沒什麼大不了的。奇特的人物與一般人的想法和認識是有很大差別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是意志堅強者的素質之一。
所以,「跨下之辱」這個歷史典故,常常是指:忍受眼前的屈辱,是為了將來成就偉大的事業。
二、 簫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後,帶兵進駐了漢中,而劉邦的兵都是山東人,他們不願長期呆在四面環山的漢中盆地,到了漢中不久,就不斷有人開小差,甚至有一些將軍也不告而別了。韓信是在劉邦當了漢中王,把進入漢中的古棧道燒了以後,一個人單槍匹馬、步行翻過人跡罕至的秦嶺天險來投奔劉邦的。來了以後,人家只給了他一個很低的小職位,後來他見到了簫何,簫何發現韓信不是一般、二般的人才,隨後,簫何又找韓信交談了幾次,確信韓信是一個非凡的人才,才能遠在劉邦的其他將軍之上,要打敗項羽、奪得天下,非他莫屬,就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請劉邦讓韓信作大將軍,可劉邦卻說:「鑽褲襠的還能做將軍?要是拜他為大將軍,不但三軍不服、諸侯取笑,就是項羽聽了,也會說我是瞎子,請丞相以後別再提了」。
韓信原先是在項羽軍中效力,是一個帳前執戟,他也曾給項羽提過建議,卻得不到項羽的重視。所以,他離開了項羽,翻山越嶺、不遠千里來投奔劉邦,卻得不到重用,他越來越感到苦悶,左思右想,決定離開。
那一日,天剛蒙蒙亮韓信就出發了,在他走出五、六十里路以後簫何才得到報告:韓信出走了,不知道干什麼去了,簫何一聽急得直跺腳,說:「真讓他給走掉了,這還了得?」立即帶領幾個隨從騎快馬追了出去。簫何一路上邊打聽邊追,從早晨追到天黑,追得人困馬乏,想住下來等天亮後再追吧,又怕明天更追不上,好在那天晚上月光很明亮,簫何在月光下又追了一陣子,轉過一個山腰,下了一個山坡,前面有一條河流,泛著銀光,遠遠就看見一個人拉著馬在河邊來回溜達,那正是韓信,簫何大聲呼叫「韓將軍,韓將軍!」來到韓信跟前,簫何氣呼呼地說:「韓將軍,你也太絕情絕義了吧?」韓信獃獃地望著他,不說話。
簫何說「咱們一見如故,夠得上朋友吧?你怎麼不說一聲就走了?急得我好苦啊,走!快跟我回去」, 韓信向簫何行了個禮,流下了眼淚,可還是不說話 。簫何又跟韓信說了許多話,韓信一會兒點點頭,一會兒搖搖頭,末了,嘆了口氣,說:「我一輩子忘不了丞相對我的情義,可是漢王他......」說到這兒,韓信又停住不說了。這時,夏侯嬰也趕到了,兩個人好說歹說,硬要把韓信拉回去,最後,他們說:「大王要是再不聽我們的勸告,我們三個一塊兒走,好不好?」韓信這時也很受感動,說:「你們這么瞧得起我,叫我說什麼好呢?回去就回去吧,我就是死在你們手裡也甘心了」。
他們第三天才回到南鄭縣,蕭何把韓信安排在丞相府便急急忙忙去找漢王。蕭何去追韓信後,劉邦得到的報告是:蕭何也跑了,所以,劉邦一見到蕭何就把他大罵一通,然後,劉邦問:「你說你追誰去了?」蕭何說:淮陰人韓信哪,劉邦說:十幾個將軍都跑了,也沒聽說你
D. 西漢的著名人物及其故事和成語故事有哪些
1、昭君出塞
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2、鴻門宴
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3、傾國傾城
漢朝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長安發展,李延年進入皇宮樂府,他向漢武帝推薦他妹妹是絕世佳人,一見傾城,再顧傾國。漢武帝十分高興就召見李延年的妹妹並封她為夫人,漢武帝十分寵愛這個絕色夫人。
4、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有流言說蕭何不是漢高祖的丞相。「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E. 關於劉邦的成語故事
鴻門宴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F. 漢朝的成語典故
1、傾國傾城
漢朝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長安發展,李延年進入皇宮樂府,他向漢武帝推薦他妹妹是絕世佳人,一見傾城,再顧傾國。漢武帝十分高興就召見李延年的妹妹並封她為夫人,漢武帝十分寵愛這個絕色夫人。
2、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有流言說蕭何不是漢高祖的丞相。「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3、汗馬功勞
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後,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酇侯」(酇,縣名,今湖北光化縣),
食邑八千戶。但是其餘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拚死拚命,多的經過百餘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麼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
劉邦於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
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麼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4、衣錦還鄉
史記記載,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但項羽鄉土觀念很濃厚。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後人便延伸出了『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錦當還鄉的說法。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了攻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不忍心,錯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
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5、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G. 秦末漢初時期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
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
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
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
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
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
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
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澈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
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
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
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
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
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
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
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贊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
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於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
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
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
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
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
「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
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將
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里生長的貂
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
譏誚的口吻。例如說有一群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
是好人,就可說: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
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
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
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
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
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
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
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
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
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
「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
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
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
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周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
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H. 關於秦朝到漢朝中的成語故事
指鹿為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解衣推食,胯下之辱。......
I. 有關漢朝的成語與典故
衣錦還鄉(項羽/劉邦)
韓信用兵多多益算(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霸王別姬(項羽)
J. 西漢的成語故事
雞犬升天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版的封位為權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制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於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游,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後,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並行不悖
同時進行,不相沖突。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