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間故事的一本書
A. 蒙古族民間故事100字的
1、一雞變千雞的故事
流傳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講述窮苦人想當喇嘛未果而養著千隻雞變日的故事。有一次老活佛去到窮人家時,該家的兩個兒子把唯一的一個白雞宰了招待了活佛。
活佛吃過雞肉後,將吃剩的的雞骨頭一吹變成了一千隻雞。正當兩個兒子放牧著雞群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回來了。父親了解了情況後立即趕到活佛處要求當其徒弟喇嘛。活佛要他回去殺了兩個兒子再來。
父親「照搬」後活佛叫他坐在一個洞口,並交待不準朝洞里張望。但父親按捺不住好奇心朝洞口裡張望時看見他兩個兒子和兒媳婦在照看著他們的雞。活佛見他沒有當喇嘛的誠意就讓他回了家。他回家後便和兒子媳婦們靠著那千隻雞過著平靜的日子。
2、馬頭琴的故事
從前,草原上有一個叫蘇和的牧民,和一匹聰明的白馬相依為命,形影不離。一天,白馬突然病死了,蘇和非常難過,總盼著白馬能再回來。一天晚上,他夢見白馬回來了,對他說:「你不是在想我嗎?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蘇和按夢里說的做了一把琴,並在琴桿頂部精心刻上白馬的頭。琴聲和白馬的叫聲一樣親切、動聽,後來人們便給這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馬頭琴。
(1)蒙古民間故事的一本書擴展閱讀
古老的蒙古民族,以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彪炳於史冊的文化與游牧文明。他們世代植根於蒙古高原這一廣袤大地,以「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的方式生存繁衍著。
從遠古至近代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經濟為主體的,並以獨特的生存方式創造了游牧民族獨特的文化:一個「綜合著文學藝術、飲食服飾、天文歷法、建築醫葯、民間工藝、節日習俗等等這個民族所積累起來的全部群體性質的文化」。
它似一條脈脈清流哺育著生生不息的蒙古族人民,又似一面鏡子,透視出蒙古民族強悍雄渾的勃勃英姿。因而,研究蒙古民族的民情風俗,總結和概括蒙古族傳統文化,研究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探求其文化觀念與根脈,成為研究者的重要課題。
B. 蒙古族民間故事中的"莽蓋"是什麼意思
莽蓋沒什麼意思,是不是看錯了。倒是有《芒古斯》是魔鬼的意思。
C. 請問:《神鳥》是蒙古族民間故事嗎 (
《神鳥》是蒙古族民間故事。
D. 有哪些蒙古族的神話傳說
1.蒙古族神話傳說——鹿圖騰
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奔於荒野,獵人們趕走了狼,帶回了男孩,不知他為何人所生,便起名為"沙魯"。及其能言,沙魯能聽懂各種動物語言;及壯應征入伍,隨成吉思汗征戰。一次宿營,沙魯聽到狼嚎,便告訴頭領有洪水之災,必須易地扎營。果然夜間風雨交加,原營地被洪水淹沒。從此,凡夜間宿營,頭領問沙魯便知吉凶。從上述歷史記載和民間流傳的狼童傳說看,蒙古人存在著狼圖騰崇拜的觀念顯而易見。
鹿,柔順而善於賓士,和美而具有神力,古代人自然對其產生祟拜之情,此點史書不乏記載。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博)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製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民曾以鹿為圖騰神靈。所以"蒼狼白鹿"這一對蒙古先民曾經起過巨大凝聚力的圖騰神話,在《蒙古秘史》中被記載下來,彌足珍貴。從圖騰制的發展來看,最古老的圖騰是"原生態圖騰",每個氏族只有一個,而且是存在於他們周圍環境的實有之物,如狼、鹿這樣的圖騰實體。"在兩種生產(物質生產和人的自身繁衍)都不斷有所發展的情狀下,氏族之間必然發生沖突、和盟、交往、婚媾和混血。……血緣家庭受到極大沖擊,終至瓦解。族外婚導致圖騰崇拜發生變化,'准原生態圖騰'應運而生。"准原生態圖騰實際是氏族由單一圖騰向母系圖騰和父系圖騰兩峰對峙的過渡,開始後者不佔重要位置,等到人們更重視父系圖騰時,便邁入了原始社會後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蒼狼白鹿"雙峰對峙而又以夫攜妻的形式出現,可見是蒙古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存在的圖騰形式。
2.熊圖騰崇拜
據傳說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女人與一隻熊相遇,並逐漸熟悉接近,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了與熊相似的幾個孩子,把孩子養大後,她又回到熊那裡。臨行前留下話:'三年內不要殺熊,那樣做就等於殺死我'。但是孩子們還是違背了母親的告誡,第三年頭上殺死了一隻熊,當剖開熊腹時,競看到那女人的乳房在裡面"。
3.芒牛圖騰崇拜
芒牛圖騰崇拜也是布里亞特蒙古人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亞特史》便記載了有關布里亞特古史的神話傳說。相傳降生於布里亞特的名叫"阿旭干"的"依都干" (女巫)在貝加爾湖漫遊時,看見一隻芒牛在湖邊口噴泡沫嗥叫。心想:"這不是我的一般際遇,而是天賜良緣",便與芒牛交。不久,依都干生二男,兄名布里亞太,弟叫浩日太。布里亞太在山頂叢林行獵時,遇一女為妻,生二男,兄叫依黑日持,弟名寶拉嘎特。由依黑日特和寶拉嘎特繁衍生息的子孫們,在罕山叢林里總是口念:"芒牛那額(王)父親,灌木叢哈屯(後紀)母親",並流傳著向上蒼獻灑鮮奶以求保佑的獻祭儀禮,至今生息於貝加爾湖的一些部族中尚有此俗。一芒牛崇拜神話傳說(天子芒牛那顏)也是敘述芒牛那顏和依黑日特、寶拉咳特的起源的。傳說芒牛那額本是天之子,然而他披著芒牛皮在貌似忙牛行走當中,向台吉、可汗的公主使眼神而使之懷孕。後來由他使眼神而妊娠所生的兩個男孩成了寶拉嘎特、依黑日特一系的鼻祖。
4.天鵝圖騰崇拜
相傳霍里土默特是個尚未成家的單身青年。一天,他在貝加爾湖湖畔漫遊時,見從東北方向飛來九隻天鵝落在湖岸脫下羽衣後變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將一隻天鵝的羽衣偷來潛身躲藏。浴畢,八隻天鵝身著羽衣飛去,留下一隻作了他的妻子。當生下第十一個兒子後,妻子想回故鄉,求夫還其衣,夫不允。一天,妻子正在做針線活兒,霍里土默特拿著"抓手"(即兩片防止燙手的氈片)做菜燒飯。妻子說:"請把鵝衣給我吧,我穿上看看,我要由包門出進,你會輕易地抓住我的,讓我試試看吧!"霍里土默特想:"他穿上又會怎麼樣呢?"於是從箱子里取出那件潔白的鵝衣交給了妻子。妻子穿上鵝衣立刻變成了天鵝,在房內舒展翅膀,忽然,喇的一聲展翅從天窗飛了出去。"嗬唷,你不能走,不要走呀!"丈夫驚訝地喊叫,慌忙中伸手抓住了天鵝的小腿,但是,最後天鵝還是飛向了天空。霍里土默特說:"你走就走吧,但要給十一個兒子起名再走吧!"於是,妻子給十一個兒子起名為呼布德(xubud)、嘎拉珠德(GalJud)、霍瓦柴(xowaCai)、哈勒賓(Qalbin)、巴圖乃(Batunai)、霍岱(xodai)、呼希德(xusid)、查干(caYan)、莎萊德(saraid)、包登古德(Bunggud)、哈爾嘎那(xarYana),成為十一位父親留了下來,還祝福說:"願你們世世代代安享福份,日子過得美滿紅火吧!"說完之後,便向東北方向騰空飛去。
5.鷹圖騰崇拜
薩滿傳統的說法是"鷹是天的神鳥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間和部落頭領成婚,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神鷹便傳授給她與天及眾神通靈的神術,並用自己的羽毛給女孩編織成一件神衣,頭上插上了羽毛做的神冠,讓她邀游天界,把她培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ugan)",這是解釋蒙古女巫來源的神話。而男薩滿的最早化身也與鷹有血緣關系。原蘇聯杭加羅夫《文集》便記載了這樣的傳說:"世界開初,人間沒有病,也沒有死。過了不久,惡鬼向人間灑下病和死,人們開始受苦。這時,眾神就派鷹從天上來到人間相助。但是,這特意派下來的鷹好不容易降到地上,地上的人們既聽不懂它的話,又無法弄清它來到人間到底是為什麼?不得已,鷹便在眾神腳下飛舞起來返回天上。於是,眾神便命令鷹說:到地上以後向最早遇到的人傳授薩滿的本領。這樣,鷹再次來到人間,一眼就看到一棵樹下睡著一個女人,鷹便和這個女人相交,使她懷孕。此時,這女人正處在暫時和丈夫分別的時期,待她重新回到丈夫那裡,到足月時生了一個男孩,這就是人間最早的薩滿。
6.樹木圖騰崇拜
傳說古時候有兩戶名叫阿密內和圖門內的人家,住在深山老林里生息繁衍。他們的子孫中有一個狩獵能手。一天,這個獵手在森林裡發現一棵大樹,中間有瘤,瘤洞里(空心)躺著一個嬰兒。樹瘤上端有一形如漏管的枝叉,其尖端正好插在嬰兒口中,樹的液汁順著漏管經嬰兒口進入體內,成為他的食品。樹上有一鴟鴞精心守護。獵人便把嬰兒抱回撫養,稱嬰兒為"樹嬰為母,鴟鴞為父的天神(騰格里)的外甥。"嬰兒成人後被推為首領,其子孫便繁衍成為綽羅斯部族。"綽羅斯"者,漏管樹杈哺育人之意。又有將抱養嬰兒的人及其後代稱為"准噶爾"部等說法。
E. 蒙古族的服飾,習俗和主要節日以及歌謠和民間故事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F. 關於蒙古族的民間故事
1、一雞變千雞的故事
衛拉特方言傳說故事。流傳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講述窮苦人想當喇嘛未果而養著千隻雞變日的故事。有一次老活佛去到窮人家時,該家的兩個兒子把唯一的一個白雞宰了招待了活佛。活佛吃過雞肉後,將吃剩的的雞骨頭一吹變成了一千隻雞。正當兩個兒子放牧著雞群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回來了。
父親了解了情況後立即趕到活佛處要求當其徒弟喇嘛。活佛要他回去殺了兩個兒子再來。父親「照搬」後活佛叫他坐在一個洞口,並交待不準朝洞里張望。
但父親按捺不住好奇心朝洞口裡張望時看見他兩個兒子和兒媳婦在照看著他們的雞。活佛見他沒有當喇嘛的誠意就讓他回了家。他回家後便和兒子媳婦們靠著那千隻雞過著平靜的日子。
2、馬頭琴的故事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傳統樂器,因在琴桿的頂上雕著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樂器,幾乎家家都有。
馬頭琴的聲音非常好聽,不光人們愛聽,就連駱駝聽到這琴聲都不肯走開。黃昏,晚霞慢慢染紅了草原,牧人們就會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愛的馬頭琴,圓潤、渾厚的琴聲像在訴說草原上優美、動人的故事。
從前,草原上有一個叫蘇和的牧民,和一匹聰明的白馬相依為命,形影不離。一天,白馬突然病死了,蘇和非常難過,總盼著白馬能再回來。一天晚上,他夢見白馬回來了,對他說:「你不是在想我嗎?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蘇和按夢里說的做了一把琴,並在琴桿頂部精心刻上白馬的頭。琴聲和白馬的叫聲一樣親切、動聽,後來人們便給這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馬頭琴。
3、天女之惠
傳說杜爾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納德山。山頂終年積雪,雲霧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鏡,人們都說這是天神隱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輕的獵人在山頂湖岸忽然發現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戲,那婀娜的身姿、動人的笑語使獵人驚羨不已。他悄悄拿來一副套馬的皮挎索隱身窺伺,天女們盡情地追逐戲耍,絲毫不覺。獵人飛來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驚慌躲入雲端。獵人向被套的天女求愛,天女應允。
但歡愛是短暫的,由於天上人間懸殊,兩人當天便分手了。後來天女懷孕,重又回到與獵人相遇的山湖旁邊,生下一個男孩。但是她不能在人間常住,將孩子放入自編的搖籃里掛在樹上,又派一黃色小鳥日夜守護,為之鳴唱,然後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
這時杜爾伯特的祖先們還沒有自己的酋長,他們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領。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們登上了納德山,並順著鳥鳴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樹枝上找到了這個孩子。迎接的人們說:這是上天的恩賜。
杜爾伯特的祖先們異常高興,歡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後來孩子很快長成為一名身材魁梧的偉丈夫,創立了偉業,並成為綽羅斯家族的祖先。
4、麥德爾娘娘開天闢地
傳說很早以前,天將要形成,地將要生長,人將要投胎,馬將要生駒,萬物將要繁殖,整個天地經歷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鋪天蓋地。不知過了多少年,神女麥德爾身跨白色神馬,視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藍色的天水中微露著須彌寶山的山尖。
麥德爾發現須彌山山頂有一洞穴,洞穴中住著一些人,這些人不足一尺高,馬也只有兔子那麼大。早晨生下來的孩子,晚上就騎著馬接火送火,在須彌山的山洞中來回賓士著。麥德爾娘娘騎著神馬往來賓士在藍色的水面上,神馬的四蹄踏動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經過燃燒的塵土變成灰,撒落在水面上。
灰越積越厚,漸漸形成了一塊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地壓著水面往下沉落,天與地慢慢地被分開,大地形成了,是一塊大大的平板,因為浮在水面上,晃動不穩,就派一隻大神龜下水,用龜背頂著大地,不能動彈,更不能離開。有時神龜太累了,舒展身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麥德爾的馬蹄燃起大火,燒得藍色的大水不停地蒸發,這些水汽在天空飄動,形成了雲彩。馬蹄踏水濺起的火星,飛上高空成了星星。麥德爾娘娘憐惜須彌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給他們照明。神男白天值班,發熱發紅光,這就是太陽;神女晚上值班,發白光,這就是月亮。
他(她)們兩個每天按照麥德爾娘娘的指示環繞須彌山,神男轉到山後,就成了黑夜,他(她)們兩個從來也不能見面。麥德爾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視察大地,三次時間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這三天是衛拉特蒙古的節日,殺牛宰羊,舉行祭把恭請麥德爾娘娘視察大地。
5、冰天大戰
在比太古還古的時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動的雲霧,漂盪的脂膏,輕輕蠕動。不知過了幾千幾萬年,產生了明暗清濁的物團。於是,輕清之物上升為天,重濁之物下凝為地。天上出現了以"多倫敖登騰格里"(即"七星天")為中小的東、西、南、北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
在這些天神下還有幾千萬個"布日汗"(星神),從此天上呈現出一派光輝燦爛的景色。
但是,地界還處在一片漂浮的狀態,土地不凝固,無草木生物。於是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變得平平整整,並從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神模樣造的人送到地上,從此地上有了人類,有了草木生靈。人們游牧為生,沒有罪惡和災難,日日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
後來天庭內部發生爭戰。北天一隅有位車格爾,策布吉克(即策根察布登,意為冰空或北極)天神(下稱冰天)不受任何天神主宰,對其歸屬問題,東方最高神特勒昆查乾的長子霍爾穆斯塔(天帝)和北方神阿岱烏蘭天神發生爭奪,並發展到訴諸武力,阿岱烏蘭首先發難一舉佔領冰天。
霍爾穆斯塔之幼子格斯爾寶格都為了替出門未歸的父親雪恥,領兵直搗冰天,除奪取冰天外,槍刺阿岱烏蘭,將其摔至下界,又將他的部下一個個踢碎踏爛,扔到人間。從此阿岱烏蘭變成了"沙爾魔汗",他的部下變成了"芒嘎泰"這樣一批惡魔。
這些惡魔給人間帶來了冰雪嚴寒、病魔劫難、蟲獸吞噬人的生命的嚴重災難。人們不得已向上天祈禱,請求速降天神消滅惡魔。最高天神知悉此情,便舉行諸天會議商討決定,令格斯爾寶格都降生人間,除災滅魔。
G. 蒙古草原上的傳說和故事有哪些
蒙古草原上的傳說和故事:
1、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 。
2、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並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託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
3、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
4、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這是當年金朝為防禦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然而,這些邊壕並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但是,關於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5、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5、蒙古族神話傳說常以馬為主題,而且馬的故事傳說特別豐富、精彩。如在「七十頭紅牛」中出現的八條腿的黃膘馬,為其主人戰勝妖魔發揮了重要作用。
6、馬頭琴的傳說:是主人公巴特爾和他心愛的馬「畢力貢和熱」在比賽時戰勝官老爺的馬而慘遭不幸的故事。而在《鄂爾多斯民間故事選》中,故事情節是主人公巴特爾和他的銀鬃馬大戰「蟒古斯」的故事。主人身負重傷,銀鬃馬為救主人而犧牲自己,巴特爾淚如泉涌,形成貝加爾湖;銀鬃馬托夢給巴特爾,用其股骨、鬃尾和皮做成馬頭琴。巴特爾日夜彈唱思念銀鬃馬的歌曲,感動了上蒼,銀鬃馬復活,銀鬃馬和巴特爾最終戰勝了蟒古斯。這一傳說情節更具神化性、原始性。神話中貝加爾湖的出現,說明神話最早是從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發源地產生。
7、蒙古族神話傳說——狼圖騰
狼養育幼兒長大成為偉人者,除北方民族史有記載外,蒙古民間也流傳著狼童的傳說。其故事如下:從前,一群獵人在克魯倫河畔狩獵,發現一隻母狼帶領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奔於荒野,獵人們趕走了狼,帶回了男孩,不知他為何人所生,便起名為"沙魯"。及其能言,沙魯能聽懂各種動物語言;及壯應征入伍,隨成吉思汗征戰。一次宿營,沙魯聽到狼嚎,便告訴頭領有洪水之災,必須易地扎營。果然夜間風雨交加,原營地被洪水淹沒。從此,凡夜間宿營,頭領問沙魯便知吉凶。從上述歷史記載和民間流傳的狼童傳說看,蒙古人存在著狼圖騰崇拜的觀念顯而易見。
拓展資料:
內蒙古草原是指以北部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也是目前中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更是一處旅遊勝地。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其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H. 蒙古族的民間故事(是簡介)
馬頭琴的故事來(蒙古族民間故事)自
很久以前,察哈爾草原有個名叫蘇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沒有媽媽的小白馬駒。小白馬在蘇和的喂養下長成一匹漂亮的駿馬,它跑起來蹄下生風,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馬和蘇和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還答應要賞給得第一名的騎手一群羊。
蘇和騎著他的白駿馬參加了賽馬大會,小白馬跑在最前頭,得了第一名。
王爺很喜歡這匹漂亮的白馬,又見騎手是個小牧童,就蠻橫地說:「給你三個元寶,把小白馬給我留下!」蘇和氣憤地說:「我不是來賣馬的!」王爺命令手下的人把蘇和打昏在地,搶走了小白馬。
可是王爺剛騎上白馬就被摔了下來,小白馬掙脫了韁繩飛奔而去。王爺命令武士們用毒箭射殺小白馬,中了毒箭的小白馬跑到蘇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蘇和難過地大哭起來。
蘇和思念小白馬,晚上,他夢見小白馬對他說:「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遠和你在一起了。」
蘇和按照小白馬的話,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馬的骨頭雕成馬頭做琴桿,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這就是第一把馬頭琴。
從此,美妙的馬頭琴聲傳遍了大草原。
I. 蒙古族民間故事《神鳥》中如果可汗有幸運第4次捉到那隻神鳥,它又會給可汗講什麼故事呢
第四個故事應該是惡有惡報:
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里,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里,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
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
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
又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後的眼睛復明了.
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裡,再也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