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講羊質虎皮的故事
10個關於羊的成語故事如下:
1、以羊易牛
孟子在與齊宣王談論治國之道時講了他聽大臣說齊宣王以羊易牛去塗新鍾的故事,認為齊宣王有慈悲心,足以統治天下。
2、亡羊補牢
有個牧民的羊被鑽進窟窿的狼叼走了。於是他聽從鄰居的勸告趕緊修補了羊圈。於是他的羊再也沒有丟失。
3、告朔餼羊
魯國文公不親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4、多歧亡羊
有一個人丟了一隻羊。他叫了幾個人去抓羊,結果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
5、順手牽羊
梁山好漢田虎的大將馬靈會巫術,被公孫勝破解。馬靈逃去,戴宗追不上。恰遇魯智深一禪杖將馬靈打倒,順手捆了交其看押。
6、羊質虎皮
北魏龍驤將軍羊祉的兒子羊侃學受激將,學老虎的樣子,在地板上抓了十個洞,北魏皇帝稱他是真正的壯士。
7、舍策追羊
放下手中書本去尋找丟失的羊。比喻發生錯誤以後,設法補救。
8、臧穀亡羊
臧和谷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丟了。臧因在讀書;谷因和別人擲骰子;兩人雖乾的事不相同,但丟羊的結果是一樣的。
9、情同羊左
春秋時期,左伯桃與羊角哀同奔楚王路遇雨雪,遂將衣、糧給了羊角哀凍餓而死;羊在被拜為上卿後夢見左為厲鬼所欺遂自刎而死,助左戰勝厲鬼。
10、蘇武牧羊
蘇武被匈奴單於流放北海時,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
以上,供參考!
2. 上期馬報里說羊質虎皮的這個成語是什麼馬報
羊質虎皮
yáng zhì hǔ pí
【解釋】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出處】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結構】聯合式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外強中干、羊質虎形
【例句】~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
【成語故事】北魏龍驤將軍羊祉的兒子羊侃身材高大魁梧,十幾歲就隨父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北魏皇帝召他入朝,故意說他是羊質虎皮,讓他學老虎的樣子,羊侃的手指在地板上抓了十個洞,真的像老虎那樣,北魏皇帝稱他是真正的壯士。
3. 「羊質虎皮」 請教怎麼解釋
中文名 :羊質虎皮
拼 音 :yáng zhìhǔ pí
近義詞 :外強中干
比 喻 :外強內弱,虛有其表。
微信文章
知乎精選
基本信息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外強中干、羊質虎形,色厲內荏
典源
《法言義疏》卷四〈吾子〉~7~
或曰:「有人焉,自雲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門,升其堂,伏其幾,襲其裳,則可謂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質非也。」「敢問質。」曰:「 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王蕃傳〉~454~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吳錄》曰: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萬彧既為左丞相,蕃嘲彧曰:「魚潛於淵,出水煦沫。何則?物有本性,不可橫處非分也。彧出自溪谷, 羊質虎皮,虛受光赫之寵,跨越三九之位,犬馬猶能識養,將何以報厚施乎!」彧曰:「唐虞之朝無謬舉之才,造父之門無駑蹇之質,蕃上誣明選,下訕楨干,何傷於日月,適多見其不知量耳。」
釋義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同源典故
壯虎皮羊儇虎蒙羊質羊質虎皮虎皮羊
示例
漢·黃石公《素書》:「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三國演義》第三二回:「袁紹吐血身亡,後人有詩曰:『空抬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論詩》:「小詩欲作王韋 ,長篇欲作老杜,便應全用其體,第不可羊質虎皮,虎頭蛇尾。」
故事
北魏龍驤將軍羊祉的兒子羊侃身材高大魁梧,十幾歲就隨父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北魏皇帝召他入朝,故意說他是羊質虎皮,讓他學老虎的樣子,羊侃的手指在地板上抓了十個洞,真的像老虎那樣,北魏皇帝稱他是真正的壯士。
4. 虎皮狼質的故事簡述30---40個字
按說是羊質虎皮
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5. 羊質虎皮的故事,成語故事
【拼音】: yáng zhì hǔ pí
【解釋】: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成語故事】:
在所有的動物中,以羊最為馴良,常常會受到其它別種動物的欺侮;而最凶惡的,應該是老虎了。後漢書里曾經有一種比喻:有一種人,本來是羊一般的素質,卻喜歡扮成老虎威猛的樣子,從外表看,這種人雖然像一隻老虎,但內心仍然像羔羊一般的懦弱,當他遇到豺狼的時候,便會感到恐懼,而不再像一隻威猛的老虎了。
這個典故,被大家用「羊質虎皮」這句話來形容,表示外表好看,裡面卻空虛而不實際的意思。比較簡單而完整的解釋是這樣的:用來比喻蒙上一層虛偽欺人的外表,而實際卻是一個空虛無力的人。
這句成語應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像市井中的無賴,平日作威作福,專門欺侮善良的人,等到被欺侮的人忍無可忍,要和這個無賴拚命的時候,無賴反而畏縮逃走,這種欺善怕惡的無賴,就可以說是「羊質虎皮」的人。
「羊質虎皮」的人,雖然表面凶惡,實際上不過是一隻紙老虎;但這種紙老虎比真老虎還要討人厭,還要兇殘。所以,「羊質虎皮」都是形容壞的,被否定的人。
6. 羊質虎皮的成語故事
成語】:
羊質虎皮
【拼音】:
yáng
zhì
hǔ
pí
【解釋】: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成語故事】:
在所有的動物中,以羊最為馴良,常常會受到其它別種動物的欺侮;而最凶惡的,應該是老虎了。後漢書里曾經有一種比喻:有一種人,本來是羊一般的素質,卻喜歡扮成老虎威猛的樣子,從外表看,這種人雖然像一隻老虎,但內心仍然像羔羊一般的懦弱,當他遇到豺狼的時候,便會感到恐懼,而不再像一隻威猛的老虎了。
這個典故,被大家用「羊質虎皮」這句話來形容,表示外表好看,裡面卻空虛而不實際的意思。比較簡單而完整的解釋是這樣的:用來比喻蒙上一層虛偽欺人的外表,而實際卻是一個空虛無力的人。
這句成語應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像市井中的無賴,平日作威作福,專門欺侮善良的人,等到被欺侮的人忍無可忍,要和這個無賴拚命的時候,無賴反而畏縮逃走,這種欺善怕惡的無賴,就可以說是「羊質虎皮」的人。
「羊質虎皮」的人,雖然表面凶惡,實際上不過是一隻紙老虎;但這種紙老虎比真老虎還要討人厭,還要兇殘。所以,「羊質虎皮」都是形容壞的,被否定的人。
7. 中華成語故事:羊質虎皮
羊質虎皮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版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權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拼音]
yáng zhì hǔ pí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例句]
這些罪犯表面上氣勢洶洶,實際上是羊質虎皮,內心虛弱。
[近義]
外強中干 綉花枕頭
[反義]
渾金璞玉 渾金朴玉
8. 關於老虎的寓言故事題目及內容,少一點。
1狐假虎威
【原文】
楚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有一天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原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戰國策》
【解釋】
(狐假虎威) 假:假借,憑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它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別人。
(虎求百獸而食之)求 :尋求,尋找。
(子無敢食我也)子:你。無:不。
(天帝使我長百獸)使,長(zhǎng):使:派遣。同「掌」,掌管。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然:對的,正確的。行:前進,前往。
(故遂與之行)遂:於是。
(獸見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子以我為不信)信:誠信。
【《狐假虎威》的譯文】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它們,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來做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就是違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隨在我後面,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狸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
2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官名)竇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肅邊,和蔥嶺以西中亞一部份地區)。他首先到鄯善國。國王早知班超為
人,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忽然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約三十六人說:「鄯善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躇躊不知順從哪一邊。聰
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經過打聽,果然是這樣。於是班超又約同所有的人:「我們現在處境很危險,匈奴使者
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就對我們這么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鄯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
送給匈奴。你們說,這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使繼續道:「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裡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
了。只有這樣,鄯善國王才會誠心歸順漢朝。」
這天夜裡,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同伴,沖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
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達到了預期目的。
3三人成虎
【出 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龐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
【原 文】
龐蔥與太子質(1)於邯鄲(2),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7)市之無虎也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9)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11)之。」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戰國策》
【注 釋】
1. 質:人質,這里用作動詞,謂將人在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2. 邯鄲:趙國的都城,在今直隸省邯鄲縣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後世衍申為城市。
4. 之:代詞,指市上有虎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
7. 夫: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8. 明:明擺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離。
10. 大梁:魏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11. 察:詳審,辨別是非,明察。
12. 自為知:自己會了解,猶言不會輕信人言。
13. 辭行:遠行前向別人告別。
14. 讒言:中傷別人的話。
15. 罷質:罷是停止,謂充當人質的期限結束。
16. 果:果真.
17.見:作使動動詞解,謂龐結果得不到魏王召見。
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國的王位繼承人
20.過:超過
21.果:果然
22.得:能夠(得到)
【譯 文】
戰國時代,魏國的太子被送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做人質,跟隨著一起去的人員中包括了魏國的著名大臣龐蔥。
在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
「要是現在有個人跑人說,熱鬧的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當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時有兩個人跑來,熱鬧的街上有一隻大老虎,您相信嗎?」龐恭又問。
「還是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那麼要是三個人異口同聲的說街上有隻老虎時,您會相信嗎?」龐蔥接著問
魏王想了一會兒回答:
「我會相信。」
於是龐蔥就勸誡魏王:
「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龐蔥走後,毀謗他的人太多了,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最後魏王就不再重用他了。】
4為虎作倀
【典 故】從前,在某一個地方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隻兇猛無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為沒有食物充飢,覺得非常難過。於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獵取食物。正在這時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遠處有一個人正蹣珊地走來,便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它再找一個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讓那人的鬼魂獲得自由。那個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於是,他就給老虎當向導,找呀找的,終於遇到第二個人了。 這時,那個鬼魂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脫,竟然幫助老虎行凶。他先過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後把那人的腰帶解開,衣服脫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方便。這個幫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倀鬼。後人根據這一傳說,把幫助壞人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稱「為虎作倀」。 出處《正字通·聽雨記談》
5羊質虎皮
出 處 漢·揚雄《法官·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故事:北魏龍驤將軍羊祉的兒子羊侃身材高大魁梧,十幾歲就隨父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北魏皇帝召他入朝,故意說他是羊質虎皮,讓他學老虎的樣子,羊侃的手指在地板上抓了十個洞,真的像老虎那樣,北魏皇帝稱他是真正的壯士。
9. 中華成語故事:羊質虎皮
羊質虎皮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專,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屬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拼音]
yáng
zhì
hǔ
pí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例句]
這些罪犯表面上氣勢洶洶,實際上是羊質虎皮,內心虛弱。
[近義]
外強中干
綉花枕頭
[反義]
渾金璞玉
渾金朴玉
10. 羊質虎皮,老馬識途,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譯文
羊質虎皮 ( yáng zhì hǔ pí )
解 釋 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出 處 漢·揚雄《法官·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
故事:北魏龍驤將軍羊祉的兒子羊侃身材高大魁梧,十幾歲就隨父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北魏皇帝召他入朝,故意說他是羊質虎皮,讓他學老虎的樣子,羊侃的手指在地板上抓了十個洞,真的像老虎那樣,北魏皇帝稱他是真正的壯士。
【成語名稱】老馬識途
【漢語拼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語解釋】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出處原文】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原文釋義】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於是就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典 故
明初年的大臣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中過進士,擔任過一些小官。後來,他勸說朱元璋脫離紅巾軍領袖韓林兒建立的政權,獨樹一幟。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夏日的一天,劉基在杭州城裡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現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雖然價錢是上市時的十倍,但覺得小販能把柑子貯存到現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貴就貴些吧!回家後,劉基剝開柑皮,發現裡面的果肉乾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騙人錢財。
不料,賣柑子的小販從容地笑了笑,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經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麼,就是先生您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今世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是,豈止是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禦;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舍,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駿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到家裡後,就寫了《賣柑者言》這篇文章。
題 名: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所屬朝代: 明代
拼 音: jīn yò qí wái,bài xù qí zhōng
出 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酉農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解 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外表像金玉,瓤子卻像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內里破敗。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敗絮」,破舊的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