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勤勞的故事300字作文怎麼寫
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已解決問題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兩則短小的關於勤奮的成語故事
5[ 標簽:短小 故事,短小,成語 ] ⑩衯╰>緈福 回答:1 人氣:7 解決時間:2008-03-01 14:48 檢舉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高官。
B. 勤勞背後的故事作文
在我的相冊里,有一張寶貴的照片,那是在兩年前的一個秋天照的。照片上的那個小男孩顯得特別神氣。他穿著一雙白色的旅遊鞋,上身穿一件藍色的毛衣,下身穿條咖啡色的條絨背帶褲,胖乎乎的,顯得格外精神。這個小男孩到底是誰呢?哈哈,告訴你吧,那就是我!記得那年我六歲。一個天氣晴朗的早上,我和媽媽去看少兒書畫展。因為那裡有我的作品參加展出。我和媽媽走進人頭攢動的展廳。我們一邊欣賞著掛滿四周的書法,一邊在找我的作品。忽然,媽媽說:「李斌,你看!」順著媽媽的手指望去,只見我的作品高高的掛在展廳側面的牆上。「博學文雅」四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我急忙跑過去,心裡特別激動。因為這幅作品,凝聚了我將近一年的心血和汗水。我正在自我陶醉的欣賞著我的作品。忽然,身後有位拿著相機的叔叔問我:「小朋友,想照相嗎?」我急忙回答:「想。」媽媽也同意了。在我的作品前,我站好了位置。只見眼前相機的燈光一閃,「咔嚓」一聲,叔叔就給我照好了像。我當時高興的都要蹦起來了,恨不得馬上就能看到我的照片。第二天,我取回了照片。為了保存好,我把它夾在我的相冊里,還時不時地把它取出來看看。我為什麼要保存這張照片呢?告訴你吧:這張照片是我的驕傲,我要長期把它保存下去。我要經常看看自己當時神氣的樣子,讓它永遠鼓舞我不斷的努力學習。同時,我還要讓我的親朋好友都能看到這張照片,這也是對我的鼓勵。朋友,你說對嗎?
C. 關於勤勞的名人小故事,注意是勤勞!!!不要關於勤奮的!!!
【農夫和他的孩子們】
農夫臨終時,想讓他的孩子們學會怎樣種地植園,就把他們叫到跟前,說道:"孩子們,我在世的日子不長了.我死了以後,你們可以去尋找我埋藏在葡萄園里的東西,找到後就不用再為生計發愁了."
孩子們滿以為園子的某個角落裡藏有財寶,因此,等他們的父親一咽氣,就迫不及待的用鋤頭把圓子里的土翻了一遍.他們最終沒能找到財寶,但由於葡萄園得到了精心的管理,葡萄給他們帶來了好幾倍的收成.
【朱德的扁擔】
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斗,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
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毛委員和朱德軍長向根據地的軍民發出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斗爭。
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毛委員和朱軍長同戰士們一樣,腳上穿著草鞋,頭上戴著斗笠,翻山越嶺,親自參加挑糧。
當時,朱德同志已經40多歲了。戰士們見他為革命日夜操勞,在百忙之中還和大家走山路過小河挑糧,生怕他累壞了身體,戰士們都勸說:「朱軍長,你那麼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謝同志們的關心,仍然堅持要挑糧。戰士們見勸說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以為這樣朱德同志沒扁擔就挑不成糧了。誰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擔,第二天又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見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擔,晚上又把它藏起來,沒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樣出現在挑糧的隊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擔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記」三個字。朱德軍長笑著對戰士們說:「你們以後誰再『偷』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朱德同志的一席話說得戰士們都笑了。今天,這條扁擔珍藏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內。
從此,「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就像長了翅膀,傳遍了整個井岡山,也傳遍了全中國,激發了全國人民爭取革命勝利的鬥志。
解放後,彭德懷同志問他的警衛員,你學習了《朱德的扁擔》,懂得什麼意思嗎?警衛員說這一課「簡單」。彭總說,這一課才不簡單哩!這條扁擔說明了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是干什麼的,說明了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幹部和舊社會官老爺的區別,一個共產黨員,不論地位多高,官職多大,都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應該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和人民同甘共苦,按人民的意思辦事情。人民靠扁擔挑糧吃的時候,我們不能坐著吃現成的,人民的肩膀還壓著扁擔的時候,我們不能自己躲到一邊圖清閑、享清福,而應想著如何通過自己勤奮勞動換來勞動人民生活的改善。
【毛澤東的「責任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在陝甘寧邊區周圍修築了五道封鎖線,隔斷了邊區和外界的交通,使邊區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困難。為了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黨中央發出了「自力更生」的號召,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陝甘寧邊區開展起來了。
這天,警衛班的戰士們正在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附近召開生產動員會。會上,戰士們個個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幹一場,爭當生產模範。這熱烈的氣氛驚動了毛澤東,只見他快步從窯洞里走了出來。
「你們在開生產動員會,這很好嘛!」毛澤東來到了戰士中間,滿面笑容地說,「黨中央號召我們開展生產運動,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減輕人民的負擔,我們可要帶好這個頭!」
毛澤東雙手叉著腰,環顧著兩旁的山坡,充滿信心地說:「楊家嶺上的土地足夠我們種植瓜果蔬菜了。我們還可以養豬,解決自己的吃肉問題。假如再能搞一個合作社,那我們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發愁了。」說到這兒,毛澤東爽朗地笑了。
戰士們被毛澤東這么一說,彷彿看到了滿山滿坡菜綠瓜黃的豐收景象,於是群情更加激奮。大家圍在一起,出謀劃策,商量怎樣開荒種地,怎樣引水澆田,並決定幾天以後正式開工。
到了開工那天,天剛蒙蒙亮,戰士們就扛著钁頭下地了。戰士們經過毛澤東住的窯洞門口,看到裡面燈光仍然亮著,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誰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躡手躡腳地從門口走過,生怕打攪了主席,不料還是被毛澤東聽到了。沒一會兒工夫,只見毛澤東扛著钁頭找來了,他邊走邊說道:「不是說好了給我一塊地嗎?我的一份在哪兒呢?」
「主席,您考慮革命大事,非常勞累,這開荒種地的小事就不用參加了。您的活,我們加把勁就都完成了。」戰士們異口同聲地說。
「不行!不行!開荒種地是黨的號召,我也不應該例外。」
在毛澤東的一再堅持下,大家只好在臨河不遠處給他劃出了一畝來地。
毛澤東分到責任田後,對這一「爭」來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來,他就去挖地。戰士們發現後,一齊趕來幫忙,毛澤東總是堅持自己完成。他說:「你們有你們的生產計劃,我有我的生產任務,這塊地,你們挖了叫我挖什麼呢?別看我的年紀比你們大,我還敢與你們比一比,看誰的田種得好!」
此後,毛澤東硬是忙裡偷閑,一钁頭一钁頭地把地挖好,又壘了一個小水壩,將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黃瓜、辣椒和西紅柿。毛澤東又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施肥、鋤草,蔬菜越長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夏天到了,毛澤東田裡的西紅柿結得又紅又大,辣椒又尖又長,黃瓜沉甸甸地低垂著頭,個個頂花戴刺的,真是誘人極了。人們每走過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腳步稱贊一番。
毛澤東親手開荒種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延河兩岸,軍民大生產的勁頭更足了。
【毛澤東教岸英掃廁所】
1937年,毛澤東同志帶著兒子岸英在延安鳳凰山某地居住。當時岸英只有十四五歲。
在毛澤東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這里以前一直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可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
一個大雪過後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當警衛班長准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麼熟悉的聲音啊,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毛澤東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
原來,毛澤東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起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後,警衛戰士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彭德懷開田的故事】
1961 年11 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著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著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於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里,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裡。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灶下燒火做飯。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為什麼不到食堂去吃飯?」
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麼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才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里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為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干就干,從那以後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余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侄兒望著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麼田啰?」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干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
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幹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
D. 誰有關於勤勞的小故事
誠實守信的幾則小故事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倖免於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社會公德的故事
在美國碰到過兩件小事,我記得非常深。
一次是在華盛頓博物館前的開闊地上,一個穿大衣的男人貓腰在地拾廢紙。當風吹起一塊廢紙時,他就像捉蝴蝶一樣跟著跑,抓住後放進垃圾筒內,直到把地上的亂紙拾凈,拍拍手上的土,走了。這個人是誰,不知道。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樂廳。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煙的。擺著幾個臉盆大小的落地式煙缸,裡面全是銀色的細砂,為了不叫里邊的煙灰顯出來難看。但大煙缸里沒一個煙蒂。柔和的銀耱(mò)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幾個煙蒂被指尖勾起來。原來人們都把煙蒂埋在下面,為了怕看上去雜亂。值得沉思的是,沒有一個人不這樣做。
有人說,美國人的文化很淺,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贊同這見解。教育好,可使文化淺的國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卻能使文化古老國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質很差。教育中的「德」,一個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視他人的存在。
邊讀邊悟
文中記敘的兩件小事,都反映出美國那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公共場所這個大環境里,如果一個人沒有好的素質,沒有良好的文明習慣,就很可能表現出極差的生活習慣。文中提到的那不知名的男人在風中拾廢紙,使地上保持潔凈。在音樂廳里,設置的落地式煙缸,也別具一格,看上去賞心悅目。這些都反映出美國人的文明程度。實際上,說到底,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反映出一個人的公德,也反映出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外國人這樣保護環境,我們中國人,難道不應該具有社會公德心嗎?
遵紀守法的故事
錢若水,字澹成。河南新安人。宋朝雍熙年間(公元984---988)進士。至道初年,以右請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真宗時又升任期工部侍郎,並以本官充集賢院學士、判院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錢若水任同州推官時,他的上司是一個心胸狹隘、性情急躁的人,處理問題總是主觀臆斷,經常發生錯誤。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時,錢若水總是同上司極力爭辯,但總是得不到好的結果。有一次,知州處理錯一個案子,他發現了問題又向知州提出來,但知州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他對知州說:我們少不了又要陪著你挨罰。後來,案件果然被駁回,同此案有關的官員均受到了處罰。知州雖然當時感到慚愧並對他們表示歉意,但事後依然如故。
一天,一個富家女奴逃亡出走,不知去向,女奴的父母到州里告狀,知州命錄事參軍辦理此案。錄事參軍過去曾向這個富家借錢被拒絕,早對富家懷恨在心。在審案過程中,就武斷地說是富家將女奴害死,棄屍河中,屍體隨水漂走了,無法查找。於是,富家父子數人有的被定為主犯,有的被定為主謀,按律都應處以死刑。富家父子均不認罪,錄事參軍就施以重刑,最後富戶父子被屈打成招,承認了罪行。定案後,錄事參軍將案子上報知州,知州召集有關官員進行復審,多數人認為此案處理的正確,表示支持,只有錢若水對案件發生了懷疑。但是,面對眾多官員的一致同意,又不便提出反對意見,於是就把案子壓下來了。錄事參軍知道後,來到錢若水的辦公處所,責罵他說:你是否接受了富家的賄賂,想開脫他們的死罪?錢若水含笑表示歉意,說:如今有好幾個人由於這起案子而要判處死刑,怎麼能不再仔細審核一下他們的供詞呢。於是他把案件扣了將近十天,中間盡管知州多次催他,他也沒有把案子退回,上上下下的人都責怪他。
有一天,錢若水避開眾人來見知州,他說:我之所以扣發案卷,是因為暗訪女奴的下落,現在女奴已經找到了。知州驚訝地問道:在哪裡。錢若水告訴知州,並定下了新的計謀。第二天。錢若水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裡,讓她藏在竹簾後面,然後把女奴的父母找來,問道:如果你們看到自己的女兒,還能認識她嗎?女奴的父母回答道:自己的女兒,哪有不認識的道理。知州把藏在竹簾後面的女奴叫出來,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了並對知州說:她正是我們的女兒。這時,知州就傳令把富家父子從獄中提出來,打開刑具,全部釋放。富家父子哭著對知州說: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們就要滅族了。知州對他們說:不是我,是推官錢若水幫助了你們。富家父子來到了錢若水辦公的地方要求見面致謝。錢若水卻閉門不納,並派人傳出話來,說:女奴是知州找回來的,我沒有參與其事。富家父子不能見到錢若水,就繞牆而哭,回家後把自己的家產捐贈給寺廟,為錢若水祈福。
由於這起事關數人性命的冤案得到昭雪,知州想就此事報請皇帝為錢若水論功求賞。錢若水堅決予以拒絕,他說:我只求案件得到解決,人不蒙冤而死,論功請賞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歸功於我,那麼將如何處理錄事參軍呢。知州聽後,感慨地說:這樣高貴的情操,更是人們所不可企及的。錄事參軍也向錢若水叩頭謝罪。錢若水大度地說:案情復雜,難以料知,偶有過失,何必謝罪。不久,宋太宗知道了這件事,對錢若水越級提拔,不到半年,便由幕職提升為知制誥,兩年後被任命為樞密副使。
勤勞節儉故事
1935年1月,蘇浙皖根據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在率領紅軍先遣隊北上抗日途中被捕。當時,抓住方誌敏的兩個敵人暗想:這么大個官口袋裡一定有很多錢,這下可發大財了。結果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支鋼筆和一塊舊懷表外,什麼都沒有。方誌敏雖然官高權大,但一生清貧。他認為,清貧、儉朴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E. 誰有關於勤勞的小故事
勤勞節儉故事
1935年1月,蘇浙皖根據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在率領紅軍先遣隊北上抗回日途中被捕。答當時,抓住方誌敏的兩個敵人暗想:這么大個官口袋裡一定有很多錢,這下可發大財了。結果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支鋼筆和一塊舊懷表外,什麼都沒有。方誌敏雖然官高權大,但一生清貧。他認為,清貧、儉朴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F. 勤勞的名人故事.(短的50個字以內)
1.童第周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上中學時,考試不及格,老師要讓他留級,同學們也笑話他,但他卻不悲觀失望,而是發奮學習,最後取得了優異成績。出國留學時他又刻苦鑽研,為中國人爭了氣,成了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
2.王羲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練字,練完後就在家邊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筆,就這樣日復一日,竟將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為王羲之的堅持與勤奮,他才被人稱為「書聖」。
3.蘇秦
蘇秦因為求官不成,回家後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脹,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在讀書。正是由於蘇秦的勤奮,終於他學有所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從古人的實例中我們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勤奮刻苦,因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
4.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5.王亞南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G. 關於勤勞的故事50字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卻沒有蠟燭。鄰居家有燭光卻穿不過來,匡衡就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著書讀。同縣人文不識家裡有很多書,匡衡被他家僱傭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驚訝,就借給匡衡書,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H. 懶人與勤勞人 300字以上 童話故事
從前,有一個富家子弟很懶,有一個窮人家孩子很勤勞,他們兩個是好朋友。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十幾年過去了,他們兩個都到了工作的年齡。一天,他們倆一起來到城裡一個大公司應聘。老闆為了看看他們的才華,出了兩道題考他們。第一道是:用英語介紹自己。勤勞的人每天學習刻苦,所以說得十分流利,出口成章。而懶惰的人呢,從不好好讀書,只好提前買通考官謊報自己成績優異。第二道考題是:寫一篇關於管理的文章。懶惰的人苦思冥想,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只好笑嘻嘻地對勤勞的人說:「好兄弟,看在咱們多年友誼的份上,幫我把文章寫了吧!」勤勞的人礙與情面,只好答應了。可是,他光顧著給懶人寫文章,自己的沒寫完,讓老闆誤認為懶惰的人是十全十美的,並讓懶惰的人做了總經理。而勤勞的人只做了一個普通職員。
之後,因為懶惰的人的無能,給公司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在一年後懶惰的人被開除了。老闆考慮再三,決定讓勤勞的人試一試,提拔他做了總經理。勤勞的人對這個遲來一年的光榮工作一點也不怪老闆,反而感謝他,給了自己磨練意志和鍛煉的機會。正是因為這樣,自己才走到今天。
I. 以勤勞奉獻為主寫一篇一百到二百字的小故事
1盲女燈油費
瑞士一個盲女,有一天,她拿了二十七元銀幣交給一位牧師版,作為捐助權向外佈道費用。牧師說:「你目盲,家庭環境又很不好,捐這么多,太多了吧!」盲女說:「我晚上作工不需要點燈,我就將這節省下來的油費捐為主用,為了感謝主的幫助,使我天天能夠賺錢生活啊!」
主喜歡我們不顧一切的愛他,奉獻給他;因為在他看來,我們愛他,永遠不會太多的;我們奉獻給他,永遠不會太過的。
J. 學習勤勞的名人故事,,越多越好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學習需要勤奮。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學習要有主見,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權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但數年後,用於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佔各種能源的40%。無獨有偶,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後,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以後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視野。
中華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實學;認定的成才之路,是發憤學習。中國人重視讀書、勤奮好學,已成為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中國民間有許多關於學習的格言,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等,也流傳著很多古人珍惜時間、發憤苦讀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
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的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理論家。
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每看一本書,不是一上來就從頭至尾地去讀,而是對著書本閉目沉思,猜想書中寫了些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再打開書。如果書的內容與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讀了;如果與猜想的不同,他就認真地去讀。華羅庚的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終於成為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有一次,他想買一部明代的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城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時值冬日,他頂風冒雪,連續十八天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裡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恆心不如檐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從此後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貫注到他的求學中去。他決心要考取當時很有名氣的寧波效實中學,他一絲不苟地進行備考,一家人也全都動員起來,支持他。童第周終於考取效實中學,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一天深夜,教數學的級任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發現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陳老師想:"深更半夜的,誰還不回寢室就寢呢?"陳老師帶著疑問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童第周正在借著路燈光演算習題。"這么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寢室休息呢?""陳老師,我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陳老師望著童第周瘦小的身軀,關心地勸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遠,童第周又站在路燈下捧著書本讀了起來。陳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氣,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他終於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
後來童第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掛著一張條幅,上面寫有「煮書」兩個大字。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精讀。然而還不夠,進而要『煮』。」要「煮」得爛熟,自然不是一遍兩遍就能奏效的。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據說在他結婚那天,家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當迎親的花轎快到家門時,卻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只見他仍穿著舊袍,全神貫注地在讀書。
現任美國國務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賴斯出生在種族隔離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很多人聽說她在伯明翰長大,便推測她的童年沒有受到過很好的教育。
母親在康迪幼年時對她進行了孜孜不倦的音樂教育。康迪四歲時,掌握了一些曲子,開了第一個獨奏會。賴斯家相信這樣一條嚴峻的真理:只有當孩子們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兩倍,他們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過對方。父母告訴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她勤奮學習,力爭上游,就會得到回報。「你可能在餐館里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斷,她向著「加倍地好」這個目標繼續努力——首先是在運動方面。除繼續學習鋼琴外,她還開始學習網球和花樣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場練習步法,從旋轉、側滑、前沖、穿越、踮腳到組合動作和雙人滑冰。
就在春季學期的某一天,她發現了新的目標。那門課是「國際政治概況」,那節課主要講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的父親約瑟·考貝爾。「這一課程撥動了我的心弦,」她後來說,「這就像戀愛一樣……我無法解釋,但它的確吸引著我。」考貝爾博士被她的聰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勵她到該校國際關系學院讀書。考貝爾成為康迪生活中的「智力父親」。
康迪開始學習政治科學和俄語,但並沒有關上學習音樂的大門。這種背景使她最終成了一個為數不多的學音樂出身的政府高官。俄語被稱為「需要十年才能學會的語言」,
1977年夏,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康迪進行了一次國內旅行。她第一次有機會開始了解美國軍事結構。她到華盛頓,在國防部擔任實習生,在五角大樓工作了數周。此後又去蘭德公司做實習生。蘭德公司十分適合有關國際安全問題的學習,其研究領域包括世界政治、軍事和經濟發展趨勢,潛在的地區沖突原因以及美國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
康迪的勤奮為她進入白宮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但數年後,用於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佔各種能源的40%。無獨有偶,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後,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以後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視野。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宋·蘇軾《柳氏二甥求筆跡》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英姿颯爽小選手,精神抖擻來比斗,
從小鍛煉意志堅,競賽場上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