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貓有關的幼兒故事讀後感
『壹』 梁實秋《貓的故事》讀後感
梁實秋《貓的故事》讀後感篇
《貓的故事》覺得挺有趣的。那生動的語言讓我捧腹大笑,簡直就像在看電影一樣。
故事講的是貓遇見狐狸後,想跟狐狸學習如何躲避大狗的本領。狐狸卻看不起貓,認為貓如果遇見大狗就會往樹上跳不算有本事。狐狸吹噓自己有很多的本領和計策,可以躲開大狗。可是當大狗真來時,貓跳到樹上躲了起來,狐狸卻被大狗咬死了。
可笑吧?狐狸看不起貓的本事,只會吹牛,最後連命都丟了。
『貳』 幼兒讀物《貓先生》讀後感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點是「讀」.「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讀後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 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 .
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後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藉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後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准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後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叄』 獅子與貓的讀後感
貓狗是不可愛的。
愛貓人士和愛狗人士的審美觀是扭曲的。
正常人都是很憎恨貓狗的。
貓和狗都是傳播狂犬病的。
很多養貓狗的人自作自受,被自己養的貓狗咬傷抓傷,傳染疾病。
頭腦正常的人都反對養貓狗。
『肆』 老人和貓的故事讀後感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讀一本書的時候,就要知道這本書的最基本的內容,例如,書名,作者,內容的梗概等。這些,對於一個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必須掌握的。所以,讀後感開文就要把這些亮出來。例如,我在暑假的時候,讀了某某寫的一本書,名叫《某某》,在這本書里,他向我們講解了某某生活的時代發奮力強的過程。
寫完了讀後感的開頭後,看你寫的人就想知道,你看了這本書後,你能得到什麼樣的教育,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因此,再分一段,就要開始把自己的觀點寫出來。例如,我看完這本書後,深受啟發,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人活當下,必須百分百努力。
當然,你寫出來這個觀點後,實際上,必須再要用事實來證明你的觀點,你要如何證明你的觀點呢。有兩個層面,一就是結合你讀過的書來延伸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以此來前後結合而寫。另一種就是以你以前與現在的感想做對比後,進行表達。
對於讀後感來講,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感字,所以,這個感字能帶給你如何的想法,就要看你對這本書的了解程度以及受影響的程度。一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很多,所以,最好的就是從讀的書里找到一個最鮮明的觀點亮出來,而且要保證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
怎麼寫好讀後感
最後一點就是表明心態,本身你從書中得到了啟發,受到了教育,自然就希望自己能如主人公或者是書里的某個人物一樣,要怎樣,所以,在作文的最後,你就要表明你的心態,意思就是書寫一下自己的志向和理想。這樣,你的讀後感就寫好了。
『伍』 獵狗和貓的故事讀後感
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沈石溪的一套動物生死傳奇,我愛不釋手,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看的第一本書就是------《第七條獵狗》。
故事講述的是老獵人召盤巴的第七條獵狗的故事。老獵人闖盪山林40年,卻得不到一條稱心如意的獵狗,一直引以為憾。這第七條狗是軍犬的後裔,它「攆山快如風,狩獵猛如虎」。召盤巴視它如掌上明珠,給它取名為「赤利」(傣族傳說中會飛的刀)。這條狗在打獵中和獵物生死搏鬥,屢獲戰功。
就是這樣一條獵狗,卻在潑水節時險些被召盤巴毒打並煮熟。原因就是在森林裡捕野豬時,召盤巴不小心踩到了眼鏡蛇,蛇被他激怒,飛速向召盤巴奔去,只差幾步時,「赤利」挺身而出,不顧一切,與毒蛇廝殺起來,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搏鬥......而此時,老獵人正遭遇了一頭兇猛的野豬,他一槍沒有能致命,野豬卻向他猛撲過來。就在生命懸於一發之際,幸好由於野豬用力過猛被榕樹的樹杈卡住,他才躲過一劫。召盤巴誤會「赤利」臨陣逃脫對他不忠,痛恨因膽小而背叛自己,狂怒之下,他把「赤利」綁在檳榔樹下痛打,還開鍋燒水準備剝皮把他吃了。幸虧和「赤利」一起長大的孫子艾蘇蘇放了它。「赤利」帶著滿腹的委屈逃到了山林中,靠獵捕為生,並成為一群豺狗的首領。但「赤利」還是在暗暗的保護著召盤巴。有一次豺狼群包圍了召盤巴,它們瘋狂地發動襲擊,老獵人沒有備足武器,眼看就要遭到不測,關鍵時刻「赤利"及時感到,不顧自己的安危保住了舊主人的性命。老獵人熱淚盈眶,眼前總晃動著檳榔樹下那一幕。
讀到此時,我被「赤利」的忠誠感動了。狗也會知恩圖報,自給自足,它不顧主人的嫌棄、冤枉,拚死相救,更不要說我們人類了。沈石溪講述的動物故事,顯然是別有深意。他曾說過:「動物小說的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道德的束縛和文明社會種種虛偽的現象,可以毫無遮掩地直接表達醜陋與美麗融於一體的原生態的生命。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不僅是人類的,也是動物的,我們要和動物和平相處
『陸』 關於貓的作文讀後感
篇一:兔和貓讀後感《兔和貓》這是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通過可惡的大貓吃掉了作者所喜愛的白兔的事情,表達了作者對弱小的同情,對隨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反對無原則「修善」的主張。「這一對白兔,似乎離娘並不久,雖然是異類,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天真爛漫來。但也豎直了小小得通紅的耳朵,動著鼻子,眼睛裡頗現些驚異的神色……」「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樹,桑子落地,他們最愛吃,便連喂他們的菠菜也不吃了。烏鴉喜鵲想要下來時,他們便弓著身子用後腳在地上使勁地一彈,嚯的一聲直跳上去,像飛起了一團雪,鴉鵲嚇得趕緊走,這樣的幾回,再也不敢來了……」確實後來這一對白兔的兩個孩子被「可惡的」「一匹大貓」吃掉了。所以魯迅一直以來非常討厭貓,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提到過;甚至後來起了要把這一批大貓用氰酸鉀給毒死的念頭!在現實社會中,難道可以一味「修善」而寬恕惡人嗎?魯迅之死都堅持這個主張,請看他那篇寫於1936年9月5日,可以當作遺囑來讀的《死》,那上面斬釘截鐵般的聲明道:「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不恕敵,不「修善」,這是魯迅的人生信條,他終生奉行並至死不移。魯迅是那樣的黑白分明,在他的眼睛裡是沒有灰色這種顏色存在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當然我是不能用魯迅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的,更何況我也沒有那麼「高級」的敵人!雖然是這樣,至少有一點我還可以學習並且做到,那就是——認真的態度。篇二:讀《兔和貓》有感讀了魯迅先生的兔和貓的文章,我知道,生命不存在著天生的貧賤。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這篇文章吧。文中後院的三太太在夏間買回一對白兔,幾個月之後,這對白兔開始自己掘洞,為即將添丁而幸福地准備著。忙活了大半天,一個簡易的愛心小窩建成了。而三太太家的那隻貓卻總虎視眈眈地盯著剛會跳的小兔。幸而,狗與貓不共戴天,三太太才放心一些。不料,在大家都漠視那隻貓的存在時,這只貓卻神不知鬼不覺地掠走了兔寶寶,可愛的小兔成了它的佳餚。然而,大家卻全都沒有聽見狗警惕的吠聲,以致兩個小生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去了。在魯迅先生看來,鴿子、小狗、蒼蠅,以及他筆下的小兔子、鴨子、黑猴,乃至宇宙萬物都是生命。它們不僅和人的生命一樣,有著獨立的價值,他們的生存與死亡,歡樂與痛苦都和人們息息相關。魯迅先生因此把他對生命的關愛由人擴展到一切生物。是啊,每一條生命都有自己最終的歸宿,每一條生命都將會是一顆閃亮的明星。造物主賦予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有他本身存在的價值。愛惜每一個生命,包括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的小動物。篇三:讀《兔和貓》讀後感「這一對白兔,似乎離娘並不久,雖然是異類,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天真爛漫來。但也豎直了小小得通紅的耳朵,動著鼻子,眼睛裡頗現些驚異的神色……」「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樹,桑子落地,他們最愛吃,便連喂他們的菠菜也不吃了。烏鴉喜鵲想要下來時,他們便弓著身子用後腳在地上使勁地一彈,嚯的一聲直跳上去,像飛起了一團雪,鴉鵲嚇得趕緊走,這樣的幾回,再也不敢來了……」「可惡的是一匹大貓,常在矮牆上惡狠狠的看……」確實後來這一對白兔的兩個孩子被「可惡的」「一匹大貓」吃掉了。所以魯迅一直以來非常討厭貓,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提到過;甚至後來起了要把這一批大貓用氰酸鉀給毒死的念頭!這是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通過可惡的大貓吃掉了作者所喜愛的白兔的事情,表達了作者對弱小的同情,對隨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反對無原則「修善」的主張。在現實社會中,難道可以一味「修善」而寬恕惡人嗎?魯迅之死都堅持這個主張,請看他那篇寫於1936年9月5日,可以當作遺囑來讀的《死》,那上面斬釘截鐵般的聲明道:「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不恕敵,不「修善」,這是魯迅的人生信條,他終生奉行並至死不移。魯迅是那樣的黑白分明,在他的眼睛裡是沒有灰色這種顏色存在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當然我是不能用魯迅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的,更何況我也沒有那麼「高級」的敵人!雖然是這樣,至少有一點我還可以學習並且做到,那就是——認真的態度。篇四:兔和貓讀後感概括:《兔和貓》是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講敘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在故鄉,同院的三太太為她的孩子們買了一對白兔,但是當這對白兔生過孩子後,孩子失蹤了,並在牆角是不知被誰挖了一個大洞,再過了幾天,那一對大兔子也失蹤了,這是較為可疑的就是一隻大黑貓了。在最後,作者為了那一對大兔子打抱不平,用青酸鉀謀死了那隻大黑貓。感受:文中在前面描寫了,那一對大兔子的可愛之處與作者為何如此喜愛這一對大兔子,對兔子外貌的描寫的出神入化,「豎直了小小的通紅的長耳朵,動著鼻子,眼睛裡頗現驚疑的神色」,對兔子的動作習性也有具體的描寫「孩子們時時捉他們玩耍;他們頗和氣,豎起耳朵,動著鼻子,馴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裡,但一有空,卻也就溜開去了。」這句話主要寫了孩子與兔子玩耍時,兔子所表現出來動作,行為特點。「他們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腳一抓,後腳一踢,不到半天,已經掘成一個深洞,第二天,他們便將乾草和樹葉銜進洞里去。」在這句話中,我們看出兔的一種習性,喜愛掘土。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有成語叫做「狡兔三窟」。在描寫兔子如何掘洞時,作者刻意運用了許多動詞,如「抓」,「踢」,「掘」等等,更能生動形象的讓讀者了解當時兔子掘洞的情景。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讀出,這篇文章有兩個主角,《兔和貓》。在前面,我們可以讀出對兔子細微的描寫。但貓在這里充當的是一個反面的角色,是一個反面角色,是一個謀害兔子的兇手,最後被作者殺死,自然也就不會對貓本身有細致的描寫,而是通過幾個配角,如三太太,「我」,對貓的看法,來襯托出貓的惡毒。這種寫作手法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在文章的最後,作者用殺死貓做為結尾,我個人認為,真是「天經地義」,反面角色得以惡懲,並展現了作者一種懲惡揚善的觀念。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要學習作者對正面角色的細微描寫,也要學習對反面角色進行襯托的描寫手法!
『柒』 《小貓和椋鳥》故事的讀後感
1.首先大概說明下《小貓和椋鳥》故事的大概內容
2.然後講讀完《小貓和椋鳥》故事你的感受或者你讀過後的想到的東西、道理之類。
3.最後講從《小貓和椋鳥》故事裡你可以學到什麼,以後可以怎麼辦
『捌』 梁實秋《貓的故事》讀後感400字
覺得挺有趣兒。那生動的語言讓我捧腹大笑,簡直就像在看電影內一樣。
故事講的容是貓遇見狐狸後,想跟狐狸學習如何躲避大狗的本領。狐狸卻看不起貓,認為貓如果遇見大狗就會往樹上跳不算有本事。狐狸吹噓自己有很多的本領和計策,可以躲開大狗。可是當大狗真來時,貓跳到樹上躲了起來,狐狸卻被大狗咬死了。
可笑吧?狐狸看不起貓的本事,只會吹牛,最後連命都丟了
『玖』 《貓的故事》讀後感
小時候,我好像對小貓、小狗沒有象現在這么深的感情,也不是說不喜歡,只是可有可無吧。記得那會兒家裡住平房,在院里養了兩只小白兔。可能是買來的吧,越長越大。我還在院里用磚頭給它壘了個兩層的窩,每天放學的時候路過一個很大的院子給它拔草。兔子長的肥肥大大的,後來實在是養不了了就拿到農村去了,聽說剛拿過去就生了一窩小兔子,可惜沒看見。
和我們家住對門的那家人養了很多貓,他們家特別喜歡貓,而且養的貓據說在當時甚至是現在都算是名貓,他們家的小孩小名都叫貓貓。家裡還養過雞,也是從小養的,長到又大又肥的時候被黃鼠狼吃了。城裡的黃鼠狼現在聽來跟天方夜談似的。現在我還印象特別深的一件事,有一年的冬天鄰居撿了只流浪的小狗,我現在已經記不得它的樣子了。只是很小很小的,鄰居把它放在我們院大門的門洞里,給它放了一個窩蓋了點什麼破被子。喂它什麼都不吃,我記得用家裡的小碗給它成了點水也不喝。被家裡人發現了還把我罵了一頓,我就不敢在去看它了。第二天清早,鄰居發現小狗死了。死對它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終於解脫了,如果不是這樣,有多少漫長的日子還在等著這條幼小的生命。
慢慢的長大了,對流浪動物的態度只是覺得它們很可憐,但沒有想到要照顧它們。直到有一天在《第七日》里播了一個專門有人逮貓賣給餐館的節目,看到那些毫無人性的人用一個編織袋裡面裝了幾只乃至更多的貓。貓們那種求生渴望的眼神,我真的被震動了。緊接著《北京您早》里播出了丁老師收留流浪貓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丁老師(010—66173634)。記得我去丁老師家的時候,是哭著出來的,丁老師當時還在安慰我,說沒關系,沒關系。從那時候開時,我無論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著什麼樣的變化,力所能及的照顧丁老師和她的貓我從來沒有放棄過,一直堅持到現在。
搜狐生活配圖
搜狐里有我寫的大黃、小白的故事,還有我生活中其它流浪貓的故事。之所有把這些變成文字,並不想求得什麼表揚。我只是真誠的希望,能夠以我微薄的努力換得更多人對流浪動物的關心,更多的人對救助流浪動物的理解,這就是我唯一的目的。
前幾天我去了一位喂養流浪貓的貓友那裡,她住的那個院子在健翔橋西附近。那是一個很大的院子,我們是通過一個救助流浪貓的網站認識的。本來我以為她和我一樣,也是在固定的一個地方喂貓。但我去了才知道,在那個大院子里她有10個流浪貓吃飯的點需要喂,到了固定的時候,那些貓就在那裡等她,走完這一圈最快需要半小時的時間。她就是這樣,每天一個人拎著一大帶子自己做的貓食(因為喂的太多了,喂不起貓糧只好自己做)和一大瓶子水,一個一個點去喂。就是這么困難的情況下,還要受到院子里人為的干擾,有些人故意扔掉她喂貓的碗,拆了她給貓搭的過冬的棚子,把貓媽媽生小貓的洞口堵住,給食物裡面下毒等等。她就這么一個人堅持下來了,真的是很不容易。她是從國外回來的,她的家簡朴的都有些寒酸。沒有親身和她一起經歷過是很難體會到的。她過段時間可能還有出國,也有可能去上海工作。她希望能有附近的貓友能夠在她不在的時候幫助她喂貓,畢竟她已經堅持了這么多年,還有那些到固定的時間就會等在那裡的貓們。
搜狐生活配圖
如果你在健翔橋西附件工作或者居住,非常喜歡小貓而且有毅力能夠堅持下來的話,請跟我聯系。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吧。(不用擔心貓糧,我們輪流去減輕她的負擔)其實有的時候自己想想,挺委屈的。又往裡搭錢而且還不被別人所理解,家裡人也不理解。自己這是干什麼呢?但是又想想那些可憐的小生命,這就是我堅持下來的理由,所以和我有同樣經歷的好心人們,千萬不要放棄,不要放棄它們的生命。它們和我們人類一樣有自己的尊嚴,我們一點點的付出就會得到它們百分百的回報,這真的是值得的。
我還想告訴那些不理解或是嘲笑我們的人們,你可以不認同我們的行為。你可以不幫助那些流浪的生命,但只要你們不破壞,就是對我們對它們最大的幫助了,謝謝!那些流浪的動物並沒有干擾我們的生活,本來它們就要面對各種各樣來自四面八方的危險,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容忍它們給它們一小片生存的空間呢?好多的事情只在於我們的一念之間,但卻能改變那些流浪動物的命運。
把兔子該改成貓
『拾』 有關貓的故事的讀後感魯迅寫的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