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胸懷報負小故事

胸懷報負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5 06:44:12

『壹』 一則關於德智體美勞的小故事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 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 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 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 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 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 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 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貳』 求以胸懷得天下的古代小故事,越詳細越好

中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姬姓 ,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作好充分准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裡卻積極進行滅商的准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佔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
帝堯與四岳討論繼承人問題。帝堯說:「四岳,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您幾位中間有誰能承天命、繼帝位呢?」四岳齊聲回答:「我等鄙陋無德,不能辱沒神聖的帝位。」帝堯說:「那麼,把近親貴戚和隱匿民間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薦上來吧!」大家一致推舉道:「有個民間的鰥夫,叫虞舜。」帝堯說:「噢,我聽說過。這個人究竟怎樣?」四岳說:「他是一個瞎子的兒子。父親固執,母親放肆,弟弟傲慢,他卻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於出亂子。」帝堯說:「那就讓他試試吧!」於是帝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來觀察他的德性。舜讓二妃回媯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盡行婦道。帝堯很滿意,又讓九個兒子跟隨舜,來觀察他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帝堯派舜負責協調民間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人倫關系,取得成績,連帝堯的九個兒子也受到教育,變得更加淳厚謹敬。帝堯又派舜輪流到幾個官府任職。舜都盡職盡責,制定製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規。帝堯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見的部族酋長和使者,舜態度嚴謹和睦,處事得當,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堯派舜到山林川澤中去,在暴風雷雨交加中,舜都沒有迷路。帝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行,不能將天下交給他,又通過考察發現舜很聖明,終於決定將權力交給舜。他知道,權力傳給舜,天下人會受益,卻不利於丹朱;如果將權力傳給丹朱,就會使丹朱得益,而不利於天下人。他想:「我總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只對一個人有好處!」於是他召見舜,說:「你謀劃事情詳盡周到,言論意見都獲得了實效,試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辭道:「我的德行不夠,總覺得還不能穩妥地擔當大任。」最後舜接受了堯的禪讓,登上共主之位。 另外,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堯又要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沒有接受。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早在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欲拜管仲為相時,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君欲成就大業必須任用五傑——舉動講規范、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寧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管仲在這里。」桓公聽從管仲建議,令五人各掌其事,並拜管仲為相,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導集團決策英明,深得人民擁護。
公子職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愍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盪盪殺奔齊國。
齊愍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愍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愍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劉邦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州(現在河南淮陽)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郡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摯友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於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准備捉拿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已經是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有48歲了。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籍(即項羽 項羽名籍)和叔父項梁,他們在吳中(現在江蘇的蘇州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在項梁死後,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
開始時,劉邦也不太順利,但經過幾次戰役,劉邦步步西進,大破秦兵。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率大軍到達了咸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得獻城投降,將傳國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國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資治通鑒》
魏文侯派樂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給他的兒子擊。魏文侯向群臣問道:「我是怎樣的君主?」群臣都說「您是仁愛的君主。」任座說:「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怎麼能說是仁君?」文候發怒了,任座跑了出去。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君。」文侯問道:「您憑什麼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聽說國君仁愛臣子就直率。剛才任座的話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愛。」文侯高興了,就讓翟璜叫任座回來,他親自下堂迎接任座,把他當作上等客人。
這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樂羊取了中山國,然後將中山國與了其子的事情為引線,道出了帝王將相的生存之道。
人皆有私心,卻要與大局相權衡。文侯雖賢達,卻也難免生出些護短之心,取了塊不錯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給自己的兒子,卻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實上後世江山都是兒子的,那麼把一點眼前利益給了可以幫他穩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君主沒有臣子豁達。更幸者,臣子中賢達者有二。試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時指出魏文侯的過失,那麼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著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那麼他也就連「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叄』 胸懷的故事

小時候的愛迪生很愛發問,常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讓人覺得很煩,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發問題的對象,如果他對於大人的答復感到不滿時就會親自去實驗,例如有一次阿爾看到了鵝舍里的母鵝在孵蛋,他就問媽媽為甚麼母鵝總是成天坐在那裡呢?媽媽就告訴他母鵝在孵蛋,阿爾便想如果母鵝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過了幾天爸爸媽媽發現阿爾一直蹲在木料房裡,不知道在做甚麼,當家人發現阿爾在孵蛋的時候每個人都捧腹大笑了起來。

八歲的時候阿爾去上小學了,可是他只上三個月的課就退學了,阿爾在上課的時候,媽媽常被叫到學校去跟老師說話,這是因為阿爾常常提出一些老師認為很奇怪的問題,老師認為他是一個低能兒童,於是媽媽就決定自己來教導阿爾,並決心把阿爾教成一位偉大的天才,就這樣阿爾便開始了他的自學課程,阿爾被媽媽教的很好,後來阿爾也得到了允許,可以在地下室里設置一個實驗室,為了不讓別人亂動他的實驗品阿爾還想出妙計,就是在每一個實驗品的瓶子上貼上毒葯標簽。

愛迪生的吧。你自己改改
外國名人大多小時候胸無大志

十二歲的一個早晨,阿爾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賣報紙好不好?媽媽聽了之後下嚇一大跳,爸爸聽了也很生氣,可是經過了阿爾再三的請求他的父母終於同意了,他高興的跑到鐵路公司,也獲得了在火車上賣報的允許,從休輪港到底特律有一百公里的路程,阿爾在車上當了幾個月的報童後,他在底特律開了兩家店,其中一家是賣雜志的,另一家是賣蔬菜、水果、奶油等,他也僱用了兩個少年幫忙看店,並約定和他們分享紅利,不久鐵路通又增加了一班車,阿爾便派一位報童隨車販賣,就這樣一個十二歲的報童已經不知不覺得成為了一個少年資本家。

『肆』 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小故事

邱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演說家,回被列為世界答10大著名的演說家之一。但是,邱吉爾第一次在議會上發表演講時,卻栽過一次大筋斗——當他講到一半時,突然忘記了下文,怎麼也想不起來了,憋得面紅耳赤,只好中斷演講,尷尬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毫不氣餒,潛心研究演講技巧,經常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邱吉爾終於成為20世紀的著名演說家和卓越的政治家。

『伍』 自負的小故事

我這里有兩個你看合適么?
1、自負的小鼠
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有一隻小老鼠,它有一面鏡子,那可不是普通的鏡子,而是一面奇怪的哈哈鏡。不論誰照,都顯得儀表非凡,而且能放大許多倍。這只小鼠經常在這面奇特的鏡子面前自我欣賞,它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舉世無雙,形象高大,氣力無窮。它瞧不起同類,不願和其他鼠玩耍,甚至不願同它們開口說話。

它總是坐在一個角落裡,裝腔作勢,搔首弄姿,或者理著小鬍子,或者用爪子在地上拍打幾下,然後再把耳朵貼到地面上聽一聽地球是不是在抖動。

這小傢伙根本沒有想過世界上能有誰比它更強大有力。

這是一隻多麼自負的小老鼠啊!

小老鼠有一個飽經世故的姑媽,有一天姑媽告誡它說:「好侄子,你可要注意,現在大家都說你過於驕傲,自以為是獸類中的佼佼者。當心點,大象是不喜歡你說大話的。」

「大象?大象是個什麼東西!讓它馬上過來,我要叫它粉身碎骨!」

姑媽經得多,見識廣,聽了小鼠的話,覺得很可笑。她說:「大象是世界上一種龐大的動物。還沒有聽說有什麼獸類不怕它呢!」

小老鼠很不服氣,大聲叫嚷道:「大象比我還強大?這決不可能!說完,它決定去尋找大象,想同大象比個高低,較量一番。

在一塊林間空地上,它遇見了一條綠色的蜥蜴。

「你是大象嗎?」老鼠問。

「不,我是蜥蜴。你找大象做什麼?」

「那算你走運,如果你是大象,我非把你碎屍萬段不可。」

看見小老鼠這樣狂妄自大,蜥蜴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可惹惱了小老鼠。為了表示自己力大無窮,它就把小爪子往地上頓了頓……說也湊巧,偏偏這時候打了一個響雷,蜥蜴嚇了一跳,慌忙溜到石縫里藏了起來。它覺得這彷彿是小老鼠發出的一聲巨響,真是力大無窮啊!小老鼠更加得意,大搖大擺地走開了。

它往前走了不遠,又遇到了一隻甲蟲。

「喂,你大概是大象吧?」。小老鼠問。

一提起大象,甲蟲顯得很膽怯。它連忙搖頭否認說:「不,不!我可不是大象,我是甲蟲。」

「那就算你福星高照。不然的話,我非把你踩成爛泥不可。」

甲蟲聽見小老鼠自吹自擂,只是冷笑了一聲。這時候老鼠又把爪子高高舉起,使勁往地上一拍,但是這一次卻沒有聽到雷鳴般的聲響。它又使勁地頓了頓足,仍然連一點輕微的響聲也沒有聽到。小老鼠想:可能是土地太潮濕,發不出聲音來。

小老鼠又跑向別的地方。剛走不遠,它就看到樹下有個怪模怪樣的傢伙,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伏在地上一動不動。它想:「這可能就是大象,它看見了我,知道自己馬上就要倒霉,所以才愁眉不展。」

小耗子輕蔑地問了一聲:「快說實話,你是不是大象?」

那個動物笑著回答說:「我不是大象,我是狗——是世界主宰者的忠實朋友。」

「誰是世界的主宰?」

「當然是人。」

「原來如此。算你幸運,如果你是大象,免不了要遭殃。只是我要你記住,世界的唯一主宰者是我,而不是人!你最好收回自己方才講過的話。」

狗想嘲弄一下這位吹牛大王,於是說道:「你說的對極了,偉大的動物。連人也要為你效勞——他種出來的糧食由你來糟踏掉。」狗說完便走開了。

小耗子繼續往前走,來到了密林深處。它看到了一個動物像小山一樣高大,腿像樹干一樣粗,似乎是前後兩頭都長了尾巴——前面的略長,後面的稍短。

「你是大象嗎?」目空一切的小老鼠傾盡全身的力氣高聲喝問。

大象往四面張望了一下,什麼也沒有看見。只是當小老鼠跳到一塊大石頭上的時候,象才發現了它。

「是的,我是大象。」

「你膽敢嘲笑我,無視我的存在!而且你還嚇了我一跳!」小老鼠用小爪子拍打著石頭,大聲尖叫著。但是這一次仍然沒有發出雷鳴般的巨響。

小老鼠的憤怒在大象那裡並沒有引起任何反響。大象泰然自若,無動於衷。它不慌不忙地吸滿了一鼻子水,把水噴向狂妄的小老鼠。一股巨大的水柱把小老鼠從石頭上沖了下來,小傢伙灌滿了一肚子水,幾乎被嗆死。

小老鼠終於醒悟過來,勉強地爬出水窪。它完全沒有料到和大象的決斗竟會這樣收場。

它一跛一拐地回到了家。

從此它知道了世上有比它強大得多的動物,它再也不敢自命不凡。自我吹噓了,它再也不對著那面寶貝鏡子孤芳自賞了。

自負的小老鼠看到哈哈鏡里的自己,就以為自己真的像鏡里的影子一樣高大強壯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而真正強大的大象卻十分謙虛,一點都不聲張。因為,強者自強,它們根本不需要自誇啊。

2、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又經過兩年准備,公元227年冬天,就帶領大軍駐守漢中。因為漢中接近魏、蜀的邊界,在那裡可以隨時找機會進攻魏國。
離開成都的時候,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章,要後主不要滿足現狀,妄自菲薄;要親近賢臣,疏遠小人;並且表示他決心擔負起興復漢朝的責任。這道奏章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出師表》。
過了年,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傳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陝西眉縣),並且派大將趙雲帶領一支人馬,進駐箕谷(今陝西褒城北),裝出要攻打郿城的樣子。魏軍得到情報,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諸葛亮趁魏軍不防備,親自率領大軍,突然從西路撲向祁山(今甘肅禮縣東)。
蜀軍經過諸葛亮幾年嚴格訓練,陣容整齊,號令嚴明,士氣十分旺盛。自從劉備死後,蜀漢多年沒有動靜,魏國毫無防備,這次蜀軍突然襲擊祁山,守在祁山的魏軍抵擋不了,紛紛敗退。蜀軍乘勝進軍,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的守將都背叛魏國,派人向諸葛亮求降。
那時候,魏文帝曹丕已經病死。魏國朝廷文武官員聽到蜀漢大舉進攻,都驚慌失措。剛剛即位的魏明帝曹睿(音ruì)比較鎮靜,立刻派張郃帶領五萬人馬趕到祁山去抵抗,還親自到長安去督戰。
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佔領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作為據點。讓誰來帶領這支人馬呢。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干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面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扎營壘。在山上扎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扎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扎。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扎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扎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沖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
馬謖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監獄里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後,丞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對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
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裡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以後,他真的把馬謖的兒子照顧得很好。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率五部兵馬。
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由於諸葛亮賞罰分明,以身作則,蜀軍將士都很感動。大家把這次失敗當作教訓,士氣更加旺盛。這年冬天,諸葛亮又帶兵殺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了陳倉(今寶雞東),殺了一個魏將;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復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易西北)兩個郡。後主劉禪認為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詔書,恢復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關雲長敗走麥城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應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於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於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於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於禁七軍,軍威大振,曹操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東大將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佔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扎在麥城。呂蒙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隨即將其處死。

『陸』 心胸狹隘的材料,就是一些小故事

孫臏和龐渭是同學,拜鬼穀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

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

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熟,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也捨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

於是龐涓一個人先走了。臨行,對孫臏說:「我們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這一去,如果我能獲得魏國重用,一定迎取孫兄,共同建功立業,也不枉來一回人世。」

兩人長時緊握雙手,最後灑淚而別。

龐涓到了魏國,見到魏王。魏王問他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見識。龐涓傾盡胸中所有,滔滔不絕地講了很長時間,並保證說:「若用我為大將,則六國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隨心所欲統兵橫行天下,戰必勝,攻必克,魏國則必成為七國之道、乃至最終兼並其餘六國!」

魏王聽了,很興奮,便任命他為元帥、執掌魏國兵權。龐涓確有本領,不久便侵入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使宋、魯、衛、鄭的國君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是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魏國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龐涓自己,也認為取得了蓋世大功,不時向人誇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氣勢了。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扎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摯正派,又把秘不傳人的孫武子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會,因此,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迎取孫臏下山。孫臏以為是學弟龐涓以魏王名義請他共創大業,很高興兩人的情誼並沒有失去;但又顧戀自己的老師。鬼穀子先生見魏國使者很真誠熱情、務必要請孫臏下山,也就勸孫臏:「學本領固然不為謀個人富貴,但若有為國家百姓效力的可能,還是應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孫臏於是秉承師命,隨魏國使臣下山。

其實,請孫臏到了魏國,並非出於龐涓的推薦;而是一個了解孫臏才能的人向魏王講述後,魏王自己決定的。

孫臏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並住在他府里。龐涓表面表示歡迎,但心裡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後,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於從前,十分嫉妒。

第二天兩人上朝。魏王對孫臏很敬重,「聽從講先生獨得孫武子秘傳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來,幾乎到了如飢似渴程度。今天您終於來到敝國,我太高興啦!」接著問龐涓:「我想封孫臏先生為副軍師,與卿同掌兵權,卿以為如何?」

龐涓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情況,暗自咬牙。表面上卻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孫臏是臣的兄長,怎麼能屈居副職、在我之下?不如先拜為客卿,待建立功績、獲得國人尊敬後,直接封為軍師。那時,我願讓位,甘居孫兄之下。」

魏王聽罷,很滿意龐涓的處世為人,便同意了。

其實,這不過是龐涓防範孫臏與他爭權的計謀:客卿,半為賓客,半為臣屬,不算真正的魏臣——於是自然沒有實權,只空享一種較高的禮遇而已。

從此孫臏與龐涓朝夕相處。兩人論談兵法,龐涓時時因學識粗淺而無話可答,而孫臏卻誠心誠意為他講解介紹。龐涓知是孫臏學過孫子兵法所致,就故意嘆氣自責:「愚弟當年也經先生傳授,但近年忙於政務,幾乎遺忘了。能不能把孫子兵書借我復習一遍?」

「此書經先生講解後,只讓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並無手本在此。」孫臏誠懇地說。

「吾兄還能全部憶出嗎?」龐涓問。

「基本能背下來。」

龐涓心裡巴不得讓孫臏告訴他,但一時又不好開口、硬逼。

有一天,魏王要試驗一下孫臏的才能,就在演武場,讓孫龐二人表演陣法。龐涓之陣,孫臏一眼就能看懂,並指出如何攻破。而孫臏排成一陣,龐涓卻茫然不識。為怕失面子,忙偷偷問孫臏,孫臏一五一十告訴了他。龐涓聽罷,趕忙走到魏王面前講:「這叫八門陣。又可以中途變為長蛇陣。」待孫臏布置完畢來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與剛才龐涓所說一樣。

「兩卿才能並稱傑出,真是魏國大幸!」魏王十分高興。

但龐涓經過這事,便有了一種危機感。於是下決心:必須除掉孫臏!否則,日後必然屈居其下了!他心生一計,便在一次私下聚談時,問:「吾兄宗族都在齊國,現在我們二人已在魏國為官。為什麼不把兄長家屬宗族也接來一起享福呢?」

孫臏一聽,掉下淚來:「天災戰亂,我家親屬宗族早消亡殆盡了。當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峽谷個黨兄孫平、孫卓帶到外地流浪。後來我被放在一人家當傭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後來我單身從師鬼谷先生,已多年沒跟故鄉、親人聯絡,連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間了吧!」

「那麼,兄長就不想念故鄉嗎?」

「人非草木,誰能忘本?只是現在既已做了魏臣,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孫臏有些傷感地說。孫臏是齊國人,而齊魏兩國一直敵對,所以孫臏只有忍隱思鄉之情。

「兄長說得有理,大丈夫隨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龐涓安慰說。

半年之後,孫臏早把這次談話忘了。有一天,忽然有山東口音的漢子來找他。及問,那人說叫丁乙,是齊國人,有孫臏堂兄孫平的書信帶來。孫臏忙接過信。信中以孫平口氣,講述了兄弟情誼,告訴了叔叔已去世。堂兄兩人已回到齊國,希望孫臏也回到故鄉,把幾近消亡的孫氏家庭重新建立起來。信中語氣懇切、情感深重,最後再一次盼望孫臏早日歸來。

孫臏看罷,不覺流下淚來。然後熱情招待傳信人丁乙,並寫了回信請他帶回去。信中講:自己十分思念故鄉,但目前已成為魏國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為魏國建立了功勛,年老後,一定與兩堂兄在齊地故鄉相聚、歡度晚年。

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齊國鄉親,而是龐涓的心腹家人。龐涓騙到孫臏回信,又仿其筆跡,在關鍵處塗改了幾句:「仕魏乃不得已、礙於情面。不久一定回國,為齊王效力!」然後將此信交給魏王:「孫臏久有背魏向齊之心。近日又私通齊國使者。臣為忠於大王,忍痛割捨兄弟之情,現截取孫臏家信一封,請大王過目。」

「你看該怎麼處理?」魏王問。

「孫臏才能不低於我,若放他歸齊,將對魏國霸業不利。所以……」龐涓沒說下去。

「殺掉他?」魏王一語道破。

「我與他畢竟是同學、兄弟,還是讓我再勸勸他。要同意留下來,最好。若不想留,仍要歸齊與我國為敵,請大王把他發到我府中,由我監管、處置,您看怎麼樣?」龐涓一副為朋友盡情盡義的神色。

魏王雖氣惱孫臏,但在龐涓請求下,還是同意了。

龐涓當晚見孫臏:「聽說兄長接到了家書?」

孫臏對朋友毫不隱瞞:「是。要我回鄉。可我怎能辜負魏王及兄弟待我的深情?讓我辭回了。」

「兄長真的不想念故鄉?」

「久別故鄉,怎能不想?只目前不能回去。」孫臏嘆道。

龐涓深表同情,說:「兄長是不是請魏王准一兩個月的假期,讓兄長回鄉掃掃親人之墓,然後再歸來?」

「恐怕魏王會懷疑我去而不歸,不會答應的。」

「兄長明天試試看。我在旁邊為兄長再說幾句。以兄長為人品行,諒魏王會相信的!」龐涓道。

孫臏很感動:「全仗賢弟促成了!一旦掃墓歸來,我一定全身心報效魏王,再無別意!」

龐涓辭別孫臏,當夜就入見魏王:「臣奉大王之命勸他回心轉意。但他不但不改,反怨恨大王。他明天還要當面以請假之名,要求回齊國!我真是愛莫能助了!」龐涓一臉無可奈何。

第二天,孫臏上朝,很奇怪沒見到龐涓,因為昨晚說好一起對魏王說的。以為因事耽擱,就先對魏王講出要請假回齊之事。不料話剛一開口,魏王就大發雷霆,不容半句解釋,就令武士把他抓起來,押到軍師府問罪!

見到孫臏被捆綁進軍師府,龐涓裝作一怔:「我因事耽誤一會兒,正要上朝。怎麼回事?!」

押解官員宣布魏王命令:「孫臏私通齊使,要叛魏投齊,請軍師問罪!」

龐涓大驚失色,忙對孫臏說:「不要著急,我去魏王面前替你求情去!」說罷,急惶惶離家上朝。

及見魏王,龐涓道:「孫臏雖有私通齊使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愚見,不如讓他成為不能行走、面有罪記的廢人。這樣,既成全我們弟兄的情分,又無後患,您看怎麼樣?」

「照你意思辦吧。」魏王道。

龐涓回府,流下淚來,對孫臏說:「大王盛怒,判兄死罪。我力爭苦求,才免於一死。但要受刖刑及鯨面。」說罷,唏噓不已。

孫臏嘆了一口氣:「總算保住了性命,這全賴賢弟救助愚兄了!以後我定要報答的。」

龐涓於是掩面跑出大廳。不一會兒,來了行刑的劊子手,把孫臏綁起來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孫臏的兩個膝蓋骨。孫臏慘叫一聲,立刻昏了過去,在他昏迷中,臉上被用黑墨刺上「私通敵國」四字。

這時,龐涓淚流滿面走進來,親自為孫臏上葯、包裹,把他抱進卧室,百般撫慰,無微不至地照料。

一個月之後,孫臏傷口基本癒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盤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廢人。

此時,龐涓對孫臏更是關心體貼,一日三餐,極其豐盛。倒使臏很過意不去了,總想盡自己所能為龐涓做點什麼。開始龐涓什麼也不讓他干,後來孫臏再三要求,才說:「兄坐於床間,就把鬼谷先生所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釋講解寫出來吧,這也是對後世有益的善事,也可因此使吾兄揚名於萬代千秋呢!」

孫臏知道龐涓也想全面學習這十三篇兵法,就高興地答應;而且從那天起,日以繼夜地在木簡上寫起來,日復一日,忘食廢寢,以致人都勞累變了形。

一個照顧孫臏起居的小男孩兒為孫臏拚命工作的精神所感動,便對龐涓一貼身衛士講,是否求龐將軍讓孫先生休息幾天,那個衛士道:「你知道嗎?龐將軍只等孫臏寫完兵書,就要餓死他呢!還會讓他休息?!」

小男孩兒一聽,大驚,偷偷把這消息告訴了孫臏。猶如一盆涼水從頭澆下,孫臏身心一下子涼透了!原來此如!原來如此啊!!

第二天,正要繼續寫書的孫臏,當著小孩兒及兩個衛士的面,他忽然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大嘔大吐,兩眼翻白、四肢亂顫。過了一會兒,醒過來,卻神態恍惚,無端發怒,立起眼睛大罵:「你們為什麼要用毒葯害我?!」罵著,推翻了書案卓椅,掃掉了燭台文具,接著,抓起花費心血好不容易寫成的部分孫子兵法,一齊扔到火盆里。立時,烈焰升起。孫臏則把身子撲向火,頭發鬍子都燒著了。

人們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罵。那些書簡則已化成灰燼,搶救不及。

小男孩兒趕忙向龐涓報告。

龐涓急慌慌跑來,只見孫臏滿臉吐出之物,臟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頭求饒、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瘋癲狀態。見龐涓進來,孫臏爬上前,緊揪住他的衣服,連連磕頭:「鬼谷先生救我!鬼谷先生救我!!」

「我是龐涓,你別認錯了!」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我要回山!救我回山!」孫臏仍舊揪住龐涓,滿嘴白沫地大叫。

龐涓使勁甩開他臟兮兮的痙攣的手,心裡疑惑。仔細打量孫臏半天,又問侍衛及男孩兒:「誰對他說什麼了沒有?」

侍衛及男孩兒連連搖頭。

龐涓仍懷疑孫臏是裝瘋,就命令把他拽到豬圈裡。孫臏渾身污穢不堪,披頭散發,全然不覺地在豬圈泥水中滾倒,直怔怔瞪著兩眼,又哭、又笑……

龐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別無他人時,悄悄送食物給孫臏:「我是龐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實在同情您。請您悄悄吃點東西,別讓龐將軍知道!」

孫臏一把打翻食物,猙獰起面孔,厲聲大罵:「你又要毒死我嗎?!」

來人氣極,就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臏接過來就往嘴裡塞,毫無感覺的模樣。

於是來人回報龐涓:孫臏是真瘋了。

龐涓這時才有些相信,從此任孫臏滿身糞水的到處亂爬,有時睡在街上,有時躺在馬棚、豬圈裡。也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孫臏困了就睡,醒了就又哭又笑、又罵又唱。龐涓終於放下心來,但仍命令:無論孫臏在什麼地方,當天必須向他報告。

這時,真正知道孫臏是裝風避禍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當初了解孫臏的才能與智謀、向魏王推薦孫臏的人。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孫臏的境遇告訴了齊國大將田忌,又講述了孫臏的傑出才能。田忌把情況報告了齊威王,齊威王要他無論用什麼方法,也要把孫臏救出來,為齊國效力。

於是,田忌派人到魏國,乘龐涓的疏忽,在一個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瘋了的孫臏把真孫臏換出來,脫離龐涓的監視,然後快馬加鞭迅速載著孫臏逃出了魏國。直到此時,假孫臏才突然失蹤。龐涓發現時,已經晚了。

孫臏到了齊國,齊王十分敬重。田忌更是禮遇有加。在一件小事上孫臏表現出的智謀,尤其令齊國君臣嘆服。

齊國君臣間常以賽馬賭輸贏為戲。田忌因自己的馬總不及齊王的馬,經常賽輸。有一次孫臏目睹了齊王與男忌的三場賽馬之後,對田忌說:「君明日再與齊王賽馬,可下大賭注,我保您贏。」

田忌一聽,當即與齊王約定賽馬,並一注千金。第二天,觀眾達千人。齊王的駿馬耀武楊威,十分驃悍。田忌有些不安,問孫臏:「先生有什麼辦法,使我一定取勝呢?」

孫臏道:「齊國最好的馬,自然都集中在齊王身邊。我昨天看過,賽馬共分三個等級,而每一級的馬,都是您的比齊王稍遜一籌。若按等級比賽,您自然三場皆輸。可我們可以這樣安排:以您第三等的馬與齊王一等的馬比賽,必然大輸。但接下來,以您一等馬與齊王二等馬、以您二等馬與齊王三等馬去賽,就可保證勝利。因此從總結果看,二比一,您不就獲勝了嗎?!」

田忌一拍額頭:「我怎麼就不會動腦筋呢?!」於是按孫臏的話去做,果然贏了齊王千金。

只這一件小事,足以體現孫臏的聰明智謀。齊國上下無不交口稱贊。

再講龐涓。龐涓在魏國黨軍權,總想靠打仗提高身份與威望。在孫臏逃走不久,他又興兵進攻趙國,打敗了趙國軍隊,並圍住趙的都城邯鄲。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

齊王知孫臏有大將之才,要拜他為主將。孫臏道:「我是殘疾人,當大將會令敵人恥笑。還是請田忌為將,才好。」於是齊王命田忌為將;孫臏不公開身份,只暗中協助田忌,為他出謀劃策。

田忌起兵,要直奔邯鄲解趙國之圍。孫臏勸止,道:「我遠途解趙國之圍,將士勞累,而魏軍以逸待勞。而且趙將不是龐涓對手,等我們趕到,邯鄲可能已被攻破。不如直襲魏國的襄陵,而且一路有意宣揚讓龐涓得知。他必棄趙而自救。這樣,我則以逸待勞,形勢就大不同了!」

田忌覺得有理,便按計行事。

結果,不費吹灰之力使邯鄲脫離了危險;又在龐涓率部回救途中,正疲憊不堪時,大勝魏軍,使之死傷兩萬餘人。直到這時,龐涓才知道孫臏果然在齊國與自己為敵。

為此,龐涓日夜不安,終於想出一條離間計:他派人潛入齊國,用重金賄賂齊國相國鄒忌,要他除掉孫臏。鄒忌正因齊王重用孫臏,惟恐有朝一日被取代,便暗中設下圈套,並作假證,告發孫臏幫助田忌,要奪取齊國王位。由於龐涓派人早已在齊國到處散布謠言,說田忌、孫臏陰謀造反奪權,齊王已有些疑忌,一聽鄒忌所說,勃然大怒,果然削去田忌兵權,罷免了孫臏的軍師之職。

龐涓大喜:「孫臏不在,我可以橫行天下了!」不久,就又統兵功侵韓國,韓國自知不能取勝,派人到齊國求救。

恰恰齊威王逝世,其子齊宣王繼位,知道田忌、孫臏冤枉,又恢復了他的職位。聽到韓國求救之事,齊國君臣忙在朝堂議事。宣王問眾臣:救還是不救?

鄒忌主張:不救。讓這兩鄰國自相殘殺,於齊國有利;田忌等人則極力要求去救:不救,一旦韓被魏吞並,魏國力大增,必要進攻齊國。那時就危險了!

此時,只有孫臏含笑不語。

宣王問他該怎麼辦。孫臏道:「這兩種意見都不好。我們應該『救而不救,不救而救』。」

眾人都不明白。

孫臏解釋:「不救,則魏滅韓,必危及我國;救,則魏兵必先與我軍開戰,等於我們代韓國打仗,韓國安危無恙;但我國無論勝敗,都要大傷元氣。所以這兩種意見都不很好。我認為大王應採取這樣方針:答應救韓,以安其心。韓國必然努力堅持與魏國死戰。等到兩國都疲憊之極,馬上要分勝負時,我們再真正出兵擊魏,這樣,攻擊已筋疲力盡的魏軍,不用大力;救解已快失敗的韓國之危,他們也必定感激。於是,少出力而建功多,不更好嗎?!」

宣王一聽,佩服得鼓起掌來:「太好了!」便命田忌、孫臏統兵,伺機救韓。

到了韓魏已打了段時間後,齊軍又按孫臏謀劃:不救韓,而襲魏國首都大梁。

龐涓聞訊,暴跳如雷,大罵孫臏狡猾,發誓與齊軍決一死戰,於是氣沖沖率師迎戰齊軍。孫臏知龐涓兵來,制止田忌迎敵的打算。

田忌不解:「以逸待勞,不是上次成功戰法嗎?」

「此次不同,龐涓懷忿怒、挾氣勢而來,若正面交鋒,我軍縱勝,損失亦大。不如如此這般……」孫臏小聲說出計策。

龐涓提兵趕到魏國,齊軍已撤離。龐涓決心與孫臏拚個你死我活,拚命追擊。追擊前,他派人去數齊軍營壘中的灶跡,一聽竟有十萬之多,吃了一驚:「齊軍人多,我們不可輕敵!」待追了一天,再數齊軍遺下灶跡,只剩五萬了。龐涓大喜:「齊兵厭戰,更聞風喪膽,逃亡過半了!快追!!」及第三天,齊軍只有三萬個灶了。龐涓再也抑制不住沖動,下令:「不顧一切,盡快趕過去,務必活捉孫臏!!」自己更披甲執戈,親自率二萬輕騎,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再說孫臏,在計算日程、地點後,他在馬陵道設下埋伏。馬陵道,是夾在兩山間的峽谷,進易出難。孫臏又讓人在道中一棵大樹上刮下大片樹皮,用墨寫上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然後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只看樹下火把點亮,就一齊放箭!」

龐涓趕到馬陵道,已黃昏時分。士兵報告:「前面谷口,有斷樹亂石堵住道路了!」龐涓大喜:「這說明敵軍畏懼,而且馬上要追上他們了!快,搬開障礙,沖鋒!!」說罷,一馬當先,率部隊沖入峽谷。

正快速前進,忽然被一棵大樹擋住去路,隱約見到樹身有字跡。此時天色已黑,無星無月,只冷風颼颼,山鳥驚啼。龐涓令人點亮火把,親自上前辨認樹上之字。及看清,立刻大驚失色:「我中計了!!」話音未落,一聲鑼響,萬弩齊發,箭如驟雨,龐涓渾身上下像刺蝟一樣,「撲通」栽倒在地,嗚呼身亡。

以害人始,以害已終。搗鬼有效,但畢竟有限,這就是孫臏與龐涓故事給後人的啟示。

『柒』 關於胸懷大志的名人故事

1、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

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

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2、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後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

齊白石什麼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說,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後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後才從此聲名大振。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

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

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 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3、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

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

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卧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4、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報國的忠臣可能在文學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壇遭到排擠,被放逐後偉大的《離騷》才橫空而出。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62歲),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

《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斗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5、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軍,深受父親慕容皝的喜愛。後來卻被太傅慕容評逼走,在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須發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後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

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後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保存實力,在前秦敗後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後燕,率軍二十萬攻鄴,一年後奪據鄴城。

386(60歲)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歲)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系惡化。395(69歲)年太子慕容寶征北魏,於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於親征途中。

『捌』 關於理想抱負的歷史小故事

1.宗愨的字是元干,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故而默默無聞。
2.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3、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玖』 睚眥必報,心胸狹隘,氣量小的故事

貪官,惡吏,這種人直接抓起來得了。我們現在的中國還需要這樣的官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