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故事日記
1.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
端午節到了,舉國歡慶,家家都要吃上美味的粽子。
包粽子是媽媽的拿手好藝,首先她版把粽葉放到權熱水裡浸泡,再准備好糯米、紅豆、棗和肉,把瘦肉切成小塊用醬油等作料拌好和米等放到用幾張粽葉捲成的「小斗」里,再用一張粽葉包一下,用線紮好,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轉瞬間,媽媽手腳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籃子粽子弄好了。然後,再把它們放到鍋里煮熟。這時,我就專門盯著鍋,沒多長時間,從鍋里飄出一陣陣清香,這股裊裊升起的熱氣濃香撲鼻,把我饞得口水直流三尺,不住咽唾沫。急不可待揭開鍋,拿出一個恨不得一口吞下,可又燙又饞,不住用嘴吹氣,用手扇,那饞樣把全家都逗樂了。媽媽說:「不要急,還有各式各樣,各種口味的粽子等你,形狀有枕頭狀的,圓桶形,煮熟了,放那,隨時吃,既方便又美味。
端午包粽子是特有的習俗。
2. 關於端午節的一篇日記。100字
早上在吃早餐時,聽到旁邊的人在說買艾葉才知道,又到一年的端午節了。是啊回,每年的端答午節我們這里的人家都會在門上掛上艾葉,說是起到驅蚊避邪的作用。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母親總是早早出去割一大把艾葉回來,先在門上掛一把,剩下的放到晚上煮水來幫家裡的小孩洗澡。用艾葉水洗過澡的小孩一年都很少有蟲子咬,也不會有皮膚病了。小孩總是開心地在一旁玩,等著吃母親包好的粽子。父親就會去街上買一些好菜回來讓我們解解饞,順便也帶些雄黃回來,晚上就用雄黃沾些酒為每個小孩點在額頭和耳朵上。
現在的小孩不會像我們那時一樣等著吃粽子了,也不會塗雄黃酒了。我很少會想起要掛艾葉。雖然母親每年總是叫人幫帶粽子來給我吃,但我也不像小時候那麼喜歡吃了。不過每每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景,都感覺很溫馨。總想起父母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母親是不是又在包粽子了?父親是不是坐在一旁和母親商量去買雄黃的事了?
現在端午節放假了,我明天一定要帶小孩回去和父母一起過端午節了,嘗嘗母親剛剛煮好的粽子,再讓父親幫我們塗點雄黃酒,讓小孩洗洗艾葉水澡。我們大家一年都會平平安安!
3.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
端午節到了,舉國歡慶,家家都要吃上美味的粽子。
包粽子是媽媽的拿手好藝,首先她把粽葉放到熱水裡浸泡,再准備好糯米、紅豆、棗和肉,把瘦肉切成小塊用醬油等作料拌好和米等放到用幾張粽葉捲成的「小斗」里,再用一張粽葉包一下,用線紮好,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轉瞬間,媽媽手腳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籃子粽子弄好了。然後,再把它們放到鍋里煮熟。這時,我就專門盯著鍋,沒多長時間,從鍋里飄出一陣陣清香,這股裊裊升起的熱氣濃香撲鼻,把我饞得口水直流三尺,不住咽唾沫。急不可待揭開鍋,拿出一個恨不得一口吞下,可又燙又饞,不住用嘴吹氣,用手扇,那饞樣把全家都逗樂了。媽媽說:「不要急,還有各式各樣,各種口味的粽子等你,形狀有枕頭狀的,圓桶形,煮熟了,放那,隨時吃,既方便又美味。
端午包粽子是特有的習俗。
4. 以端午節為題目寫一篇日記~
20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學透羅江邊,仰天長嘆,投入了滾滾激流
5. 寫一篇端午節的日記
說到端午復節,大家一制定都知道。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裡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6. 端午節的習俗日記200字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粽子,餐桌上擺著肉菜粽子。我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談論著屈原的故事。爸爸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歷史上,屈原是楚國朝廷的還原,是忠臣。可是他卻受到了朝廷中的奸臣的陷害,沒辦法為國家效勞。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情,屈原跳進大江中,以死來表明自己的愛國之情,楚國老百姓害怕江中的魚吃屈原,就包了許多粽子,以此來堵住魚的嘴,這樣魚就不會吃屈原了。不過,這已經晚了。老百姓都很後悔冤枉屈原。所以,每到端午節時,人們就用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年年都要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7. 端午節日記,是日記! 100~200字
2011年06月02日
星期四
天氣:晴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可以吃粽子,粽回子香噴噴的、甜答絲絲的,真香!真好吃!哎呀,還是不要說了,我一說就流口水了。
粽子是用糯米、大棗和粽葉做成的。
有一次,媽媽包粽子,我也很想包,我就問媽媽:「媽媽,我可以包嗎?」媽媽說:「可以呀。」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粽子做好了,我把粽子遞給奶奶吃,奶奶吃了說:「太好吃了,太香了。」我也樂得笑了。
媽媽回來了,我就告訴媽媽,說:「奶奶吃過之後,就說好吃,好香。」
媽媽聽了,微笑著說:「校花網*那是因為你包得好。」我說:「什麼呀,那還有你的功勞。」媽媽說:「你長大了,懂事了。」我聽了,心裡樂得直開花。
8. 端午節的由來日記。50字左右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正文: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8)關於端午節故事日記擴展閱讀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
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
9. 關於端午節日記200字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有許多活動,比專如吃粽子、賽龍舟、掛屬菖蒲蒿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又叫「詩人節」。而掛菖蒲、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避邪。
這一天,奶奶在家裡包粽子,我也學著包,一開始包動作很笨拙,總是包不好,後來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我終於學會了包粽子,奶奶還誇獎我包得好呢!我心裡美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有意義啊!
10. 端午節的來歷70字日記
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10)關於端午節故事日記擴展閱讀: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