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族團結故事200字
A. 寫加強民族團結的作文(200字)
中國,來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自大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而團結,正是中國必不可少的。
五千年來,也有許多著名的民族團結的事。比如,昭君出塞、孔繁森的故事等。
孔繁森出生於1944年7月,是山東聊城人。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下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村他跑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上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地足跡。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就這樣,一個優秀的幹部永遠離開了我們。
在我們學校,也有些回族同學。如果我有幾個少數民族朋友的話,我會教他們說漢語,還會尊重他們的習慣。比如,回族人信伊斯蘭教,不吃豬肉;蒙古族人厭惡黑色,認為黑色是不祥的顏色……
對於一個小團體,團結可以成功,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團結是和平的象徵,團結就是力量!
B. 民族團結手抄報資料200字
民族團結之歌
五十六朵鮮花共栽一個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連一條根。
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條心,
就能把祖國建設得繁花似錦。
五十六窯磚瓦築成一棟房,
五十六車礦石煉成一爐鋼。
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條心,
民族團結手抄報內容
我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斗、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盡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著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誕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
民族團結的故事:
走進地震災區,說起民族團結的故事,真像秋天收獲的葡萄,一提就是一大串。3月8日早晨,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民兵應急分隊,在圓滿完成了搶險救災任務後就要撤離了,記者在黎明前趕到部隊駐地,走遍了幾十處臨時營地,竟沒有見到一張亂丟的廢紙條或星點生活垃圾。蓋副團長對記者說:「在少數民族地區,軍民關系就是民族關系,軍民團結就是民族團結。十多天的抗震救災,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對老百姓只能是百分之百地付出,絕無一針一線的索取,更不能留下絲毫不利於團結的後患。」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民族團結是一個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礎。當今世界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許多都與民族問題有關。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並付諸實踐。應該說,我國在處理民族問題方面是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在我國,「民族團結」不是一句口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相互幫助。
C. 民族大團結的故事,不多於200字!!200以下!!
維吾爾族阿比包、阿尼帕一家7口人。於1970年收養鄰居牙合甫夫婦(丈夫是維吾爾族、妻子是哈薩克族的再婚家庭)的三個孩子,19歲的吐爾達洪、16歲的庫爾班和14歲的托乎提。1977年阿尼帕又收養了回族姑娘王淑珍和她的4個兄妹。1989年,王淑珍的漢族繼父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蓮3個孩子,最小的金雪蓮只有1歲多。阿尼帕又將這3個漢族孤兒接到家裡。這樣,加上自己生養的9個兒女,阿尼帕就有了4個民族的19個兒女。
如今,年逾七十的阿尼帕老人這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已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塔塔爾、烏茲別克6個民族的180多口人。
阿尼帕夫婦省吃儉用,從牙縫里省出錢來讓孩子們去上學讀書。家裡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找來破棉絮搓成條,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讓孩子們學習。她的19個孩子沒有一個因家裡窮而輟學。
D. 親們,我現在急需關於中國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兩個小故事,字數不要超過200,謝謝
1、戰斗實力有限,被日本侵佔,全國震驚,排隊上書請願的隊伍長達一里多,但是中國人民不會同意喪失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當時在台灣的清朝隊和各地團練義約有7萬人、撫墾局*長林朝棟等人一起,自主保台」,缺少有效的指揮,也成為各界的行動。割台凶訊傳出,議決「義不臣倭,與台灣務幫辦劉永福和俞明震,最終還是不敵日,成為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紛紛集會上書,但**落後。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痛恨賣國,勿割台灣」,成立抗日領導機構、反對割台。更多的台灣同胞站在反對割台第一犀舉起武裝抗日義旗、副將陳季同。在都察院前。6年前的清朝進士丘逢甲在5月25日、簡陋,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日本侵佔台灣50年-兩岸人民反對割台
**無能的清廷可以割台、聯絡機制,「抗倭守土」
2、千百年來,在雪域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姐妹正如唐蕃會盟的歷史,用真心、用真情傳唱著一個個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共同鑄就了一個溫暖、和諧的民族大家庭。早在公元641年,唐朝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藏漢雙方通過王室間的聯姻、會盟,同心協力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在阿里地區札達縣,至今還流傳著該縣數百名幹部職工營救7名漢族打工農民的故事。2002年12月底,札達普降大雪,交通阻斷,7名漢族打工農民被大雪圍困。當地群眾自發加入到搜尋隊伍中,營救人員中,既有年過半百的藏族同胞,也有剛加工作的回族、蒙古族青年。在茫茫雪海中,他們焦急地尋找了4天4夜,終於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救出了被困的7名漢族兄弟。皚皚白雪刺傷了很多營救隊員的眼睛,他們說,為了漢族兄弟的生命,為了民族團結,眼睛受點傷又算得了什麼!
3、22團11連職工馬俊芳的小麥地里,9名維吾爾族男性民工拿著坎土曼,揮汗如雨地平著毛渠埂子。隨著該團3.4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該團的小麥承包抓緊時間做好夏收前的准備工作。在該團雇維吾爾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到秋收季節來該團打工的少數民族多達幾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該團周圍居住著很多包括漢族人在內的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組成的和靜縣、焉耆縣鄉、村的各族群眾;二是該團經常與地方的少數民族聯絡,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學習在農業種植上的新技術;三是每年從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來到該團支援團場的農業建設;四是長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讓各民族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族朋友能真心對待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能真心對待漢族人。 維吾爾族小伙阿不拉說:每次我們來漢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錢給我們,而且對我們很好。
E. 民族團結的小故事(200-300字)
李光勇,烏魯木齊路政管理局駐小西溝社區「訪惠聚」工作隊的一名普通隊員,憨厚老實。他的結親對象叫馬龍,一家三口住在蘇州東街祥和北三巷,一家人僅靠賣涼皮和燒烤的微薄收入為生。
李光勇每天都要去三涼店看看他們,在一聲聲問候聲中,他們的心更近了,握手、擁抱、拉家常,一個個溫馨的場景都令人動容。4月3日一大早,李光勇提著一套新生兒服裝套盒來到社區,我們都說:「李哥,你家親戚也不知道是生男孩還是女孩呢?」「就是么,我也挺著急的啊。
也想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所以我就買了兩套,一套藍色一套白色。」李哥看著手中的寶寶服笑著說。衣服送到馬龍家不久,接到醫院電話孩子出生了,馬龍樂呵呵地拿著衣服趕去了醫院,口中不停的說:「阿哥你送的禮物正好派上用處。」一件小小的禮物不算什麼,可馬龍一家人的心是暖暖的。
一幕感人肺腑的談心,一段暖心和諧的民族團結故事,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是掛在牆上的標題,不是喊出來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感情和行動。
(5)關於民族團結故事200字擴展閱讀:
小故事也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
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同時,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跌宕起伏,從而闡發道理或者價值觀。 這種故事往往以一種很普通簡單的敘述方式,並從中引申出一些道理。
F. 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100-200字 急需啊!!!!給分
日本侵佔台灣50年-兩岸人民反對割台
腐敗無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國內人民不容會同意喪失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割台凶訊傳出,全國震驚。痛恨賣國、反對割台,成為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也成為各界的行動。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紛紛集會上書。在都察院前,排隊上書請願的隊伍長達一里多,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台灣」。更多的台灣同胞站在反對割台第一線,舉起武裝抗日義旗,「抗倭守土」。6年前的清朝進士丘逢甲在5月25日,與台灣軍務幫辦劉永福和俞明震、副將陳季同、撫墾局局長林朝棟等人一起,議決「義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領導機構。當時在台灣的清朝軍隊和各地團練義軍約有7萬人,但武器落後、簡陋,缺少有效的指揮、聯絡機制,戰斗實力有限,最終還是不敵日軍,被日本侵佔。
G. 三年級作文我是民族團結小大人200字左右
救陌生的漢族同胞,這名維族人遭到暴徒的襲擊。當絕望的趙催促他逃跑時,這個維族男人說道:「這沒有什麼,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最終,這名維族人成功地幫助身受重傷的趙以及其他人脫離險境,並且一直陪在他們身旁,直到他們安全脫險;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塌,大災有大愛。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著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
H. 關於民族團結讀後感300字
民族團結教育心得體會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把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列為我國五大關系之一。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國家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民族團結是一個國家能穩定及更好發展的前提條件,歷史的鏡子告訴我們,由於民族矛盾,民族歧視所引發的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和沖突給與了我們最好的忠告;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相互學習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關系的友好發展,友好交往成為貫穿歷史的主流。事實證明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正是因為我們的民族能緊緊的融合在一起,我們能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愛國力量的凝聚,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長期以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和民族團結觀念逐漸紮根千家萬戶。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培養選拔工作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日益壯大,結構不斷改善,素質不斷提高,一大批少數民族幹部被選拔進縣級以上各級領導班子,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徵和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所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幾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沖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著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捍衛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衛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災難,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祖國的成立,使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視,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共同斗爭中。各民族之伺交往與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在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也努力做好民族團結,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用每個人的努力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美好,在寧夏這塊民族大聚集的地方,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思想,敢於和一切的反分裂勢力作斗爭,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建設和諧寧夏。
I. 說說你對民族團結的看法 200字,七年級民政題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內相互離不開中國眾多的民族,起於容多源.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匯聚成為統一、穩固的中華民族.各民族歷經遷徙、貿易、婚嫁,以及碰撞、沖突之後,交往范圍不斷擴大,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絹馬互市、茶馬互市和西漢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的疆域、共同捍衛祖國的統一、共同推動祖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徵逐漸形成,並不斷強化.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