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仁義故事
❶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何謂仁?
博愛者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忠孝者為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尊眾者為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建功者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守約者為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❷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仁義」的故事啊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❸ 關於仁義的故事
仁德湯王
成湯是商朝的開國始祖,是一位仁慈的君王。他不僅愛護百姓,就連飛禽走獸,也抱有關愛之心。
有一天,湯王到野外郊遊,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一個獵人向四面撒布獵網。獵人念念有詞地禱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四方的獸啊,全都投到我的網里吧!」
聽到這番話,湯王心中難過,嘆口氣:「這樣捕捉動物,長此以往,鳥獸一定會滅絕啊!」
湯王不忍見生靈塗炭,便命獵人除去三面獵網,只留下一面,又改了祝禱詞:「願向左的, 向左逃吧;願向右的,向右跑吧;願飛翔的,快快飛吧;願下逃的,向下逃吧!」
最後一句,他緩緩地開口:「只有命該絕的,入我的網中吧!」
這小小的舉動,足以見得湯王的仁德。放生護生,減少罪業,如此才是對百姓最大的愛護啊!
成湯能以仁德普及禽獸,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贊頌。只是因為人民已經有狩獵的習慣很久很久了,實在沒有辦法不獵獸。因此,成湯倡導網去三面,只留下一面網。只有那些命該絕的,才入網中。君王這樣的行為,教化了世人,不能無故地殘殺生命。同時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行為和觀念後,國家也才會更加的繁榮昌盛,四方歸一。成湯用心良苦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君主仁民愛物的高尚品德。家長們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倡導仁愛惜物的觀念,但更重要的其實還有惜物的方法。就像成湯一樣——四面網,去三面,還要留一面的。應該明確,仁愛惜物要做到怎樣的度。
❹ 孔子的論語講述了那些仁義道德的故事
道德思想
明·朱天然《歷代古人像贊》里的孔子畫像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15]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願望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經濟思想
明·王圻《三才圖會》之孔子像1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教育思想
明·王圻《三才圖會》之孔子像2
①「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
②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④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⑤要求學生對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16]
人生觀
⑴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⑵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❺ 古代仁義禮智信故事大全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燒掉借約,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反用商賈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離還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攜,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貶出回到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❻ 忠孝仁義禮智信恥小故事(古今皆可)
1、忠
弦高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商人,往來於各個國家進行商品貿易。在魯售公33年時候,弦高去周王室的屬地進行經商,結果在途中遇見了秦軍。當他知道秦軍要襲擊自己的國家時,一邊往鄭國通風報信,另一邊自己則是偽裝成鄭國國君派來的特使,用十二頭牛作為禮物來犒勞秦軍。結果秦軍以為鄭國知道自己興兵偷襲,於是只好做罷。因此弦高這種將國家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的行為被視為「忠」的象徵。
2、孝
緹縈是西漢時期人,她的父親淳於意為人治病,卻得罪了官府,於是被判「肉刑」押往西安。淳於意當時有五個女兒,悔恨道:「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生孩子還是要生男孩兒,不然到了危急關頭就沒有人可以幫忙了)。
小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是悲傷,於是她陪同父親一塊前往西安。緹縈為了營救自己的父親,到處奔波,終於把信遞到了漢文帝的手中,使得父親脫離危險,從此漢文帝也廢除了「肉刑」。因此緹縈救父的故事被後人當作「孝」的典範,廣為流傳。
3、仁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十分喜愛養俠士,手下門客有上千人,其中有一位叫做馮諼的門客,一次彈奏自己的劍,唱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長劍歸來吧,吃飯沒有魚、出行沒有車、何處才是我的家?)。
其後又彈奏道:「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長劍歸來吧,何處才是我的家?),左右都討厭他,以為他貪而不知足。因此馮諼食有魚,出有車,母親也得到照顧。一心為孟嘗君服務,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義
季扎在父親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自己的大哥,並且出使各國。當他出使到徐國的時候,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而當季扎覺察到徐公十分喜愛自己的寶劍時,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然而在季扎出使歸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因此季扎就成為「義」的化身。
5、禮
一次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來了一盤梨,分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讓孔融分梨,孔融挑了最小的一個給自己,其餘的都按照長幼的順序分給兄弟。當父親問的時候,孔融說:「年紀小就應該吃最小的。」父親又問:「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小,所以才要讓著弟弟的。」這個小故事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6、智
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兄長,他們的父親諸葛瑾面貌狹長異於常人。一天孫權大宴群臣,讓下人牽來一頭毛驢,驢的臉上貼了「諸葛瑾」三個字,趁機來羞辱諸葛瑾。然而諸葛恪請求添加兩個字。諸葛恪加了兩個字:的驢,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的機智而折服,於是孫權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7、信
明山賓是個遠近聞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裡十分貧窮,於是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又匆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然而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守信用。
8、廉
明朝大臣於謙為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視河南。返回的時候,同行的官吏都買些當地的絹帕、線香等特產回京分送朝貴,然而他卻並沒有這樣做。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因此後人常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正直清廉。
❼ 忠孝仁義禮智信廉由來(小故事的形式)
1、忠
弦高稿軍
弦高是鄭國的一位行商,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做生意。魯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惰,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稿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2、孝
緹縈救父
淳於意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一同前往。緹縈為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於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3、仁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4、義
季扎還願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並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5、禮
孔融讓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一個梨在盤子里。聰明的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6、智
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一頭驢來取笑諸葛謹。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7、信
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
8、廉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❽ 關於仁義的故事作文
如果說一個人不仁不義,必定是貶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敗壞。自古以來,聖人賢士都以仁義來嚴格律己,孟軻「捨生取義」,譚嗣同「殺身成仁」,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仁義」二字,可見,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兩個字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做人,就要做仁義之人。
「仁」是大聖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麼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濕冷的夜在記憶中離去,只剩滿地殘破的軀體,你是否心中有所觸動,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神因為飢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頓生憐憫,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惻隱之心在暗中慫恿,而人之為人,是不可離了這顆惻隱之心的。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就成了高山上無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熱心,社會也就永遠處於冰凍狀態,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試問這樣的世界怎麼會惹人留戀?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應當胸懷仁心,讓人間有情。
「義」的本義是「儀」,中國人習慣於以平衡的原則來處世,所以也把「正義」作為行為的准則之一。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何謂羞惡之心?《詩經》有言:「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為人,要懂羞惡,顧廉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也正是指的這一點。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誘惑肯堅持自我,做到為人有「義」的?今年四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款數達5100萬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貪念是為了買彩票,小中了幾次之後就頻頻向金庫伸出黑手,而這兩個人竟都是該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管庫員,難怪結案後街巷老人要連罵他們「不顧廉恥」了。義,應當成為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積淀的精蘊。
仁和義向來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則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千年的迴音,也要成為當今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堅持仁義,做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盪盪凜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華,社會才有桃源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