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守誠信的故事
① 古人誠信的故事(簡短的)
1、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諸侯,可以說周天子都拿她沒辦法,魯庄公與其過交戰,曹沫為將,結果連敗三仗,魯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齊桓公答應與魯國停戰會盟。可是在會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齊桓公,要齊桓公返還魯國因戰敗答應割讓給齊國的土地,齊桓公答應歸還。
事後,齊桓公並沒有因為曹沫採取不正當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約,真的把魯國割讓的土地還給了魯國,其實以齊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給他,魯國一點辦法也沒有,可齊桓公講誠信,如約交還了土地。
2、晉公子重耳因蒙難而流亡他鄉,當時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最困難的時候介子推只能從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國後,楚國熱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時,楚國國君問他說:「如果你以後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
重耳說:「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會有更稀罕的東西送給你,不過托你洪福,以後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為回報!」後來,重耳果然作了國君,成了晉文公。
五年之後,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果然與楚國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退避近百里以報楚國招待之恩。
3、魏文侯在與群臣飲酒,興致盎然,而此時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與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約當日要打獵,於是,他便「命駕將適野」。左右大臣驚詫道:「大家喝得正起勁,而又下著大雨,君侯又要去哪裡?」
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今天打獵,雖然下雨不能打獵了,豈可因為自己喝得高興就不去跟人家說一聲呢?」於是便親自前往。魏文侯原為晉國臣下,後來和魏、韓、趙,三家分晉,獨立為侯,飽受傳統思想者詬病。
4、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5、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
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② 中國古代有關誠信的小故事請用四個字概括出來
1、尾生抱柱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之後,恰遇泛潮,江水上漲,那女子還沒有到來。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後被江水淹沒而死。
2、孟信賣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了官職以後,家裡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裡人趁孟信外出把家裡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後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裡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麼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3、郭汲守信
郭汲在並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
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4、宋濂還書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但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的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樣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5、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齊去,一邊走,一邊哭。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③ 中國歷史上守信用的故事
曾參殺豬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④ 中國古代誠信的故事
一、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
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二、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
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三、宋濂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日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四、魏文侯的誠信故事
戰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於他處處誠信待人,不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
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了宴會,魏文侯准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後,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對眾大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准備車馬,我要到效外去打獵練兵,那裡已經有人在等到我了!」
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有上前去勸阻。這個說:「天下這么大的雨,怎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
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那個人眨著眼睛彷彿沒有聽懂似的,魏文侯說:「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
眾大臣在背後都說魏文侯太傻,隨便叫一個隨從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親自去呢?我覺得魏文侯一點也不傻,正因為他處處誠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賴,國家才得以強盛,一個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誠實守信,而在我們當今社會卻有一些人做事不負責任,違背職業道德。
五、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罷免了官職以後,家裡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裡人趁孟信外出把家裡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
孟信回家後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裡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麼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⑤ 關於中國古代的誠信故事
http://..com/question/5506456.html?si=4
http://..com/question/13864878.html?si=3
⑥ 古代誠信故事
1、《狼來了》
有個放羊的小孩每天都趕著他的羊群到村外去放牧。但是他有一個壞毛病,就是愛撒謊。有一天,他覺得很無聊,他就向著山下種田的人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人們聽到喊聲急忙往山上跑,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的小孩哈哈大笑:「真有意思,我是逗你們玩的!」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小孩故伎重演,農夫們又沖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放羊小孩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第三天,放羊小孩又欺騙了人們,人們對放羊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後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放羊小孩對著山下拚命呼喊:「狼來了,狼真的來了」,但是人們認為他又在說謊,都沒有理睬他。結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2、《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罷免了官職以後,家裡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裡人趁孟信外出把家裡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後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裡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麼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孟信不賣病牛的事很快傳開了,連皇帝都聽說了。皇帝認為孟信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進京,封他做了官。孟信直到年老才榮歸故里。
孟信不因家境貧寒而賣病牛,以其誠實守信贏得了皇帝的賞識,進宮為官,從而走出了貧窮的困境。由此看來,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一個人只有忠誠老實、誠信做人,才能夠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只有講信用、守信義,才會建立自己的信譽;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
3、《魏文侯》
戰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了宴會,魏文侯准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後,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眾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魏文侯在這件對於他來說很小的事情上都信守諾言,也正因為他這一點,才能得到臣民的擁護與愛戴,才得以使國家繁榮昌盛,做為一代君王均能如此誠實守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應誠信待人,誠信做事。
4、《季布「一諾千金」》
秦末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說話算話,信譽很高,只要他答應的事,都盡量想法辦到,許多人都同他交好。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當時敬仰季布為人的人們,都在暗中幫助他。
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因誠實有信,季布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了人們的幫助,也因誠實有信,季布獲得了大家對他的友誼和尊重。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因貪圖一時的便宜而失信於別人,在短時間內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但這畢竟不是什麼長遠之計,長時間的失信於人,最後總會得不償失,也會毀了自己的信譽。
5、《查道吃棗留錢》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僕人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麼辦呢?僕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麼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采些棗子來吃。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采過棗子的樹上。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⑦ 古代名人誠信的故事
1.華盛頓櫻桃樹的故事
華盛頓砍了爸爸最心愛的櫻桃樹,由於勇於承認,爸爸沒有批評他,而且還贊揚了他高尚的情操。
2.孟母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3.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4.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資料: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人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