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小學生寫我與廉潔的故事

小學生寫我與廉潔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7:09:34

Ⅰ 小學四年級作文《廉政小故事》二百字

廉潔,即不損公肥私,不貪污。自古以來,廉潔總是與官、權對應。因此,為官當權者是法正廉明,奉公守法,是否如此,成為了老百姓評判「清官和貪官」的標准。

我的爺爺就是一個清官。爺爺退休以前是我們街道三溪村村委書記。官雖不大,權卻有一些。內地的村官也許撈不著什麼好處,可是在深圳,像爺爺這樣的村官如果想撈,是能富得流油的。雖然如此,可爺爺從來就是秉公辦事,哪怕再親的人,他也不會用手中的權利為別人辦私事,為自己謀私利。

記得那是在三年級的暑假中,有一天我閑得無聊,就去村委找爺爺。爺爺給我找了本童話書,讓我坐一邊看書,他繼續在辦公桌前處理著那些似乎永遠也處理不完的事情。

突然,一個聲音破門而入。我和爺爺不約而同地抬起頭,門已經開了,一個熟悉的人出現在門口,是遠房的姑婆。她看見我也在,笑著說:「琳琳也在啊!好久沒見,琳琳長高了啊!」

爺爺見是姑婆,連忙叫我請姑婆坐,同時趕快起身去倒茶。爺爺端過茶,遞給姑婆,拉了張椅子坐在我們面前,問:「你今天怎麼來這里了?」

「想找你說點兒事啊!」姑婆喝了口茶說。

爺爺停了一下,看了看姑婆,嘆口氣,問:「什麼事啊?「

「哎呀,你也知道的,就是我們家那房子的事。我知道現在只要有房子的就不給做房子,可是……」姑婆停了停,看看爺爺,接著說:「我知道只要村委同意了就可以做,村委還不是你一句話嘛!我們都是一家人,你就看在我們是親戚的份上,通融一下......」

姑婆話還沒說完,爺爺臉色已經變了,他打斷了姑婆的話,直接說: 「不可以。」

「哎呀,我們還是親戚啊!小時候你還......」爺爺再次打斷:「對不起了,不可以。親戚是親戚,

Ⅱ 請問誰有作文: 《我身邊廉潔小故事》(小學五年級作文 450字以上)(要交的)

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小事情。然而,這些事情有好的,有壞的,有令人深思的,也有令人興奮的……我們每個人也無時無刻都在演繹著大大小小的道德故事。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213線路的公共汽車去八卦嶺。那天早晨,天氣特別冷,風呼呼地刮著,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忽然,在洪湖公園這一站的時候,車停了下來。上來了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她嘴唇蒼白,走起路來很吃力的樣子。這時,車里擠滿了男女老少。過了一會兒,車上響起了廣播:「請您主動給殘疾人、老人、孕婦、抱嬰者讓座」。可這廣播好像透明的,車上的男女老少個個還是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僵局終於被打破了。這時,我聽到了一個稚嫩的聲音:「老奶奶,您來我這邊坐吧!」她的聲音是那樣的清脆。我順著聲音望去,只見一個大約10歲的小妹妹,攙扶著老奶奶,一步一步的扶到她的座位上,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坐。「謝謝!……謝謝!你真是個好孩子!」老奶奶一邊向小妹妹道謝,一邊一個勁的誇她。小妹妹聽了,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記得還有一次,在翠山路上,我看見一位老人,雖然這只是一段很短的路,但老人吃力得騎一輛裝滿豬肉的三輪車。雖然老人很用力,但車子仍慢悠悠的向前移動。這時,一位小弟弟馬上跑過去,幫他推車。老人頓時感到輕鬆了很多。三輪車在他們的努力下爬上了坡。老人笑了,他也笑了,旁邊的花朵也笑了。就像<<愛的奉獻>>這首歌的歌詞一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這兩件事情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在我心中卻記憶猶新。我們在生活中也要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雙手多給別人一點愛,那世界將會變的更美好

Ⅲ 小學生廉潔演講稿

廉潔文化進入校園,從小形成正確觀念。
遵紀守法不怕困難,勤學苦練全面發展。
廉潔文化走回進校園,朝氣蓬勃進校園,
見到老師問聲好。孝敬父母尊師長,
團結同學愛集體。勤奮努力不能少,
積極參加愛勞動。知錯就要早點改,
法律法規要記牢。愛護環境很重要,
小小少年志氣高。廉答潔文化走進校園,
勤儉節約是美德,人均資源極有限。
水龍頭在嘩嘩流,資源滴滴在流失。
奢恥浪費最為恥,勤儉節約靠自己。
日常生活處處做,節約資源創財富,
傳統美德得發揚。

Ⅳ 小學生能理解的廉潔小故事有哪些

東漢時來,南陽太守羊續源,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污腐敗,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丁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後,羊續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不會要。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指著那條枯幹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Ⅳ 適合小學生的廉政故事(劇本)

(獨幕劇)
時間兩千多年前的一個下午。
地點公儀休家的客廳內。
人物公儀休:魯國的宰相。
子明:公儀休的學生。
魯國某大夫的管家。
【幕起,子明正坐在席上讀書。公儀休由內室上。】
公儀休:子明,你已經來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師行禮):老師,我剛來一會兒,您吃過飯了吧?
公儀休:嗯,剛吃過。(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
子明:是的,魚的確好吃。
公儀休: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幕後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見!】
公儀休:子明,煩你去看一下,是誰來了?
【子明下,一會兒工夫領管家上。管家手提兩條大鯉魚。】
管家(滿臉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說,您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兩條活鯉魚,給大人補補身子。
公儀休:謝謝你家大人的盛情,可這魚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現在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請你務必轉告你家大人。【子明不解地望瞭望公儀休。管家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提著鯉魚下場。】
子明: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現在有人送魚來,您卻不接受,這是為什麼呢?
公儀休: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子明(恍然大悟地):老師,您說的對,今後我一定照著您的樣子去做。【幕落。】

這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應該學過的吧。其實基本上每一個廉政故事都可以編成劇本的,如果你是一個編劇的話

Ⅵ 關於廉潔廉政的小故事

《揚起廉政的風帆》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許許多多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典範人物。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職位上鞠躬盡瘁,譜寫了感人肺腑的篇章。我國偉大人民解放軍司令彭德懷的「家私」只有四件「珍寶」:一支左輪手槍,一枚紅星獎章,8塊銀元,一包歷史材料。在中南海工作時,彭德懷一直把它們珍藏在保險櫃中。
左輪手槍是抗日戰爭時期從日本鬼子手裡繳獲的戰利品,他一直把手槍帶在身邊,留作歷史的紀念。紅星獎章是中央蘇區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授予他的,記載著無數革命戰士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那包歷史材料是彭德懷司令的筆記和一些油印的戰斗經驗的總結。
那8塊銀元,是紅軍時期分給他的伙食尾子。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伙食尾子就是節約下來的伙食費。那時,幹部和戰士的生活很艱苦,都沒有零用錢,每天只有幾分錢的菜金。當時官兵平等,有了伙食尾子,分得一樣多,可用它來買必需品。我很少花錢,於是就把它攢積下來了。」
人民解放軍的高級領導竟與兵平等,不愛金錢,用心的將一分一分的伙食尾子積攢出8塊銀元。這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都是清政廉潔、勤政愛民的好典範。
這位人民解放軍的司令,不愛錢財,執著追求共產主義信仰,始終保持一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國近代也出現了不少動人的勤政愛民的故事:
有這樣一位內地幹部,曾兩次進藏,在崗巴工作的3年見,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他視少數民族同胞為骨肉,1992年拉薩市周圍幾個縣發生了地震,他在救災中認領了3個失去父母的孤兒。擔負起養育的責任。他家境本不富裕,再加上他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上貧困的藏族群眾,工資不到半月便所剩無幾。領養了3個孤兒後他的經濟上更拮據,為了不讓孩子受苦,他悄悄地來到醫院獻血,1993年,他先後獻血900毫升共收取醫院所付的營養費900元,都用於生活補貼。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難以想像。他因車禍殉職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了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下了淚。孔繁森——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勤政愛民的動人篇章。
廉潔奉公的官,受人民敬重,潔身自好的人,受百姓愛戴。春秋時期,公儀休是魯國宰相,清正廉潔,潔身自好,其「拒魚」的故事流傳至今,被後人傳為佳話。然而,在前進的歷史潮流中,還是有不和諧的浪頭出現,就在我們身邊,瑞安莘塍中村的前任支部書記,被人稱瑞安市「地下組織部長」陳仕松,他的被捕,連帶瑞安的原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副市長等幾個幾乎被「一鍋端」。這些貪官又給社會給人民帶來了多大的危害,每每想及此事,人們總是切齒痛罵。
一個人如果只比待遇,不講奉獻;只比條件,不講工作;只比崗位,不講業績;能有何作為?奉獻,不是痛苦,不是喪失,而是快樂的升華,幸福的源泉。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光輝的人格魅力,就會拋棄私心雜念,排除各種誘惑,能為所熱愛的工作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這一點,彭德懷和孔繁森為我們做出了光輝的榜樣。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曾這樣說過:「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享受快樂生活的,而是來完成偉大工作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生活處處充滿了精彩的誘惑,「人民的公僕」們更要保持廉潔的品質,多做有利於人民的事。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是國家明日的主人,寄託著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建設未來的重任。我們中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提倡廉政文化的活動,能使我們擁有正確積極健康的信念。讓清正廉潔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之源,讓我們從實際行動中奠定終身廉潔做人的品德基礎,讓我們揚起廉政的風帆,在廉政文化的海洋中迎風破浪勇往直前。

Ⅶ 小學生講廉潔比誠實講故事的作文真人真事5分鍾內能講完

求「講廉潔,比誠實」的稿子

「講廉潔,比誠實」是一個講故事的比賽,不是演講,不要搞錯了。
文章要符合中學生的特點,扣緊主題。

激濁揚清,廢貪立廉
古往今來,人們對廉潔的理解有著不同的時代風格,因為地域時空的差異而帶給人們多種廉潔,但廉潔所蘊有的內容卻是大致相似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是孔夫子對廉潔的詮釋。革命鬥士方誌敏則認為「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則這么解釋:「沒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夠有全能的廉潔。」
廉潔即不損公肥私,不貪污。自古以來,廉潔總是與官、權對應。因此,為官當權者是法正廉明,奉公今來,人們對廉潔的理解有著不同的時代風格,因為地域時空的差異而帶給人們多守法,還是貪污腐敗、利慾熏心,成為了老百姓評判「清官和貪官」的標准。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臨走時,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為他送行,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被人們譽為「一錢太守」。
同樣,相傳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又傳說飲著貪泉的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不相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而廉潔屬理念、信仰、價值范疇,與每個人自身的品質和情操相關。無論你是位高權貴還是布衣平民,凡能法正廉明、潔身自好總能獲得聲望受到贊譽。因此,為官之道,為人之道,需要用自身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贏得榮譽,去影響社會,以打造一個充滿文明、禮儀、崇尚美德,追求信仰的理想社會。
廉潔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心須是由每個人做出來的,廉潔品質的培養自然就成為每個人共同追求的目標。
牛玉儒,一個富於激情的幹部,就像一部發動機一樣,既能帶動一班人,還能感動更多的人;一個好於部,就像一顆小太陽,燃燒自己,溫暖別人,照亮大家。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牛玉儒,在任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的493天是這樣的,以前在別的崗位上也是這樣的。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鮮明時代特徵。他的逝世,成為了呼和浩特市的傾城之痛。他希望能和老百姓保持親近、親密的關系,而不是做一個高高在上的領導。他說:「為官一任,就要為老百姓多辦些實事好事。」
梁雨潤這樣說的「官可以不做,老百姓的事情不能不管。」他在做基層紀委書記的短短五年時間里,就組織查處了無數起群眾上訪案件,尤其是處理了一批關系老百姓疾苦的陳年積案而備受人們稱贊,贏得了諸如「梁青天」、「梁包公」這樣的稱呼。他用清廉書寫了一個百姓愛看的「官」字。當地群眾和紀檢幹部總結出他解決群眾問題的「五部曲」:「流淚聽狀子,承諾定日子,調查進村子,說明耐性子,處理快步子。」他堅信老百姓的事必須「小題大作」。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高尚人格、完美品質所具備的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營造的。范匡夫說得好:「保持清正廉潔的動力是理想信念,是自己的價值觀,我感到一個共產黨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頂得住歪風,經得起誘惑,管得住小節。看到一些腐敗者的享樂,我並不羨慕,他們表面上生活得很好,實際上內心壓力卻是很大,領導幹部不貪不佔,說話有力,腰板挺直,心靈上很放鬆,很瀟灑。」
「公生明,廉生威」。是為明鑒。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一個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Ⅷ 小學生廉潔小故事網站

http://www.61300.com/five/220924588.html

http://www.51lun-wen.cn/zuowen/xx/lw/200809/304882.html

Ⅸ 讀《小學生廉潔教育讀本》的小故事有哪些

清正廉潔故事:唐朝宰相盧懷慎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裡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官以後,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

他在東都(洛陽)擔當負責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隻布口袋。他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願經常去探望他。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刮風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願,看到他們倆來了,心裡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並叫家裡人准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麼也沒有。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過了沒幾天,盧懷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薦宋璟、盧從願、李傑和李朝隱。皇帝看了報告,對他更加惋惜。

安葬盧懷慎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只好叫一個老僕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舉行什麼儀式,便派人騎馬去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裡在舉行盧懷慎死亡兩周年的祭禮,正在吃齋飯。」玄宗於是賞賜細絹帛,並因此停止了打獵。

另外人們傳說:盧懷慎去世時,他的夫人崔氏不讓女兒哭喊,對他說:「你們的父親沒死,我知道。你父親清正廉潔,不爭名利,謙虛退讓,各地贈送的東西,他一點也不肯接受。他與張說同時當宰相,如今張說收受的錢物堆積如山,人還活著,而奢侈和勤儉的報應怎麼會是虛假的呢?」到了夜間,盧懷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將夫人的話告訴了他,盧懷慎說:「道理不一樣,陰間冥司有三十座火爐,日夜用燒烤的酷刑來懲罰發不義橫財的人,而沒有一座是為我准備的,我在陰間的罪過已經免除了。」說完又死了。

注:盧懷慎(?—716),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武則天時任監察御史,後歷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開元元年(713)為宰相。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讓,在任期間的政績只在於薦賢舉能,任宰相三年後病故。盧懷慎為官廉潔,家無儲蓄,門無遮簾,飲食無肉,妻兒飢寒,生活得很貧窮。他是唐代比較清廉的一位宰相。盧懷慎的兒子盧奐在廣州作太守時,不為當地的奇珍異寶所動,能保持清廉節操,也受到當時人的稱贊。玄宗嘉其美政,為其寫有贊詞:「專城之重,分陝之雄,亦既利物,內存匪躬,斯為國寶,不墜家風。」

古代廉潔小故事12則

公儀休不受魚

公儀休是戰國初期魯國宰相,他堅持奉職循理,以德治國,始終不變,使朝廷大小官員自守清正,既不與百姓爭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儀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宰相愛吃魚,自然就有人主動給他送魚。一天,有一送魚者帶著一筐上等新鮮魚,給公儀休送來。但他堅辭不受。送魚者大為不解地問:「聽說宰相喜歡吃魚,特意給您送來,不知為什麼您又不收呢?」公儀休笑了笑,對送魚者說:「正是因為我特別愛吃魚,所以我才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人饋送的魚。道理很簡單,我身為宰相,而宰相的俸祿足夠我自己買魚的開銷,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別人的魚而被罷免官職,那誰還給我送魚呢?這就是我不受魚的原由啊!」

子罕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獻玉的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鑒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給你。」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羊續懸魚拒禮

東漢時,羊續長期擔任南陽太守,但是一直過著儉朴的生活,因為官清正廉潔,倍受當時人們的尊敬,都稱他是「清廉太守」。

有個下屬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幾條鮮魚送給羊續,請他嘗嘗。羊續雖然把魚收下了,但卻沒有吃,而是懸掛在庭堂上。過了些日子那個下屬又送魚給羊續,羊續指著庭堂上懸掛的干魚說:「你原先送給我的魚,如今還掛著哪,不用再送啦!」來人本來想趁著送魚的機會請太守辦點私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以後,也再不敢給太守送東西了。

羊續不僅對下屬們如此,就是對自己的至親也是這樣。他在州衙辦公,妻兒希望能和羊續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個照應。羊續領著妻子、兒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兒見到屋裡全部財產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舊短衣,幾斗麥子和一點鹽。羊續對兒子說:「我就是這樣過日子,你們要到這來住,叫我拿什麼供養你們母子呢?還是回鄉下家中住吧。」兒子不解地說:「人家父親當官,三親六故都受惠,可我們借不上一點光。」還是妻子了解羊續,對兒子說:「你還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讀了些書,對清官十分敬仰。現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麼迷惑了呢?」

兒子羞愧地低下了頭。於是欣然和母親一起回到鄉下去了。

劉寵克己奉公

東漢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太守劉寵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調往京城任職。

臨行之前,但見幾位白發老人,蹣跚而至,結伴前來,說是要為太守送行。劉寵聽說,連忙謝過,老人們說:「以前為官者貪錢戀物,常常鬧得雞犬不寧,百姓寢食不安。自從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樂業。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實感難舍難離,特來專程相送,以表心意。」說著,每人托出一百文錢,要交給劉寵留著途中使用。

劉寵聽罷,十分感動地說:「父老們如此過獎,我實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領受了,這錢我不能收,還是請帶回去吧!」

老人們情真意切,執意贈送。劉寵無奈,只得從每人手裡拿了一文錢收下,老人們這才稱謝作別。劉寵見老人們漸漸遠去,遂將收下的那幾文錢輕輕地投進了河中。

此事很快傳開,人們紛紛稱贊劉寵,有人為他起了個美名,叫「一錢太守」。據說,如今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就是當年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孫謙保廉留遺書

南朝宋明帝時期,孫謙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為巴東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監十五年(516),孫謙已九十二歲,他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立志身死之後也要保持廉潔操行。他給兒子們留下遺書,寫道:「我年輕時本沒有追求世俗富貴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頭地。後來歷仕三代,官成兩朝,以我這樣的資歷和名位,死後可能會得到朝廷的封賜,這是國家的慣例。待我氣絕之後,你們應馬上將我幅巾束發,免冠下葬,以存儉率。」又囑咐:「葬我之時,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時引路的鬼幡之類可以省去,以我平時所乘之車為靈車,平時所卧之床為靈床,裝了粗製竹席以備必要禮節,其他皆可免去。」孫謙死後,他的兒子們遵照這個遺囑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後的清廉氣節。

趙軌清廉若水

隋朝時,趙軌曾任齊州(今濟南市)別駕,東面鄰居家有桑樹。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紅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滿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撿起來,送還給鄰居,並告誡兒子說:「我並不是要以此來求取名譽,只是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裡也會不安。」

趙軌在齊州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績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獎,被征入朝任職。離開時,父老鄉親們都灑淚送別。一位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顫巍巍地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獻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趙軌非常感激,接過杯水,一飲而盡。

後來,趙軌任原州(治今寧夏固原)總管司馬,注意嚴格約束部下,對百姓秋毫無犯。有一次,趙軌領人結隊夜行部下不小心,馬踏入田中,踩壞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進。天亮後,查到了田主,賠償了損失後才率隊起程。原州的百姓、官聽說此事後,無不感動,並從此以趙軌為榜樣,注意自己的操行。

包拯「拒禮為開廉潔風」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

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連續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盡管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

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權,但對自己要求卻很嚴,經常穿破舊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見王翱後,王翱轉身走時,英宗見其衣服破損,又將他叫回問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說是當天偶爾穿了這件衣服,剛才接到召命沒有來得及換衣。

王翱對家人要求也很嚴格。他的一個孫子因恩蔭而入太學。一年秋試,這位才華平庸的孫子也想一試科場,企圖金榜題名。於是他拿著從有關部門弄到的試卷告訴了王翱,王翱堅決反對,說:「如果你確有才華,我當然不阻止你一試身手;如果讓你一個平庸之輩中選,勢必埋沒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卻強所不能,僅僅為了博取功名。」說完就撕了考卷扔進了火爐。

在原則面前,王翱對家屬是寸步不讓。王翱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在京郊做官的賈傑。王翱夫人十分喜愛這個女兒,經常接女兒回家省親。每當妻子臨行前,賈傑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調回京城,易如反掌,還哪裡有這么多麻煩。」女兒將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也覺得有幾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開懷暢飲之際,婉轉請求將女婿調入京城。誰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物打傷了夫人臉面。到王翱去世,賈傑也沒有被調回京城。

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皆以清廉著稱於世。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志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在荊州小住幾天後,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麼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胡質總算從家裡翻出了一匹絹。胡質望著臨行的兒子,深有感觸地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為父給你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佔,不知道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後解釋道:「這是我節餘下來的,用來給你作盤纏。」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晉武帝司馬炎聞知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美名後即召見胡威,對他父子二人的廉潔奉公大為贊賞,並隨口問道:「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陸績「廉石」千古流芳

陸績,字公紀,三國吳縣(今蘇州)人,官至鬱林(今廣西)太守。三國時,鬱林轄境廣闊。當時的鬱林太守,離任時都寶物充斥,滿載而歸。但陸績為官清廉,不義之財,一毫不取。任期屆滿,動身歸鄉之時,行李蕭然,全部家當裝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間。艄公一看貨物太輕,便說:「就這樣開船,出了亂子怎麼辦?」陸績問:「怕出什麼亂子?」艄公說:「船裝的太輕,遇到狂風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帶的東西還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輕,得想辦法增加重量才行。」

陸績與艄公和家人商量,買了兩大瓮鹹菜和一擔筍干搬上船。但船還是吃水很淺,不敢開行。再買貨物吧,陸績身上的銀子已經所剩無幾。怎麼辦?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塊大石頭,足有七八百斤重。陸績打聽到這是一塊沒有主人的石頭,便請人把它搬上船壓船。用巨石壓船還鄉的事成為美談。幾個士人把陸績運回的那塊大石頭收藏起來,取名「廉石」,今留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永為世人懷念、瞻仰。

唐侃備棺拒貪官

唐侃,江蘇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學,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鄉試中了舉人,授為永豐知縣。他赴任時不帶妻子,與書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飯,生活很儉朴。久而久之,當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潔。

明章聖皇太後死後遠葬承天,出殯隊伍所到之處,太監內官們大肆勒索金錢,聲言不辦供張者處死。有財力的地方官送錢保命,擅長拍馬的官員乘機搜刮,沒錢的州縣官吏大多逃走。唐侃預先准備了一個空棺材,殯儀經過時內官們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貪官們領到棺材旁,指著棺材說,「辦吾一死,金錢不可得也。」貪官們驚愕無奈,悻悻而去。

明代貪賄成風,大氣候不潔,唐侃在「官以錢得、政以賄成」的官場中恪守道德,保持了節操,堪稱是「真名士自風流」。

林則徐拒賄拾遺

1820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江南監察御史,巡視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島寓所剛歇下,有個自稱「花農」的人獻上一盆玫瑰花,還說是要請林大人換個大盆栽花。林則徐心知有異,一腳踢翻花盆,盆里現出一個紅包。包里是一隻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紙信箋,箋上寫著:「林大人親收,張保敬獻。」林則徐當場將張保行賄的金老鼠沒收,上繳國庫。

1839年,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5月間,英國商務代表義律送給林則徐一套鴉片煙具:白金煙管,秋魚骨煙嘴,鑽石煙斗,旁邊是一盞巧雅孔明燈和一把金簪,光彩奪目,起碼值10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煙具屬於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家博物館當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只好將禮品收回。

Ⅹ 求高手幫我寫一篇題目為《我身邊的廉潔故事》的作文

住我們不能讓心靈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請固守你的廉潔!固守你的品格吧!因為它們,是你生命的底線。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廉潔,也是自古以批的一種優良的品質,可是這種品質卻難得可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廉潔,那麼一個國家將會繁榮昌盛;反之,如果不廉潔,那麼將會國家腐敗,民不聊生。因此,我們提倡廉潔的作風。

有人會想:廉潔,和我有何關系。我們既無權,也無地位,自然不會有人求我辦事,自然不會受賄,也無是否廉潔一談。不!其實,廉潔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應作到廉潔。

我身邊就有一些關於廉潔的小故事。

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不僅以其鐵骨錚錚、英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而且還以其體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們敬仰。 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後,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接著,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當時吉鴻昌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任營長,只有25歲。自此,吉鴻昌就將那隻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這只碗隨吉鴻昌將軍走南闖北,直到他39歲犧牲。 這種文章一般可以寫成議論文,倆個正面例子進行論證,古代廉潔的人有包公還有很多,貪的人也有很多,但他們名聲不好,所以可以以此來寫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