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閱讀理解
1. 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
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 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 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 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 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 說:「聖駕請回!」趙 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文天祥作品《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歷史上類似文天祥的寧死不屈的偉人加故事
汪兆銘為喚起民眾參加反清革命,,毅然放棄國外不錯的生活條件,返回京城,准備製作炸彈與滿清重臣同歸於盡,事泄被捕關入死牢,這位英俊少年獄中題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3. 讀者小英雄雨來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文天祥寫的【 】我要用這句名言贊美他.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補寫:屈原身投汩羅江,文天祥寧死不屈,陳天華遙寄血書,楊靖宇獻身抗日,
關天培死守炮台,衛青七戰匈奴,岳飛精忠報國
5. 文天祥英雄事跡概括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平宋,丞相伯顏擔任最高統帥,南宋政權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謝太後臨朝稱制,下詔勤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變賣家產,招募義士,趕赴都城臨安,應詔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並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後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5)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文天祥被勸降的經過: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勸降者絡繹不絕。
第一個來勸降的是留夢炎。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聽到元軍破獨松關,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出馬的是已被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元朝統治者只是想利用舊日的君臣關系,逼迫文天祥就範。文天祥讓瀛國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連聲說「聖駕請回」。瀛國公無話可說,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卻不示弱,並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
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對阿合馬的生死威脅,文天祥則直言:「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阿合馬見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
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聚。他強忍著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
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文天祥就義之前被囚三年多,多次拒絕勸降
6. 寧死不屈的英雄人物有哪些(簡介)
一.寧死不屈的英雄有:陶淵明、岳飛、劉胡蘭、文天祥等。
7. 簡要評價文天祥的寧死不屈,要說明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
簡單的說(這是我的口頭禪)
1時窮節乃現 看看 真正有氣節的人 那就是要到了砍頭這種時刻 最能體現出來 喊得響亮比不上做得漂亮
2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對他來說不可怕 可怕地是留下萬世罵名
8. 文天祥寧死不屈 有人認為
生於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無賴,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忠義構建而成的,奉守忠義,專並以死明志的屬人,被稱為英雄,文天祥就是一個典型,這使他們名垂千古。而那些屈膝投降的人總會被人們唾罵,遺臭萬年。
如果我是文天祥,首先會從國家考慮,一死可以讓人們心中怒火奮發,中華名族萬人同心抵禦外敵。其次,個人名譽方面,英雄和小人,當然會想英雄的方向前進。
這是我的選擇,但是如果換成現代,就要從各個方面考慮,投降甚至可以竊取地方秘密資料,打亂敵人內部統治體系,這只有在現代才可以。根本原因是物質條件的上升是的價值觀發生改變。
9. 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600字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2.20 端宗繼位
文山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王。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籌餉,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矇事行動的一大障礙。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長汀),不幸戰斗失利。在蒙元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緊急護送端宗和衛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鋒。福安府隨即陷落,南宋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2.21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今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捲贛南,佔領了大片土地。
2.22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鐵騎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歸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蒙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蒙。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守節,但葯力失效,未能殉國。
2.23 過零丁洋
蒙元的元帥漢奸張弘范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要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屬廣東省)。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漢族人的楷模。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