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作文400子
A. 四年級下冊別人給我講故事的一篇作文
我總喜歡帶著我的小狼犬「卡諾」四處走走,有時散散步,有時爬爬山。有一次,我和卡諾心血來潮,打算在中午過後來趟孔廟之尋古訪幽。
在前往孔廟的路上,我們經過了一處看起來已荒廢很久的幼兒園,我坐在一旁的長椅上,卡諾則在追逐一隻不知從哪跑出來的野貓,那隻野貓看起來很怕卡諾,但我深信卡諾只是好奇和它玩罷了!
卡諾有著一對直立耳,掃把尾,全身都是灰色的毛。雖然目前只有兩歲,但兩眼的目光總是炯炯有神,完全沒有那種仍是小孩子的稚氣模樣。「卡諾」這個詞在多米尼加的語言是勇者、勇氣的意思,而這也是我幫它取這名字的含意,因為它畢竟是一隻狼犬。
做了短暫的休息過後,我們終於抵達目的地——孔廟。我在孔廟的「戟門」拍照,然而卡諾好像對門口那「萬仞宮牆」倍感新奇,一直圍繞著那塊碑帖,還不時用鼻子去聞,那幅景象真是讓人覺得好笑呢!
說到這座孔廟,是在清雍正年間設立的,完工於一七六七年,迄今已過了足足兩百年,但這座孔廟卻幾乎沒有一點毀損,油漆剝落的地方極少,不知是因為當初的建築工人功力深厚,還是因為這座孔廟的建材太上等,風吹雨打這種小事是奈何不了它的。
經過一個下午的尋古訪幽之後,我對孔廟和其歷史有更深一步了解。現在功課壓力繁重,我和卡諾不知何時才能再次造訪孔廟。
B. 小學生寫人作文。。400字
我的朋友
在廣東讀四年級時,我有一個愛挑刺的小夥伴。
她的一雙機靈又敏銳的小眼睛,嵌在她那瓜子型的臉上,小巧玲瓏的鼻子下方一張櫻桃小口,顯得十分活潑可愛。一條高高梳起的馬尾辮上,系著一個別致的蝴蝶結。
她是四川人,喜歡吃辣椒。她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挑刺兒。她是班裡的衛生員,誰的指甲或頭發該剪了,她要管,哪個女生戴的發卡的顏色和膚色不匹配時她也管。有人說:「你管得也太寬了吧!」但她照管不誤,所以就成了班上公認的:「挑刺兒大王。」
她不僅和我同班,還是同桌,又是鄰居。所以給我挑出來的刺兒,已不計其數了。一次語文課上,老師發下月考試卷,哇!我得了100分,令我欣喜若狂。剛一下課,「挑刺兒大王」拿去我的試卷,只見她一目十行地掃了一遍,隨後她那敏銳的小眼睛盯住一處,忙對老師說:「這道題您判錯了。」老師接過試卷一瞧,說:「你說對了,是老師的疏忽。」我的試卷一下子變成了99分。
不久我家遷居上海了。期末,考試完畢,當天下午我便隨家人出發了。
到上海不久的一天,接到廣東寄來的快遞,打開一看首頁下方三個醒目的大字——「挑刺兒大王」的名字,先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心想,這「挑刺兒大王」怎麼還追到上海來了。還是先看看信吧,我認真地讀著:「啊保,祝賀你!期末你考了雙百。老師和大家都很想你,過去我給你挑的毛病最多,請不要恨我好嗎……」
讀完信,看著試卷和獎狀,我不禁淌出了熱淚,心想:我真的應該感謝「挑刺兒大王」,要不是她平時幫我糾正那麼多錯,也難有今天的好成績。
現在,我還時常想起這位好夥伴,有這樣的朋友我會進步得更快。
參考資料:原創 僅供參考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祝你學習進步!
C. 寫一寫聽別人或給別人講故事的情景是寫什麼作文
屬於中國,2011年的中國,註定是不平凡的.而這一年,人們一定要說改革歷史的指針已經行走在2011年的康莊大道上,對世界而言,2011開放.
眨眼間,改革開放已三十三年了.三十而立,三十三年,對一個人來說,是一段不短的時間.「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出生在新世紀之前的我,看到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心裡充滿很多感慨,有很多話要說.說些什麼呢?我不是詩人,無法用華麗的詞藻來歌頌33年的巨大成就;我也不是歷史學家,不會冷靜深刻地記錄33年的偉大征程.作為一個小學生,從小就受到父母正確的啟迪和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還是從教育談起吧.
從我記事起,我就經常聽爸爸講故事.爸爸說爺爺從小就教育他要努力學習,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大概是爺爺對爸爸付出和教育太多,爸爸也銘記在心了.所以,爸爸從小也教育我.就這樣,我漸漸的長大了,也明白了許多道理.
有一個炎熱的夜晚,爸爸又對我講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兒子,你知道嗎,我們上學的時候,連一張桌椅都沒有.可就是1978年,我們終於有了桌椅.爸爸回憶當時的情景:在凹凸不平的村道上,一群身上土的掉渣但臉上陽光燦爛的小學生,正在幫助村子裡的人搬運嶄新的課桌凳,雖然他們搬得很吃力,雖然還不知道搬給誰用的,但依然樂得屁顛屁顛的.爸爸說,當天他們搬了一個上午,心裡美滋滋的.因為之前,爸爸們用的「桌凳」,可謂千奇百怪、無奇不有.有的是自家的小桌子、大椅子,有的合用一個大條幾,有的合用一塊案板,有的什麼也沒有,索性用十幾塊磚頭砌一個「課桌」……如今終於用上了統一的桌凳,徹底告別了「土檯子」,心裡能不樂嗎?爸爸說,那一天,他摸著光滑的課桌面,聞著清新的木香,早已忘記了半天的勞累.
1983年,爸爸升入了初中,從村裡轉到了鎮上的中學就讀.於是爸爸第一次看到了條件更好的學校.爸爸回憶說:「我平生第一次看見那麼神奇的地方——實驗室」.那是一間很寬大的房間,房間里有很多實驗儀器,老師和學生在裡面認真的做實驗.爸爸說他依然記得第一次做實驗是上生物課,透過顯微鏡那光亮的鏡片,看清晰地到洋蔥的表皮細胞.因為是第一次親手做了實驗,所以做得特別專注認真,也十分開心.
跟爸爸的童年相比,我是幸福多了.今天,我們的學校已實現了「四機一幕」進課堂.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影碟機等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被運用到了教學中,教學設施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質量也有明顯提高.
多少年來,上學交學費,似乎已成了天經地義.如今,近兩億中小學生可以共同高呼:「我們再也不用交學費書費了!」是啊,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的教育也迎來了春天!這些巨變,體現著改革開放33年的輝煌和燦爛!
我們成長在新世紀,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更應當加倍努力學習,長大後更好的為祖國奉獻,為社會做貢獻,讓我們中華民族更加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D. 我也想做一個講故事的人作文
用一種無所謂的方式來掩飾內心的敏感,和很多文藝青年一樣。
喜歡看書,看電影,聽音樂。我一直覺得,一個內心敏感之人。
不該再去體驗那些能引起人們敏感的東西,這樣的體驗往往會放大內心的某些不好的一面。並變成心魔。
我不美,但我知道自己該有什麼樣子。
我不沉默,但有時我覺得再多話語也說不清我真正的心思。
我不難相處,但似乎少有人可以完全突破我的防備。
我悲傷,因為我還不能理解什麼是絕對的快樂。
我喜歡笑。也很喜歡看別人笑。更希望我們有能力誠實的哭。
在遼闊的世界裡感到擁擠。
在寬容的自由里感到束縛。
在自大的自我里感到自卑。
還有什麼情況,比這些強烈的矛盾更讓人無所適從?
活在自以為誠實的狀態之中。
永遠是一種無根的漂浮。
即使你覺得你正被燦爛的光點圍繞著。
那種有光,仍是悲哀。
你遲早會有沉沒的一天!
將晴將陰,
人活著就是這樣,在難以控制的天氣之下。
安身立命,且戰且走。
而我們與之對抗的武器。
有時竟只剩下貧瘠的樂觀。
軟弱。其實是一種堅強。
因為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弱。是強悍的!
堅強,也是一種軟弱。
因為堅強的人,往往是在害怕自己會害怕。
我們常常在錯誤的方向中找尋方向,
因為我們心中的指南針。
通常是偏頗的——
偏向自以為是。
也偏向自以為非。
即使是美夢,我也必須勇敢一點。
堅持從其中找到真正的清醒。
為了確保不再受傷,
我們常常主動切除了人生最美也最痛的波峰與波谷。
只留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六十分的人生。
何苦?
幸福往往需要我們,更孤注一擲一點吧。
我們都是被{自我}所綁架的傀儡吧。
仍會固執地將我們帶往被個性決定的命運,順流而下、
不管我們怎麼假裝,那些表象里看不見的溝渠,就像葉子堅硬的梗。
每個人心中。都有看不見的脈絡。
PS:我要努力做個有故事的人~
E. 以「講故事的人」為作文題目,寫一篇作文
這個延續性的故事,我把它限定在十年裡面,這十年,我又把它用文字記錄起來,命名為《十年》。
或許這些故事都是那麼地微不足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引人注目,更沒有什麼亮點可以發掘到,只是,過著些簡簡單單的日子,寫著些簡簡單單的文字,記錄著點點滴滴的時光,或許就這樣在平淡中拼搏過去,就這樣,很快會過完十年。
這些故事的主角沒有想要設定為自己或者是什麼人,對我來說,演繹好一個講故事的人,把故事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便是心滿意足,更不要再多的裝飾和鋪設。
十年,從我的初中生涯到大學之後出來工作或者繼續學習什麼的,一共十年。可能到時候並不是完完整整的十年,可能這樣的一個階段性的故事也是斷斷續續的,不過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不違心地講好故事,做好記錄就足夠了吧。
記得莫言的那篇獲獎感言也叫做講故事的人。
從前,我不喜歡講故事,幼兒園的時候總是因為要跟著老師去學習算術沒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課室里聽著老師講故事,也因此到了小學之後沒什麼故事可講的。到了現在,想聽故事的機會少了,講故事更是沒什麼機會了,時不時在副科上聽到一些課外零碎的故事,也只有聽罷,沒有什麼深刻的記憶。感覺到了最近,看著許許多多的人都在寫自己的自傳,寫自己的故事,貌似那樣用文字寫下自己的故事很有意思。這時候,便想要在這十年裡扮演一個講故事的人……
或許從小家裡人管教都比較嚴謹,平日與朋友同學課余的玩樂甚少,也沒有太多特別的故事,只是想起時或許都變得很零碎。但是我的故事都不像別人的自傳那樣,那麼地詳細,那麼的生動形象,那麼的具體;我喜歡寫下零零散散甚至有點模糊的記憶,或許那些會更耐人尋味。
其實,故事都不一定要自己經歷的,講故事也不一定要講真實的。我喜歡這個世界上的一花一草,喜歡那些小橋流水,喜歡那片天空那抹夕陽,更多的都是與它們之間的故事。想要寫的故事就是那麼的單純,對於現在的自己接觸最多觀察最多的也是它們。更想要表達的是它們教會我的一點一滴。
或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會慢慢學會記錄自己的心情,寫下那些愉快和不愉快的,時不時翻開或許幾年之後會浮起一絲淡淡的微笑,回憶著當年的種種童真稚氣。直到自己年老了之後,拿起這本自己寫的故事,就這樣自己的一生便是不會因為沒有記下那些想要銘記的而悔恨當初罷。但是想到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在此刻握筆總是沒有那份勇氣寫下去,可能因為那些故事參雜的情感,也可能是那些懦弱帶來的雜念,作為引言,感覺顧慮了那麼多,或許還是值得的吧。
現在,初二,十年過去的還只是不過兩年的時間。稚氣的文筆在此刻起逐一記錄下來,慢慢成長的自己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變得更有資格演繹這個講故事的人的角色……
F. 讀莫言的講故事的人想到的,讀後感小學作文 450字
莫言在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寫了這篇文章,裡面講了3個故事。其中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後面2個。
前一個故事講的是8個人一起外出打工,走了不久,烏雲漫天,他們躲進了一個廟內,他們從廟內往外看,有個火球在滾來滾去,雲中還似游龍在翻騰。其中有個人說,咱們8個人中一定有人做了壞事,做壞事的人趕緊出去,省得連累了我們這些好人!自然是沒有人出去,耗了半天,又有人說,要不咱們就拋草帽,草帽被刮回廟里的就是好人,被風捲走的就是做了壞事的人,必須出去接受老天爺的懲罰!其他人紛紛同意,他們同時把草帽扔了出去,只有一人的草帽被風捲走了,其他人讓他趕緊出去接受懲罰。那人自然是不願出去,於是兩個人把他了出去,仍在了外面。那兩個人剛回到廟中,廟就塌了,七人無一生還。
剛讀完這個故事還有些不明白,為什麼「做了壞事」的人,沒死,其他「好人」反倒死了。後來一琢磨,明白了。那些所謂的「好人」其實都做了壞事,而只有那個「壞人」沒有做壞事。老天爺是為了救那個人,才把草帽卷了出去,懲罰了那七個人。其實就一個道理「人在做,天在看」。
後一個是講作者小時候開「憶苦思甜」大會,所有人都在哭,不過大多是假哭,還有用唾沫充當眼淚的,只有一個人沒有哭,並且眼中流露出驚訝,後來有十幾個人打了他的小報告,他受到了處分,後來長大後,作者想跟他道歉都已經晚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十幾年……
其實當所有人在哭時,可以允許有人不哭;當所有人假哭時,更可以允許有人不哭。因為有真性情,好就好,壞就壞,真就真,假就假。一切都誠市的面對豈不是比弄虛作假要好得多,坦誠的多……
莫言他是一個育人的作家!即使他只是在講故事
莫言說的不是故事,都是事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啊。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中國沒有藝術家,因為沒有人能在銀幕上、電視上或者舞台上客觀反映那些年的故事。
北京時間今日(8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storyteller)。
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瑞典學院各位院士,女士們、先生們:
通過電視或網路,我想在座的各位對遙遠的高密東北鄉,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們也許看到了我的九十歲的老父親,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兒,和我的一歲零四個月的外孫子。但是有一個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我獲獎後,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榮,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我母親生於1922年,卒於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莊東邊的桃園里。去年,一條鐵路要從那兒穿過,我們不得不將她的墳墓遷移到距離村子更遠的地方。掘開墳墓後,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我們只好象徵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理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深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的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的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的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飢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兆,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己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跑到廚房和磨坊里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到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盡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裡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裡?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後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後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把白天從說書人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裡冒不出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的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的,我就不滿足復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復述的過程中不斷的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眾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為我的聽眾。我母親在聽完我的故事後,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像是對我說,又像是自言自語:「兒啊,你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人呢?難道要靠耍貧嘴吃飯嗎?」
我理解母親的擔憂,因為在村子裡,一個貧嘴的孩子,是招人厭煩的,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麻煩。我在小說《牛》里所寫的那個因為話多被村子裡厭惡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時的影子。我母親經常提醒我少說話,她希望我能做一個沉默寡言、安穩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卻顯露出極強的說話能力和極大的說話慾望,這無疑是極大的危險,但我說的故事的能力,又帶給了她愉悅,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盡管我有父母親的諄諄教導,但我並沒有改掉我喜歡說話的天性,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對自己的諷刺。
我小學未畢業即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當我牽著牛羊從學校門前路過,看到昔日的同學在校園里打打鬧鬧,我心中充滿悲涼,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群體後的痛苦。
到了荒灘上,我把牛羊放開,讓它們自己吃草。藍天如海,草地一望無際,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鳥兒在天上鳴叫。我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裡空空盪盪。有時候,我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懶洋洋地飄動著的白雲,腦海里便浮現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們那地方流傳著許多狐狸變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著能有一個狐狸變成美女與我來作伴放牛,但她始終沒有出現。但有一次,一隻火紅色的狐狸從我面前的草叢中跳出來時,我被嚇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沒了蹤影,我還在那裡顫抖。有時候我會蹲在牛的身旁,看著湛藍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時候我會模仿著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我會對一棵樹訴說心聲。但鳥兒不理我,樹也不理我。許多年後,當我成為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很多人誇我想像力豐富,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希望我能告訴他們培養想像力的秘訣,對此,我只能報以苦笑。
就像中國的先賢老子所說的那樣:「福兮禍之所伏,福禍福所倚」,我童年輟學,飽受飢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們的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聽說數人說書,僅僅是這本大書中的一頁。
輟學之後,我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裡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我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地進行著的牛車社,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庭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我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我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成為我的寫作素材,我當時只是一個迷戀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聽著人們的講述。那時我是一個絕對的有神論者,我相信萬物都有靈性,我見到一棵大樹會肅然起敬。我看到一隻鳥會感到它隨時會變化成人,我遇到一個陌生人,也會懷疑他是一個動物變化而成。每當夜晚我從生產隊的記工房回家時,無邊的恐懼便包圍了我,為了壯膽,我一邊奔跑一邊大聲歌唱。那時我正處在變聲期,嗓音嘶啞,聲調難聽,我的歌唱,是對我的鄉親們的一種折磨。
我在故鄉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間離家最遠的是乘火車去了一次青島,還差點迷失在木材廠的巨大木材之間,以至於我母親問我去青島看到了什麼風景時,我沮喪地告訴她: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頭。但也就是這次青島之行,使我產生了想離開故鄉到外邊去看世界的強烈願望。
1976 年2 月,我應征入伍,背著我母親賣掉結婚時的首飾幫我購買的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這個既讓我愛又讓我恨的地方,開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時期。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30 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
在軍營的枯燥生活中,我迎來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熱潮,我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講述故事的孩子,開始嘗試用筆來講述故事。起初的道路並不平坦,我那時並沒有意識到我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那時我以為文學就是寫好人好事,就是寫英雄模範,所以,盡管也發表了幾篇作品,但文學價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啟發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在《秋水》這篇小說里,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游盪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我對他們的閱讀並不認真,但他們開天闢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後兩年,即意識到,必須盡快地逃離他們,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是兩座灼熱的火爐,而我是冰塊,如果離他們太近,會被他們蒸發掉。根據我的體會,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盡管我沒有很好地去讀他們的書,但只讀過幾頁,我就明白了他們幹了什麼,也明白了他們是怎樣乾的,隨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該干什麼和我該怎樣干。
我該乾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說書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爺爺奶奶、村裡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說,講述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誰會是我的聽眾,也許我的聽眾就是那些如我母親一樣的人,也許我的聽眾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親身經歷,譬如《枯河》中那個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紅蘿卜》中那個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孩子。我的確曾因為干過一件錯事而受到過父親的痛打,我也的確曾在橋梁工地上為鐵匠師傅拉過風箱。當然,個人的經歷無論多麼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寫進小說,小說必須虛構,必須想像。很多朋友說《透明的紅蘿卜》是我最好的小說,對此我不反駁,也不認同,但我認為《透明的紅蘿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那個渾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說的靈魂,盡管在後來的小說里,我寫了很多的人物,但沒有一個人物,比他更貼近我的靈魂。或者可以說,一個作家所塑造的若幹人物中,總有一個領頭的,這個沉默的孩子就是一個領頭的,他一言不發,但卻有力地領導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東北鄉這個舞台上,盡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湧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兒,都在我的作品裡出現過,還有很多的我們高密東北鄉的鄉親,也都在我的小說里露過面。當然,我對他們,都進行了文學化的處理,使他們超越了他們自身,成為文學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說《蛙》中,就出現了我姑姑的形象。因為我獲得諾貝爾獎,許多記者到她家采訪,起初她還很耐心地回答提問,但很快便不勝其煩,跑到縣城裡她兒子家躲起來了。姑姑確實是我寫《蛙》時的模特,但小說中的姑姑,與現實生活中的姑姑有著天壤之別。小說中的姑姑專橫跋扈,有時簡直像個女匪,現實中的姑姑和善開朗,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現實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滿,小說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卻因為心靈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個幽靈一樣在暗夜中游盪。我感謝姑姑的寬容,她沒有因為我在小說中把她寫成那樣而生氣;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確地理解了小說中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復雜關系。
母親去世後,我悲痛萬分,決定寫一部書獻給她。這就是那本《豐乳肥臀》。因為胸有成竹,因為情感充盈,僅用了83 天,我便寫出了這部長達50 萬字的小說的初稿。
在《豐乳肥臀》這本書里,我肆無忌憚地使用了與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有關的素材,但書中的母親情感方面的經歷,則是虛構或取材於高密東北鄉諸多母親的經歷。在這本書的卷前語上,我寫下了「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話,但這本書,實際上是獻給天下母親的,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東北鄉」寫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縮影一樣。
作家的創作過程各有特色,我每本書的構思與靈感觸發也都不盡相同。有的小說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卜》,有的小說則發端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有必要特別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讓一個真正的說書人登場,並在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這個說書人真實姓名,當然,他在書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虛構。在我的寫作中,出現過多次這樣的現象,寫作之初,我使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希望能藉此獲得一種親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後,我想為他們改換姓名時卻感到已經不可能了,因此
也發生過與我小說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親發泄不滿的事情,我父親替我向他們道歉,但同時又開導他們不要當真。我父親說:「他在《紅高粱》中,第一句就說我父親這個土匪種,我都不在意你們還在意什麼?」
我在寫作《天堂蒜薹之歌》這類逼近社會現實的小說時,面對著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我敢不敢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進行批評,而是這燃燒的激情和憤怒會讓政治壓倒文學,使這部小說變成一個社會事件的紀實報告。小說家是社會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但小說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把所有的人都當做人來寫。只有這樣,文學才能發端事件但超越事件,關心政治但大於政治。
可能是因為我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我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准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准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但我的人生是與我的作品緊密相連的,不講作品,我感到無從下嘴,所以還得請各位原諒。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為一個現代的說書人,是隱藏在文本背後的,但從《檀香刑》這部小說開始,我終於從後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說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語,目無讀者,從這本書開始,我感覺到自己是站在一個廣場上,面對著許多聽眾,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是世界小說的傳統,更是中國小說的傳統。我也曾積極地向西方的現代派小說學習,也曾經玩弄過形形色色的敘事花樣,但我最終回歸了傳統。當然,這種回歸,不是一成不變的回歸,《檀香刑》和之後的小說,是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傳統又借鑒了西方小說技術的混合文本。小說領域的所謂創新,基本上都是這種混合的產物。不僅僅是本國文學傳統與外國小說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說與其他的藝術門類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與民間戲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說從美術、音樂、甚至雜技中汲取了營養一樣。
最後,請允許我再講一下我的《生死疲勞》。這個書名來自佛教經典,據我所知,為翻譯這個書名,各國的翻譯家都很頭痛。我對佛教經典並沒有深入研究,對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膚淺,之所以以此為題,是因為我覺得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識,人世中許多紛爭,在佛家的眼裡,是毫無意義的。這樣一種至高眼界下的人世,顯得十分可悲。當然,我沒有把這本書寫成佈道詞,我寫的還是人的命運與人的情感,人的局限與人的寬容,以及人為追求幸福、堅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小說中那位以一己之身與時代潮流對抗的藍臉,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這個人物的原型,是我們鄰村的一位農民,我童年時,經常看到他推著一輛吱吱作響的木輪車,從我家門前的道路上通過。給他拉車的,是一頭瘸腿的毛驢,為他牽驢的,是他小腳的妻子。這個奇怪的勞動組合,在當時的集體化社會里,顯得那麼古怪和不合時宜,在我們這些孩子的眼裡,也把他們看成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小丑,以至於當他們從街上經過時,我們會充滿義憤地朝他們投擲石塊。事過多年,當我拿起筆來寫作時,這個人物,這個畫面,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我總有一天會為他寫一本書,我遲早要把他的故事講給天下人聽,但一直到了2005年,當我在一座廟宇里看到「六道輪回」的壁畫時,才明白了講述這個故事的正確方法。
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凈身上的臟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裡。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當然,我沒有資格強迫你們讀我的書。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對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里,更是如此。
盡管我什麼都不想說,但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必須說話,那我就簡單地再說幾句。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
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謝謝大家!
G. 以聽家裡人講故事寫一篇作文400字五篇
我的太奶來奶屬雞,今年自已經90歲了。1921年她出生在寧波附近的一個小鎮上,年輕的時候,隨太爺爺一起來到上海謀生。我特別喜歡到太奶奶家玩,因為她會和我說起很多她年輕時候的故事。
在他們剛到上海的時候,家裡非常拮據,沒有多餘的錢可以用來改善生活,所有的收入主要用於滿足溫飽。她們前前後後一共生了3男4女七個小孩,可以想像要養活這些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到了我的爺爺那一代,生活開始趨向穩定,太爺爺太奶奶的孩子們也各自成家立業,搬出了祖屋,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個時候生活改善了,我爺爺每周都會去看望太爺爺太奶奶,這是老人家最開心的時刻。在我爸爸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爺爺還會帶著我爸爸一起去看望他們,同享天倫之樂。
現如今,這個傳統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雖然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我爸爸還是會經常帶著我去看望太奶奶。太奶奶依然耳聰目明,非常健談,喜歡和我們拉家常,說說90年來發生的事情。我感受最大的就是,90年來,我們整個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可以說從一無所有到衣食無憂,這不也正是我們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嗎。
H. 寫人作文,400字左右,不要抄的,
我是一個小書迷,這是為什麼呢?大家肯定很疑惑,是因為我看書時很入迷,把看書當成一種休閑娛樂。
我很喜歡看書,喜歡看一些有知識又有趣的書,每天晚上我都會拿起一本書看,看著看著也忘記睡覺了,所以每天晚上媽媽都催我快點睡覺,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我的「寶貝」。
有時看書看得太入迷時,會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凈。有一次,媽媽叫我做她布置的其它作業,當媽媽出去有事時,我就拿起一本書來看,我越看越有趣,連自己要做的其它作業都忘記了。當媽媽回來時,我還沒有注意到,媽媽拿起書就說我:「不好好做作業,看什麼課外書,等作業寫完再看」。我心裡想,早知道這樣,還不如把作業寫完了再看呢,不像這樣提心吊膽的看,要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看書。於是我拿起作業本,快速地寫起作業,為了能盡快地知道書上下一節地內容。當我寫完作業時,媽媽已經做好飯了,我對媽媽說:「我作業寫完了,能不能再看會書?」,「都吃飯了,還看什麼書啊?吃完飯再看!」媽媽生氣地說,「我就看一會,你們先吃」,我說,我就回房間去看書,等我看了一會書回來,飯菜都涼了。
我有時趁星期六、星期天的時候假裝睡覺,其實我早在枕頭底下、床單底下各放了一本書,還有一個小手電筒,我以為爸爸媽媽睡著時(其實他們並沒有睡著),我就打開小手電筒,准備看書時,被媽媽發現了,她就過來收走了我的書,a計劃失敗了,我又實行b計劃,背對著媽媽看書,因為是迷你書,媽媽看不見,當我發出笑聲時,又被她發現了,又收走了我的書,b計劃又失敗了。
你們大家說我是不是一個小書迷呢?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祝共同進步!
I. 講故事的人英語作文60單詞
In previous articles on this blog we have shared our experience regarding the use of storytelling as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leadership tools available to modern leaders. It』s really no surprise, sinceleaders throughout the ages have used personal stories, parable and anecdotes effectively toensure that listeners could easily absorb and integr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values andstrategies.
在這個專欄打頭的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分享了一些現代領導者如何將講故事作為一種最強大領導力工具的經驗。這並不出奇,古往今來的領導者都曾使用個人故事、寓言和軼事來幫助聽眾有效地吸取和整合信息、知識、價值與策略。
Beyond merely 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stories, however, there remains the need for specificaction and commitment to become a storyteller. I hear people say: 「Sure, I can see your pointabout telling stories…but do I really need to make the effort to become a storyteller myself? Itdoesn』t seem to come naturally to me.」 My answer is always something like: 「Yes, I understand.And there was also a time when wal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yping and using a computerprogram seemed unnatural. But when you clearly understood 『why』 learning these skills was worththe time, you simply got busy and did it. Right?」
除了要懂得故事的力量,我們還需要知道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我曾聽人說過:「當然,我明白講故事的意義,但我是否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會講故事的人?這種能力貌似不是自然生成的。」我總會回答說:「是的,我理解。曾幾何時,直立行走、讀書寫字、使用電腦也曾經是非常不自然的事。不過,一旦明白了『為什麼』學習這些技能是值得的,你就會很樂意這樣做。對嗎?」
So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remind readers of the compelling reasons why it is worth your time tobecome an effective storyteller, in the hopes that more managers and leaders will just get busylearning to tell stories instead of just spewing out information, directives and platitudes. Here aresome of the many reasons why it is so worth it for you to decide, today, to become a greatstoryteller in 2015 and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因此,在本文中,我想告訴讀者,花點時間努力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具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但願更多的經理人和領導者能夠學會講故事,而不是乾巴巴地擺數據、定方向、說一些陳辭濫調。接下來,我就給你說說為什麼你應該在2015年、乃至餘下的整個人生中,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J. 講故事的人英語作文60個單詞
我的小鳥My little bird小鳥是我最喜歡的小動物.The bird is the most I like small animals.兩年前,姑姑給我買了一對小鳥,它們是麻雀,翅膀上的羽毛是土黃色的,其它的地方都是棕色的,還有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爪子上面很粗糙,有明顯的小包.Two years ago,aunt bought me a pair of birds,they are sparrows,wings are yellowish,other places are brown,there is a pair of big eyes water Lingling,claws which are rough,marked packets.早上我最懶惰的時候,一般都六點五十起,有時一睡就是七點十分,自從有了麻雀,早上它們就在籠子里唧唧喳喳的吵,讓我每早都不得安寧!This morning I the most lazy time,generally the six fifty,seven ten and sometimes slept,since a sp arrow,morning them in a cage twitter noisy,let me each day no peace!這些還不算什麼呢!It is not what!它們每天只吃青菜,連麻雀最喜歡的蟲子都不吃,而且飯量也很大,一天就能吃下一碗青菜!就連我要進嘴的它也要吃,它倆的名就這樣有了:一個叫能能,一個叫吃吃,合起來就是能吃!They eat only vegetables,even the sparrow like most insects don't eat,and appetite is big,one day can eat a bowl of vegetables!Even I'm going into the mouth it will eat,it both is such a:a name can be,one called eat,can eat together is!有一次,我把籠門打開了,沒想是一場鳥災事件!它倆滿屋子亂飛,一會兒把玻璃弄打了,一會兒又把書給撕破了.我氣的拿起木棒滿屋子亂走,見到它倆我就追,終於把它倆追到了絕路,它倆用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望著我,我又不捨得下手了.On one occasion,I opened the door of the cage,didn't want to be a bird disaster events!It had a room full of flying,while the glass to get hit,and then give the book to tear.I picked up a stick gas filled the room to go to see them,I'll chase,but finally it both to death,it is both the watery eyes looking at me,I am not willing to do.小鳥伴我走過了兩個春秋,它是我最好的朋友!The bird I walked with a two spring and autumn,it is my best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