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兒童故事
Ⅰ 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文言文用現代語寫一篇有趣的幼兒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 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 怪,問道:「你這是為什麼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侍衛道:「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一邊放聲的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 有隻螳螂就在蟬的身後;螳螂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小孩舉著 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想了想說:「你講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 楚國的打算.
Ⅱ 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於哪裡
《莊子·復山木》 :「睹制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ì)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而不知黃雀在後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後害者也。」
《說苑·正諫》:「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Ⅲ 螳螂捕蟬講了一篇什麼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抄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干什麼,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面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劃。
【出處】螳螂捕蟬,志在有利,不知黃雀在後啄之。漢·趙曄《吳越春秋》
Ⅳ 「螳螂捕蟬」故事背景
成語典故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出《戰國·莊子回·外篇山木第二十答》「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志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Ⅳ 螳螂捕蟬類似故事
螳螂捕蛇
(清)蒲松齡
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專巨蛇圍屬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Ⅵ 螳螂捕蟬是一則什麼故事
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想要喝露水專,卻不知道螳螂屬在蟬身後,它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要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它,黃雀正伸長脖子,想捉螳螂,卻不知大樹下有人正准備拿彈弓射它。這三個小東西都是貪圖眼前利益,但是不考慮接下來的禍患。
Ⅶ 關於螳螂捕蟬的故事
典故故事:
吳王決定去攻打楚國,(但是大臣們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對大臣們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吳王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說吳王放棄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說,就拿著彈弓,一連三天早晨,在王宮後面的花園里走來走去,露水打濕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吳王問他:「你為什麼早晨跑到花園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少年說:「園中有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停在高高的樹上放聲地鳴叫著,喝著露水,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想要吃掉它;螳螂屈著身子靠近蟬,想捕捉它,卻沒想到黃雀就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就在樹下瞄準了它。 它們三個都力求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忌看到它們身後隱患。」吳王想了想,恍然大悟,說:「原來如此!」於是便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Ⅷ 成語故事 動畫版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出處]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Ⅸ 螳螂捕蟬寓言故事劇本作文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譯文: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准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
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後面還有個樹樁子。
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害的表現呀!
寓意:這個成語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後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黃雀在後: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螳螂捕蟬原文:
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
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後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