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體現公正的故事200字

體現公正的故事2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19 14:57:15

① 10篇200字左右的有哲理的小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② 志存高遠的小故事(100至200字)急用

「李實齋,李實齋,吃得宴席打得柴。」李杏和賈三近是志同道合的文友,於是有此戲言,他們當時都是遠近聞名的才子。李杏就是李克敬的高祖。李家數代以教書為生,其先祖李九思、李九疇、李九敘、李九經也都是貢生。克敬的曾祖李魚化,祖父李春光,父親李沖都以設館教書為生,日子過得平淡了一些。

明末清初的山東嶧縣,飽受戰火創傷,田園荒蕪,戶籍削減,百姓生活在飢寒交迫之中。李克敬的父親李沖在戰亂時被兵掠走,九死一生才逃出虎口返回家鄉。以後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李沖為了遵照讀書的祖訓,變賣田產,購置筆墨,供自己的六個孩子讀書。他白天打柴種地,晚上教孩子們讀書,生活十分艱辛。成名後的李克敬在回憶少年生活時,仍情不自禁為之落淚。「惜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離失學,僅而有生。荒城文獻斷絕,乃奔走丐借經書,撿薪燃明,薦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產盡以推讓世父,辛苦旅寄,節衣縮食,教令求舉,每念此,悲痛不自勝也。」在六個孩子當中,克敬是最懂事的,他知道家境貧苦,所以他讀書格外地刻苦。《嶧縣志》記載,克敬「幼敏悟嗜學,弱冠為諸生」。他從小就聰明好學,「生而穎異,五歲能誦尚書,八歲吟五經,十歲能屬文賦詩,弱冠已為通儒,補博士弟子員。才滿山左,久且滿天下。」

康熙十三年,嶧縣新任縣令周祚增上任後,通過拜訪鄉紳名士,得知嶧縣境內有一位少年才子叫李克敬,聰慧過人,博古通今,於是派人把他叫來。在縣衙大堂之上,文武官差站成兩排,整個大堂足足有百人。克敬第一次上縣衙竟毫無懼色,雖是一身布衣但也干凈利索。周縣令拿起經書問及孔孟的名篇,克敬篇篇都背誦如流,一字不差;問及天文地理歷史,他也無一不曉。舉人出身的周祚增暗想,莫非他是一個神童呀!我得再考考他。於是大筆一揮,「鄉愁」兩字出現在大白紙上,「以此為題作首詩如何?」眾人一看傻眼了,從來沒有走出過嶧縣的李克敬懂得什麼鄉愁呀?豈不知李克敬的父親李沖年輕的時候長期流離在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早已通過言談,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們產生了對家鄉的特殊感受。片刻,克敬緩緩地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轉彷徨。方制思鄉淚,閉眼即故鄉。驚魂以一斷,寒宵萬里長。頑身飛不去,好夢送凄涼。」許久,掌聲突然從縣令手中響起,隨即整個大堂掌聲齊鳴。那一年,克敬年僅十四歲。

一時間,嶧縣的文人騷客紛紛與他交往,求文問字者絡繹不絕。少年李克敬在一片贊譽聲中,頗有些春風得意。他立下遠大志向:「生於斯世,要做天地有用之人」,並且認為憑借自己的才學,「二十餘年可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當逍遙圓,為生死之謀,圖不朽之業」。李克敬在他的詩中更是多處表露:「少小足奇志,擬意自豪狂」「蕭然布衣士,一朝動帝王」「談笑麾萬軍,風流差葛羊。成功拂袖歸,鍾鼎輕毫芒」「抱膝坐待大風來,破浪長鳴動天地」。

躊躇滿志的李克敬對仕途前程頗具信心。他常常用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李賀的詩「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和「我有辭鄉劍,玉鋒堪截雲」來激勵自己爭取功名。然而,人生的征程,往往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李克敬絕沒能想到的是,為了登入仕途,他等待的時間竟比李賀的一生還長十三年。

③ 關於誠信的小故事200字

《被人相信是一種幸福》
一艘貨輪在煙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駛。一個在船尾搞勤雜的黑人小孩不慎掉進了波濤滾滾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無奈風大浪急,船上的人誰也沒有聽見,他眼睜睜地看著貨輪托著浪花越來越遠……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裡拚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氣揮動著瘦小的雙臂,努力使頭伸出水面,睜大眼睛盯著輪船遠去的方向。
船越來越遠,船身越來越小,到後來,什麼都看見了,只剩下一望無際的汪洋。孩子力氣也快用完了,實在游不動了,他覺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棄吧他對自己說。這時候,他想起了老船長那張慈祥的臉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長知道我掉進海里後,一定會來救我的!想到這里,孩子鼓足勇氣用生命,的最後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長終於發現那黑人孩子失蹤了,當他斷定孩子是掉進海里後,下令返航,回去找。這時,有人規勸:「這么長時間了,就是沒有被淹死,也讓鯊魚吃了……」船長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回去找。又有人說:「為一個黑奴孩子,值得嗎?」船長大喝一聲:「住嘴!」
終於,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後一刻,船長趕到了,救起了孩子。
當孩子蘇醒過來之後,跪在地上感謝船長的救命之恩時,船長扶起孩子問:「孩子,你怎麼能堅持這么長時間?」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會來救我的,一定會的!」
「怎麼知道我一定會來救你的?」
「因為我知道您是那樣的人!」
聽到這里,白發蒼蒼的船長撲通一聲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淚流滿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為我在那一刻的猶豫而恥辱……」
一個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種幸福。他人在絕望時想起你,相信你會給予拯救更是一種幸福。

④ 表現誠信的故事200字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專媽對他說:屬「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 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里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⑤ 搜集一個名人誠實守信的故事200字

宋慶齡講誠信的故事

⑥ 用 文明 平等 公正 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 幾個詞中選一個編一個小故事,200字,要自

    晚上,當我坐在燈光下貪婪的享受著《誠信故事》帶給我的快樂時,腦海里頓時思緒萬千:古人以誠信為本,許多人因為講誠信而獲得成功,被人們傳誦至今:如華盛頓小時候砍了櫻桃樹,能主動向父親承認錯誤,最後當上了總統……現在,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在我們這一代孩子中,有些人卻不能做到「誠信」兩個字,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四年級時有段時間,我們班的一位同學不把英語本交給家長簽字,而是用自己學過的一些草體字,模仿家長的字跡簽名來蒙騙老師。這是一個小學生應該做的嗎?即使你蒙騙過了家長與老師,可最終害得還是你自己,得到的也是大家對你的不信任。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做人不僅要誠實,還要守信。

⑦ 以公平為話題的小故事200字.

故事 龜兔賽跑

這個故事更不用我再來重復細節,相信大家講的都要比我好。我們都知道,在起點問題上,敏捷的兔子獲得了優勝,因為一種叫做「天賦」,或叫做「與生俱來」的命運的東西,就像一些人的教育現狀一樣,從一墜地,就註定了能加收最最良好的教育,在起點問題上,佔了絕大的優勢。但是讀過故事我們都知道,最終獲勝的不是兔子,卻正是最沒有「銜玉而生」出生背景的烏龜,在起點上,他輸給了兔子,在賽跑的過程中,毫無疑問。他也是跑不過占優勢的兔子,但是在結果上,他卻最終成了冠軍,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在這里我並不是想為烏龜辯解什麼。但事實是最終獲勝的真的是他,我也不想去追究烏龜獲勝的秘訣,但如果兔子能「反諸求己」的話,我相信他一定會懊悔他在過程中的高傲和退步,輕視對手而邯酣大睡,其實在過程中,他就已經輸了。而在現實的教育中,類似這樣的例子又何嘗不多呢?我想《商仲用》的故事大家也一定不會忘記吧,像那隻兔子一樣,商仲永3歲就可作詩吟詞,好不風光,起點很高,很有天賦啊,但最終呢?現實中各行各業中的成功人士的道理,也何嘗不是呢?從大獲諾貝爾獎的,到成功的商人,那個只是因為「天賦」高,起點高,大獲全勝呢?

也許我們應該再次用心去讀讀「龜兔賽跑"的故事!

故事 兩匹馬的故事

這個故事一般是我的保留節目,因為這是一年夏天在黨校看書,一位老爺爺將給我聽的,時常那這則故事來開導迷茫中的自己.故事不復雜,但很有啟發.

兩皮馬,都是黑色.(一母同胞),特矯健.有 一天終於長成了,於是媽媽就說:"孩子,你們都長大了,現在我放開你們,自由去賓士吧,去尋找自己的夢想!"於是兩兄弟告別了家人,便踏上了漫漫征程。他們身體都 一樣的矯健,一樣的堅強,一樣的懷嘬夢想,一樣地能日行千里,唯一不一樣的是,他們的跑法不一樣,哥哥懂得計劃,他跑跑停停,停下來會仔細去思考,計劃,想好了再跑。弟弟比一樣,馬不停蹄的跑個不停,心裡暗笑哥哥的停留,使勁的跑啊跑啊,沒想到最終又跑回了原地,而哥哥跑跑停停,停停想想,一步一步,按計劃到達了夢想到目的地。

其實弟弟用的力氣不比哥哥少,更不能責怪他的懶惰之類的,他只是做個無用工,不會在過程中去思考,去計劃,結果,由於過程的失敗,導致了結果的不如意。教育的道理也是一樣啊!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在求學,讀書,各自最終的結果會相差很大的原因啊!!

⑧ 關於誠信的小故事200字左右,急!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⑨ 公正作文素材的相關事例200字左右

「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於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沌的未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
天平,是理智的天平,公正的天平,正義的天平。人的內心深處需要有一座天平,天平的左端擺放著道德、良知、責任與理智,右邊是人情感的尤物。有時它是人心中的陰翳,似一層膠膜透明而不清晰,是一種心中油然而生的沖動,是一種尚未頓開的蒙昧。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就是天平上不同質量的游碼和螺母,它們的趨向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天平的平衡,置防在不同檯面上都必須再次調節,哪怕只是輕微地挪動,不因外物變化而造成影響,正所謂「外化而內不化」就是要在與外界通達順應的同時,也要堅持內心的那一份秉性。正如同《智子疑鄰》中那個有錢的宋國富人,僅從個人感情出發去判斷是非,用主觀臆測去鑒別事物,認定了鄰家的老人一樣。
要知道,每一個人都必須把自己當作一個雅絲托利雅――正義的化身,因為你的每一個言行舉止都將為事物的變化產生影響,因此你得為自己,也得為別人負責。
我們需要理智,需要勇氣和一種大的境界。我們往往以世俗的眼光,墨守陳規地判斷事物的價值,然而,只有那些高瞻遠睹的人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和事物真正的價值。「有五石之大瓠,何不慮以為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也。」同樣的,如老子所言「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我們要從一種思辨的角度,辨正的看待問題,以獨特的思維方式,發散性的思考,以求不誤斷事件。
但是,即使是天平,也總是有感性化的一面,它需要用我們的道德和良知去支持與權衡,但也切勿被思想的極端所感化。
在《易經》中有這樣一種思想,即是「把簡單復雜化,把復雜簡單化」,這便是一種從理性和感性雙重方面判斷事物的方法。這是對外,而對內呢?
我們需銘記這樣一種恆久的法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付出,才有結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只是個人的意願不同,標准不同,所以結果不同罷了。但我們都必須遵循同一個法則「既有利於自己,也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更要時刻注意『公正』」!

⑩ 屠呦呦體現高尚精神的故事200字,兩則,謝謝各位

越謙和越接近高尚
黑格爾是學識淵博的德國大哲學家,也是極謙和的人。
對黑格爾版來說,謙和已經是一種習權慣。有次朋友聚會,一位朋友問他:「您一貫謙和的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
他講了一件事:有一天上午,父親邀他一同到林間漫步,他答應了。父親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問黑格爾:「孩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能聽到什麼聲音?」
他聽了一會兒,回答道:「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黑格爾驚訝地問父親:「我們都沒看見,您怎麼知道是一輛空馬車呢?」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因為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從此以後,黑格爾將父親的話牢記在心。每當要出現打斷別人說話苗頭的時候,每當要出現自以為是、貶低別人苗頭的時候,他都會想到父親的提醒:「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