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文天祥得故事

文天祥得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9 23:29:10

『壹』 文天祥勵志故事

文天祥,江西漢族客家人,華夏傑出先烈,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在中國北方強大起來,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縱橫歐亞,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窩闊台繼位後,又滅了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從1235-1279年,雙方戰鬥了40多年,南宋朝廷終於滅亡。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愛國將領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後,他義正辭嚴,慷慨殉國。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浩然正氣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凶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貳』 歷史文天祥的故事

1、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文天祥畫像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

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

2、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德祐元年(1275年),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

文天祥捧著詔書流涕哭泣,派陳繼周率領郡里的志士,同時聯絡溪峒蠻,派方興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傑群起響應,聚集兵眾萬人。

此事報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入衛京師。他的朋友制止他說:「現在元軍分三路南下進攻,攻破京城市郊,進迫內地。

你以烏合之眾萬餘人赴京入衛。這與驅趕群羊同猛虎相鬥沒有什麼差別。」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這么回事。但是,國家撫養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

一旦有危急。徵集天下的兵丁,沒有一人一騎入衛京師,我為此感到深深地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聽說此事後而奮起的。

依靠仁義取勝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業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麼國家就有保障了。」

3、文天祥辭別皇帝,之後上疏說:「朝廷之內,具有姑息、求和意向的文天祥雕像大臣很多,具有奮發之志、果斷處事的人卻很少。

我請求處斬呂師孟作為戰事祭祀,用以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又說:「我們大宋吸取了五代分裂割據的教訓,削除藩鎮,建立郡縣城邑,雖然一時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

但是國家因此漸趨削弱。所以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縣就攻破一縣,中原淪陷,悔恨、痛心哪裡還來得及。現在應當劃分天下為四鎮,設置都督來作為它的統帥。

把廣南西路合並於荊湖南路,在長沙建立治所;把廣南東路合並於江南西路,在隆興(今江西南昌)建立治所;把福建路合並於江南東路,在番陽(今江西鄱陽縣)建立治所。

把淮南西路合並於淮南東路,在揚州建立治所。責令長沙兼領鄂州等處,隆興兼領蘄州、黃州,番陽兼領江東,揚州兼領兩淮,使他們所轄的地區范圍更廣、力量更強,足以抵抗元軍。

然後各地約定日期,一齊奮起,只前進,不後退,夜以繼日,圖謀復地,敵兵兵力眾多,但力量分散,疲於奔命,而我大宋民眾中的英雄豪傑。

於其中等待機會攻敵,這樣的話,敵兵就容易被打退了。」當時朝議以文天祥的議論是疏闊,難以實行,因此,他的上書沒有結果。

4、文天祥聽說益王未立,於是上表勸請即帝位,以觀文殿學士、侍讀的官職召至福州(今福建福州),拜右丞相。不久與陳宜中等人議論意見不統一。

德祐二年(1276年)七月,於是以同都督職出任江南西路,准備上任,召集士兵進入汀州(今福建長汀)。十月,派遣參謀趙時賞,咨議趙孟溁率領一支軍隊攻取寧都(今江西贛州寧都縣)。

參贊吳浚率一支軍隊攻取雩都(今江西贛州於都縣),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來與他會合。鄒洬以招諭副使在寧都召聚兵眾,元軍攻打他們,鄒洬兵敗。

同起事率兵的人劉欽、鞠華叔、顏師立、顏起岩都死了。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收復了永豐縣(今江西吉安永豐縣),不久兵敗被俘,死於獄中。文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穿起喪服,痛哭不已。

5、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沒有死,才又吃飯。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奢豪,文天祥沒有入睡,坐待天亮。於是移送兵馬司,令士卒監守他。

當時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派遣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

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

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

此事於是作罷。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借口,結果沒有被釋放。

『叄』 文天祥 捨身取義的故事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

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的那天。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

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

(3)文天祥得故事擴展閱讀: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姦佞之徒從不留情。

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

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

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肆』 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於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

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於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里。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4)文天祥得故事擴展閱讀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伍』 文天祥的故事

『陸』 文天祥的故事簡介

1、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2、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

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3、興師救亡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建一支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麼多,你這么點人怎麼抵擋?

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後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後來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

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於實現了捨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4、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四歲的趙顯繼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萬蒙古鐵騎由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而辭官十多年的江萬載卻毅然不顧朝庭反對毅然自組義軍節節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歸降。

各地宋軍把官在鐵騎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兵敗如山倒。宋恭帝即位後,蒙古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

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不吝賞功賜爵。不知為何各地把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宋庭危難之際,不得不承認了一直抗元的江萬載義軍的合法地位。

5、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後,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麼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苟活,有什麼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大宋忠臣,我有什麼可害怕的!

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

『柒』 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後又改字宋瑞,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版安縣)人,宋權未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務。1276年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庄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1283年1月9日在柴市從容就義,時年四十七。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