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得故事300
① 文天祥身上的民族精神300字
南宋末年,面對復歷史的必然,面對制無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對忽必烈的利誘,文天祥做出了最決絕的選擇,讓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選擇,在旁人仰視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來的使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准確的註解。
假設文天祥若變節,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時務」面前,他視而不見,正因如此,中國的歷史才多了幾分慷慨淋漓,多了幾分浩然正氣,多了幾分不朽的尊嚴。蒙古人征戰南宋初始時是侵略者和屠殺者,後來才融合成為統治者。古人在當時是看不到後世的發展的,處於文天祥的角度奮起抗戰,保家衛國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在現代人眼裡這是改朝換代,但在他們眼裡卻是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強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現代社會的政治環境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根本就是兩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個像文天祥這樣的英烈先賢,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
② 評價文天祥300字。
文天祥
大家一定知道文天祥吧,就是那位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那位,大家也一定很佩服他,欣賞他吧。因為他在元軍帳中誓死不降,可見他的赤膽忠心。可我卻不欣賞他,因為他不識時務。
俗話說得好,「識時務者為俊傑」。文天祥的赤膽忠心值得我們學習,但文天祥的赤膽忠心卻用錯了對象。當時南宋已經很腐敗了,文天祥的勤王部隊都遣散了,南宋已經主動向元軍投降,這種朝政,已無需再去輔佐了。文天祥如果降了元軍,勵精圖治,雖然會在歷史上有點不好的名聲,但也可以開創一個盛世,有何不好?但文天祥非要去做無謂的掙扎。南宋和元軍實力懸殊太大了,文天祥這么做只會多上演幾幕妻離子別的悲劇,並不能重新光復南宋,這簡直是以卵擊石,徒勞無益。我想,文天祥恐怕就是怕在歷史的史冊上留下罵名。相反,那些投降的人,說得難聽點是因勢利導,說得好聽 點,是識時務,順就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這類人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他投降後,幫助元朝天子治國,開創盛世,他的歷史作用可能不大。一投降,這名氣就大了,他本人不但要背上了罵名,就連他的子孫們也抬不起頭。但他如果為了百姓,卻甘心投降,無視罵名,這是勇氣!
如果覺得不好,我再幫你找找,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麻煩點擊評價採納,謝謝啦
③ 關於文天祥的愛國故事,300字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 靖
④ 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經歷300字
文天祥 (—1283)
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說:「聖駕請回!」趙?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⑤ 愛國的素材300字(文天祥)
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版董宋臣。1275年,朝廷權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置,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⑥ 編寫一個歷史人物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說詳細點啊,是改編還是創造啊?
轉載一個關於文天祥的
不平凡的橋——文天祥的傳說故事
●劉文光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畲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起雲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後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裡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後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畲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後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當年丞相過橋東,
戰馬嘯嘯滿路風。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傷心荒澗碑猶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弔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萎草夕陽紅。
這首凄涼,悲壯的詩篇,表達了後人對文天祥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
請留言
⑦ 文天祥的英雄事跡三百五十字
文天祥的英雄事跡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雲孫, 字宋瑞, 又字履善, 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 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 以振奮人心, 並獻御敵之計, 未被採納. 後歷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職.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聞元軍東下, 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 開赴臨安(今杭州, 當時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 被派往元營中談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進兵江西, 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 為元重兵所敗, 妻子兒女皆被執, 將士犧牲甚眾, 天祥隻身逃脫, 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 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 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經歷種種嚴酷考驗, 始終不屈. 於1283年從容就義, 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百餘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⑧ 300字左右對文天祥的評價
南宋末年,面對歷史的必然,面對無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對忽必烈的利誘,版文天祥做出了最決絕的選擇權,讓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選擇,在旁人仰視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來的使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准確的註解。
假設文天祥若變節,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時務」面前,他視而不見,正因如此,中國的歷史才多了幾分慷慨淋漓,多了幾分浩然正氣,多了幾分不朽的尊嚴。蒙古人征戰南宋初始時是侵略者和屠殺者,後來才融合成為統治者。古人在當時是看不到後世的發展的,處於文天祥的角度奮起抗戰,保家衛國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在現代人眼裡這是改朝換代,但在他們眼裡卻是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強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現代社會的政治環境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根本就是兩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個像文天祥這樣的英烈先賢,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
⑨ 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經歷300字左右
文天抄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襲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庄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⑩ 中華有節氣的人物的故事作文300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作者就是有著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天祥」。他是我最敬佩的人,為什麼敬佩他,因為兩個字「愛國」。
在面臨著國家滅亡又被元朝抓了的文天祥不屈不撓的精神使我感動。多次拒絕元軍的勸降,在元朝統治者讓文天祥寫勸降書時,可文天祥白紙黑字寫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青」正因為這段話體現出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朝統治者殘忍殺害了。
雖然文天祥走了那麼多年了,可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的浩然正氣卻千秋常在。文天祥的這么多英雄事跡也永遠貼在我們記憶迷離的牆壁上,記錄在文化悠久的史冊上。
這不正是文天祥他那熾熱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的真實寫照。
文天祥我想對你說:「你的英雄氣概,還有你那不屈不撓的精神,真是讓人敬佩不已啊!」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