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聞耳猜什麼成語故事

聞耳猜什麼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0 00:30:21

A. 成語故事 充耳不聞

【溯源】由抄「黈纊塞耳,前旒蔽明」演化而來。「黈纊」指用棉花小球懸於耳側,「旒」指冠冕前後平垂的玉串。《資治通鑒》中記載,大司馬要將三個偷盜士兵斬首,孝文帝正巧遇見,便下令赦免。司馬光評論此事道:「選拔賢才,整修政治,這樣使境內各得其所。因此先王冠冕上才用棉球垂於兩耳,用玉串蔽開前後之明,目的就是想避免眼目只看到近處,耳朵只聽見近處的弊病,使耳目之聰遠達四方。像這類問題不應當只去解決路上所遇到的,沒有遇到過的豈不是更多?用這種方法表示自己施行仁政,豈不是太微小了嗎?況且用赦免罪人去干擾主管方執行法律,更不合乎君王身份。」

【釋義】現在指故意不聽別人的話,也指對某事漠不關心。

B. 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門口有一口大鍾,就想把它偷去。可這鍾太重,沒法背走,他就取來一個鐵錘,想敲碎後一塊塊偷走。可是還有一個問題,用鐵椎砸鍾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肯定會被人抓做的。他轉念一想:鍾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來,就什麼都聽不到了!
掩耳盜鈴: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
《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
【成語】: 掩耳盜鈴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舉例造句】: 硬把漢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
【拼音代碼】: yedl
【近義詞】: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 開誠布公
【燈謎】: 聆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自欺欺人
【英文】: 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C. 成語故事掩耳盜鈴的意義

掩耳盜鈴成語故事及寓意:比喻自作聰明,想欺騙別人,實際上是自己欺騙自己。

D. 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是什麼(短點)

春秋末期,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經常發生爭奪權勢,相互兼並的戰爭,有一年,趙簡子(趙國國君的的先人)帶兵消滅了卿大夫范吉射,滅了范氏全家。范家從此門庭冷落。可是門前仍掛著一隻大鍾。有一個貪財的人看見這個大鍾,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鍾大,太笨重,他一連搬了幾下,都拿不動。於是,他找來一隻鐵錘,打算把鍾砸碎,再一塊一塊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錘砸鍾的時候,發出了一陣陣洪亮的響聲。這下他可犯難了:"要是別人聽見響聲,都來奪鍾怎麼辦呢?"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只要自己的耳朵聽不見了,別人的耳朵也同樣聽不見的。他放下膽了,用力去砸鍾,巨大的響聲傳得很遠,官差聞聲趕來,把他抓獲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聽到這件事後,覺得很可笑,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此後,根據這個掩耳盜鍾的故事,人們引申出"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欺騙別人,實際上是自己欺騙自己。

E. 看圖猜成語故事:一個人捂著耳朵另一個人拿著鑼猜一個成語故事

成語:充耳不聞
——充:塞住,意指塞住耳朵不聽;
——引申義為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F. 一個人趴在另一個人耳朵旁是什麼 成語故事

洗耳恭聽

G. 耳濡目染成語故事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成語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專到,不知不覺屬地受到影響。
【成語出自】: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成語簡拼】:ermr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耳濡目染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耳濡目染,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近義詞】:耳聞目睹、耳熟能詳
【反義詞】: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H. 掩耳盜鈴的故事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望採納,謝謝您!~

I. 耳濡目染成語故事

耳濡目染ěr


rǎn
【成語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內,不知不覺地受容到影響。
【成語出自】: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成語簡拼】:ermr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耳濡目染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耳濡目染,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近義詞】:耳聞目睹、耳熟能詳
【反義詞】: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J. 耳濡目染的具體成語故事

耳濡目染ěr
rǔ復

rǎn
【成語解釋】:制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成語出自】: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成語簡拼】:ermr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耳濡目染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耳濡目染,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近義詞】:耳聞目睹、耳熟能詳
【反義詞】: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