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故事實驗
① 講烏鴉喝水的故事
一隻烏鴉口渴了,它在低空盤旋著找水喝。找了很久,它才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水瓶,便高興地飛了過去,穩穩地停在水瓶口,准備痛快地喝水了。可是,水瓶里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頸又長,烏鴉的嘴無論如何也夠不著水。這可怎麼辦呢?
烏鴉想,把水瓶撞倒,就可以喝到水了。於是,它從高空往下沖,猛烈撞擊水瓶。可是水瓶太重了,烏鴉用盡全身的力氣,水瓶仍然紋絲不動。
烏鴉一氣之下,從不遠處叼來一塊石子,朝著水瓶砸下去。它本想把水瓶砸壞之後飲水,沒想到石子不偏不倚,「撲通」一聲正好落進了水瓶里。
烏鴉飛下去,看到水瓶一點兒都沒破。細心的烏鴉發現,石子沉入瓶底,裡面的水好像比原來高了一些。
「有辦法了,這下我能喝到水了。」烏鴉非常高興,它「哇哇」大叫著開始行動起來。它叼來許多石子,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投到水瓶里。隨著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向上升……。
終於,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烏鴉總算可以喝到水了。他站在水瓶口,喝著甘甜可口的水,心裡是那麼痛快、舒暢。
(1)烏鴉喝水故事實驗擴展閱讀:
烏鴉喝水告誡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善於思考,動腦筋,再困難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值得我們去留心探索、發現,需要用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的本質,千萬不要為事物表面所迷惑。
烏鴉給人的感覺是愚蠢的、討厭的。對於學生而言,讓其養成對烏鴉的偏見、定見、成見,是非常不適合其發展的。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哪怕是醜陋的烏鴉,其背後也有不朽的生命故事。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應該用一種理性、超然的態度看待這個美麗星球上的一切,包括外表上看起來不怎麼順眼的烏鴉。人類沒有理由給烏鴉添上「愚蠢」、「討厭」的標簽,更何況烏鴉其實是聰明的,並不這么笨!
烏鴉喝水作者簡介: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之後,伊索開始環游世界,為人們講述他的寓言故事,受到古希臘人民的喜愛。
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是古希臘人盡皆知的名字了,當時的古希臘寓言都歸在他的名下。伊索並沒有寫下他的寓言,他完全憑記憶口授。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傳》,是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後來陸陸續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
其中大多以動物為主:有的用豺狼、獅子等比喻人間權貴,揭露其殘暴的一面;有的則總結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原則。其形式簡潔、精練,內容雋永,寓深奧含義於淺顯生動的語言中,頗耐人尋味。
② 關於烏鴉喝水的故事自己做個小實驗在寫下來
新發現
:裝滿石子,烏鴉也未必喝到水。
記錄:
把石頭一塊塊放入瓶中,越專壘越屬高,水也越漲越高……當放入第30顆石頭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水位不再上升,而石頭竟然高過了水面,直到瓶子里放滿石頭,水位都沒有升到瓶口。「烏鴉喝不到水啦!」
鵝卵石都是不規則形狀,彼此之間有很多空隙,大量的水都藏進了空隙中,另一方面,看上去光滑的鵝卵石表面,有著無數細小坑窪。乾燥情況下,這些坑窪里充滿空氣,被丟進水中時,本身也會吸收一小部分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頭之間的空隙又藏了一部分,鵝卵石本身又吸收一部分,烏鴉自然就喝不到水了。」
③ 烏鴉喝水的故事是真的嗎
上小學時,你一定讀過烏鴉喝水的故事。聰明的烏鴉發現瓶子內水位太低無法喝,於是它扔了幾顆石子進去讓水位上漲,最後喝到水了。
寓言歸寓言,不過有人真的通過實驗對此表示質疑,說烏鴉喝不喝得到水與容器的形狀有很大關系!
在澳大利亞著名的古納谷鳥類研究中心裡,專家做了一個類似烏鴉喝水的實驗———他們將一塊肉片放入一支長玻璃試管里,試管的旁邊放著一長一短、一粗一細的兩根橫截面是空的小竹筒,然後試著讓烏鴉獲得試管里的肉片。只見烏鴉先是用嘴叼住其中長的一根竹筒,試著去夠肉,但很快就發現夠不著,然後它站在那想了想,之後,把長竹筒叼了出來,改放入短的竹筒,再將長竹筒的一端插入短竹筒中,這樣一接後,便成功地撥出位於試管最低部的肉片了。
在美國紐約的康柏仁動物研究所里,專家還做了一個檢驗烏鴉動作協調能力的實驗———用一根細繩的一頭拴住一塊豬肉,然後將繩子的另一頭系在一根樹枝上,看烏鴉能不能吃到繩子上的那塊豬肉。
結果,烏鴉是這樣做的———它站到樹枝上,先用喙把繩子朝上拉一小截,然後迅速地把拉上來的這一小截用腳踩住,不讓其滑落下去,然後再朝上拉一小截,再踩住,就這樣一拉一踩,反復幾次,最後把整條繩子都給拉上來了,成功地獲取到肉塊。專家先後試驗了8次,結果每次烏鴉都能成功,成功率達到100%,之前,其他動物也能做到這點,但是其成功率卻遠不如烏鴉,都不會超過50%。
在英國牛津大學的鳥類研究所里,鳥類專家們還發現了一種來自新喀多尼亞島上的烏鴉,這種烏鴉居然能自主「製造工具」,它們會將一根帶有叉的樹枝,製作成一個彎鉤,然後用它去掏樹洞里的小蟲子,新喀多尼亞烏鴉先咬斷樹枝的一端,只剩下帶叉的分支,然後再咬掉下面多餘的部分,最後還用喙將鉤子修鋒利,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除猩猩外,具有主動製作工具捕食這項本領的動物。
由此可見,烏鴉是具備這樣的智商的,在運氣極好的情況下,遇到了水位適中、瓶子形狀合理、且周圍有合適的石子,是有可能通過填充石子喝到水的。
④ 講烏鴉喝水的故事
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邊的水不多,它喝不著。
怎麼辦呢?烏鴉飛到小溪邊看見河灘上有許多小石子。它想出辦法來了。
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來,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喜鵲看著這一幕,悠悠地說:「你SB啊,你有空飛到小溪邊,在那不喝水,還費這么大勁搬石頭?!」烏鴉恍然大悟,吐血而亡……
⑤ 烏鴉喝水的故事
烏鴉喝水告誡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善於思考,動腦筋,再困難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值得我們去留心探索、發現,需要用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的本質,千萬不要為事物表面所迷惑。
可是《烏鴉喝水》的故事僅僅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嗎?大家有沒有想過?烏鴉把石子一個一個的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起來了。那麼烏鴉把石子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為什麼會升起來呢?
大家知道所有物體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瓶子里的水也會占據一定的空間。那麼烏鴉丟進瓶子的石頭會不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呢?當然也會占據一定的空間。
⑥ 烏鴉喝水的故事文言文版
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內高,瓶口很小,里邊的水容又少,它喝不著水。怎麼辦呢?
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它想了一想,有辦法了!
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起來,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烏鴉喝水》的故事文言文版
參考譯文:
一烏渴急,苦覓。
終見一瓶。中有水,奈何瓶高而口窄,其中水少,其吻無能觸水,如之奈何?
烏見旁細石甚多,度之,得解!
烏乃銜細石子,一一投於瓶中。瓶內水漸漲,烏遂得飲之。
⑦ 烏鴉喝水的五個動作
叼-砸-落-飛-投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寓言家伊索,通過流傳的民間故事,經過加工創版作了具有諷刺權性質的動物故事,為了教人為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因此創作了烏鴉喝水這個故事。
《烏鴉喝水》是《伊索寓言》中一個寓言故事。通過講述一隻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困難要運用智慧、認真思考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的道理。
(7)烏鴉喝水故事實驗擴展閱讀
烏鴉喝水告誡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善於思考,動腦筋,再困難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值得我們去留心探索、發現,需要用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的本質,千萬不要為事物表面所迷惑。
烏鴉給人的感覺是愚蠢的、討厭的。對於學生而言,讓其養成對烏鴉的偏見、定見、成見,是非常不適合其發展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哪怕是醜陋的烏鴉,其背後也有不朽的生命故事。
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應該用一種理性、超然的態度看待這個美麗星球上的一切,包括外表上看起來不怎麼順眼的烏鴉。人類沒有理由給烏鴉添上「愚蠢」、「討厭」的標簽,更何況烏鴉其實是聰明的,並不這么笨!
⑧ 烏鴉喝水的故事是什麼原理
口渴的烏鴉
烏鴉口渴得要命,飛到池塘邊一隻大水罐旁,水罐里沒有很多水版,他想盡了辦法,仍喝不權到。於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氣去推,想把罐推倒,倒出水來,而大水罐卻推也推不動。這時,烏鴉想起了他曾經使用的辦法,用口叼著石子投到水罐里,隨著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漸地升高了。最後,烏鴉高興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
這故事說明,智慧往往勝過力氣。
⑨ 烏鴉喝水的故事內容
一隻烏鴉口渴了,它在低空盤旋著找水喝。找了很久,它才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水瓶,便高興地飛了過去,穩穩地停在水瓶口,准備痛快地喝水了。可是,水瓶里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頸又長,烏鴉的嘴無論如何也夠不著水。這可怎麼辦呢?
烏鴉想,把水瓶撞倒,就可以喝到水了。於是,它從高空往下沖,猛烈撞擊水瓶。可是水瓶太重了,烏鴉用盡全身的力氣,水瓶仍然紋絲不動。烏鴉一氣之下,從不遠處叼來一塊石子,朝著水瓶砸下去。它本想把水瓶砸壞之後飲水,沒想到石子不偏不倚,「撲通」一聲正好落進了水瓶里。
烏鴉飛下去,看到水瓶一點兒都沒破。細心的烏鴉發現,石子沉入瓶底,裡面的水好像比原來高了一些。「有辦法了,這下我能喝到水了。」烏鴉非常高興,它「哇哇」大叫著開始行動起來。它叼來許多石子,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投到水瓶里。隨著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向上升。
終於,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烏鴉總算可以喝到水了。他站在水瓶口,喝著甘甜可口的水,心裡是那麼痛快、舒暢。
(9)烏鴉喝水故事實驗擴展閱讀
關於烏鴉喝水,真相反反復復,從被質疑,到質疑者被質疑,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下質疑精神的跑偏。無獨有偶,邱少雲最近也很「火」。
有人質疑其英雄事跡系偽造,違背生理學、為什麼隨身攜帶的炸葯包和手榴彈沒爆炸等;很快就被網友指出,這種質疑本身也不科學:生理學並非真理,也不絕對,炸葯包和手榴彈若被壓在身下,也可能逃過大火,且邱少雲為什麼非得帶炸葯包。
需要質疑精神,也不能盲目相信權威,但以故意顛覆傳統、攻擊權威為噱頭,並對某些微末細節過分誇大、以偏概全,這就陷入了另一個極端——懷疑一切。
有些人純粹是為了製造看點、賺取眼球,尤其是在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生態里,極易傳播。比如,最開始質疑烏鴉喝水的文章標題,不少都用了「根本喝不到水」、「都是騙人的」等絕對肯定的語氣。
除了這些刻意製造看點的人,更多的轉發者,則往往習慣於此種顛覆帶來的刺激,不假思索便信以為然。
事實上,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在所謂的質疑剛拋出來時,只要冷靜下來簡單地想一想,就會發現,烏鴉能不能喝到水,不僅和瓶子的形狀有關,和水的多少、石子的形狀、大小都有關系。換句話說,和瓶子的形狀沒有必然關系。可就是這個噱頭,讓盲目的眾人趨之若鶩。
烏鴉喝水故事本身,只是一個寓言而已,意在告誡人們遇到困難要善於思考、勤於動腦。它並不具備,也不需要有科學屬性。按照上述質疑邏輯,狐假虎威、龜兔賽跑、狐狸和烏鴉的真實性都有必要考證了。
所以,但願烏鴉喝水作為寓言沒有教會一些人的,這次作為網路話題,能教會一些人去獨立思考。而這種獨立思考,能銳減蓄意質疑的傳播,恰恰是讓質疑精神回歸正軌的良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