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計可施的故事
㈠ 捨身取義的名人故事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邱少雲寧願火燒也不願暴露目標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葯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吉平、譚嗣同三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捨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義」字已不再代表「忠義」,而有了新的含義。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解放前,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於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如今,我們生活在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時代里,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去「盡忠」,也不會像烈士在腥風血雨中獻身。那麼,捨生取義於我們又是何意呢?
有人會說,如今這「義」字,既非「忠義」,又非「正義」,而是「義氣」。說起義氣,自然會聯想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死後,張飛難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撻士卒,命其連夜趕制孝服,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劉備發誓要踏平江東,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率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命喪白帝城。劉備和張飛為義氣而喪失理智,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災難。
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捨生取義」並非離我們而去。「捨生」已不限於舍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取義」也已不限於正義,而是包括正義在內的一切公益。這種意義上的捨生取義,雖不像先前的義士、烈士那般氣壯山河,但卻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時代呼喚這種精神。只有這種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的紮根,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能崛起。
㈡ 無計可施天 成語故事
無計可施的成語解釋:計:策略、辦法;施:施展。沒有辦法可用。
關於無計可施的成語故事版:
東漢末年權,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曹操和袁紹起兵反對,董卓挾獻帝至長安,自任太師。董卓殘暴與專權,引起朝中文武大臣的不滿,但又無計可施。司徒王允把府中的美女貂禪許給呂布,然後再獻董卓,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
㈢ 西遊記的故事
《智取紅孩兒》
紅孩兒用計騙了唐僧後,又用狂風捲走了他。孫悟空找到紅孩兒與之展開大戰。紅孩兒口吐三味真火,悟空無法取勝,便去求四海龍王施雨滅火,可是無濟於事;又讓八戒去向觀音求救,結果半路上八戒被紅孩兒假扮的觀音擒了去;悟空變作牛魔王去救,也沒有成功;悟空只好親自到南海向觀音求救。觀音到了洞前,紅孩兒幾次問她話她都不應答,留下蓮台便走了。紅孩兒不知就裡,坐上蓮台結果被擒,但他死性不改,觀音又讓他戴上金箍兒,最終成了觀音座前的善財童子。
.《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攔路強盜,再次把他攆走。悟空恐小猴們嘲笑,便去觀音那了。卻說六耳獼猴精趁機變作悟空模樣,打傷了唐僧,搶走行李關文,又把小妖變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樣,欲上西天騙取真經。沙僧去求觀音菩薩,於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驗真。誰知真假悟空實在難辨:他們同到觀音處,無結果;到玉帝那,照妖鏡也不起作用;返回地面,師父難見分曉;到森羅殿,地藏怕惹是非;直到雷音寺如來佛處,佛祖才使假悟空現出原形。悟空氣憤不過,將其打死。悟空也回到唐僧身邊
.
《三借芭蕉扇》
唐僧師徒四人路過火焰山。由於山上一片火海,他們無法通過。得知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滅火焰山的火,悟空就親自前往借扇。鐵扇公主誤以為是悟空害死了她的兒子紅孩兒,死活不願借扇給悟空。無計可施後,悟空變小,讓鐵扇公主喝進肚子,逼鐵扇公主交出扇子。悟空拿著鐵扇公主給的芭蕉扇回火焰山,可是火越扇越大,悟空才知道被鐵扇公主騙了。悟空變成牛魔王的樣子再次找鐵扇公主要扇子,結果被揭穿。幸好觀音讓紅孩兒回家解釋事情原委,鐵扇公主才肯將芭蕉扇借給悟空。於是師徒四人順利過了火焰山,繼續向下一站進發。
.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師徒四人經過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內,一個千年屍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後變成村姑、老嫗和老丈,花言巧語使唐僧和八戒上當,可三次均被孫悟空識破並打死它的化身。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義從天上飄下素絹,責備唐僧姑息孫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寫下貶書,孫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而後,白骨精將波月洞化成天王廟,唐僧、沙僧中計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請孫悟空。孫悟空立即趕往波月洞。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裝成其模樣來到洞內,並誘使白骨精說出騙人伎倆,然後消滅了白骨精及眾妖魔。
.
《如意金箍棒》
悟空被菩陽祖師趕回花果山後,打敗了混世魔王,又到傲來國拿了些兵器武裝猴兵。但他對自己手中的破大刀很不滿意,後經通臂老猿指點,逕到東海龍宮「借」兵器。蝦兵蟹將扛來一件件刀戟,都不能令悟空稱意。後來龍王依龍太太之言,把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廢鐵」――定海神針搬出。只見上面寫著「如意金箍棒」幾個字,龍王告知悟空它能伸能縮,能大能小,甚是神奇。悟空耍了一會兒,攪得龍宮翻江倒海,心中極為歡喜。他又向三海龍王討要了黃金甲、步雲鞋和紫金冠,方才高興地離開了龍宮。
㈣ 喜歡的姑娘不是自己的,方圓百里沒一個現實的勵志故事,當初熱血的人都跪倒在了前方,而我無計可施,誰能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㈤ 黔驢技窮的成語故事
黔驢技窮
qiánlǘjìqióng
[釋義]
黔:今貴州省;窮:盡。黔地的驢;本領窮盡了。比喻極為有限的一點本領也用盡了。
[語出]
寓言故事見唐·柳宗元《黔之驢》。
[正音]
黔;不能讀作「jīn」。
[辨形]
技;不能寫作「枝」。
[近義]
無計可施
束手無策
[反義]
神通廣大
力大無窮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無計可施」都含有「辦法想盡」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含有「本來本領就很有限」的意思;「無計可施」沒有。②~是貶義成語;「無計可施」是中性成語;好人壞人都可用。
[例句]
犯罪分子自以為很精明;作案隱蔽、方法巧妙;但事後總是~;被我公安人員擒獲。
[英譯]
beatone』swit』send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在中國貴州沒有驢子這種動物,大家都不知道驢子長什麼樣子。有一天,有一個人從別的地方運了一頭驢子到貴州,他把驢子放在山腳下,山裡的老虎遠遠看到驢子在叫,心想:「這是哪來的怪物呀!看它的樣子好像很厲害,我還是離他遠一點比較安全!」過了一段時間,老虎看到驢子每天就是走來走去、偶而叫幾聲!老虎心裡又想:「這個傢伙個子是很大,不曉得會些什麼,我來試試它!」老虎就偷偷地走到驢子身邊,故意碰了驢子一下,驢子被碰了以後非常生氣:「你幹嘛碰我呀!」說完就舉起腳來踢老虎,一次、二次,三次,每次都沒踢中,老虎這才發現:「這個驢子只會用腳踢人,根本沒什麼本事嘛!」於是,老虎就張大嘴要把驢子吃掉,驢子嚇的大叫:「你不要靠過來喔!我會踢人喔!」老虎大笑說:「你會的不過就是踢人,我還會吃人呢!」老虎說完就把驢子給吃到肚子里去了!後來,大家就把這只貴州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事變成「黔驢之技」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的點子、方法都很普通,沒有特殊的地方!另外,也有人把這句成語說成「黔驢技窮」!
㈥ 成語故事黔驢技窮的視頻
黔驢技窮qiánlǘjìqióng
[釋義] 黔:今貴州省;窮:盡。黔地的驢;本領窮盡了。比喻極為有限的一點本領也用盡了。
[語出] 寓言故事見唐·柳宗元《黔之驢》。
[正音] 黔;不能讀作「jīn」。
[辨形] 技;不能寫作「枝」。
[近義] 無計可施 束手無策
[反義] 神通廣大 力大無窮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無計可施」都含有「辦法想盡」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含有「本來本領就很有限」的意思;「無計可施」沒有。②~是貶義成語;「無計可施」是中性成語;好人壞人都可用。
[例句] 犯罪分子自以為很精明;作案隱蔽、方法巧妙;但事後總是~;被我公安人員擒獲。
[英譯] beatone』swit』send
[成語故事]
很久以前,在中國貴州沒有驢子這種動物,大家都不知道驢子長什麼樣子。有一天,有一個人從別的地方運了一頭驢子到貴州,他把驢子放在山腳下,山裡的老虎遠遠看到驢子在叫,心想:「這是哪來的怪物呀!看它的樣子好像很厲害,我還是離他遠一點比較安全!」過了一段時間,老虎看到驢子每天就是走來走去、偶而叫幾聲!老虎心裡又想:「這個傢伙個子是很大,不曉得會些什麼,我來試試它!」老虎就偷偷地走到驢子身邊,故意碰了驢子一下,驢子被碰了以後非常生氣:「你幹嘛碰我呀!」說完就舉起腳來踢老虎,一次、二次,三次,每次都沒踢中,老虎這才發現:「這個驢子只會用腳踢人,根本沒什麼本事嘛!」於是,老虎就張大嘴要把驢子吃掉,驢子嚇的大叫:「你不要靠過來喔!我會踢人喔!」老虎大笑說:「你會的不過就是踢人,我還會吃人呢!」老虎說完就把驢子給吃到肚子里去了!後來,大家就把這只貴州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事變成「黔驢之技」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的點子、方法都很普通,沒有特殊的地方!另外,也有人把這句成語說成「黔驢技窮」!
㈦ 有意義的歷史小故事
1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2嘗糞憂心
庾黔婁,字子貞,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後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南齊高士,受祖父及父親的影響,自小喜愛讀書,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曰。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3,孝感天地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4,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今湖北鄂城)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5,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今江西南昌)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而父親又怕煙熏,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6,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7卧冰求鯉
王祥,晉代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將魚帶回家為繼母做了可口的魚湯,果然病癒,朱氏感動了,從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8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9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㈧ 關於黔之驢中含有虎字的成語故事
黔驢技窮
qián lǘ jì qióng
【解釋】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專用完了。屬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黔;不能讀作「jīn」。
【辨形】技;不能寫作「枝」。
【近義詞】無計可施、束手無策、黔驢技盡
【反義詞】神通廣大、力大無窮
【辨析】~和「無計可施」都含有「辦法想盡」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含有「本來本領就很有限」的意思;「無計可施」沒有。②~是貶義成語;「無計可施」是中性成語;好人壞人都可用。
【例句】犯罪分子自以為很精明;作案隱蔽、方法巧妙;但事後總是~;被我公安人員擒獲。
㈨ 甘羅的故事
很高興為你解決問題!
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相門出才子」,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徵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
甘羅故事
一、 甘羅智斗私塾老師
甘羅出生沒多久,他媽媽就含恨自殺了。自殺的原因很簡單:甘羅的父親去世三年後他才出生。甘羅在媽媽的肚子里呆了三年,造就了他過人的聰明,於是他成了地方豪紳的眼中釘。
在地方豪紳的授意下,私塾老師在甘羅上學的第一天就開始整治他。看到甘羅個最小,第一天放學時,老師宣布:「明天放學的時候,只有能把門口的鍾敲響的人就可以回家,其他留到最後。」
放學回來,甘羅把老師所說的告訴爺爺,爺爺束手無策:只好勸甘羅暫時不去學校。
爺爺束手無策,但甘羅自有辦法:「爺爺,你給我准備一條細繩和一隻橘子。明天我肯定是第一個回來。」
第二天放學時間到了,門口就傳來「當」的一聲。老師忙問誰敲鍾了。眾人答:「甘羅。」
甘羅用繩子穿住橘子,拿橘子往鍾上一扔,就輕易把老師的難題給解決了。甘羅第一個離開學校,這是老師最不願意看到的。
甘羅上學沒多長時間,他的聰明超乎老師的想像。所以狠心要整治甘羅,讓他成為一般的孩子或者比一般的孩子還要笨。
該交統籌糧了,老師對甘羅說:「我這不缺糧也不缺錢,就缺一樣東西。這東西能吃,但吃完它還能和原來一樣多。你要是找不到這東西,就不能來學校了。」
老師說完,甘羅滿口答應。
回到家了,甘羅把老師要交糧的事和爺爺說,爺爺一籌莫展。爺爺這把年紀了,見過有無賴的,但沒見過這么無賴。
「爺爺。你幫我找田螺來,並把田螺幫我炒好了,我自有辦法。」甘羅胸有成竹的對爺爺說。
第二天,甘羅用籃子提著炒好的田螺,來到老師的面前,把籃子遞給老師。
「老師,你要的東西挺容易找的,我給你帶來了。」
老師一看,竟然是田螺,拿起戒尺要打甘羅。甘羅不怕,很安定的說:「老師,我幫你找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你不該打我。你把田螺的肉吃了,它的殼還在,也沒有見到減少呢。」
治不了甘羅,倒反被甘羅奚落,老師氣得夠嗆。地方豪紳知道這事後也氣得整個人都變了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地方豪紳數落後,老師再出惡招。
「甘羅,給老師弄條稻草灰繩子,弄不到你就不能讀書了。」
這惡招,就算是老師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拆招。老師無理,爺爺無奈,但甘羅還是接招拆招。
上學時間到了,甘羅來到學校,老師見到甘羅,冷冷一笑,「甘羅,你什麼又來了呢?」
「老師,我給你送繩子來了。」甘羅說著從背後拿出一個小小的竹籃。老師把竹籃蓋打開,裡面真的有一條小小的稻草灰繩子。用手一碰,繩子短了。繩子一斷,甘羅理由充足:繩子給你,你自己弄斷,只好自己接起來。
老師雖然再次敗北,但沒有因此善罷甘休。惡招不行出險招。「甘羅,叫你爺爺給老師做一隻大鼓,而且只能用一張牛皮。」
孩子天真,不知道這險招有多險惡,依然從容答應。
「這鼓要十二人才能抬得起,要十三個人敲才能敲響。十天時間,做不來就叫你爺爺來把你領回去。」
甘羅接受任務後,依然把任務告訴了爺爺。爺爺知道這是險招,誰都沒有回天之術,也再三勸甘羅不要上學了。甘羅說:「爺爺。這幾天你經常去河對岸那邊玩,什麼都不用想。」
爺爺聽從孫子的安排,天天都劃著船到對岸去消氣。
十天時間眼看就要完了,老師追問甘羅大鼓的進展。
甘羅說:「我爺爺太忙了,還沒做呢?。」
老師終於可以整治甘羅了,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但還是很關心的問甘羅:「你爺爺不做大鼓,忙什麼?」
「我家的牛從河這邊伸脖子到河對岸吃了人家一百二十畝的禾苗,我爺爺去給人家說賠糧的事呢。」
老師聽了甘羅這么說,氣歪了脖子,「真有你的,甘羅,你的牛皮吹大了啊,哪裡有那麼大的牛呢,從河這邊伸脖子到河那邊,還吃了一百二十畝的禾苗。」
老師這么一說,甘羅高興了:「有啊,我家的牛就這么大,不然就沒有那麼大的牛皮為做你大鼓呢。」
二、 甘羅智斗豪紳
經過了多次交鋒,老師都敗給甘羅,自覺沒有臉面,捲起鋪蓋走人了。村裡沒人上課,豪紳遷怒於甘羅。
甘羅自覺事情鬧大了,肯定遭豪紳毒手。所以告訴爺爺:如果他死了,不要急著把他埋了。在他房間的窗檯上放本書。用竹筒裝幾只竹蜂,和書放在一起。
甘羅的預感是正確的。老師受夠了侮辱,離開了私塾,豪紳趁機清除這個眼中釘。豪紳不像老師那樣拐彎抹角,而是直來直去。
「甘羅,你造孽太多了,所以你必須重新做人。」
見到甘羅,豪紳直接說出這樣的話。
甘羅很懂事,這就是要他死。豪紳說了,如果甘羅能聽他的話,把那些葯喝下去,就可以減輕他的罪孽。但如果甘羅不把那葯喝下去,甘羅的爺爺就因為他的罪孽深重而死。
豪紳看著甘羅把葯喝下去,等到毒葯發作時才離開。甘羅死了,爺爺雖然傷心,但他不哭。因為甘羅生前還交代爺爺,他死了以後,要是爺爺不哭,害死他的人也會和他一樣,喝著毒葯而死。
甘羅的這些話縈繞在爺爺的耳旁,爺爺忍受痛苦,按照甘羅生前所說的那樣布置了他的房間。
豪紳離開之後,就開始宣揚,「甘羅氣走了老師,自覺罪孽深重,所以服毒自殺了。」
聽說甘羅服毒自殺,好奇的人們過來看個究竟。從外面看,看不出甘羅自殺的痕跡,因為爺爺還像往常一樣忙著。甘羅的房間門緊閉著,從裡面傳來了嗡嗡的聲音,再加上風吹翻書頁的聲音,人們總以為甘羅在自己的房間讀書。由此,人們判定甘羅沒死,依然認真的讀書。
甘羅沒死的消息傳到了豪紳的耳朵里,豪紳不相信,可說的人多了,他也在懷疑,懷疑那些葯是假的。
為證實那些葯的真假,豪紳叫家奴抓來一隻大公雞,把葯給公雞灌了下去。灌完葯把手一放,公雞拍著翅膀跑著穿進草叢里去了。風吹過來,大公雞的尾毛隨風飄搖。
豪紳很驚訝,再叫家奴把葯給家裡的狼狗吃。吃了葯後,狼狗跑進了水溝洞里去,尾巴露在洞外自由的擺動。
看不到公雞和狼狗死。豪紳相信人們傳說的是真的,拿過那些毒葯來嘗。這一嘗,嘗出了結果。豪紳口吐白沫,兩眼一瞪,兩腿蹬了幾下,斷氣了。
正如甘羅所料,豪紳喝下毒葯死了。
三、 甘羅復活
豪紳死了。這是人們親眼見到了。一天之間,村子裡死了兩人。
豪紳死了,甘羅也該出殯了。出殯時,有不少人來為甘羅送行。送行的人們看到了一個怪的現象:抬著甘羅屍體的兩人竟然是瘸子,而給甘羅的魂引路的竟然是一個瞎子。
人們好奇,但甘羅的爺爺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告訴人們這是甘羅生前要求的。爺爺還說,一個人都可以死了,他的這些不過分的要求,沒有理由不能滿足他的。爺爺還告訴人們,甘羅已經指定了他的葬身之地。
甘羅指定的葬身之地比較遠,得爬山淌河。三個殘疾人照爺爺交代的線路走。過完河就爬山。山上雜草藤蔓多,瞎子遵照甘羅生前所說:在前面砍藤開路。在砍一根攔住他們去路的藤蔓事,一滴飛進了瞎子的眼睛。瞎子感覺眼睛閃過一絲亮光。
這藤蔓可能是水分比較充足,再砍它的時候,又一滴水飛進了瞎子的眼睛,此時瞎子竟然能模糊的看見前面草樹之類的東西了。
瞎子驚醒,藤蔓上的水讓他看到了光明,再從藤蔓上拿點水在自己的眼眼睛裡塗,沒想到竟然能恢復光明了。
瞎子高興得跳了起來,用動作告訴兩個瘸子剛剛發生事。瘸子半信半疑,用藤蔓上的水了塗在自己的腿上,沒想到,他們的腿竟然好了。
三個殘疾人一下全部健全了,好不高興呢。感謝甘羅之餘,三人合計之後,何不試著給甘羅也塗上一點那些神水,或許這也能把甘羅給救活了呢。
三人動作起來,用那些水塗抹在甘羅的脖子上。這一塗,甘羅的屍體軟了下來,再塗,甘羅開始呼吸。三個健全了的殘疾人高興,繼續在甘羅的脖子上塗抹著藤蔓上的水,沒多久,甘羅睜開眼睛看著他們了。
就這樣,在豪紳死去不到半天,甘羅又復活了。
參考資料:
http://ke..com/subview/43549/13238154.htm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