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的故事簡介
1. 古代有關無中生有的故事情節 100字
南宋末年,宋臣之英勇抗元者大不乏人。如李庭芝、姜才曾堅守揚州,後被元軍所俘而壯烈專犧牲。但當時屬抗元之慷慨英烈,其功績之卓著者,首推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人,他們被譽為「宋亡三傑」。文天祥(1236年-1283年),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寶四年進士,名列前茅,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贛等州。恭帝德元年(1275年),他在贛州組織義軍北上抗元。次年任右丞相,前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輾轉流亡至南方,與張世傑、陸秀夫在福建、江西、廣東等地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經過連番激戰後,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被解見元將張弘范,挺立不拜。弘范與俱入山,要他為書招降張世傑,天祥「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後文天祥在獄中寫下《正氣歌》,以「生死安足論」之氣概,壯烈就義於燕京。文天祥雖然救不了南宋,但其浩然正氣,可謂光耀千古,至今仍為後人所傳頌。
2. 無中生有成語故事
無中生有 [wú zhōng shēng yǒu]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貶義
出 處
《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捕風捉影 惹是生非 信口雌黃 三人市虎 三告投杼 無事生非 無兄盜嫂 空穴來風 造謠生事
反義詞 有案可稽 事出有因 確鑿無疑 鐵證如山
網路釋義
無中生有:《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原文為:「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第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系。
3. 成語故事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wúzhōngshēngyǒu
[釋義] 把沒有的說成有。指憑空捏造。
[語出]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一回:「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後堂且會說黃道黑;拔置害人;無中生有攛掇他。」
[正音] 生;不能讀作「sēnɡ」。
[辨形] 生;不能寫作「升」。
[近義] 造謠生事 信口雌黃
[反義] 確鑿無疑 鐵證如山
[用法] 用作貶義。用來指出於某種不良的目的;憑空捏造;誣陷他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惹事生非」都含有從沒有中生出事來的意思。但~偏重在憑空捏造;故意製造事端;有傷人害人的動機;而「惹事生非」偏重在招惹是非;引起口角;或者是無意;或者是有意。
[例句]
①美國新聞機構~地編造謊言;歪曲我國政府的一貫政策。
②有那麼一些人;總喜歡~;挑撥是非。
[英譯] makeup
4. 三十六計無中生有的故事
《三十六計》中無中生有的故事:
戰國末期,七雄並立。實際上,秦國兵力最強,楚國地盤最大,齊國地勢最好。其餘四國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當時,齊楚結盟,秦國無法取勝。秦國的相國張儀是個著名謀略家,他向秦王建議,離間齊楚,再分別擊之。秦王覺得有理,遂派張僅出使楚國。
張儀帶著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內江一帶)送與楚國,只要楚能絕齊之盟。懷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一得了地盤,二削弱了齊國,三又可與強秦結盟。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痛痛快快地答應了。懷王派逢侯丑與張儀赴秦,簽訂條約。
二人快到咸陽的時候,張儀假裝喝醉酒,從車上掉下來,回家養傷。逢侯丑只得在館驛住下。過了幾天,逢侯丑見不到張儀,只得上書秦王。秦王回信說既然有約定,寡人當然遵守。但是楚未絕齊,怎能隨便簽約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懷王匯報,懷王哪裡知道秦國早已設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於是齊國絕楚和秦。這時,張儀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五,說咦,你怎麼還沒有回國,逢侯丑說正要同你一起去見秦王,談送商於之地一事。
張儀卻說這點小事,不要秦王親自央定。我當時已說將我的奉邑六里,送給楚王,我說了就成了。逢侯丑說你說的是商於六百里,張儀故作驚訝哪裡的話,秦國土地都是征戰所得,豈能隨意送人你們聽錯了吧。
逢侯丑無奈,只得回報楚懷王。懷王大怒,發兵攻秦。可是現在秦齊已經結盟,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秦軍盡取漢中之地六百里。最後,懷王只得割地求和。懷王中了張儀無中生有之計,不但沒有得到好處,相反卻喪失大片國土。
(4)無中生有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三十六計》中的計謀介紹:
1、瞞天過海: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痹,意志鬆懈;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秘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計謀。
2、圍魏救趙: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3、擒賊擒王:
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上作戰,面臨絕境一樣。
5. 古代有關無中生有的故事
戰國末期,七雄並立。實際上,秦國兵力最強,楚國地盤最大,齊國地勢最好。其餘四國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當時,齊楚結盟,秦國無法取勝。秦國的相國張儀是個著名謀略家,他向秦王建議,離間齊楚,再分別擊之。秦王覺得有理,遂派張僅出使楚國。
張儀帶著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內江一帶)送與楚國,只要楚能絕齊之盟。懷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一得了地盤,二削弱了齊國,三又可與強秦結盟。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痛痛快快地答應了。懷王派逢侯丑與張儀赴秦,簽訂條約。二人快到咸陽的時候,張儀假裝喝醉酒,從車上掉下來,回家養傷。逢侯丑只得在館驛住下。過了幾天,逢侯丑見不到張儀,只得上書秦王。秦王回信說:既然有約定,寡人當然遵守。但是楚未絕齊,怎能隨 便簽約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懷王匯報,懷王哪裡知道秦國早已設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於是齊國絕楚和秦。
這時,張儀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說:「咦,你怎麼還沒有回國?」逢侯丑說:「正要同你一起去見秦王,談送商於之地一事。」張儀卻說:「這點小事,不要秦王親自央定。我當時已說將我的奉邑六里,送給楚王,我說了就成了。」逢侯丑說:「你說的是商於六百里!」張儀故作驚訝:「哪裡的話!秦國土地都是征戰所得,豈能隨意送人?你們聽錯了吧!」
逢侯丑無奈,只得回報楚懷王。懷王大怒,發兵攻秦。可是現在秦齊已經結盟,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秦軍盡取漢中之地六百里。最後,懷王只得割地求和。
懷王中了張儀無中生有之計,不但沒有得到好處,相反卻喪失大片國土。
6. 無中生有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簡潔
出自於《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原文為:「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南朝劉或殺了親兄劉子業,自己當了皇帝。權力更迭,引起了一片混亂。泰始二年,劉子勛在潯陽(今江西九江)稱帝,並進軍繁昌、銅陵,直逼劉弋的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劉或調遣主力部隊前去討伐。劉子勛派部將孫沖文鎮守赭嬌(今安徽繁昌縣西南),派劉胡鎮守鵲尾(今銅陵境內)。劉戈派龍驤將軍張興世率水軍沿江南下,一舉攻佔了湖口的兩座城鎮後,後在鵲尾洲受阻。在兩軍對峙的形勢下,張興世主張用一支精幹部隊占據上游要點,切斷劉子勛軍前後聯系,以尋找戰機,出奇制勝。 錢溪位於錢江上游,地形險要,江面水流湍急且多旋渦,來往船隻到此都要停泊,是劉子勛軍的咽喉要地。於是,張興世決定從這里突破。錢溪守軍劉胡的部隊力量不弱,張興世便決定智取。他派出幾只船快速向上遊行駛,錢溪守軍發覺後正要採取行動,張興世的船隻卻馬上掉頭回走了。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錢溪守軍也就習以為常了。一天晚上,張興世率大批戰船,揚帆猛進,劉胡起初以為又是虛張聲勢,不加理會,後來聽說來的真是大批戰船,才派出一部分船隻,監視張興也的動向。
第二天傍晚,張興世在景江浦停下來,劉胡的船也停在對岸。晚上,張興世率全部戰船迅速地進入錢溪,劉胡派去監視的船隻一時弄不清敵方的目的,又不明白己方主將的意圖,眼睜睜看著張興世的戰船全部進人錢溪了。待到劉胡明白過來,再派船隊攻打時,張興世已經做好防守准備。劉胡船隻慌忙中進入江中旋渦,擁擠不堪,行動遲緩,與陸上步兵又失去協同,終於大敗而走。
7. 無中生有的故事(並且敘述,100個字左右吧)
岳飛堅決反對與金國議和,並多次於朝堂和奏摺中抨擊秦檜,與秦檜結怨,秦內檜在皇帝面前誣陷岳飛,說他要容謀反,無中生有。皇帝昏庸無能,一十三道金牌召回正在抗擊金兵的岳飛。秦檜又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皇上又聽信了讒言,便殺了岳飛!
8. 關於二戰的無中生有的故事
關於二戰的無中生有的故事
供參考
我記得應該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用過這個計策
9. "無中生有"出自哪個故事
無中生有
道教語。謂萬有生於無。語本《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三十六計-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