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小失誤成大事的故事

小失誤成大事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1 09:19:34

Ⅰ 《成大事者拘小節》與《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格言各兩句、故事各兩例

1.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鴻門宴》中有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做人也應如此,應善於取捨,才能成就大事。
古往今來,多少成大事者善於取捨,不拘小節而獲得成功。現實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種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顧及,因此只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於小節,才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決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過程中,才能減少細枝末節小事的阻礙,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
曾國藩以方圓謀人生,堅持著這樣的信條:定準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從大局去考慮問題。因而他的《曾氏家書》中的許多信條被後人奉為圭臬;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在失敗後以當奴隸於吳為「小節」,卧薪嘗膽,十年積蓄,一朝滅吳,最終成就了立國的大事。像這樣不拘小節的人還有很多,韓信不拘於胯下之辱,最終成了西漢的開國功臣;愛因斯坦不拘於衣衫襤褸,提出了相對論……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將目標放遠,從大局著眼,不拘小節,最終獲得成功。
而諸葛亮事必躬親,管太多瑣事小事,「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沒有做到善於取捨,沒有處理好軍中小事的「小節」與建立國家的「大事」的關系,最終勞累過度,「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些事例告訴人們,若要成大事,就應不拘小節,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才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完成大的目標,才能顧全大局,最終獲得成功。
2.成大事者拘小節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
下?」陳蕃無言以對。蕃改之,後有所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自己的門庭都掃不幹凈,何以掃天下雪 勿以善小而不為。
大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不屑做,拒絕做,大事就只能成為空想。

成事者必有眾人幫助,如不拘小節,則難以服眾。漢劉邦,為成大事,婦女無所幸,財物所取。今天,凡成功企業與成功者,無不看眾人氣。人氣何來,自然要從小節來。比爾以前不分場所,一概休閑,如今每逢場面,必西裝革履方顯英雄本色。所以,我說要發展必重小節。
其實,世界上的人各方面素質差不大,關鍵是小節方面。有多少大意失荊州,又有多少一失足成千古訓呀!真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我等後人復哀後人呀!
現在成大事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而且關注的不僅是"大事",連"小節"也關注.如果"小節"沒做好的話必然要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也會阻礙"大事".
如:德國足球前國家隊教練道姆因毒品丑聞被解聘.原利物蒲及英格蘭國家隊球員福勒,因在進球後做出吸毒狀的慶祝動作,以及球場外的各種事件,終被球隊掃地出門...

小節,字典上解釋為「與原則無關的瑣碎的事情」。但小節並非小事兒,一些不文明的習性乃至一些有損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節引起的。小節,把握不好就會身受其害。
小節不慎道德失准。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個別人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近期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對這些行為投訴,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敦促大家自覺養成公德習慣,值得我們拍手稱道。
小節不慎影響團結。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為自身開脫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或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傳播小道消息、公眾場合衣著不整、說粗話等。這些行為如果不加註意或制止,常常是影響團結的隱患。
小節不慎貽誤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古往今來,因小節導致失節的事並不鮮見。有個寓言故事就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偷拿了鄰居家一根針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時卻定了與一位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很不服氣,問法官為什麼偷了區區一根針卻判得與偷牛一樣重。沒等法官回答,偷牛賊搶著說:「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一根針開始的。」近年來,一些人因貪污受賄而落馬,追根溯源,也大都是從吃別人一頓飯、收別人一些土特產開始的。總認為這些東西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但事實上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繼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那些腐敗分子在反省時總是後悔當初不該輕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小節問題並非小事,它不僅是國民素質的一種反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日常小事著手,於細微處講品格,莫讓小節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之大德
進程中一個環節疏漏也會半途而廢,主因次因常常是轉化的。

Ⅱ 古代幼時頑劣,後受到教誨和啟發,終成大事的故事!!

戰國時孟子幼年時貪玩,愛嬉戲,學人挖墓、學商人叫賣,孟母三次遷居,直至住到學宮帝。孟子曾經廢學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斷正在織著的布來教訓他,孟子從此朝夕苦學,終成大儒。

西漢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裡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

東漢郭泰,家世貧賤,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慘淡度日。長大成人後,與衙門的那些鄙猥小人為伍,後就讀於成皋屈伯彥門下。屈伯彥是當時享有美譽的飽學之士,在他的指導和教誨下,郭泰刻苦努力,學習勤奮。蒼天不負苦心人,三年之後,竟博通「三墳五典」,鍛煉的「善論談,美音制」,加上他「身高八尺,容貌魁偉」的體形容貌,真可謂一表人才。

唐代李白幼年時,一開始並不喜歡讀書,雖然家中為她聘,講白家;但頑皮的李白,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所以經常找借口出去玩以致荒廢學業,讓家人十分頭痛。一天李太白在山中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終成一代大詩人。

北宋司馬光幼年時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清代萬斯同小的時候是一個頑皮的孩子,由於貪玩,他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後萬斯從陸羽《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的清朝初期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Ⅲ 重視小事而成大事的故事

沒有啊 到有一件小事的啟示故事:
一日,驅車在街上,遠遠地看見一位昔專日要好的朋友,由於屬好久不見,我將車開到非機動車道上,停下車,降下車窗玻璃,准備下車敘敘舊。沒想到那位朋友與我點了一下頭,卻與另外一位人打招呼去了。我「忽」地一下,腳踩油門,驅車而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一想起此事都還生氣。
過了許久,再次碰到那位朋友,那位朋友主動說起這件事。說我在他身邊停車之前,另外一位他認識的人就遠遠地望見了他,因他而停下來站在那在等著他,所以,只能與我先點頭示意,待與之打了招呼以後,再來與我講話。哦!原來如此。聽完朋友的解釋,我心釋然,不禁為自己的生氣感到汗顏。
我因此而受到啟示:一個人要了解一件事,必須置身其間,身臨其境;一個人要理解一個人,必須換位思考,相互溝通。如果我們在平時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人和事能換位思考,相互理解,也許人與人之間就會少一些隔閡,少一些誤會,少一些不愉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更融洽一些,也就會帶動社會更加和諧一些。

Ⅳ 通過小事干成大事的名人故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Ⅳ 古代君王靠隱忍成大事的故事

1.隱忍之人必成大事

歷史有時會是這樣的,時間愈久遠,有些著名人物愈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我這里指的是一代雄主楚莊王。提到這個名字,他的許多故事很快會聚於我的腦海之中。我們便從這個歷史巨人的一件件小事中,敬佩於他的豐功偉業和雄才大略的同時,更感受到他的真君子真性情,至今這些還會深深地使我們動容。說起他的故事,我們無法繞過他的隱忍。

一個年輕的君王,應該是血氣方剛,豪氣沖天,繼位伊始,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才對。何況他是掌著楚國的命運,握著群臣身家性命的一代君王。可是,他給我們的印象,卻是窩窩囊囊地在醉眼蒙矓和溫柔鄉里度過了三年。其父楚穆王乃弒父篡位之君,在位十二年,盡管鐵腕統治,遺下禍害尚難肅清,家國矛盾可能隨時爆發,另外是強臣在側,若敖氏家族的頭人,現任令尹斗越椒,猶如清康熙繼位之初的鰲拜。王權衰弱到兩個家族之間的火並,矛盾直指王權,以挾持他這個一國之君為人質。所以楚莊王繼位前三年,用左擁右抱和大智若愚來隱忍著。

有一個人發現了楚莊王非昏庸之君,他透過幾件小事的現象看出楚王的本質來。這個人便是伍舉,伍子胥之先祖。伍舉注意到楚王巡獵之時,見勇者獵殺了虎豹,便會贊嘆"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勇者把獵物均分,便會稱贊"吾知其仁也"。伍舉驚訝地發現楚王隱忍的真實意圖,其實是在物色可用之人,力圖恢復王權威勢。伍舉便對楚王試探起來,歷史上就這樣產生了一次著名的君臣對話。據《史記·楚世家》、《韓非子·喻老》、《呂氏春秋·重言》多種古代文獻記載:"(伍舉)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我們可以想像伍舉這個忠臣冒險來見楚王,頗費了一番心思。當時的楚莊王只會沉湎於歌舞和酒池之中。他正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一見伍舉,便愛答不理地問道:"伍大夫此來,是想與不穀同飲呢,還是想要共觀歌舞?"伍舉搖了搖頭,話中有話:"我被一個謎語難住了,怎麼也猜不出,特此向大王討教。"楚莊王一聽來了興趣,整天喝酒聽歌其實也同樣乏味的,來點謎語做精神養料也的確不錯,正好可以提提神。便有幾分興趣地問:"呵呵,什麼謎語,這么難猜?我來試試吧。"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在朝堂上,身披七彩,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大王猜猜看,不鳴也不翔。究竟是什麼鳥?"楚莊王聽了,與伍大夫對視一眼,那樣子像是說,我早就知道你是我想要重任的大臣,便笑答:"我猜中啦!它絕非普通的鳥兒。這鳥三年不飛,而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則驚人。你請回,等著瞧吧!"君臣就這樣用密電碼對上了暗號。伍舉心裡踏實而去,今後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就是淳於髡嘗說齊威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們無法判斷誰是首創者,從伍舉口吻來看,好像先有這個故事。這與本文無關。過了不久,另一個忠臣也坐不住了。此人便是蘇從。他見楚王三年不理朝政,不發號令,終日只知巡獵,沉緬於聲色犬馬之中,還下死命:"有敢諫者,死無赦!"他覺得作為國家大臣,應該為社稷考慮,不應該計較個人安危。便冒死進諫。楚莊王見了這個敢吃豹子膽的人:"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嗎?"好在這個人不僅有勇也有幾分謀略,他發明了歷史上的哭諫。楚莊王見這么一把年紀的人像孩子一樣哭了起來,便好奇地問道:"我又沒有打算懲罰先生,怎麼就哭了呢?"哪知蘇從說出了驚世駭俗的話來:"我為我死哭不假,但更為亡國之哀傷。"這樣把楚王繞糊塗了,他驚訝地發問,楚國亦未亡,先生也沒有死,何故如此。蘇從指了指楚王:"三年了!大王只知淫樂,還下死令,不準進諫,這不是亡國先兆嗎?我來送死,可以得到千古忠君美名,而大王必會遺臭萬世啊。"然後,這個大忠臣吶喊道,"來吧,要殺就殺吧!"也許隱忍的時間到了,也許是改革楚國的弊端找到了方略,或者物色到了合適的人選。楚莊王哈哈大笑起來:"你真心為了社稷,我哪會有不明白的!"楚莊王的確應驗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那句話。他拔劍出鞘之時,便斬殺了一百多位蔑視王權為非作歹的權臣,並相應提拔重用了以伍舉、蘇從為首的忠君之臣,對勢大的令尹斗越椒的權力採取制衡,於是王權與若敖氏家族的矛盾不可調和地爆發了。

2.鐵血之君必彪炳春秋

對一代雄主來說,只有經歷多多的磨礪才會盡快地成長起來。三年後楚國發生了大飢荒,西北方的大庸國聯合楚國四周的反叛勢力,趁機要顛覆這個年輕君王治理的國度。一時之間,弄得四面"庸"歌,連北方的申、息縣城門也只得緊緊地關閉。楚莊王畢竟是一代雄主,他借討伐大庸之名,將楚國軍權牢牢掌控,用七戰七敗的計謀,聯合秦、巴兩國前後夾擊大庸國,最後滅掉了這個楚國的心腹大患,從而奠定了他在楚軍中的絕對地位。

到了第六年,他又成功地擊敗了宋國。在第八年之時,擊敗了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之後楚莊王便帶著強大的楚師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到達洛水,直抵周王室都城洛邑附近,並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據《左傳·宣公三年》記載,"觀兵於周疆"。時值周定王當政,周家天下冒似天下共主,其實只有洛水四周彈丸之地。周王室見楚師聲勢浩大,嚇得屁滾尿流,忙派能言善辯之臣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一見王孫滿,直截了當,便問九鼎之輕重大小。此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華夏九州,被夏、商、周三朝奉為鎮國之寶,亦是天下共主的標志。也有傳說,周昭王時代南面伐楚,昭王淹死於漢水之濱,攜帶過夏鼎。楚莊王問九鼎,不言而喻,欲取周而代之。據《左傳·宣公三年》記載,王孫滿委婉地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國家強大盡管可以巧取豪奪,但治理國家則是要以德服天下。楚莊王雖乃一代名主,一時間仍無法駁斥王孫滿。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他只好悻悻地說:"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我們楚國把矛上的鐵尖折下來,就可以鑄出九鼎來。氣息奄奄的周王室見楚人退兵而去,只覺得假死復活一般,依然氣若游絲地緩不過來。楚軍返回郢都時,遭遇若敖氏的叛亂,這對於楚莊王來說,應該是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不然不會提出"三王為質"的方案。

最終以他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而贏得了勝利。此時,若敖氏家族斗子文之孫克黃,時任箴尹,正出使齊國,返回途中經宋國時,聽到家族叛亂被鎮壓的消息。他依然回國向楚莊王復命,並主動請罪伏法。楚莊王說了一句感動歷史的話,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子文無後,何以勸善?"並未免除克黃的箴尹之職,將其改名為"生"。圍繞楚莊王在戰爭中的表現,其卓越智慧的確不同凡響。歷史從不會把戰爭與仁義聯系在一塊,食古不化的宋襄公嘗試過,被千古笑罵。從我們能舉出的例子看,難道楚莊王不可以稱之為"戰爭中的仁義"嗎?只是他與宋襄公的"仁義"形成了天壤之別。

楚莊王時代,攻鄭乃家常便飯的事,我想也許伐鄭太多,最後楚人連戰爭借口也懶得找了。一次攻鄭,聽到鄭都城中齊聲大哭,原來是占卜引起的,鄭人占卜哭於太廟為吉,於是城中人齊聲號啕。想想這也是古今未有的一道景觀,楚莊王側耳傾聽,十分納悶,嘀咕了一下。看來鄭國人是被打怕了,我們退後三十里,讓他們悲傷一會兒吧,讓那些老弱病殘都離開,不要使太多的生靈塗炭。於是,撤兵讓鄭人?了口氣兒。哪知鄭國人見占卜起了作用,忙在楚國退兵的間歇修築城牆的缺口,使楚軍多攻打了三個月,才使鄭國淪陷。這時,一國之君鄭襄公來了個苦肉計,光著上體,背上荊條,還牽著只羊,走出城門迎接楚莊王。這種光膀子的事情,據說是從商代傳下來的,是一種自我羞辱和接受懲罰的標志,我還記得楚文王克蔡時,蔡哀侯也如此脫衣牽羊。楚莊王責問他為什麼朝晉暮楚反復無常。鄭襄公哭泣說,生於強權的夾縫之中,小國是沒有主動權的。既然是我的罪過,請大王懲罰我吧,與這些可憐的臣民無關。楚莊王感動了,如此謙卑的人,如此能俯首稱臣之人,國是不可以廢的,城是不可以破的,人是不可以戰勝的!於是定了城下之盟,打道回府。

Ⅵ 求詩句:1「關於細節覺定成敗的」2「關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俗語、明言、小故事都可以)

細節決定成敗: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回海爾集團總裁答張瑞敏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陳景潤不拘小節(走路撞電線桿)摘得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牛頓不拘小節(煮飯是將手錶放到鍋里),堪稱經典物理學界的泰斗
李白不拘小節(豪放、不惟權貴)做得一帶文豪
劉邦不拘小節贏得天下
終日頭發亂糟糟的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後院起火的林肯成為美國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

Ⅶ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故事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王瀚澤

《鴻門宴》中有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做人也應如此,應善於取捨,才能成就大事。

古往今來,多少成大事者善於取捨,不拘小節而獲得成功。現實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種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顧及,因此只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於小節,才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決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過程中,才能減少細枝末節小事的阻礙,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

曾國藩以方圓謀人生,堅持著這樣的信條:定準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從大局去考慮問題。因而他的《曾氏家書》中的許多信條被後人奉為圭臬;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在失敗後以當奴隸於吳為「小節」,卧薪嘗膽,十年積蓄,一朝滅吳,最終成就了立國的大事。像這樣不拘小節的人還有很多,韓信不拘於胯下之辱,最終成了西漢的開國功臣;愛因斯坦不拘於衣衫襤褸,提出了相對論……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將目標放遠,從大局著眼,不拘小節,最終獲得成功。

而諸葛亮事必躬親,管太多瑣事小事,「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沒有做到善於取捨,沒有處理好軍中小事的「小節」與建立國家的「大事」的關系,最終勞累過度,「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些事例告訴人們,若要成大事,就應不拘小節,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才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完成大的目標,才能顧全大局,最終獲得成功。

不僅個人是如此,企業若想取得成功,也應不拘小節。德力西集團總裁胡成中談到如何管理企業時指出,要從繁瑣的管理事務中脫身出來,從全局的角度為企業把脈。 正因為堅持這個原則,德力西集團多次進入全國民營企業前十強。

在對日關繫上我們也應不拘小節。我們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的前提下,盡量少地提起侵華戰爭等給我們帶來的屈辱,保持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我們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才是當前的「大事」。

由此可見,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想成大事,想要進步都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從大局著眼,善於取捨,不拘小節。唯有如此,個人才能最終達到目標,企業才能領先於市場,社會經濟才能飛速發展。

不拘小節,才能成大事,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Ⅷ 成大事者拘小節的事例

1、楚莊王令將摘纓

春秋時期,「問鼎」的楚莊王。 一天晚上,攜愛妃舉辦燭光晚會,大宴群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陣大風把蠟燭吹滅。一名武將欲乘黑調戲愛妃,被愛妃一把扯下盔上紅纓。

愛妃建議楚王即刻點燈,看看哪個傢伙盔上紅纓已失,嚴加懲辦。朋友妻不可欺呀,何況是領導之妻呢?豈料庄王大度能容,下令眾將全都摘去盔上紅纓,然後方可點燈。

不久,楚王御駕親征與敵國開戰,被困重圍,手下兵將四散奔逃,楚王命懸一發,忽然竄出一將拚死力戰,保楚王殺出重圍,撿回一條性命。

楚王激動地說:「別人都自逃性命,唯有愛卿肯捨命救駕,你叫什麼?是哪個單位的?」該將答曰:「我就是那日燭光晚會上調戲您媳婦的人啊!」

2、甘受胯下之辱的一代名將

韓信是我國秦漢之際著名的大將,劉邦的開國功臣之一,他在少年時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氣度與志向。韓信從小就讀了許多兵書,熟悉各種作戰方法,但因為沒有人推薦,一直作不了官。

韓信很窮,家鄉人都笑話他。其中有一個小夥子經常當眾侮辱韓信。有一天,他在市場上碰見餓得面黃肌瘦的韓信,當眾侮辱道:「別看這小子個子比我高出了許多。

身上還掛著一把破劍,但是誰都知道你是一個膽上鬼,從來不敢動別人的一根毫毛。不信你試試,如果你小子敢把劍抽出來殺了我,才算你有種,是一條好漢,否則的話……哼哼。

你小子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真恨不得抽出劍來,一劍刺死這個當眾侮辱自己的無賴。但轉念一想:他只是一個殺豬的人,我殺他是要抵命的,為他而死,太不值得了。

我要死也得死在戰場上,決不能同這些無知的傢伙一般見識!於是韓信用眼睛定定地盯了一陣子這個傢伙後,徑直趴倒在地,從那個無賴的褲襠底下鑽了過去。

這些人怎麼能想到,正是這個當年窮得要飯吃的韓信,正是這個當眾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幾年以後就當上了正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劉邦的大將。

正是他帶領著十萬精兵,一舉消滅了項羽幾十萬的軍隊,被劉邦譽為無往而不勝的將軍,為西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3、齊桓公

春秋時,齊桓公幫助燕驅逐山戎的時候,事成,燕庄公對齊桓公感激涕零,親自送齊桓公出燕,戀戀不舍,不知不覺已經送入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理於燕。」

於是劃地割燕庄公所至之齊地與燕。「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這是周的禮節,桓公拘泥於如此的小小禮節,白送給了剛剛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數十里土地。

4、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

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

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5、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 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 就是兩拳。

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 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Ⅸ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失敗的例子

世上成大事者,必先經歷多次失敗,而後才能取得成功。
林肯入主白宮前,遭受過十幾次競選失敗。愛迪生試遍了上萬種材料,才找到了我們今天所用的燈絲。歷史證明,失敗不是災難,而是成功的要素。

Ⅹ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例子

1.愛因斯坦,蓬頭散發發現相對論,這是不拘小節,反過來說他因為不拘小節在婚姻上是失敗者。
2.牛頓因為蘋果砸頭發現萬有引力(拘小節),因為認真而將手錶煮了(不拘小節)
3.外國民謠:丟了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拘小節,反過來又可以說是細節問題,不是小節)
4.韓信的胯下之辱,正方可以說他是因為不拘小節而成大事,反方卻可以說因為他一輩子都記得這件事,所以不算小節
5.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方說他因拘小節而死,反方可以說他如果不拘小節就不會有「鞠躬盡瘁」的頭銜,他因為拘小節而成大事。
6.現代社會日益細化的分工,正方說是解放領導人,讓他們可以不拘小節的成大事,反方可以說因為拘小節才分工。
7.陳景潤撞電線桿子是小節還是細節,如果他們說是小節,那你們就把腦子被撞壞這個假設給提出來。
8.《詩經•大雅》的《思齊》篇中也有「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之語,意思就是先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推廣到兄弟,再進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國。(這個可以說是拘小節的例子)
9.周總理「掃天下」的光輝革命業績與他早年的「掃屋」工作是分不開的。(但是正方可以說,他掃了天下以後不需要掃屋子了,這正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10.春秋時,齊桓公幫助燕驅逐山戎的時候,事成,燕庄公對齊桓公感激涕零,親自送齊桓公出燕,戀戀不舍,不知不覺已經送入齊境, 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理於燕。」於是劃地割燕庄公所至之齊地與燕。 「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這是周的禮節,桓公拘泥於如此的小小禮節,白送給了剛剛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數十里土地。(正方可以說桓公並未因拘小節而掃天下)
11.《後漢書.陳蕃傳》「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蕃改之,後有所成。(拘小節)
12.個人的儀容儀表可以說是小節,但是領導人的形象卻不是小節,他關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階級的形象。(謹防反方說是去選美,我就是用這個讓正方冷場的。)
13.曹操用人不拘小節(反方可以說司馬父子奪天下(這個論據不能證明反方觀點),這時最好別說司馬奪天下是曹操死後的事情,而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父子並未被重用。這樣說等於自己推翻自己觀點,而且給對方以攻擊目標:既然司馬未被重用,那可見曹操還是在用人上拘小節。 這里要說:曹操正是因為不拘小節重用人才,得以統一北方,成為一代豪傑,司馬父子奪的是曹丕的天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