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小學生成語故事大全典故

小學生成語故事大全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27:04

1. 適合小學生的經典成語故事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2. 小學生成語故事100篇 小學常用的100個成語故事

專心致志、鬨堂大笑、栩栩如生、胸有成竹、熟能生巧、水滴石穿、百發百中、無價之寶、畫龍點睛,具體解釋如下:

1、 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著老師,心裡卻想著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4、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後種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細觀察竹子的形態和變化。所以畫竹子時,他的胸中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5、熟能生巧

宋朝時,有個人叫陳堯咨,他一箭射斷了一根細樹枝。正在得意時,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把一枚銅幣放在油葫蘆口上,舀了一勺油從高高的地方倒下來,油從銅幣的小孔里穿過,流進油葫蘆里去了。陳堯咨非常驚奇,老翁說:「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

3. 小學生成語故事大全10篇

  • 義不容辭

  • 義無反顧

  • 亦步亦趨

  • 異軍突起

  • 易如反掌

  • 意氣揚揚

  • 因人成事

  • 因勢利導

  • 引狼入室

  • 引錐刺股

  • 飲醇自醉

  • 飲鴆止渴

  • 郢書燕說

  • 映月讀書

  • 憂心如焚

  • 游刃有餘

  • 有備無患

  • 有腳陽春

  • 有名無實

  • 有恃無恐

  • 有志者,事竟成

  • 有志者事竟成

  • 予取予求

  • 愚公移山

  • 與狐謀皮

  • 與虎謀皮

  • 羽毛未豐

  • 欲蓋彌彰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鷸蚌相爭

  • 緣木求魚

  • 約法三章

  • 月下老人

  • 越俎代庖

  • 運籌帷幄

  • 運斤成風

  • 糟糠之妻

  • 鑿壁偷光

  • 曾參殺人

  • 債台高築

  • 枕戈待旦

  • 爭先恐後

  • 鄭人買履

  • 之乎者也

  • 知彼知己

  • 知難而退

  • 止戈為武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只重衣衫不重人

  • 紙上談兵

  • 紙醉金迷

  • 指鹿為馬

  • 趾高氣揚

  • 至死不悟

  • 志在四方

  • 炙手可熱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置之度外

  • 中飽私囊

  • 中流擊楫

  • 忠言逆耳

  • 終南捷徑

  • 眾口鑠金

  • 眾怒難犯

  • 眾叛親離

  • 眾志成城

  • 重蹈覆轍

  • 州官放火

  • 逐客令

  • 煮豆燃萁

  • 助紂為虐

  • 專橫跋扈

  • 專心致志

  • 庄生夢蝶

  • 莊周夢蝶

  • 惴惴不安

  • 捉襟見肘

  • 自慚形穢

  • 自食其果

  • 自相矛盾

  • 縱虎歸山

  • 走馬看花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左提右挈

  • 作壁上觀

  • 作法自斃

  • 作舍道邊

  • 作威作福

  • 作威作福

  • 坐觀成敗

  • 坐懷不亂

  • 坐山觀虎鬥

4. 小學生自編成語故事大全

【井底之蛙】
一隻青蛙坐在井裡,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可是卻沒有兔子再撞到樹上。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隻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轉悠,突然發現了一隻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頓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後,前景一定不妙,於是就編出一個謊言,對老虎說:「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來當百獸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會饒恕你的。」
老虎對狐狸的話將信將疑,便問:「你當百獸之王,有何證據?」狐狸趕緊說:「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以隨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讓你親眼看看百獸對我望而生畏的樣子。」
老虎想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就讓狐狸在前面帶路,自己尾隨其後,一道向山林的深處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種獸類遠遠地看見老虎來了,一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奪路逃命。
轉了一圈之後,狐狸洋洋得意地對老虎說道:「現在你該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獸,有誰敢不怕我?」
老虎並不知道百獸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謊言。狐狸不僅躲過了被吃的厄運,而且還在百獸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風。對於那些像狐狸一樣仗勢欺人的人,我們應當學會識破他們的伎倆。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乾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閔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准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亡羊補牢】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自相矛盾】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後,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麼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分。
經過一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後回去對家裡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一大截!
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頭驢,運來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一隻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傢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著,後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大虎大吃一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復觀察以後,覺得驢並沒有什麼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後,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後,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裡盤算著:「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非常高興。於是老虎騰空撲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喉管,啃完了驢的肉,才離去了。
唉!那驢的軀體高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顯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雖然兇猛,也會存有疑慮畏懼的心理,終究不敢攻擊它。現在落得如此下場,不是很可悲嗎?
【愚公移山】
古時候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的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麼樣?」。
愚公的兒子、孫子們一聽,都說:「你說得對,咱們明天開始動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搬走兩座大山太難了,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既然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為什麼不能這樣繼續生活下去呢?況且,這么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一點點移走,哪裡又放得下這么多石頭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話立刻引起大家的議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最後他們一致決定:把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運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帶著一家人開始搬山了。他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她有一個兒子,才七八歲,聽說要搬山,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鋤頭和背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遙遠,一個人一天往返不了兩趟。一個月干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有兩樣。
有一個老頭叫智叟,為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愚公一家人搬山,覺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對愚公說:「你這么大歲數了,走路都不方便,怎麼可能搬掉兩座大山?」
愚公回答說:「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要死了,但是我還有兒子,我的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為什麼搬不走山呢?」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再也沒話可話了。
愚公帶領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貪黑挖山不止。他們的行為終於感動了上帝。上帝於是派遣兩名神仙到人間去,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它告訴人們,無論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先寫這些吧,你可以到這個網站上找,很多的
http://www.gushi51.com/chengyugushi/SZCY/index.html

5. 成語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選7個

成語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選7個
仙山樓閣

《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後因稱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於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龍陽泣魚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千金買骨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後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於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國策.燕策一》。
罵坐灌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後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漱石枕流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孫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後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的高潔無塵。
曾母投杼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後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望帝啼鵑
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元.關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後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鳥」等指杜鵑鳥;用「子規啼血、杜鵑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

6. 民間故事大全小學生成語故事

【成語】: 雙棲雙宿

【拼音】: shuāng qī shuāng sù

【解釋】: 宿在一起,飛在一起。比專喻相愛的男女屬形影不離。

【出處】: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眼想心思夢里驚,無人知我此時情。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舉例造句】:雙棲雙宿比鴛鴦,女貌郎才兩頡頏,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明·葉憲祖《鸞鎞記·諧婚》

【拼音代碼】: sqss

【近義詞】:雙宿雙飛

【反義詞】:形單影只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男女形影不離

7. 小學生成語故事目不轉睛的典故

目不轉睛
【拼音】:mù bù zhuǎn jīng
【解釋】:眼珠子一動不動地盯著看。形容注回意力集中。
【出處】答:晉·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示例】:老婆婆看著小官人,~,不覺兩淚交流。★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
【近義詞】:目不斜視、聚精會神、全神貫注
【反義詞】:左顧右盼
【歇後語】:貓兒洞口等老鼠
【語法】:作狀語;形容注意力集中

8.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20個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2、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4、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一字千金


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年幼繼位,由相國呂不韋輔政,為了籠絡人心,增強實力,呂不韋組織人編寫《呂氏春秋》,並把這一部10多萬字的書掛在咸陽的門市上,宣布誰能指出書中不足,增加或刪除其中一字者,賞給其千金。


7、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8、一鼓作氣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庄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9、暗度陳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10、懸梁刺股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游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11、背水一戰


西漢三年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將其引至河邊,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劉歇,消滅趙國。


12、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慨,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13、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4、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愛好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愛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愛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15、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16、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7、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18、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19、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0、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9.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