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屈原的故事100字
㈠ 屈原的故事100字
屈原投江: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主張楚齊聯合,共抗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
(1)小學生屈原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㈡ 關於屈原投江的故事(100字)
關於屈原投江的故事(100字)
寫回答 共4個回答
328feng
LV.142018-04-26
屈原主張楚齊聯合,共抗秦國,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排擠,逐漸被楚懷王疏遠,逐出郢都。後來,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讒言,再次驅逐屈原。 秦兵南下,攻破楚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
1 393
可靠的桃花扇
LV.112018-04-21
屈原,羋姓,名平,字原,出生與楚都丹陽,是楚武王的兒子屈瑕的後裔,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才華,年紀輕輕就當了楚國的左徒,經常同楚懷王一起研究政事,擬定法令,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屈原生活的年代,是戰國中後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戰爭越來越激烈。當時最強大的秦國積極向外擴張,一心要吞並六國。面對這種形勢,屈原主張在國內積極改革,變法圖強;在國內聯合齊、魏、趙等國共同抗秦。這些主張受到人民的擁護,但遭到那些守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他們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王聽信讒言,慢慢地對屈原疏遠了。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負得不到實現,卻眼睜睜看著楚國一天天衰敗下去,內心悲憤不已。他把滿腔的愛國熱忱都傾瀉到詩句中去,寫出了有名的《離騷》。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屈原強烈的正義感和追求真理的決心。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昭王即位後,採取軟的一手,拉攏楚國,以便各個擊破合縱各國。楚國和秦國結盟惹惱了參加合縱的其他國家。
前303年,齊、韓、魏三國進攻楚國,楚懷王派太子橫到秦國做人質,請秦國援救,才退了兵。後來太子橫當了楚王,依舊不思進取,任用奸臣,不問國家大事。屈原看到朝廷腐敗,國家命運越來越危急,憂心如焚。他接連寫了幾封奏章,勸楚頃襄王起用賢人,革新內政。但他反而被撤掉官職,流放邊疆。
屈原的流放生活雖然艱苦,但他仍然關注著楚國,牽掛著楚頃襄王,希望楚頃襄王召他回國都,以挽救國家的命運。然而,一年一年過去了,沒有要他回朝廷的這個消息。
前278年,秦國攻打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郢都,楚頃襄王逃到陳,楚國遷都於陳,稱郢陳。屈原聽說這個消息,知道楚國快要滅亡了,傷心得大哭起來。他不願意看到楚國淪亡,不願意看到百姓受秦國的殘害和欺壓,於是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抱起了大石頭,投進汨羅江(湘江的支流)中自殺了。這年他62歲。
0 2
2條回答被折疊(為什麼?)
大家都在搜
得了甲狀腺結節必需要
氣動沖床
igbt模塊
迪奧花漾甜心
洛杉磯
狼人與新月
博冠望遠鏡
肉丸機
為您推薦
屈原投江簡介100字左右
屈原到了江邊,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屈原投江悴,身體乾瘦。漁夫看見他,便問道:
45 瀏覽923
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的主要內容概括(一定要跟書中的內容一樣),100字左右謝謝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 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 同時主持外交事務。
23 瀏覽278
關於屈原的故事,不超過100字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提倡團結其他國家抵抗野心的秦國,但是楚懷王聽信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
163 瀏覽2971 2017-11-27
屈原的故事100字'
屈原,漢族,公元前340年正月寅日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46 瀏覽435 2017-08-21
端午節關於屈原跳江的故事150字簡寫
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
1193 瀏覽6789 2018-02-15
㈢ 屈原的故事 100字左右
屈原,漢族,公元前340年正月寅日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㈣ 你可以告訴我屈原的故事(要50到100字的)
屈原
戰國時期楚國人,故里漢壽滄港。約生於公元前340年正月初7日(有說初5日),逝於公元前278年,5月初5日,享年62歲。屈原青年時,就明於治理,嫻於辭令,德才兼備,又是武王的後裔,懷王很器重他,約18歲就選入王室,20歲就奉命第一次出使齊國,出色地完成了六國聯盟的重任。約22歲被任為左徒,僅次於令尹(宰相),職位極大,參與懷王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他積極主張明王法度。舉賢薦能,聯齊抗秦,統一中國,實現「美政」,懷王樂意採納。然而以南後鄭袖為首的貴族集團嫉妒屈原,反對改革,盡力讒毀,昏君糊塗地把他流放,此時屈原約30歲。後來因秦魏攻楚時,懷王想起屈原,便派人找回了他,懷王命他第二次出齊,聯齊抗秦,憑自身的才名和三寸不爛之舌,一舉說服齊宣王。但是,張儀又勾結南後再次詆毀屈原,懷王勃然大怒,改任他為三閭大夫。當懷王出秦赴約時,容顏憔悴的屈原,跪在路邊哭勸,反被奸臣靳尚推倒在地,飛車而去,其惡果懷王被扣,囚禁三年,死於秦國,這時屈原已42歲。楚懷王死後襄王繼位,子蘭在襄王面前誹謗屈原,屈原被撤掉了職務,此時已五十餘歲。屈原離開郢都,沿長江而下,滿懷悲憤,寫下了《離騷》。在流浪中寫了《招魂》,還設靈位誦此詩祭祀懷王。以後過洞庭、逆沅水,回到漢壽滄港故里住了很久。在此期間他每天在河邊湖畔走來走去,獨吟詩歌。一天在滄浪河畔遇漁父相交談心,便寫下了《漁父》。爾後,他離家行至湘水時,秦軍破郢都,聞此消息,他更憂國憂民,心似火焚,寫下最後一首《懷沙》詩,表明他堅守忠潔、誓死不屈的決心。於5月5日自沉汩羅江,年62歲,故里滄港人民一聽到屈原投河,立刻去汩羅撈屍,並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河中,以免魚龍傷害屍體。年年如此,便成了端午龍舟競渡和包粽子的傳統風俗。
㈤ 屈原投江的故事50字
屈原為國君昏庸而痛心,不願看著「黨人」亂政,葬送楚國錦綉河山。加之長期放逐,身心交瘁,再無重返朝廷、實施理想「美政」的希望。
為了保持清白高潔的操守,捍衛自己所畢生追索的理想,終於帶著不盡的遺憾,憤然投身汨羅江中。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曾贊嘆屈原不肯在濁世中苟活,故而「蟬蛻於污穢」,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5)小學生屈原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遠游》《卜居》《漁父》各一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一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
《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㈥ 屈原的故事50字
據說屈原投江後, 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 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起船隻, 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 雞蛋等食物, 撲通的往江裡面丟, 說是讓魚假吃了, 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 說是要葯暈了蛟龍, 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 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黃酒抹七竅, 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6)小學生屈原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屈原主要成就: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
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遠游》《卜居》《漁父》各一篇。
㈦ 屈原的故事100字'
屈原,漢族,公元前340年正月寅日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楚武王回熊通之子答屈瑕的後代。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㈧ 屈原小時候的小故事50字左右
相傳屈原從小就養成愛好潔凈的習慣。每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請她給自己梳頭、洗臉、整容。姐姐總是一面給弟弟梳洗,一面給弟弟講那些保持高尚美德的故事。年長月久,小屈原逐步懂得了,不但要講究外形的整潔,還要永遠保持心靈的純正。
屈原逐步長大了,他不再耽誤姐姐的時間了,自己每天早起後就來到香爐坪坎下的響鼓溪畔,對著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臉、梳頭、整容。有一天,小屈原在溪邊梳洗完畢,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象姐姐說的那樣,既能照出臉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塵,該多好啊!
想到這里,他就回家去,扛來一把小鋤頭,爬到三星岩邊挖起井來。屈原年紀小,氣力也小,挖著挖著,呼哧呼哧地喘氣了,挖著挖著,唰唰唰地流汗了。一連挖了兩天,才只挖了銅鑼大的一塊地面,深不到一尺。
他的行動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爺爺看到了,山神爺爺就變成一個白眉白須的老樵夫,挑著柴走下岩邊,問道:「小屈原,挖水井嗎?」「是的,老爺爺,我想挖一口又能解渴、又能澆田、又能照面、又能照心的水井。」「有志氣呀,孩子!
可挖這井,你沒選准位置呵,你聽著:三星岩,三星岩,對准三星引泉來。折斷龍骨泉眼開、照面照心滌塵埃。」說罷,眨眨眼睛,捋捋胡須,挑著柴擔子走了。小屈原心眼機靈,一下就明白了老爺爺的意思。
夜裡,他站在香爐坪,對准三星,選好了井位,第二天一早,就在選好的位置上挖起來了。挖著挖著,手打泡了;挖著挖著,臂震酸了。一連挖了兩天,才挖出銅鑼大的一塊地面,深不到一尺。
姐姐原以為弟弟每天爬上三星岩是去采山花玩。這個天她悄悄地跟在屈原後面,爬上三星岩一看,弟弟是在挖井。便連忙上前幫忙。姐弟倆又挖了兩天,井面還不過簸箕大,深不到兩尺。
這情形,又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爺爺看到了,他又變成老樵夫下山來了。「小屈原,鋤頭磨鈍了吧?我借給你一把小鎬!」小屈原接過一看,嗨!明晃晃,金閃閃,原來是一把金鎬。老爺爺笑著說道:「金鎬一點石岩開,碰到龍骨我再來;心誠感得天地動。
(8)小學生屈原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屈原軼事典故: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
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司馬遷曾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
屈原系王族之後,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為「屈瑕」。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㈨ 屈原投江的故事100字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主張楚齊聯合,共抗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
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
(9)小學生屈原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最早就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南朝梁宗懍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端午競渡的習俗,也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一。《隋書·地理志下》載:「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為制《九歌》,蓋由此也。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到了隋唐一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就不僅限於荊楚地區,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㈩ 屈原的愛國故事。就100字,需要用精闢一點的語言,扣緊主要內容。其他的給我滾一邊去。
屈原是我國古代楚國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楚懷王時代,楚懷王重用屈原,屈原為了報答楚懷王也提出了不少有利於國家的建議,但是楚懷王並沒有聽取,並且還去往秦國參加會盟,結果被秦王扣留遭受侮辱,屈原不忍悲憤跳江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