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孝德方面小故事

孝德方面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1 22:54:07

① 孝德小故事徵文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
老萊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餚,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一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一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恆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葯,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飢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一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一條,白米二斗,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里。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你是我的貴客,怎麼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一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一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裡。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僅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喂葯,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麼能報答你的,但願你的兒子、媳婦都會像你一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陝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庭堅滌穢事親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干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

② 關於孝德的小故事

1、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

2、黃香溫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後。

再扶父親上床睡下。不像現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3、綵衣娛親

老萊子,是周朝春秋時的楚國人,他自幼便十分孝順,在他七十歲時,兩老還健在。但兩老看見兒子日漸老去,便有自己已經去日無多的怠慨。

老萊子見狀,便想了一個辦法,老萊子把自己打扮成孩童模樣,蹦蹦跳跳的到了父母面前,一邊嘻嘻哈哈大笑,一邊做出孩童嬉戲的動作。

兩老看到兒子滑稽的動作,樂得呵呵大笑,把煩惱憂悶都忘了!從此,老萊子在父母前絕不提老字,而且還常常扮成孩童模樣,使兩老得到快樂的晚年。

4、孝感動天

黃帝的後裔舜,父親又聾又瞎,性情十分暴躁,母親則十分賢淑,使舜在母親的照料下,幼年過得相當美滿。但後來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自母親去世後,他父親的性情變得更壞。

後來父親聚了繼室,生下了弟弟象。從此父親對繼母更加寵愛,而繼母是一心空狹窄的人,常在父親面前說舜的壞話,使舜常被父親責打。

但孝順的舜沒有因此而心生埋怨,仍然百般孝順。但繼母還是恐怕他會分去大半家業,因此常想把舜除掉。亦一次又一次設計陷害他。

雖然繼母和弟弟的不繼怕害,但舜從不介意,當他二十歲那年,他的孝行傳遍千里,天子堯亦由地方官吏的推薦而得見舜,他亦非常贊賞他的為人。

便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而舜的孝行最終亦感動了繼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終和和樂樂的過日子。而堯亦禪讓給舜。在舜的治理下,國家得以興盛太平。

5、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期,有個人名叫淳於意。曾拜齊國著名的醫師楊慶,學得一手好醫 術。曾出任過齊國的倉令一職。師傅去世後,淳於意開始棄官行醫。

因為個性剛直,在行醫時不小心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自己遭受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叫緹縈,雖然是一介女子,但她不辭辛勞,千里跋涉一同來到長安替父申冤。

她不僅向漢文帝陳述了肉刑的壞處,還力證自己的父親在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只因遭人陷害,但緹縈願代父受刑。漢文帝感於緹縈的孝心,不僅赦免了淳於意,還下詔廢除了肉刑。

③ 孝德小故事50字

孝德小故事50字二十四孝: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老萊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餚,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一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一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恆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葯,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飢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一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一條,白米二斗,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里。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你是我的貴客,怎麼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一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一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裡。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僅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喂葯,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麼能報答你的,但願你的兒子、媳婦都會像你一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陝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干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

④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

1、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2、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3、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4、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5、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6、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⑤ 孝德小故事250字左右

大白香象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一是迦屍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屍王的軍隊打敗,迦屍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這只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為它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鋪了非常柔軟的毯子,又給它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屍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 」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里,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屍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令,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迦屍王高興極了,立刻派它進攻比提醯國.但是,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⑥ 孝德故事不要24孝,最少6個

茅容殺雞
漢朝的茅容。年紀已經四十多歲了。有一天。在郊野里耕田。忽然天下雨了。於是種田的人。都到樹底下去避雨。一班人都是伸手伸腳、隨隨便便地坐著。只有茅容獨自端端正正地坐著。格外恭敬。這時候。給郭林宗看見了。覺得很奇怪。就請求到茅容家裡去過夜。以便暗中觀察他一切的舉動。到了第二天。茅容殺了一隻雞、煮了做飯菜。郭林宗見了。以為是請自己吃的。那裡曉得他把雞給了母親吃。自己和客人一同吃著蔬菜。郭林宗看了他這樣孝順的行為。非常佩服。就起身向他拜著說。你的品行。真賢明得很。我林宗尚且減少了養親的豐盛膳菜。去供給往來的賓客。現在你能夠這樣。真是我的朋友了。於是就勸他讀書。後來茅容終於成就了一個有道德的人。
趙咨迎盜
漢朝時候有個趙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後來因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裡。親自帶領子孫們。耕種田地。奉養母親。有一夜、有許多強盜到他家裡來打劫。趙咨得知了。恐怕母親受了驚慌。於是自己先到了門口。去迎接強盜。又陳設了飯菜請強盜吃。並且對他們說。我有一個年老的母親。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了。又生著疾病。是要供養的。請求你們稍留下了一些兒衣服和糧食。使我可以供養我的母親就好了。至於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點也不敢請求留下的。強盜們聽了他的話。非常嘆服他的孝順。又覺得自己的慚愧。大家都跪下了。辭謝著說。我們太不成樣子了。干犯了府上。侵害了你這位賢人君子。說完了話。一齊飛也似的去了。趙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給他們。已經來不及了。經過了這件事情以後。趙咨的名聲愈加大了。後來做了東海相的官
伯俞泣杖
漢朝的韓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順。他母親的家教很嚴厲。韓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過失。他的母親就要用拐杖打他。韓伯俞總是跪下了。受了母親的打。一些兒也沒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親又拿了拐杖打著兒子。韓伯俞忽然大哭起來。他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問他道。從前打你的時候。你老是和顏悅色地受了。沒有一次流著眼淚的。今天打你。為什麼哭了起來呢。韓伯俞說。從前兒子有了過失的事。母親打我的時候。是覺得很痛的。曉得母親的身體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時候。母親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覺得痛了。曉得母親的精力已衰。恐怕後來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覺得悲傷著哭起來了。
考叔舍肉
周朝時候。鄭國有個潁考叔。是在潁谷地方做守邊的官。他得知了鄭庄公起初為了弟弟的事。對母親立了不到黃泉不再見面的咒。後來又有點懊悔了。他就借了獻進物品的機會。到了庄公的那兒。庄公叫他吃飯。他吃飯的時候。留著所賜的肉不吃。庄公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道。你為什麼留這些肉呢。潁考叔道。小人有個母親。凡是小人自己家裡獻進去的東西。母親是都吃過的了。可是沒有吃過君上所賜的肉。所以我留著不吃。預備等忽兒拿回家去。送給母親吃。庄公聽了潁考叔有這樣的孝順。不禁心中有所感觸。就說道。你有母親可以送給他東西吃。怎麼我沒有母親呢。潁考叔說。這個是沒有關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兩人在地道裡面相見。那一個人再敢道個不字呢。庄公就依了他的話做去。於是他們母子兩個。依舊和從前一樣的相處了。
趙志聞聲
晉朝有個小孩子。姓趙名志。有一天的早晨。他正在讀書的時候。聽到了他的父親趕喝小牛的聲音。他就丟了書哭了。先生見了。問他為了什麼緣故哭的。他回答說。剛才趕喝著小牛走過書房門口的。就是我的父親。我自己恨著年紀太小。不能夠立刻就發達起來。還要我年老的父親。免不了過著貧窮的日子。做著辛苦的工作。所以悲傷的呵。先生聽了他的一番話。就嘆息著說。他年紀雖小。就有了這樣孝順的念頭。將來這個小孩子。一定是有成就的。從此以後。先生就格外用心去教他。並且不要他的修金。後來趙志長大了。府縣衙門里把他選舉了上去。在東遼地方做官。有很好的名聲。
范喬哭硯
晉朝時候。有個范喬。當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叫范馨的就死了。祖父快要死的時候。把孫兒撫摩著說。我心裡所恨的。只是不能夠看見你到成人長大。於是就把日常所用的硯池給了孫兒。到了范喬五歲的時候。他的祖母把這番情形。一一講給他聽。范喬聽了。就捧了那個硯池哭個不住。他的父親就叫范粲。染了神經病。時常發狂。范喬同了他的弟弟。放棄了一切的事務。專心一志的去侍奉父親。他的足跡從不走出鄉村。朝廷里屢次來召他做官。也不肯去。有一年的大年夜。有人偷他的樹去做柴。這時候。范喬正在那兒。可是假裝著不看見。那個偷樹的人。自己也覺得慚愧。於是就把柴拿來還他。范喬說。你拿了一些樹兒去做柴。叫你的爺娘烘暖歡喜。這又有什麼慚愧呢。竟叫他拿了柴去。
叔謙乞藤
南北朝時候。南宋朝有個解叔謙。表字叫楚梁。他的母親有了病。解叔謙就在晚上禱告天地。忽然天空里有說話的聲音。說、這個病。只要得到了丁公藤做了酒吃了。就會好的。解叔謙就去訪問許多醫生。可是都不曉得這個丁公藤。他就不辭困苦艱難。一路路的去訪求。一直到了宜都地方。看見有一個年老的人。正在砍著樹木。解叔謙就問他。這是什麼。老年人說。這是丁公藤呵。治風病是很有效驗的。解叔謙就跪在地上哭拜。把自己訪求丁公藤的來意說了。於是老人就給了他四段丁公藤。並且把浸酒的方法教了他。解叔謙拜著受了。回頭一看。那個老人家不知到那裡去了。拿回家去。依了他的方法。浸了酒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朱泰虎殘
宋朝時候有個朱泰。服事母親非常孝順。家裡很窮。他就砍了柴賣了錢養著母親。常常走了幾十里路遠的地方。去買了好的吃食來供奉母親。有一天。朱泰起來得很早。在頭雞啼的時候。就走到山裡去。等到天亮了。就在山腳邊休息著。忽然來了一隻老虎。把朱泰用前腳攫取。竟銜著走了。這時候、朱泰嚇得神志也不清爽了。等到老虎走了一百多步路。他才漸漸地蘇醒了。就大著喉嚨說。老虎、你作惡把我吃了去。所恨的是我的母親從此沒有依靠了。他說完了這幾句話。卻也奇怪。老虎竟把他放在地上。走了去、也不回頭來看。好像有人趕著去一樣。朱泰這時候已經不能行走了。就匍匐著慢慢的回到了家裡。鄉村裡的人。因為他的孝順行為。很可以佩服。個個叫他朱虎殘。就是說他是老虎嘴裡剩下來的人。

⑦ 仁愛孝德小故事

一生行善,寬厚溫良,仁愛懷慈,節儉樸素,德高望重,...小時候經常聽祖母講二十四孝的故事,教育我們從小要...真誠、愛心和感天動地的孝心

⑧ 關於孝德的短故事

1、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二十四孝圖片來源--唐語磚雕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2、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3、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4、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管,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5、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⑨ 孝德小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
老萊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餚,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一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一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恆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葯,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飢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一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一條,白米二斗,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里。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你是我的貴客,怎麼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一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一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裡。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僅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喂葯,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麼能報答你的,但願你的兒子、媳婦都會像你一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陝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干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