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講的誰的故事
① 三國演義中歇後語和它的故事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卧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故事: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斗返回東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沉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託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一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奮力救回幼主阿斗,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斗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② 有關歇後語的故事
歇後語是我國民間流傳得最廣的傳統語言文化之一,它集詼諧幽默於一體,集中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比喻和會意,現將有關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歇後語收集如下: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販私鹽 --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 --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 --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 --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 -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卧龍崗--就請你這個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 -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396310.html?si=4
③ 歇後語的小故事
1 歇後語故事—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在1482年7月23日,小夥子吳東勝准備去街上買白菜。突然,有一個擂台。於是,他飛過人們的頭頂,落在了擂台上
原來,台上正站著一位少女正在與一個男子在比解死結。兩個人各拿了一個用麻繩捆的結。這個大結上至少有90個小結。小姑娘和大漢開始比賽誰先解開結了。吳東勝明白了,這是比巧招親呢!
沒過5分鍾,少女就已經把結解開了。而那位中年漢子卻才解30多個結。於是,那位少女說道:「對不起,失敗了。」中年漢子只好走出了擂場。接著吳東勝飛上了擂台,吳東勝上台就問:「有沒有規則?」「有,誰先弄開誰就勝!」聽了規則後,吳東勝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結給砍斷了。因此也贏了這場比賽。
後來,此事被傳開了,就成了歇後語:——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釋義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鉤不掛魚 餌釣魚,願意上釣的魚,就自己上釣。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2關公面前耍大刀——自討沒趣
故事:周周倉開始並沒有保關公,是在趙雲的帳下聽令。有一次,軍中操演武藝,周倉耍了一趟大刀,兵將齊聲叫好,連趙雲也誇獎了他幾句。這下周倉驕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著胸脯子吹開了:「嘿!軍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願給他拉馬拽蹬!」有個兵見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將他說:「周哥你先別吹,你要是敢和關二爺比試比試,兄弟就算服你啦!」周倉還沒見過關公,可聽說過關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關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勁兒就來了。他把大馬一提溜,甩開大步,找關二爺見高低去啦。關老爺正在府中看兵書呢,忽聽周倉在門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雖說沒見過周倉,可也沒少聽四弟趙雲說他武藝高強、為人正直,就是太魯莽,是屬炮仗的,一點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見識,只是微微一笑。誰知周倉不知天高地厚,認為關二爺怕了他,就一口一個「膽小鬼」地直損關二爺。關二爺的脾氣也暴躁,當下就火兒啦。只見他把兵書一撂,掖了掖戰袍,大步跨出府門順手從門衛手中拿了一條長槍,以槍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倉比試起
3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三國里的諸葛亮手中總是拿著一把鵝毛扇,表面上看,諸葛亮拿著鵝毛扇瀟灑自如,沉著淡定。可這把鵝毛扇是從哪裡來?起什麼作用呢?
原來是這樣:諸葛亮嫂子諸葛瑾夫人給諸葛亮介紹一個女朋友,是黃家之女叫阿丑。阿丑長相很醜,但卻博學多才,是遠近聞名的才女。諸葛亮對阿丑相貌並不計較,阿丑也聞諸葛亮極有才華,兩人都想見面相識。
諸葛亮在嫂嫂陪同下,親到黃家與阿丑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便無拘無束地以天下形勢談論起來。阿丑邊聽邊注意諸葛亮的面部表情。當談到劉備兵少將寡,奪天下困難重時,諸葛亮面露難色;當談到劉備為人忠厚,深得民心,必奪天下時,諸葛亮即面呈笑容。兩人談後,心心相印,互表愛慕,親事便定了下來。
諸葛亮與阿丑在交換信物時,阿丑特意拿了把鵝毛扇,贈給諸葛亮並問道;「君可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諸葛亮含笑答:「鵝毛雖輕,情義重。」
阿丑道:「這是其一,您知其二嗎?」
諸葛亮道:「倒要請教姑娘您啊!」
阿丑道:「您即將出山,肩上擔子任重而道遠,會千頭萬緒,全系一身,遇事必須從容、冷靜。阿丑又說:「古人雲『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樂不輕佻。』我與君交談時,見君高興面則喜,畏難面則愁,今贈鵝毛扇,可作遮面之用。」諸葛亮聽後,連連點頭稱是,更是佩服阿丑的睿智。
諸葛亮出山後,就把鵝毛扇時刻帶在身邊 ,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如遇喜、怒、哀、樂之事,一看鵝毛扇,便盡力剋制,不露骨形色。一時控制不住,當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修養成性,遇事總是鎮靜自若。指揮從容。
4歇後語小故事「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從前,大森林裡住著母雞一家和一隻凶惡的黃鼠狼。快過年了,黃鼠狼想解解饞,決定把雞寶寶一家給吃了。路上,他想:我到雞寶寶家總得有個借口吧?有了,我就假扮成去拜年的吧。可是,去拜年沒有東西也不行呀,如果不帶東西,老母雞很可能會起疑心的,路上偷點東西吧。走著走著,黃鼠狼來到了小兔家,拔了幾個蘿卜,然後,他又走到猴子家,順手偷了兩個桃子,「好了,禮物有了,該去吃雞啦!」黃鼠狼得意地想。「叮鈴叮鈴,」母雞家的門鈴響了,母雞問:「誰呀?」「雞大嬸,我來給您拜年了。」黃鼠狼說。母雞一聽,原來是黃鼠狼,她連忙對雞寶寶說:「孩子,黃鼠狼來了,你快從後門出去,叫黑貓警長來!」「雞大嬸,快開門呀!」黃鼠狼有點急了。「來了,來了。」母雞說道。黃鼠狼見門開了,便假惺惺地說:「雞大嬸,近來身體可好?」「好呀,謝謝你對我的關心。」母雞沉著地說。「雞大嬸,這是我給你的禮物,以前,我們的祖先發生過一點小矛盾,今天,我是誠心誠意向你道歉的。」黃鼠狼面帶微笑地說。「哦,原來你是為這事來的呀!」母雞慈祥地說,「只要你以後不再吃雞,不偷東西,不打小動物的主意,我就原諒你!」「好的,雞大嬸,我會改正的,只不過,我還有一個請求。」「說吧。」母雞說。「過年了,我沒吃的了,我想把你吃了!」黃鼠狼兇狠地向母雞撲來。就在這危急關頭,黑貓警長來了,抓住了黃鼠狼。這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的來歷。
5外甥打燈籠——照「舅」
有一句民間邂逅語,外甥打燈籠——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變。不過這句歇後語,在生活中有生動真實的詮釋。在家鄉,春節期間,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後稱為「送燈」。前者好理解,後者的意思是,初五以後,作為舅舅或者沒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給外甥或者還沒有外甥的親戚家裡來,其中禮物中必須帶有「燈籠」,且至少是一對,也就是燈籠必須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買。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剛出嫁,那麼今年娘家要給婆家送至少3對也就是6個燈籠,還要不同品種。其中三種必備的燈分別是「大紅燈籠」、「蓮花燈」和「火葫蘆燈」,分別代表紅紅火火、早生貴子和預示給未來外甥送燈。有了外甥以後,哪怕是外甥女,那麼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歲。我就是這樣的童年過來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燈籠點亮打出來一起在街上玩,還有我現在都會唱的童謠: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
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後頭。
燈籠會,會燈籠,小孩不來我吹了。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燈籠,小魚立刻唱和著,踢一腳,踹一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小紅孩兒,戴紅帽,四個耗子抬紅轎。
花貓打燈籠,黃狗來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廟,城隍老爺嚇一跳。
6"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一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故事之二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等輕浮的物體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因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七男一女八位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他們用來渡海的物品也被傳為他們各自的法器,他們渡海逃獄的故事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
故事之三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雕花龍船打翻了。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韓湘子放下仙笛當坐騎;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個葫蘆;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原來是花龍太子攔路搶親,把何仙姑搶到龍宮里去了。 花龍太子催動蝦兵蟹將,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來。漢鍾離挺著大肚子,飄飄然降落潮頭,輕輕煽動蒲扇。只聽「嗚…忽…」一聲,一陣狂風把萬丈高的和蝦兵蟹將都煽到九霄雲外去了,嚇得四大天王連忙關了南天門。花龍太子見漢鍾離破了它的陣勢,忙把臉一抹,喝聲「變」。海里突然竄出一倏巨鯨,張開閘門似的大口來吞漢鍾離。
只見鐵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竄出海面。鐵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軟肉里。原來,海礁已變成一隻大章魚,拐杖被章魚的手腳纏住了。要不是藍采和的花籃罩下來,鐵拐李早被章魚吸到肚皮里去了。原來這巨鯨和章魚都是花龍太子變的。這時,他見花籃當頭罩來,慌忙化作一條海蛇,向東逃竄。張果老拍手叫驢,撒蹄追趕。眼著就要追上,不料毛驢被蟹精咬住腳蹄,一聲狂叫把張果老拋下驢背。幸虧曹國舅眼明手快,救起張果老,打死了蟹精。
④ 歇後語"歪嘴講故事」的後面是什麼
歇後語「歪嘴講故事」的後面是「邪(斜)說」
歪嘴講故事——邪(斜)內說:荒謬有害容的言論。
例句:那些邪教徒散布歪嘴講故事——邪(斜)說,我們要堅決抵制它。
邪說(xiéshūo):不正當的議論、主張。
出處:宋蘇軾《道德》:「去聖益遠,邪說滋熾。」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的分類:
1、諧音類。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無人;歪嘴講故事——邪(斜)說
2、喻事類。如:弄堂里搬木頭——直來直去
3、喻物類。如:秋後的螞蟻——蹦達不了幾天
4、故事類。如:楚霸王舉鼎——力大無窮
⑤ 在下列歇後語的括弧內填上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名。
( 愚公 )的居處——開門見山
( 林沖 )誤入白虎堂——單刀直入
( 孫武)用兵——以一當十
(曹操 )敗走華容道——不出所料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
⑥ 下列歇後語講的是誰的故事( )的居所---開門見山
諸葛亮
曹劌
徐庶
林沖
愚公
曹操
⑦ 想想成語和歇後語講的是誰的故事,在括弧里填上人名
( 祖逖;劉琨)聞雞起舞
( 林沖)誤闖白虎堂——單刀直入
(孫武)用兵--以一當十
(曹劌)論戰---一鼓作氣
(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⑧ 歇後語的故事和歇後語!
後語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
雨打黃梅頭—倒霉。(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免彈)
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無發無天)
矮子過渡——安心。(淹心)。
馬店買豬——沒那事。(沒那市)。
臘月天氣——動手動腳。(凍手凍腳)。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扔石頭——引起公憤。(引起公糞)。
反穿皮襖——裝佯。(裝羊)。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凈是書)。
孕婦走獨木橋——鋌而走險。(鋌而走險)。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無舅)。
老公拍扇——凄涼。(妻涼)。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無人。(木中無人)。
王八中解元----------規矩。(龜舉)。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帶錐子--------真行。(針行)。
何家姑娘嫁給鄭家----正合適。(鄭何氏)。
和尚的房子----------廟。(妙)。
河邊洗黃蓮----------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鏡----------假聰明。(假充明)。
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飛飛)。
猴子學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裝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網------------自私。(自絲)。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萬歲爺流鼻血--------正紅。(朕紅)。
打破沙鍋------------問到底。(紋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圓)。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邪歸正。(改鞋歸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歷歷在目。(粒粒在目)。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只有一鋸)。
磚窯裏失火----------謠言。(窯煙)。
燈盞無油------------枉費心。(枉費芯)。
鍾馗嫁妹------------鬼混。(鬼婚)
糞船過江------------裝死。(裝屎)。
黏窩窩摻黃蓮--------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葯鋪裏開抽屜--------找玩。(找丸)。
癩蝦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戲的騎馬----------不行。(步行)。
炒鹹菜不放醬油------有言在先。(有鹽在先)。
吃餃子不吃餡--------調皮。(挑皮)。
從河南到湖南--------難上加難。(南上加南)。
打燈籠搬石頭--------照辦。(照搬)。
大水沖走土地廟------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樑----------小人之輩。(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顛倒是非。(顛倒試飛)。
耗子掉到水缸裏------時髦。(濕毛)。
老和尚住山洞--------沒事。(沒寺)。
貨輪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燒旗桿------------長嘆。(長炭)。
黃鼠狼鑽雞籠--------投機。(偷雞)。
醬缸裏泡石頭--------一言難盡。(一鹽難進)。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圓音)。
老母雞抱空窩--------不簡單。(不見蛋)。
吃人參----------候補。(後補)。
皮皇帝的媽媽--------皮太厚。(皮太後)。
千年的石佛像--------老實人。(老石人)。
牽著羊進照相館------出洋相。(出羊相)。
牆上栽菜------------無緣。(無園)。
扇著扇子說話--------瘋言瘋語。(風言風語)。
十兩紋銀------------一定。(一錠)。
守著廁所睡覺--------離死不遠。(離屎不遠)。
唐僧的書------------一本正經。(一本真經)。
小碗兒吃飯----------靠天。(靠添)。
肉鍋丟進河----------昏昏沉沉。(葷葷沉沉)。
一分錢的醬---難燴(會)
一元錢買擔菜---兩籃(難)
一餐吃個大胖子---談何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塊硬骨頭---不好啃
一碗水潑在地上---難收拾
一腳踩在橋眼裡---上下兩難
人心隔肚樹隔皮---難相識
大海里撈針---不知從何下手
才學理發就碰上個大鬍子---難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擔稻草---越擔越重
馬高蹬短---上下兩難
小孩子上樓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燒灑---夠嗆
小雞吃黃豆---夠嗆
無米之炊---難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從手插進染缸里---左藍(難)右也藍(難)
水中撈月---無處尋
火燒嶺上撿田螺---難得尋
烏龜摔在靛殼里---殼藍(可難)
火鉗子修表---沒處下手
火燒辣椒---嗆死人
烏龜爬泥潭---越爬越深
烏龜爬在門坎上---進退都要跌一跤
烏龜墊床腳---硬撐
水煮石頭---難熬
生鐵鑄土地爺---硬神(撐)
鳥入籠中---有翅難飛
絲線打結巴---難解
羊頭插在籬笆上---伸首(手)容易縮首(手)難
老母豬鑽籬笆---進退兩難
老鼠鑽牛角---步步緊
老鼠碰見貓---難逃
西山出太陽---難得
百歲養兒子---難得
地獄里活命---難見天日
竹山裡試犁---寸步難行
冷鍋煮雪---難溶
沙灘上行船---進退兩難
兩手提籃---左籃(難)右也籃(難)
蘇州的蛤蟆---南蟾(難纏)
針尖上落芝麻---難頂
泥塘里滾碓臼---越滾越深
土地廟里的菩薩—
沒有見過大香火
井底下的青蛙---只看見簸箕大的一塊天
從門逢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坐井看天---見識太少
眉毛上吊鑰匙---開眼
螞蟻爬槐誇大國---小見識
背著八面找九面---沒見過十(世)面
眼睛看在鼻尖上---一寸光
老鼠子眼睛---一寸光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看見自己的一堆屎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螺螄殼里趕場---地方太狹小了
上午栽樹,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王八肚子上插雞毛---龜(歸)心似箭
手榴彈的脾氣---一拉就火
牛踩瓦泥---團團轉
火燒到額頭---迫在眉睫
火燒濕竹子---直爆
火絨子腦袋---沾火就著
燈盞無油---火燒芯(心)
沒有廟會了---別擠(急)
扭緊了發條的鬧鍾---憋得足足的
油鍋里煮豆腐---越煮越燥
炒蝦等不得紅---真性急
拔苗助長---急於求成
到水邊才脫鞋---事到臨頭
狗等骨頭---急得很
兔子上樹---趕急了
說著風,便扯篷---太性急了
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吃了秦椒烤火---里外發燒
趕水牛上山---逼到頭上了
曬乾的爆竹---有火就大叫
著火挨板子---兩頭發燒
閻王搓麻繩---結(急)鬼
船上失火---急壞岸上人
椅子底下著火---燒著屁股燎著心
硫磺腦袋---沾火就著
臘月里打赤膊---心火太重
筒車打水---團團轉
滑了牙的螺絲---團團轉
丈八的燈台---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
土地菩薩打哈欠---神氣
飛機尾巴---翹得高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手電筒---專照別人,不照自己
頭頂上長眼睛---旁若無人
頭頂生目,腳下生手---眼高手低
龍王爺打哈哈---看你這般神氣
關上門做皇帝---自尊自大
孫悟空當齊天大聖---自封為王
壽星老爺賣媽媽---倚老賣老
泥牛掉在河裡---架子不倒
空棺材出殯---木(目)中無人
駝子翻筋頭---兩頭翹
參天大樹---高不可攀
城門樓上掛狗頭---架子大
腦門心長眼睛---望天
貓尾巴--越摸越翹
裁逢師傅的尺---只量別人
喜鵲尾巴---老翹著
瞎子坐上席---目中無人
鰱巴頭魚---腦殼大
戲台上喝彩---自吹自擂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三十年守寡---老等著
不見棺材不下淚,不到黃河心不甘---死心塌地
木匠的斧頭---方頭扁嘴鐵心腸
見了棺材不落淚---硬心腸人
過江燒船---斷了後路
過河拆橋---不留後路
吃了秤砣---鐵了心腸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肚臍上面巴膏葯---貼(鐵)了心
項習攻秦---破釜沉舟
螞蟻啃骨頭---慢慢來
螞蟻搬泰山---下了狠心
胸前掛擂椒槌---杵了心
鐵棒磨成針---全靠功夫深
麻油蘇豆腐---下了大本錢
綢子揩屁股---不惜代價
韓信打趙國---背水一戰
隔牆撂肝腸---死心塌地
舅老爺請春客---奉陪到底
鯉魚吞秤柁---鐵了心
一雙皮手套---十指尖尖肚裡空
一顆心懸在半天里---上不了天,落不了地
三條腿的長凳---不穩
大肚子不養孩子---盡背虛名
飛機打飛機---空對空
飛機上吊螃蟹---沒處落腳
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雲端里跑馬---腳底空
和影子交朋友---十分孤單
⑨ 歇後語故事大全
百尺竿頭掛剪刀——高才(裁)
百川歸海——大勢所趨
百貨大樓賣西裝——一套一套的
百貨店裡賣鞋襪——各有尺碼
百斤擔子加鐵砣——重任在肩;肩負重任
百斤面蒸壽桃——廢物點心
百斤重擔能上肩,一兩筆桿提不動——大老粗
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單單
百里奚認妻——位高不忘舊情
百里奚飼牛拜相——人不可貌相
百靈戲牡丹——鳥語花香
百米賽跑——分秒必爭;爭分奪秒;急起直追;奮起直追
百年松樹,五月芭蕉——粗枝大葉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歲公公吹火——老氣
百萬雄師下江南——興師動眾
百丈高竿掛紅燈——紅到頂了
柏木椽子——寧折不彎
柏油燙豬頭——連根拔
敗家子回頭——金不換
敗將收殘兵——重整旗鼓
拜把子兄弟開繭店——結黨營私(絲)
拜年的嘴巴——盡說好話
拜旨走進呂祖廟——走錯門了;找錯了門
扳不倒騎兔子——不穩當;不穩
扳不倒坐到燒餅上——面上人
扳倒碓窩嚇婆婆——潑婦
扳倒葫蘆灑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扳著爐子烤頭發——了(燎)不得
扳著指頭算帳——有數
班房裡的衙役——聽差的
斑鳩抱窩——懸蛋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斑鴆打架——賣弄風流
搬菩薩洗澡——越弄越糟;白費神;空勞神
搬起石磙砸碾盤——實(石)打實(石)
搬石頭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辦不到;夠不著
板凳倒立——四腳朝天
板凳上放雞蛋——好險;冒險;危險;靠不住;不可靠
板凳上擱蒺藜——坐不穩;坐不住
板凳上睡覺——難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麻將——扒拉不開;打不開場面
板凳上鑽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板斧劈柴——一面砍
板門上貼門神——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板上的泥鰍——無地容身;無處藏身
板上釘釘子——實實在在;沒跑;跑不了;變不了;沒法變
板上敲釘子——穩扎穩打
半邊羊頭——獨角
半邊豬頭——獨眼
半道上撿個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個銅錢——不成方圓
半截磚頭——甩了
半斤對八兩——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碼事;彼此一樣;誰也不吃虧
半斤放在四兩上——翹得高
半空的雲彩——變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式——栽個大跟頭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空中的氣球——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著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響)得高
半空中蓋房子——沒處落腳;落不得腳
半空中趕牲口——露馬腳
半空中掛蒺藜——諷(風)刺
半空中掛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騎馬——騰雲駕霧
半空中數指頭——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個人(仁)
半籃子喜鵲——唧唧喳喳
半路開小差——有始無終
半路上的新聞——道聽途說
半路上丟算盤——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熱鬧;嘴上熱情
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來
半瓶子醋——亂晃盪
半山崖的觀音——老實(石)人
半山腰倒惡水(滑水〕——下流
半天雲里踩鋼絲——提心吊膽
半天雲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雲里吹嗩吶——想(響)得高
半天雲里的雨——成不了氣候;不成氣候
半天雲里吊口袋——裝瘋(風)
半天雲里翻帳簿——算得高
半天雲里看廝殺——袖手旁觀
半天雲里拉家常——空談
半天雲里飄氣球——高高在上;沒著落
半天雲里騎仙鶴——遠走高飛
半天雲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雲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黃瓜——摸不著頭尾
半夜吃燒雞——思思想想(撕撕響響)
半夜彈琴——暗中作樂
半夜雞叫——不曉;亂了時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門——來者不善
半夜裡的被窩——正在熱乎勁上
半夜裡的寡婦——難過
半夜裡和面——瞎鼓搗
半夜裡掄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裡捉迷藏——瞎摸;摸不著
半夜聊天——瞎說
半夜起來穿衣服——為時過早
半夜敲門心不驚——問心無愧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惡夢——虛驚一場;一場虛驚
半夜做夢啃豬蹄——盡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夢娶新娘——盡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秦檜的沒卸裝——誰沒見過那二花臉
扮豬吃老虎——大智若愚
絆倒趴在糞池邊——離死(屎)不遠
膀子一甩——不幹了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裡面
棒槌吹火——一竅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當針——粗細不分
棒槌改蠟燭——粗心
棒槌進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針——粗中有細
棒槌敲竹筒——空想(響)
棒槌上天——總有一天落地
棒打鴨子——刮刮(呱呱)叫
棒打鴛鴦——難分開;兩分離
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經材料
棒子麵煮葫蘆——糊糊塗塗;糊里糊塗
棒子麵煮雞子兒——糊塗蛋
包辦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包單布洗臉——大方
包公的尚方寶劍——先斬後奏
包公的鍘刀——不認人
包公斷案——認理不認人
包公放糧——為窮人著想
包公殺親侄——先治其內,後治其外
包公審案子——鐵面無私;六親不認
包公鍘皇親——法不容人
包腳布上飛機——一步(布)登天
包腳布上生蟣子——好角(腳)色(虱)
包腳布做鞭子——文(聞)不能文(聞),武(舞)不能武(舞)
包腳布做夾扣子——又臭又硬;臭硬
包腳布做圍脖——臭一圈兒
包元宵的做烙餅——多面手
包子吃到豆沙邊——嘗到甜頭
包子咧嘴——美出餡了
包子熟了不揭鍋——窩氣
包子張嘴——露餡
苞谷棒子生蟲——專(鑽)心
苞谷麵糊——沒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雹子砸了棉花棵——光桿司令
寶囊里取物——手到擒來
寶塔頂上的寶葫蘆——尖上拔尖
飽帶干糧晴帶傘——有備無患
保險櫃掛大鎖——萬無一失
保險櫃里安雷管——暗藏殺機
報國寺里賣駱駝——沒有那個事(寺)
報時的雄雞——不用催
報紙上的社論——句句講真理
⑩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歇後語講的是什麼故事
徐庶很有才復干。曹操看中人制才,一天逼徐庶說如果不去曹操那裡辦事就把他的母親殺了。他是孝子,就去了。最後,徐庶只能為曹操辦事。雖然他投靠了曹軍,但他懷念他的好友劉備等人,從來沒有為曹軍奉獻過自己的一點計謀
。後來後人稱他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