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別人有故事的成語是什麼意思
懸梁刺股 東漢孫抄敬。 4; 晉代孫康,抓緊時間讀書,直到月光不見為止,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1,再堅持讀書。 3,頭一低。 戰國蘇秦、鑿壁偷光 西漢匡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 馬上就清醒了,借用壁縫里透過來的鄰居的燈光讀書,用繩子把頭發綁在房樑上、隨月讀書 江泌就拿著書隨著月光一邊移動一邊看書,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使自己清醒起來,便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 5。 6,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 2,沒錢買燈油,一打瞌睡,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韋編三絕 孔丘讀《易》
『貳』 誰有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成語的涉及人物和比喻意還有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叄』 有寓言故事的成語還有寓意
買櫝還珠
【出處】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解釋】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聞雞起舞
【典故】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晉書·祖逖傳》
【解釋】聞:聽到。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勤奮
【結構】連動式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濫竽充數」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1.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2.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4.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5.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6.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7.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8.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
『肆』 形容人有故事的成語
環肥燕瘦huán fé來i yà源n shòu [釋義] 環: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燕:漢成帝皇後趙飛燕。形容女子體態不同而各有其風韻。也比喻藝術作品風格流派各具特點,各擅其美 [語出] 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志,玉環飛燕誰敢憎。」 [近義] 燕瘦環肥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女子體態不同而各有其風韻
『伍』 形容故事很多的成語是什麼
一言難盡
yī來 yá源n nán jìn
【解釋】形容事情曲折復雜,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出處】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我一言難盡,來探望你這歹孩兒索是遠路風塵。」
【結構】主謂式。
【用法】往往帶有感嘆的情調。多用於不愉快的事上。一般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說來話長
【反義詞】一言蔽之、一言為定、一言九鼎、一言千金
『陸』 形容一個人有故事、很滄桑的成語有哪些
飽經憂患
釋義:指經歷了許多困苦患難。
歷盡滄桑
釋義:形回容飽經憂患,經歷了許多變故答。
飽經世故
釋義:指閱歷多,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
飽經風霜
釋義: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斗爭。
顛沛流離
釋義:是指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滄海桑田
釋義: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人世間事物變化極大,或者變化較快。
『柒』 關於文人作品的成語,及成語的意思和故事
1【一無是處】
解釋: 是:對,正確。沒有一點兒對的或好的地方。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 明·張岱《與胡季望》:「是猶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錯,烹飪燔炙一無是處。明眼觀之,只發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釋: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出處:清·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無缺】
解釋 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沒有缺點。
出處 清·錢泳《履園叢話》:「小楷,微帶行筆,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數行破裂者,而後幅完好無闕(缺)。」
4【綽綽有餘】
解釋 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非常寬裕,富裕。 易錯寫成「綽綽有裕」.
出處 《詩經·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餘。」
5【入不敷出】
解釋 收入不夠開支。 敷:夠,足。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但是家計蕭條,入不敷出。」
6【無憂無慮】
解釋:沒有絲毫憂愁和顧慮,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無:沒有。憂:擔憂,憂愁。慮:顧慮,憂慮。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來,來,來,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
7【無牽無掛】
解釋 形容沒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1回:「北俠原是無牽無掛之人,不能推辭,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牽腸掛肚】
釋義: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可怎生將俺孩兒一時勾去,害的俺張善友牽腸割肚。」
9【高枕無憂】
解釋:墊高了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憂;或放鬆警惕,麻痹大意。
出處: 《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10【枕戈待旦】
釋義: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鬆懈,時刻准備迎戰。成語:枕戈待旦
出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1【醉生夢死】
釋義: 生:活著。像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里糊塗地過日子。 出處: 宋·朱熹《小學》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12【花天酒地】
解釋:形容荒淫腐化、吃喝嫖賭的生活。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後,又復花天酒地,任意招搖。」
13【一絲不苟】
解釋:苟:苟且,馬虎。指做事認真細致,一點兒不馬虎。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苟,升遷就在指日。」
14【小心翼翼】
釋義: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樣子。形容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15【粗心大意】
解釋:粗疏。指做事不細心,隨便馬虎。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忽然靈機一動,心中悟將過來:'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進去,他怎得出來?'
16【馬馬虎虎】
解釋:指還過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出處: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17【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18【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19【請君入瓮】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20【洛陽紙貴】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21【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2【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
『捌』 形容有故事的人的成語
【飽經世故】copy指閱歷多,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 【九折成醫】幾次斷臂,就能知道醫治斷臂的方法。後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成為內行。也指高明的醫道。 【九折臂】九:泛指多次;折:斷。多次折斷胳膊,經過反復治療而熟知醫理。比喻閱歷...有感覺,感覺也是有故事的人,對這首歌有特別的感受吧
『玖』 形容一個人有故事,很滄桑的成語
飽經滄桑
bǎojīngcāngsāng
[釋義] 飽:充分地;經:經歷;滄桑:滄海桑田。意思內是說滄海變成容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形容經歷了許多世事變化。生活經歷極為豐富。
[語出] 王蒙《輪下》:「而你是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近義] 飽經風霜 曾經滄桑 飽經憂患
[反義] 初出茅廬 少不更事 乳臭未乾
[用法] 用於閱歷深的人;尤其是老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和「飽經風霜」;都含有「閱歷深」的意思。但~偏重強調經歷許多事世變化的意思;「飽經風霜」偏重強調經歷過長期艱難困苦生活的磨練的意思。
[英譯]
『拾』 形容故事好聽的成語有什麼
美妙動聽,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繪聲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