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修電視機自學故事

修電視機自學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2 06:50:26

㈠ 名人苦難環境自學的故事

1985年6月12日,日本東京大學大講演廳里座無虛席——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作學術報告,介紹我國自50年代以來在理論數學、應用數學和普及推廣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外國同行對他的報告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

是啊,也許是中國人富有數學天賦吧,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曾為世界數學寶庫增添過一筆又一筆的財富:公元前商高就發現了勾股定理;古籍《墨經》中有著十分精闢的關於兩條連續公理的幾何命題,直到19世紀末才由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引入現代幾何理論中;中國有著像《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數書九章》那樣的數學巨著;劉徽創造「割圓木」;祖沖之計算圓周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繼續在數學領域取得為世界矚目的成績。這輝煌的歷史與燦爛的現實相輝映,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數學界的強烈興趣。華羅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邀到日本作學術訪問的。他的報告結束後,全場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向這位來自偉大中國的科學家致意。

然而,掌聲還未停息,華羅庚突然從椅子上側身向下,慢慢地滑落到地板上——多年的心臟病發作了。當晚,一條噩耗傳回中國:華羅庚教授於晚10時在日本醫院里去世!

這位數學家在給人們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著作的同時,也留下了他自學成才的足跡。

1910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他小時候,家中清貧,父親在小鎮上開了個小雜貨鋪,代人收購蠶絲,一家人過著半飢不飽的生活。華羅庚上初中時,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他的老師王維克很器重這個聰明機靈的少年,常常單獨輔導他,給他出一些難題做,這使少年華羅庚得益匪淺。

華羅庚在金壇中學念完初中後,因家裡無力再供他上學,只得輟(chuò)學到父親的小雜貨店裡幫助料理店務。可這位酷愛數學的年青人,人雖然守在櫃台前,心裡經常琢磨的還是數學。王維克老師借給他幾本數學教材: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一本微積分。華羅庚便跟著這幾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步入了高等數學的大門。

華羅庚18歲那年,在王維克老師的幫助下,到金壇中學當了一名會計兼管學校事務工作。他曾回憶當時艱難的生活:「除了學校里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鍾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帳目之後,才能鑽研數學,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壇縣流行傷寒,華羅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後來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腳卻彎曲變形,落了個跛足的終身殘疾。

華羅庚在貧病之中刻苦自學,不但讀了許多書,而且還勤於獨立思考,敢於向權威挑戰。19歲那年,他發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寫錯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叫《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於次年發表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隨後,華羅庚又連續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署名「金壇人」。

這個在數學論壇上嶄露頭角的「金壇人」,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當他打聽到這個數學奇才原來是個只讀過初中的小青年時,深為震驚,便寫信邀華羅庚來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當管理員。
到清華後,華羅庚的進步更快了。他自學了英語、德語。24歲時,已能用英文寫作數學論文。25歲時,他的論文已引起國外數學界的注意。28歲時,他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後來,他又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深造。

華羅庚成功了!在走過坎坷的自學之路後,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40年代後期,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之聘,在那裡當教授。華羅庚在那裡有著優異的生活、科研環境:他的住屋有4間卧室,2間浴室,還有一間可容納五六十人開酒會的客廳。大學還給他配備了4個助手、1個打字員。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華羅庚卻不再留戀美國的優異條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他說:「為了抉擇真理,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應當回去
!為了為人民服務,我應當回去!」

1950年的一天,這位已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著名教授,在填寫戶口簿時,在「文化程度」一欄里寫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雖然使許多人驚訝不已,卻是事實:他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初中畢業證書。這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知識,幾乎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

1983年10月,華羅庚重遊美國,接受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榮譽稱號。這是美國科學院120年歷史上第一次把這個榮譽稱號授予一位中國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致贊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

與同在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文化大師們,如陳寅恪、胡適、趙元任、顧頡剛、馮友蘭、金岳霖、傅斯年、朱光潛等人比較起來,梁漱溟的成才之路較為獨特。陳寅恪、胡適等人皆受過大學教育,且多有留學經歷,而梁漱溟的最高學歷僅為中學。他自己評價說:"像我這樣,以一個中學生而後來任大學講席者,固然多半出於自學。"(《梁漱溟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所有今日的我,皆由自學得來。"(同上書)從19世紀末到今天,天資聰穎,入北大、清華等名校深造,受名師指點數載的莘莘學子不知有多少,但能夠成為文化大師者,大約難及百分之一;而天資平平(梁漱溟6歲時還不會穿有背帶的褲子,讀小學時的課業成績一直在中等以下)的梁漱溟竟能憑借自學而成為出入乎百家,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諸多領域皆有建樹的著名學者,實屬奇跡。那麼,梁漱溟的自學有沒有值得今天志於學的人學習借鑒的地方呢?

其一是持之以恆。很早就聽過一個傳說,古希臘那位最有智慧、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蘇格拉底曾開館授徒。開學第一天,他對所有的學生說:今天只學一件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每人將胳膊盡量往前甩,再盡量往後甩,直到300次,以後每天也要這樣做。當時學生們都笑了,都甩了至少300次。一個月後,蘇格拉底問,有多少人在做甩胳膊300次的動作?90%的學生都舉起了手;半年後,蘇格拉底又問,有50%的學生舉起了手;一年後,蘇格拉底再問,則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人就是古希臘歷史上與乃師齊名的柏拉圖。甩胳膊人人都會,每天甩300次胳膊也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情,但難就難在堅持下去。柏拉圖堅持甩胳膊的傳說,無非是說明堅持、執著對於成功的重要性。梁漱溟的自學也同樣印證了這個道理。他從八九歲開始自學,直至九十五歲高齡辭世,近90年間,一直以書籍為友,以報刊為伴,特別是在奠定其學問基礎的青少年時期,梁漱溟生更是孜孜矻矻於自學,無一日間斷。當時,他讀書看報已經成癮,以至於"每日不看報,則無異於未曾吃飯飲水。"(同上書)讀書讀到有這種感受,豈有不堅持下去之理?而一旦堅持下去,離王國維先生所言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也就不會太遠了。

其二是為解決問題而學習。梁漱溟曾多次申明:自己不是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自己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是由於問題逼出來的。否認自己是學問家,那是梁漱溟的謙虛或偏好;但梁漱溟說自己的知識(在我們眼裡就是高深的學問)源於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梁漱溟自小就長於思考,一思考就發現許許多多的人生、社會問題。他又是一個處世極其認真之人,凡是在其心目中成為問題的,他都不會忽略過去,總是極力找尋問題的答案。為了找到令自己滿意的關於人生、社會問題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閱讀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面的書刊,參考別人的意見,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其三是博採眾家之長。在文化領域,能夠被譽為大師的人物,其思想觀點必有一定的深度和獨特性,泛泛而談,與他人唱同一個調子者,成不了大師。而大師們深刻、獨特的見解不是坐在屋裡憑空想出來的,他們的思想火花需要前人、他人觀點的啟發、碰撞,一般而言,在創造文化成果時,大師們都像蜜蜂採花、釀蜜一樣,採得許多朵鮮花,才能釀出一小滴甘甜的蜜。梁漱溟的自學成才也不例外。據梁漱溟自己回憶,他中學時每天必讀的報刊有好幾種,其中既有中國人主辦的,也有外國人主辦的;既有擁護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讀書時,無論是佛家的經書還是儒家的典籍,也無論是經濟類的讀本還是政治類的著述,只要認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會諸多問題相關,他都盡可能地去研讀,並於研讀中進行比較、借鑒,然後,再得出自己關於人生、社會問題的結論。於是,他的《究元決疑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著作相繼問世,他的文化大師的地位,也因此而確立。

三毛本名陳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 年生於四川重慶。

1948 年底,舉家遷居台灣。童年的三毛並未立志當一名作家,卻喜愛美術,她幻想將來成為一位畫家的妻子。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於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後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小學、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在小學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初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於台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老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於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老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她忍無可忍,只好逃學。她父親得知此事後,並未責怪她,而是讓她休學。

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說:「不是媽媽的熏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歲月里,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20歲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勵她進大學求知。在得到台灣中國文化學院院長張其昀的允諾後,三毛進該校深造。最初她學的是哲學,兩年後轉入新聞系。在大學讀書時,她的老師讀了三毛寫過的一篇3萬多字的文章後感動得哭了,認為三毛是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三毛出版過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馬》、《傾城》、《我的寶貝》等。三毛還譯有《蘭嶼之歌》、《娃娃看天下》等書。後者是1000頁的西班牙漫畫書。為譯此書,三毛與丈夫荷西曾歷時8個月,每天晚上不看電視,將門鎖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滿懷激情地把漫遊世界的所見所聞,揮筆成篇。她寫的多是真實的事情,自稱其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她還說過,「我並不是作家,只是一個生活的記錄者。」她的作品自成風格,生活氣息濃厚,感情真摯。有人評論她的作品風格是「朴實、自然、坦率、真情」。

70 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灣極為暢銷,一度出現過「三毛熱」。有人說,三毛在台灣文壇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風暴,讓喜愛她的讀者噙著淚水,帶著微笑,注視著她的足跡,從沙漠到海島??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1986年她還被評為「台灣最暢銷書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灣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筆清新通俗,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別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一位台灣心理學教授分析說,三毛將南美洲描寫得那麼好,事實上那兒卻是戰火連天,充滿人間的苦悶。現實生活既然有這么多的苦悶、束縛,尤其年輕人,面對著現有制度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家多麼希望在精神上暫時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恨,到處充滿愛的世界。這也許是三毛文章受歡迎的原因。

㈡ 有一部電視劇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自學成醫的故事

《蜜里逃生》 內容簡介:五年級旦旦因語文期末考試差兩分就100分而被爸爸媽媽取消了帶他去旅遊的承諾,孤獨傷心的旦旦放走了被爸爸關在實驗室的藍眼睛蜜蜂,也無意中放走了爸爸試驗培育的蜜蜂——WD蜂。藍眼睛(藍藍)回報旦旦吐了一口蜜讓旦旦嘗,

㈢ 自學漫畫……自學成才

漫畫家並不是很酷的職業,不過如果你喜歡創作,喜歡編織一個個不同凡響的故事並說給別人聽,畫給別人看,假以時日,必成氣候。漫畫家,畫功不是最重要的,你首先要先學會講故事,學會講一個扣人心弦精彩絕倫令人難忘的故事,大家喜歡你的故事才會接著閱讀你的漫畫。如果只是畫功了得,大家討論的也只是你的畫功而不是你的故事。而畫功,又能讓人討論多久?小畑健畫功了得,但也只是畫功罷了,他畫的出名的漫畫,腳本是別人提供的,像棋魂,爆漫王。有趣的故事,才是漫畫的靈魂,畫功,則是漫畫的裝飾。只要畫面不是太糟糕,有著出色的故事,出色的分鏡人設,出色的漫畫語言,這樣的漫畫,才會吸引人。而你,也才能被稱作漫畫家,不是會畫幾個人頭像幾張速寫就是漫畫家了。結合一部漫畫的構成,給幾個參考,讓你有個練習的方向。
1,故事,也就是劇本,怎麼講一個有趣的故事這里不說了,你可以找找相關方面的資料,看一些好電影好劇本,一遍兩遍三遍不厭其煩地看,分析它的故事,分鏡頭,人物語言,甚至色彩,了解導演的意圖。看一些糟糕的電影,假想自己如果是導演怎麼拍的好看。
2,人設,場景設計,這方面就得多練習人體了,結構,動態,表情,性格,多練,多看,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設計出形象分明的人物,讓人喜愛的人物。如果一本漫畫里的人物性格身高表情語言特色都一樣,試問這樣的漫畫有何樂趣?依我看,要畫漫畫,練素描還不如練速寫。
分鏡,勾線什麼的就不多說了。要練習,多練習速寫吧,素描可以放一邊了,除非你畫的漫畫需要用素描的畫法。

㈣ 愛因斯坦自學成才的故事

成長履歷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玻琳。
1881年11月18日,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 School)讀書;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 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 愛因斯坦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並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愛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 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 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 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愛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並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象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愛因斯坦即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歷了這個事變是多麼榮幸!」 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是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一定要戰斗。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 由於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為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為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斗。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斗爭。 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後來寫了一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於一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
1919年 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國唯一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4月2日到5月30日間,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作出解釋而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1926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為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12月11日至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1月30日,納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
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德國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為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成果。 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的從頭開始。由於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准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斗。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38年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5月22日,他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他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他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2月13日,他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3月,他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他在醫院逝世。 漫長艱難的探索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軼事

■韋伯先生的慧眼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青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於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一樣有用。」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斗。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徵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徵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愛因斯坦怎樣走近中國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開始傳到中國,特別是通過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給中國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國,1922年冬天,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共停留了三天,親眼看到了苦難中的中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記中記下「悲慘的圖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在勞動著,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他的社會同情心再度被喚醒了。他認為,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20、21頁)十幾年後(1936年),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前來年進修的周培源第一次個別交談時就說:「中國人民是苦難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不是掛在嘴上,而是付諸行動的。 1931年11年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徑,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可惜迴音空盪。1932年10月,「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時已被開除出黨)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1937年3月,主張抗日的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七君子」鋃鐺入獄後,他又聯合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援救,向國民黨當局施加道義的壓力。1938年6月,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還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活動。 愛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愛是沒有國界的,他對中國的感情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類的同情心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之上。他的思想也對中國日益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還在讀初二的少年許良英就是他的熱情崇拜者,希望長大了做一個像他那樣的科學家。1934年,愛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觀》在歐洲出版,幾年後(1937年抗戰前夕)就有了中譯本,是留學法國的物理學教授葉蘊理根據法文譯本轉譯的,由於國難當頭,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但青年許良英在1938年上大學前有幸買到了一本,並認真精讀了一遍,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人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愛因斯坦的許多至理名言令他終生難忘,愛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後,許良英和周培源都曾發表長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間,愛因斯坦在中國竟成了「本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四人幫」掀起了一場荒誕的批評愛因斯坦運動,好在多數科學家不予理睬,實際上進行了抵制。
■不拘小節的大師
有一次,他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換下來,就搬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自己在做什麼了,猛地從梯子上摔下來。摔到地上以後,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麼會筆直地掉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里便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這對他正在研究的問題——相對論有很大的啟發。

㈤ 來一個辛苦自學cad的有趣故事,五十到一百字!

那年抄我為學習CAD,但學校一周只有按排三節課。這樣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就得靠自己偷偷的去電校室偷學。這樣一來二往,被一學姐注意到了。每晚與學姐倍伴學習一起學習,自己學習就特別賣力,不到2周就全部學完。
希望也能找到學習的動力。

㈥ 給你幾個現代自學成才的勵志故事。

王寵惠
法學家王寵惠在倫敦時,有一次參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間有位英國貴婦人問王寵惠:"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經過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啊! 像我們,都是經過長期的戀愛,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後才結婚,這樣多麼美滿!"王寵惠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後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後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楊小樓
楊小樓(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劇《青石山》時,扮關平。演周倉的老搭檔有事告假,臨時由一位別的花臉代替。這位花臉喝了點酒,到上場時,昏頭昏腦地登了台,竟忘記帶不可少的道具--鬍子。揚小樓一看要壞事,心想演員出錯,觀眾喝倒彩可就糟了。靈機一動,臨時加了一句台詞:"咳! 面前站的何人。"飾演周倉的花臉納悶了,不知怎麼回事。"俺是周倉--"這時,學員得做一個動作:理鬍子。這一理,把這個演員給嚇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轉, 中說道"--的兒子!"揚小樓接過去說:"咳,要你無用,趕緊下去,喚你爹爹前來!""領法旨!"那演員趕緊下去戴好了鬍子, 又上台來了。
胡 適
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胡適(1891--1962年)是屬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屬老虎的,胡適常開玩笑說:"兔子怕老虎。"當時就流傳了胡適怕老婆的笑話。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給胡適十幾個法國的古銅幣,因錢有"PTT"三個字母,讀起來諧音正巧為(勵志 www.akfy.org.cn)"怕太太"。胡適與幾個怕太太的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成立一個怕太太協會\',這些銅幣正好用來做會員的證章。"胡適經常到大學里去講演。有一次,在某大學,講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引用時,他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孟說","孫說"。最後,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竟引起了鬨堂大笑,原來他寫的是:"胡說"。
郭沫若
1945年,我國著名漫畫家廖冰兄在重慶展出漫畫《貓國春秋》,當時在渝的許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1892一1978年)、宋雲彬、王琦都應邀前往,參加首展剪綵儀式。席間,郭沫若問廖冰兄:"你的名字為什麼這么古怪, 自稱為兄?"版畫家王琦搶過話頭代為解釋說:"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郭沫若聽後,哈哈大笑,說:"噢,我明白了,郁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郁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叫邵力。"一句話引得滿堂賓客捧腹大笑。

㈦ 近代自學成才的真實故事!謝謝

赫胥黎的故事:

赫胥黎生於英國倫敦西部的伊林,8歲時開始上學讀書。由於家境貧寒,,赫胥黎只讀了兩年書就停學了。但是他愛好學習,每天堅持自學,在他自己制訂的教育課程表上, 只留下了一個項目:閱讀。

赫胥黎讀書非常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讀書。因為家裡窮,沒錢買書桌,赫胥黎就點起一支蠟燭,將毛毯披在肩上,然後坐在床上讀書。赫胥黎學習興趣相當廣泛,對什麼都感興趣。開始時想學土木工程,,又想搞橋梁建築,後來又轉到了醫學方面,跟父親的一個朋友專門學醫。

由於他聰明好學,很快就掌握了一些醫學知識,但是當他想進外科學院進修深造時,因為年齡小,未能如願。赫胥黎求知慾非常旺盛,學習上永不滿足,他在工作之餘,又自學了法、德、意、拉丁和希臘等語言,成為一個自學成才的偉大學者。

在赫胥黎21歲時,他以海軍軍醫的身份作了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第一次冒險遠航,根據遠航的見聞和研究成果,他發表了論文——《關於水母的解剖學》。

赫胥黎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贊揚,並獲得了皇家獎章, 還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從此以後, 赫胥黎邁開了更大的步伐。接著發表了一系列專著和論文, 很快成為當時英國的一個最年輕、最有希望的科學家。

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後, 他竭力支持和宣傳進化學說。為了保衛達爾文的學說, 赫胥黎在以後的30年間, 改變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 轉而研究脊椎動物化石。

在倫敦南部肯辛頓博物館的達爾文雕像旁, 無愧地屹立著赫胥黎的大理石像。

(7)修電視機自學故事擴展閱讀: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是一個興趣廣泛而又才華橫溢的人。他不僅是捍衛科學真理的鬥士,也是一位充滿才情的具有極高文學稟賦的科學家。他是英國生物學家,因捍衛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有「達爾文的堅定追隨者」之稱。

他為了對抗理查·歐文的理論而提出的科學論證顯示出人類和大猩猩的腦部解剖具有十分的相似性。有趣的是赫胥黎並不完全接受達爾文的許多看法(例如漸進主義),而且,相對於捍衛天擇理論,他對於提倡唯物主義科學精神更感興趣。

作為科普工作的倡導者,他創造了概念「不可知論」來形容他對宗教信仰的態度。

他還因創造了生源論(biogenesis,認為一切細胞皆起源於其他細胞)以及無生源論(abiogenesis,認為生命來自於無生命物質)的概念而廣為人知。

㈧ 1。從下面這個故事中,你發現了什麼問題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自學這個故事,並把學習的步驟寫下來

不知道你要往哪個方向去寫
姑且簡單的說下
發現問題:
1,對人類最嚴厲的懲罰是良心的譴責專
2,每個人都應屬該尋找自己的良心
3,良心在於自己發現,而不是耳提面命,嚴刑酷法
4,環境的作用
方法和步驟:
1,自古就有的「一日三省」
2,「近朱者赤」好的環境的影響
3,逆反心理的運用,如給予相對自由
4,利用人的「羞恥心」和比較心理「見賢思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