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玄奘故事簡短

玄奘故事簡短

發布時間: 2021-01-22 07:37:42

㈠ 玄奘的故事(越短越好!)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玄奘取經背景

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麼?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里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㈡ 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短一點

玄奘偷渡到天竺(今印度)一路上到處傳經,寫下了《大唐西域記》然後回到了長安,引起了轟動

㈢ 西天取經的玄奘故事簡介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3)玄奘故事簡短擴展閱讀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祗長安,時年46歲,出遊外達17年,歷56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 ,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圓寂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

不僅是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文獻。

此書傳世版本很多,這三個古本,對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㈣ 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100字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㈤ 玄奘出使西域的故事50字

玄奘出家後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至天竺學習佛教。於貞觀元年一人回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答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拓展資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㈥ 玄奘的故事

大智大勇
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合十為一
玄奘法師取回的《唯識三十頌論》有十家,玄奘法師皆譯為華文,按照論中的意思,一字不減,一字不添,照原意譯出。此時窺基擔任整理論文,玄奘法師將十家之論譯完之後,窺基要求玄奘法師:「這十家的論,各有其長,各有其異,若不統一,令今後學者,有歧路亡羊之苦惱,不如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合成一本,令今後研究唯識的人,獲得同一的結論。不用浪費時間,而得到法要。」玄奘法師同意他的見解是正確的。所以產生一本唯識論,即《三十頌唯識論》。後來玄奘法師又傳授他「因明學」,成為唯識專家,宣揚唯識思想為宗旨,成為當代大德,為「唯識宗」第二祖。
弟子問難
《宋高僧傳》記載,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玄奘譯《大毗婆娑論》。
弟子法寶問玄奘:「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
玄奘回答:「吾以義意酌情作耳。」
弟子法寶又問:「師豈宜以凡語加聖言量乎?」
玄奘回答:「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智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乘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再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㈦ 玄奘的故事(要簡短的)

1、取經歸來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紫微城儀鸞殿受到唐太宗接見。

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家鄉東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剎,遠離市廛,環境清幽,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未獲太宗允許,這才又於三月初一從洛陽折回長安。

2、潛心譯經

貞觀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游學異國的所見所聞。

(7)玄奘故事簡短擴展閱讀:

個人成就: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

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五種學說:

玄奘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㈧ 玄奘的簡要故事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玄奘取經背景
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麼?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里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㈨ 玄奘的故事主要內容

玄奘離開長安,艱難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個獵戶,名版叫石磐陀。當權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艱險,九死一生,頓時失去信心,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法師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鋼刀,向他逼近。見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直到此時,玄奘才開口說:「石磐陀,你為何還不走?我沒有你這樣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兒團聚吧。」
在玄奘法師的責難下,石磐陀終於慚愧而去。

㈩ 玄奘西天取經發生的故事。200字以上要簡單明了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