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故事100字
❶ 關於鴉片戰爭資料100字左右
鴉片戰爭資料: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回——中英答《南京條約》。清朝末年,清朝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被鴉片販子打開,鴉片大量輸入,白銀不斷外流,不僅使得清朝的經濟面臨崩潰。而鴉片的泛濫,更是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在振奮人心的「虎門硝煙」之後,西方列強卻以此為由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派欽差大臣與英國代表在南京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1)鴉片戰爭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南京條約》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在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國可以派駐領事等官。
3、中國賠償鴉片煙費600萬銀元,軍費1200萬銀元,商欠300萬銀元,共2100萬銀元。
4、英國進出口貨物納稅,「均宜秉公認定則例」。
5、英國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和中國商人交易,不加任何限制。
❷ 鴉片戰爭的故事簡介50字
成為第6位粉絲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
「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2]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2]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❸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100字
面對帝國主義英國對我國鴉片的滲透榨取我國利益的這種局面,而且普通民眾普遍吸大煙導致國民素質降低的問題,林則徐作為一名愛國人士,愛國將軍愛國政治家,他認識到這裡面的風險巨大組織了虎門銷煙
❹ 林則徐的故事(短點)100字至160字,拜託了!!
林則徐火燒了鴉片,嚇壞了洋鬼子。洋鬼子詭計多端,派兵偷打天津,直逼京都,要挾清朝政府嚴辦林則徐。昏庸無能的道光皇帝嚇破了膽,連忙下了一道聖旨,飛馬送到廣州,押解林則徐到京聽候懲辦。
欽差讀罷聖旨,林則徐又氣又惱,但他仍不慌不忙,把公事一一料理停當,才回到私衙。滿面淚痕的林夫人已把隨身行李收拾停當。林則徐看了一眼,踱步來到書房,朝壁上掛著的一張橫幅一指「把這個也帶上」。夫人不解,問道「老爺,比這貴重的東西都丟了,你要帶此作甚?」林則徐說「要說比什麼都寶貴,我辦事數十年,時時都記著它,如今年老了,還要靠他養身呢?」「哦」夫人又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望老爺多多保重。不過,這么一張紙頭,又能怎樣養身呢?」林則徐深深看了夫人一眼,便講起來這橫幅的由來
原來這張橫幅是林則徐父親的遺訓。因他年輕時性子急躁,遇事不稱心就要發怒。父親林賓日多次勸告,見效不大。一年,林則徐將赴外地上任,臨行前,父親給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縣官,非常孝敬父母,最恨不孝的犯人,判罪也特別重。一天,有兩個人捆了一個嘴裡塞著東西的年輕人來見官,說這年輕人是個不孝之子,不但罵他娘,而且還要打他娘,把他捆住後仍不停地罵,因此用東西把他的嘴巴堵著。縣官一聽,火冒三丈,立即吩咐重打五十大板,把那年輕人打得皮開肉綻。這時,有個老婆婆拄著拐杖進來,邊哭邊訴道「求求青天大老爺做主,剛才有兩個強盜來搶我家的牛,我兒子一個人打不過兩雙手,被強盜綁了去,不知弄到那兒去了,請求老爺趕快替我找我兒子,我就只有這么一個孝順的兒子呀」縣官這才明白,原來打的就是個孝子。真是一時性急,判錯了案。
林則徐明白父親講這故事的心意,當場便遵囑寫了「制怒」兩字的橫幅。隨身帶著,時刻警惕自己心情急躁,容易發怒的毛病。時間一久,他還從中悟出了制怒養身的道理。他說「性子急躁,遇事不順心,便易發怒;發怒多了,干肝火就旺,肝火旺,既壞事,又傷身,我看老年人得中風,十有八九是肝火旺的緣故。所以嘛,這回進京,我要帶這『制怒』的橫幅」。夫人連連點頭說「老爺言之有理」。
❺ 鴉片戰爭的內容及作用100字概括
內容:
1838年道光帝令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虎門銷毀了2萬多箱鴉片。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派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到達珠江口,封鎖海口,鴉片戰爭由此爆發。
1839年,英國軍隊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開始。1840月,英軍到達大沽口,6月,英國軍隊封鎖廣州,廈門,等海口,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此時,清政府除林則徐軍隊外均未准備。8月2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並懲罰林則徐等人。
1841年1月7日,英軍攻佔虎門,沙角炮台,25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穿鼻草約》。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
1842年3月,奕經企圖反擊,但是失敗。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台灣地區獲得了勝利。1842年,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8月4日,英軍揚言攻擊南京城。
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作用:
一、積極
1、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使中國開始融入世界。
2、加速了封建社會的滅亡,利於中國開始進行現代化。
二、消極
1、中國的主權受到侵害,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
2、條約中的割地使中國的領土受到了損害。
3、條約中賠款政府向農民征稅,加重了農民的生活負擔。
(5)鴉片戰爭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❻ 虎門銷煙故事100字
1838年,以英國為首的外國商人走私到中國的鴉片已達4萬余箱。對這殺人不見血的鴉片,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發出了要跟英國侵略者算賬的吼聲。
身為湖廣總督的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鴉片流毒天下,為害甚矣,法當視之,惹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天可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看了奏章,感到問題的嚴重。決心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一到廣州,便下令查封了廣州所有煙館,並傳訊洋行商人報明存煙實數,限3天內繳出鴉片。各國鴉片商看到林則徐如此堅決,便採用搪塞敷衍、欺騙賄賂等手段,迫使林則徐屈服。
但林則徐不吃這套,在虎門灘上兩座50米見方的大池子灌滿鹵水,將兩萬多箱鴉片投入池中,鴉片被鹽鹵泡透後,再拋下石灰,頓時池水翻滾,煙霧騰起。周圍成千上萬的中國民眾一片歡呼,恥高氣揚的洋人目瞪口呆。
虎門銷煙,揭開了中國人百年來反抗侵略斗爭的光輝篇章,並向世界表明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
(6)鴉片戰爭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林則徐特別注重現場的監督。他命人在銷煙現場設棚廠數座,以供文武官員查看。在每天傍晚銷煙結束後,「將池岸四周柵欄,全行封鎖,派令文武官員,周歷巡綽」。
現在想起來可能覺得官員們查看銷毀鴉片是何其風光,其實,這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官員因此病倒。因為在銷煙過程中,鴉片經過鹽水浸泡和石灰灼燒,化解為渣滓並下沉,同時散發出一股惡臭,讓人心生惡,不敢靠近。
1839年6月25日,「煙土全數浸透,開閘放人……一經澈底翻騰,淫毒之氣甚於往日,各員繞池巡視,無不掩鼻攢眉。」博羅縣典史陳熔在巡視過程中「大呼好臭」,然後突然暈厥,兩天後身故。
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中國人們的愛國意識。
經過這次事件,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其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也甚為後人傳頌。但是,「虎門銷煙」並沒有有效地解救中國於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國對中國的侵略。
原因在於,禁煙運動直接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虎門銷煙」也成為了外國列強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從這個角度看,「虎門銷煙」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腳步,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虎門銷煙一方面喚醒了當時中國很多愛國的有識之士,他們開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 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國在中國的鴉片交易,沉重打擊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貿易掠奪,展示了中國人民禁煙的堅定決心和覺醒意識。
此外,這次事件還成為世界的禁煙運動的一個範例,歷史上很多國家、地區結合自身的情況對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濫。
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史學家認為,它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志性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前,虎門要塞司令曾在當年銷煙的地方立了一座高約一米的「林文忠公銷煙處」的紀念碑。但無人管理,整個銷煙池舊址雜草叢生,荒蕪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虎門銷煙這一大義凜然的壯舉,紀念林則徐這一偉大的民族英雄,中國政府於1957年在銷煙池舊址上建立了林則徐紀念館,豎起了「林則徐紀念碑」。
❼ 鴉片戰爭的小故事
1、陳連升(1775—1841)
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近代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1839年1月,陳連升隨同湖廣總督南下廣州禁煙,時常出海緝拿煙販,並與英軍交火,擊沉敵船一艘。
1840年8月,陳連升率5艘戰船、3000水兵與英軍交戰,再次獲勝。1841年1月,英軍進犯虎門,由於琦善拒絕派出援兵,陳連升陣亡,其子陳長鵬身受重傷而投海捐軀。
英軍恨陳連升堅守不屈,臠割其屍,並將坐騎黃驃馬擄去香港,其馬悲憤不已,遙望大陸絕世而死,時人稱之為「節馬」。
2、關天培(1781—1841)
字仲因,江蘇淮安人,出身武職世家,歷任把總、千總、守備、參將、副將、提督等要職。提督廣東期間,全力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時常派遣軍艦出海緝私,繳獲鴉片。
1841年,英軍出動戰艦10艘、汽船3艘,並配有登陸部隊,進犯虎門炮台,遭到關天培反擊。虎門炮台即將陷落之時,英軍司令向其發出最後通牒,令他放棄虎門,遭到拒絕。
英軍攻入炮台時,身受10餘處傷的關天培依然坐鎮指揮部隊還擊,後被槍彈擊中,以身殉職。
3、葛雲飛(1789—1841)
字鵬起,浙江蕭山縣人,武舉出身,歷任游擊、參將,官至定海總兵。1840年底,英國遠東軍隊進犯定海、寧波、鎮海。
葛雲飛辭別母親,奔赴前線,主張「先守後戰」。1841年9月,英國撕毀條約,再次進犯定海,遭到葛雲飛奮力還擊,被擊毀軍艦兩艘。
彈盡糧絕之際,葛雲飛手握戰刀,率親兵200人與敵人肉搏;終因多處中彈,依崖身亡,壯烈殉國。
4、鄭國鴻(1777—1841)
字雪堂,湖南鳳凰縣人,世襲軍功出身,官至浙江處州鎮總兵 。1841年9月,英軍出動2萬兵力、29艘軍艦進攻定海,並分出部分兵力進攻鄭國鴻駐守的竹山炮台,但被擊退。
10月,英軍兵分三路再次進攻,由於力量對比過於懸殊,且腹背受敵,英軍得以登陸。
在關鍵時刻,鄭國鴻將將印交給部下,單槍匹馬沖入英軍陣營,血染沙場,隨從1200餘人幾乎全部犧牲。
5、王錫朋(1786—1841)
字樵慵,天津市人,早年追隨楊遇春出兵新疆,平定準格爾叛亂,官至安徽壽春鎮總兵。1840年4月,英軍進犯吳淞要塞,攻陷舟山,兵鋒直指定海,但遭到王錫朋反擊,大敗而歸。
1841年3月,英軍再次進犯定海,連陷炮台十幾座,清軍傷亡慘重。面對強敵來攻,王錫朋身先士卒,左沖右突,殺敵無數;隨後不久,英軍大部隊登陸並向其發起猛攻,王錫朋力戰而死。
道光帝親自為之寫祭文,並賜御碑,謚號「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