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小時候故事
A. 關於鄧稼先和楊振寧之間所發生的故事
北京六部口,30年代的崇德中學有一雙童年時期的好朋友,大兩歲的是楊振寧,小兩歲的是鄧稼先,他們分別是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楊武之和哲學系教授鄧以蟄的孩子。數十年的友誼是從逮知了的大樹上,從彈玻璃球的泥地上開始的。這友誼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即將回國的鄧稼先與楊振寧、楊振平兄弟倆分手在芝加哥市。此後二十年,鄧杳無音信。
1972年,楊振寧第二次來華。有關部門批准鄧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舊傢具被人匆匆搬走。上面特地派來木工,把鄧稼先的一個舊書櫥打磨趕制,又匆匆裝上一面穿衣鏡,使之一天之內就變成了一個「嶄新」的大衣櫃;破舊的地板上了蠟,又有人從辦公室扛來沙發,送來了良種西瓜、巧克力和一箱汽水。彷彿是在戲台上置景。鄧稼先默認了。
楊振寧來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電影,把人們都引到電影場上。樓里顯得別樣的清靜。楊振寧一進屋門,環視片刻,便徑直向書架走去。這已是一個純粹的醫學專家的書櫃,除了最顯著位置上的兩本毛澤東著作和厚厚一疊特意擺放的祖國風光明信片。
楊振寧回過頭來,含笑的眼睛頗有意味地盯著他的朋友。早在1964年,他就從美國報紙上關於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報道中看到了鄧稼先的名字。他不願點破,只是微微地點點頭,像在說,你收拾得很乾凈。
這次會面的氣氛比1971年的第一次會面要自然和活潑得多。那一次是在賓館,大概這一次畢竟是在家中。楊振寧吃著西瓜,喝著汽水,一會兒直言不諱地評論中國「不能調動人的進取心」,一會兒說起他在美國搜集的中國「文革」街頭小報,一會兒又談開了聯邦調查局。忽然,他問:「這是你們的家嗎?」
「是,是,」鄧稼先用事先統一過的口徑回答,「是許鹿希醫學院的宿舍。」
「怎麼沒有兒子的床?」楊振寧聰明過人。
兒子的床的確在布置「客廳」時拆了。鄧稼先沒料到諾貝爾獎獲得者會看得如此精確。還是許鹿希反應敏捷,她忙打掩護:「兒子在爺爺家住。」
後來鄧稼先又請楊振寧吃了一次烤鴨。和他在一起,鄧稼先總感到有點緊張。他害怕童年時代的朋友會突然問起他的工作。可是楊振寧像是忘了這樁事。兩個物理學家都在有意選擇非物理學的話題。
這出戲直到楊振寧離北京去上海時才結束。鄧稼先去機場送行,當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機坪時,楊振寧回轉身,沉默了一會兒,終於問:「稼先,我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搞的,他叫寒春,這是真的嗎?」鄧稼先的神情驚愕起來,他激動地張了張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會兒,他才說:「你先上飛機吧。」
飛機騰空不久,鄧稼先馬上向上級報告並請示了他遇到的提問。周恩來總理明確指示:可以告訴楊先生,中國的原子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激動萬分的鄧稼先迫不及待地寫了封信,立即交專人乘民航班機趕往上海。楊振寧是在上海市「革委會」為他餞行的宴會上接到這份急件的。當他拆開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鄧稼先的筆跡———「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時,淚水奪眶而出。
1957年,當楊振寧赴瑞典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評委會要他提供一份英文的演說稿。楊振寧回答:「不,我要用中文寫。」評委會說:「中文演說稿無法排印。」他堅定地回答:「那就請復制我的手稿。」
楊振寧常常從美國飛來。鄧稼先的家是他平靜而溫暖的港灣,在鄧稼先的身邊是自由的。
———你給我找輛自行車!
———干什麼?
———我們一塊兒到香山去玩!
———我可不敢。人家能讓嗎?!
———真遺憾。那我們談點什麼吧,宇宙不守恆定理?規范場論?
常常,他倆的談話就是一張紙一支筆。
那天在仿膳,席間,輕松的談話之餘,楊振寧忽然問:「稼先,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人用了七年,蘇聯人用了三年多,英國人用了四年,法國人用了八年,為什麼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鄧稼先沒有說話。他的神色突然變得嚴肅了。他知道這是楊振寧在心中憋了許久的一個問號,一縷歉意在他心中浮沉,但他無法滿足朋友的探究心願。這不是一個人的秘密,是一個民族對於世界的秘密。沉默,這是渴望理解和渴望被理解之間的沉默。
出仿膳,鄧稼先夫婦陪同楊振寧到北京圖書館,楊振寧要查閱一本古籍珍本。許鹿希後來隱約記得,那是一本中國古代哲人的著作。楊振寧查閱完畢,在許鹿希的小本上寫下了這樣幾句話:似至晦實至明似至難實至易似至繁實至簡。1986年5月30日下午,楊振寧去醫院看望術後不久的鄧稼先。當他滔滔不絕地對鄧稼先談起世界前沿科學的進展情況時,鄧稼先的額上正沁出一粒粒虛汗。
6月13日,是楊振寧離北京回美國的日子,他又一次來到醫院。兩雙手———打牆球的手,寫物理公式的手———握緊又握緊———是真正的告別,不再是「再見」了
B. 楊振寧小時候的故事
12歲的"少年狂":我將來要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裡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並不去培養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於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裡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後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至今歷歷在目:"父親隻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母親卻很鎮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鍾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鍾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裡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以後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C. 楊振寧的故事
D. 給我幾個楊振寧的故事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版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權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E. 楊振寧的故事 短一點的!!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後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F. 楊振寧的小故事!!最好200字以內!!要一個事例,不要長篇大論去介紹
以前楊振寧在美國做實驗
經常失敗,美國人戲稱有爆炸的地方就有楊振寧,後來楊振寧認為自己做不了試驗,便研究理論知識,最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G. 楊振寧的故事100字
1、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2、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3、楊振寧第—次回中國時拜訪了老同學,兩彈元勛鄧稼先。在楊振寧離開中國的那天,鄧告訴他中國兩彈的製造全靠自己,沒有任何外國人參與。楊振寧說他當時聽了激動得不能自已,躲到洗手間去流淚。
4、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5、楊振寧考入聯大後,全家七口僅靠父親一人掙工資養家糊口,生活過得十分艱難。1940年9月30日,日機又來轟炸昆明,楊家在小東角城租賃的房屋正中一彈,被炸得徒有四壁。萬幸的是,家人此時都躲進了防空洞。幾天後,楊振寧拿了把鐵鍬回去,翻挖半天,才從廢墟里挖出幾本壓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書,他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拓展資料
科學成就:
1、相變理論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2年楊振寧和合作者發表了3篇有關相變的重要論文。
2、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 年,楊振寧發現 1 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
3、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對稱性是物理學之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之一。從經典物理以及晶體結構,到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對稱性分析是物理學中的有力工具。楊振寧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
H. 給我幾個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小故事!!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