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寺廟管理的故事
『壹』 誰能給編一個關於寺廟的故事啊
從前有座山,名曰靈山。山上有個寺廟叫雷音寺,雷音寺里住著一位高僧,一專燈禪師。一燈禪師雖屬已退出江湖多年,然江湖上卻一直有他的傳說。據信,一燈禪師最近練就了絕世武功,————移山大法。江湖各路高手皆上靈山拜訪一燈大師,都想見識一下移山大法。這天,雷音寺山門雲集了數萬人,請一燈大師為表演移山大法,並請大師傳授大法於大眾。大師苦苦思索,到底是教還是不教呢,最後大師決定,把這個方法告訴大家:移山大法的秘訣是:山不過來,你就過去嘛!!!全場掌聲如雷,人人五體投地。
哈哈,娛樂一下。不過提問的這位施主,你別鑽牛角尖,山不過來,你就過去,換個思路,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貳』 一個故事的出處:廟里的神像只能懲罰信他的人,盡管這個人維護他的利益。
我在《智慧背囊》上看過,第二輯
『叄』 有個故事是小和尚來到一個寺廟 小和尚問老和尚他應該做些什麼 老和尚
故事一: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下山化緣。老和尚背一個姑娘過了河。小和尚一直不敢問,直到走了20里地,覺得太憋悶了,終於就問了,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師父就神態安寧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在心裡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 所有外在的儀式都比不上一個內心的安寧,你越淡定越從容,越舍棄那樣一些看似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也許你就會有的收獲。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功能的,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無限深刻的去發現內心。孔夫子能夠交給我們快樂的秘訣就是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均選自於丹《論語心得》 故事二:悟一座大山上有個小廟,廟里住著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徒弟。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里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 熱情款待。他告辭後不久,又來了一個書生。這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暈倒在廟門外。老和尚見了,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里同樣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備最好的齋飯。小徒弟心裡嘀咕起來:上次那位達官貴人為廟里捐了那麼多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如今,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是老糊塗了?書生住在廟里的那段時間,小徒弟沒得他好臉色看。有時候趁著師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經餿掉的齋飯,還不給他吃飽。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個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對小徒說是新請的菩薩。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的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磕頭,虔誠地念經。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隻猴子。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猴子,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老和尚問他原因,小徒弟回答:「師父,那菩薩變成了一隻猴子。」老和尚拿過那隻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面前。小徒弟愣愣的望著師父,不知道什麼意思。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這一敲打是小徒弟頓悟過來:「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團泥,原本都是一樣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對那個達官貴人謙恭,對書生無理,都是因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老和尚笑了:「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處無盡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 故事三:輪回:一個和尚的罪與悔 春夏秋冬又一春從前有個幽深的山谷,山谷里有一片小小的水泊,水泊中央有座小小的寺廟,寺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 春天到了,小和尚在山澗邊嬉戲,頑皮地將小石塊拴在小魚、小青蛙、小蛇身上,看著它們掙扎著前進,小和尚樂得哈哈大笑。老和尚見了,將石頭綁在小和尚身上,讓他也感受到動物們的痛苦。小和尚去找被他拴住的動物,發現小魚小蛇死了,小和尚哇哇大哭。 小和尚慢慢長成了青年和尚,他看到了蛇在交配,夏天也到了。寺里來了個求醫的姑娘,青年和尚心裡湧起了強烈的沖動。一來二去,兩人很快好上了。這事被老和尚發現了,他警告青年「淫慾會招來殺身之禍」,接著送走了姑娘。青年不舍姑娘,離寺。 秋天到了,楓葉紅了。一晃十餘年過去,青年帶著殺妻的罪孽和尾隨的警察回到了寺廟。他在俗世中為愛痛苦,最終殺了自己的最愛,卻殺不了自己。老和尚默默地書寫著般若波羅經,青年跟著他一刀刀刻下。當刻完,青年隨著警察走了。老和尚目送著青年遠去,隨後自焚。 在一個冰封大地的日子,沉寂已久的小寺里出現了一個人,他大約四五十歲,穿著十分簡朴。是誰,在這樣的日子會到這樣一個地方?他應該就是服刑歸來的青年,現在他已洗去俗世的罪孽,真正重回了小寺,再次成了一個和尚。一個抱著孩子的女人不久也來到小寺,她蒙著臉哭的稀里嘩啦,最後卻決定偷偷拋下孩子。就在那一夜,她失足掉進了和尚鑿開的冰窟。 第二天,孩子的哭聲驚醒了和尚,他發現孩子的母親因為掉進冰窟而身亡了,這一次,他又再次犯下了罪孽。和尚光著身子,綁著石頭,抱著佛像,一步步艱難地攀上了山頂。佛像無語地望著山下那片小水泊,白茫茫的冰中央的小寺像是一隻無神的眼睛。 春天又來了,小寺里再次出現了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小和尚在山澗邊嬉戲,如同曾經的小和尚,他也捉弄其小魚小青蛙們。生命再次輪回,想當初,曾經的老和尚是否也像現在的老和尚,長於寺廟,償還某種罪孽後回到寺廟收養小和尚,想要救他於俗世,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只得用生命去懺悔? 故事四:從前有座廟,裡面住著一個老和尚,一個小和尚。三伏天,小和尚發現草地上的草枯黃了,他趕快對老和尚說:『快點灑上草種吧,草地枯了。』老和尚說:『等天氣涼了,隨時。』秋天,老和尚拿了草種讓小和尚播種,這時颳起秋風,許多草籽都被颳走了,小和尚說;『不好,草籽被風吹跑了。』老和尚說:『沒關系,被風吹跑的都是空草籽,播種也不能發芽,隨性。』撒完種子,有許多小鳥飛來吃種子,小和尚說:『鳥兒要把種子吃光了!』老和尚說:『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隨意。』晚上一陣驟雨,早上小和尚沖進禪房說:『雨水把種子都沖走了!』老和尚說:『沖到哪裡哪發芽,隨緣。』七天過去,原本枯黃的草地上長出了綠色的新芽,一些原本沒有播種的地方也有了綠意,小和尚十分高興,老和尚點頭說;『隨喜。』 這個故事說明了我們要順其自然,凡事不要強求。把握機緣,不刻板悲觀,不慌亂忘形,瀟灑豁達的生活。有這種心性的人得大智慧,它的真諦是:珍惜一切,但是失去之後仍然能用開放快樂的心態對待人生。」
『肆』 三個和尚的故事與管理啟示
話說有一個寺廟,三個和尚挑水喝,結果他們各自覺得分配不公,都不想去挑水。然後就請寺院的方丈來處理此事,結果方丈請來了一名主持和一名監院來解決這個問題。
主持來了之後便對管理上進行調整,招聘了一批和尚做管理層,對寺院進行管理上的工作。監院則認為是人才沒有充分利用的問題,寺院的文化放面沒有建設好,於是設立了人力資源部和寺廟工會等。並且做起了競聘上崗和定崗定編。
結果出來了,和尚們拚命的挑水結果水還是不夠。並且寺院的很多和尚也參加了挑水工作,導致寺院沒人念經,燒香的客戶減少,寺院的香火錢也就減少,這也意味著寺院的財政收入下滑,影響到寺院的發展問題。
這時,寺院的高層開始緊張起來,於是對管理部,人力資源部召開幾次大會議。最後得出了結果,並是增設部門,增設崗位,對環節進行監督。
進過一番調整後,結果有了一些好轉。但是沒過一段日子,寺院又出現新的問題。前台念經的和尚抱怨沒水喝,後台挑水的和尚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
於是三個就去匯報給上級,要求增加挑水人手,經過層層得審批後,終於下批了一部分人過來。但是,這些過來的和尚是來協調指揮的,對他們進行指導性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三個和尚再次申報,申請為挑水的負責人。
最後總司組織部的評估的結果是,專業有餘,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勵和勸解之後維持現狀。
(4)一個寺廟管理的故事擴展閱讀
三個和尚故事的啟示
1、小企業都有大企業夢,但不能犯大企業病。
2、為追求擴張而盲目增加部門、架構和人員,只會加重負擔降低運行效率。
3、組織變革不是豐富直線職能制,而是做矩陣式的組織,實現一專多能。
4、企業變革只要是為了員工好,不僅是未來好而且現在也會好,才能得到員工擁護
『伍』 一個寺廟里的石頭和雕像互相對話是什麼故事
一。原文:
傳說一個香火旺盛的山中,平日拜佛祁福的人絡繹不絕,虔誠的人們在石像前面的石板上踩踏跪拜。這個寺的香火還真是旺盛。可是到了夜晚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寺
廟里一片寂靜。這時傳來石板對石像的埋怨聲:「你看我們倆同樣是一個山上的石頭,可是你卻高高在上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而我卻在地下讓千萬人踩踏,太不公
平了!」石像笑了笑說:「兄弟,其實一切都是公平的,當時我們同樣被採集下山的時候,石匠說要把你雕成佛像,你怕疼不肯讓身上留下鑿痕,而我則接受了千錘
百刻,才變成佛像的。」
二。經過加工更加有看點的:
「你我同為石頭,來自同一座山,為什麼你能高高在上,享受萬人朝拜,我卻只能常年被人踩踏?」
一個半夜偷偷爬起來念經的小和尚,聽到供著佛像的寺廟里傳來說話聲,便躡手躡腳地走過去,趴在門縫邊往裡看:哎呀,寺廟里那塊千人踏萬人踩的大石板正不平
地向石佛問難呢!它瓮聲瓮氣地說完一個長長的問題,憤懣地等待著石像的回答。小和尚也饒有興趣地聽他倆的談話。
思索片刻,石佛微笑著,慢騰騰地說:「賢弟,世間事大體是公平的。你我的確材料相同、來自同一座山,但你出山前,師傅只是「嚓嚓」幾下,把你劈得方方正正
送出山;在你走後的三年裡,師傅對我砍呀鑿呀刻呀磨呀,從未間斷,我才成了今天的樣子。既然出門前我們歷練不同,今天的際遇又有什麼不公平的呢?」
「……照你這么說,你就註定無上尊貴,而我就永遠卑微了么……」石板嚅嚅著,語氣里透著失落。
「對!也不對!」一個清脆的童聲在大堂里響起——到底還是個孩子!小和尚心裡怎麼想,嘴上就喊了出來。
「哦?小鬼,你有什麼見解,說出來聽聽。」石佛熱情地把小和尚請進門,「怎麼個『對又不對?」
小和尚小眼睛一轉,開了腔:「我說對是因為,的確,萬事萬物,歷練不同,價值當然不一樣,就像龕里供著那隻玉碗是廟里一年年傳下來的,歷經滄桑慣看幾百年
風風雨雨,貴為鎮廟之寶,我吃飯用的那隻粗瓷碗當然比不上它。」他沖黯然神傷的石板擠了擠眼睛,又說,「我說不對
,也有我的道理。師傅告訴我,世間萬物都有一顆平常心,雖然被用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但卻是沒有高下貴賤之分的。」大石板微微打起了點精神。
「就拿我們和尚來說吧。有人負責打掃,有人負責挑水,有人專職管理經書,有人專門跟著師父四處游學,每個人都為廟里貢獻了力量,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師
父還說了,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你是否把你在做的做好了,並且受在其中。」他頓了頓,一笑露出了兩顆小虎牙,揚了揚手裡的書說,「就像你,石像,就
應端坐在上,接受香客的跪拜,傾聽信徒虔誠的祈告,給他們以美好的希望與生活的勇氣。而你,石板,就該伏卧在地,讓前來拜佛的人們站得正行得穩。我嘛,正
是該認真讀書的時候啊!」說著,他輕輕合上門,蹦跳著離開了。門縫里透出一串瓮聲瓮氣的聲音:「這孩子,不簡單啊……」
許多年過去了,你若是晚上留宿這間寺廟,仍可聽到老石板與老石佛津津樂道它們年輕的方丈小時候的故事。
這第二段文,來自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 武漢外國語學校高三(2)班 別非伊
『陸』 一個和尚和一座寺廟的故事!
安寺驢
『柒』 【一個很有深度的故事】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里的老住持和7個
贊一個。人要勇於承擔責任。
『捌』 王陽明在一個寺廟說服一個住持讓其還俗的故事
在《明朝那些事兒》第三卷,朱厚照篇,第九章悟道,這樣挺具體了吧?求採納
『玖』 記得有一側寺廟的故事,好像是兩個和尚競選方丈,方丈讓他們各自寫下
這個故事顯然是瞎掰的。因為佛教裡面是不談愛的,談慈悲,談喜樂,唯獨不談愛,因為愛是牽引我們墮入六道輪回的根源,所以「無愛不生娑婆,無欲不墮輪回」。
實際上,這個故事是效仿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師父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終慧能得到了師父的衣缽傳授,稱為禪宗第六代法脈傳承(你可以理解為「掌門人」)。
大師兄神秀的詩是這樣理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弟子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而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二者的差異在於,神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意象來表達自己感悟,而慧能則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