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倚勢凌人的故事

倚勢凌人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2 22:02:09

㈠ 求桃園結義和怒鞭督郵的故事梗概。

桃園結義原文: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基本內容:
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怒鞭督郵:

怒鞭督郵,這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
話說劉備討黃巾有功,本想能封侯拜爵,怎奈朝廷宦奸當道,阻塞賢良,最後只封劉備一個縣尉。不久,督郵來了,非常的瞧不起劉備,問起劉備的家世,劉備說道:「備乃是中山靖王之後」。督郵聽後,一臉冷笑道:「大膽劉備,膽敢冒充帝胄,還不速速退出,哼!" 劉備悻悻退出,侍從告訴劉備,"督郵發怒是因為將軍您沒有賄賂給他」,劉備皺起眉頭,嘆口氣說道:「自從備上任以來從沒有拿過百姓的一點東西,沒有錢給他啊!」於是督郵真的發怒了。劉備多次求見,督郵只是不見。有回張飛喝了幾杯悶酒,騎著馬出來,看見幾個來人跪在縣衙口,問清楚了原因,張飛很是生氣,就沖進去把督郵抓了出來綁在縣衙門口一個柱子上,扯下柳條來打,打斷了數根。這就是張飛怒鞭督郵的事情。後來,劉備把縣衙印掛在督郵脖子上,帶著兩位義弟就走了 。 督郵,漢時官名,始置於西漢中期,郡守屬吏,掌監屬官。漢時督郵位輕權重,凡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無所不管。郡分部者,部皆置,如西部督郵、東部督郵等。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對張飛怒鞭督郵一事是這樣描述的:「玄德將兵散回鄉里,止帶親隨二十餘人,與關、張來安喜縣中到任。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到任之後,與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廣坐,關、張侍立,終日不倦。到縣未及四月,朝廷降詔,凡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玄德疑在遣中。適督郵行部至縣,玄德出郭迎接,見督郵施禮。督郵坐於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關、張二公俱怒。及到館驛,督郵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階下。良久,督郵問曰:「劉縣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備乃中山靖王之後;自涿郡剿戮黃巾,大小三十餘戰,頗有微功,因得除今職。」督郵大喝曰:「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目今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污吏!」玄德喏喏連聲而退。歸到縣中,與縣吏商議。吏曰:「督郵作威,無非要賄賂耳。」玄德曰:「我與民秋毫無犯,那得財物與他?」次日,督郵先提縣吏去,勒令指稱縣尉害民。玄德幾番自往求免,俱被門役阻住,不肯放參。卻說張飛飲了數杯悶酒,乘馬從館驛前過,見五六十個老人,皆在門前痛哭。飛問其故,眾老人答曰:「督郵逼勒縣吏,欲害劉公;我等皆來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門人趕打!」張飛大怒,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徑入館驛,把門人那裡阻擋得住,直奔後堂,見督郵正坐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飛大喝:「害民賊!認得我么?」督郵未及開言,早被張飛揪住頭發,扯出館驛,直到縣前馬樁上縛住;攀下柳條,去督郵兩腿上著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玄德正納悶間,聽得縣前喧鬧,問左右,答曰:「張將軍綁一人在縣前痛打。」玄德忙去觀之,見綁縛者乃督郵也。玄德驚問其故。飛曰:「此等害民賊。不打死等甚!」督郵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終是仁慈的人,急喝張飛住手。傍邊轉過關公來,曰:「兄長建許多大功,僅得縣尉,今反被督郵侮辱。吾思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不如殺督郵,棄官歸鄉,別圖遠大之計。」玄德乃取印綬,掛於督郵之頸,責之曰:據汝害民,本當殺卻;今姑饒汝命。吾繳還印綬,從此去矣。」督郵歸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關、張三人往代州投劉恢。恢見玄德乃漢室宗親,留匿在家不題。」

正史記載:

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系印章的絲帶〕系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
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
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里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捆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
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丑、張飛的魯、劉備的正,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鋪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希望那個滿意~

㈡ 生死之交的故事簡寫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國郢都人,在晉國任上大夫。晉侯想與楚國通好,就派俞伯牙訪問楚國。俞伯牙到楚國辦完公事,拜辭楚王,楚王贈給黃金彩緞,高車駟馬。俞伯牙離楚國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繞大圈而回,飽覽楚國江山勝景。就假奏楚王說:「臣身患小恙,不能騎馬乘車,想坐船回去,以便醫葯。」楚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師撥一隻大船送俞伯牙回晉國。
俞伯牙乘著官船,不一日,到了漢陽江口。正當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傾盆,官船不能前進,停靠山腳下。不一會兒,風平浪靜,雲散月現。那雨後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艙中悶得慌,就走到船頭上,一邊觀賞月色,一邊捧起瑤琴,輕輕彈奏。忽然,俞伯牙發現有人在偷偷地贊賞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當場找來了一個樵夫。俞伯牙見是個砍柴的人,就笑著說:「山中砍柴之人,也能聽琴?叫他走吧。」那個樵夫不僅不走,還高聲說:「大人錯了!豈不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無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山腳下也不應該有彈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凡,就問他:「他既是聽琴的,我剛才所彈何曲?」樵夫答:「剛才大人所彈的是孔子嘆顏回。對不對?」伯牙一聽回答,非常高興地說:「先生果然是聽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請上船細談。
那樵夫上得船來,伯牙手下的人見他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手拿尖擔,腰插板斧。就囑咐他說:「喂,你見了我老爺要下跪叩頭。問你什麼,要小心答應。」那樵夫說:「諸位不用粗魯,待我解衣相見。」說完脫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擔,下船艙向伯牙作了個長揖而不下跪叩頭,說:「小人施禮了。」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中哪裡有這樵夫?慢慢舉手說:「賢友免禮罷。」叫書童搬一個凳子放在下席讓他坐。那樵夫見伯牙全無客禮,也不謙讓,儼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問姓名,劈頭就問:「剛才岸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說:「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彈它有甚好處?」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瑤池之樂,故名瑤琴……」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熟知樂理,非常高興,但又懷疑他是死記的這些話,想再試他一試。就對他說:「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內彈琴,他的學生顏回從外面進來,忽聽琴音中有兇殺之意,不免一驚,問明之後,才知剛才有一隻貓,想捕捉一隻老鼠,孔子見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點影響,並在琴音中不知不覺地表現了出來。象顏回這樣,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彈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說:「大人試彈一下,小子盡心猜度。若猜不著,大人休得見罪。」伯牙望望高山彈琴,在琴音中表現山的高聳之狀。樵夫聽了,稱贊說:「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對著江水彈琴,在琴音中表現水的奔流之勢。樵夫聽了,又稱贊說:「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聽見樵夫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驚,趕忙放下瑤琴與樵夫施賓主之禮。連聲說:「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字子期。」說完,又轉問:「大人高姓?在何處為官?」伯牙拱手說:「下官俞瑞,在晉國做官,是訪問楚國而來。」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書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飲酒。伯牙又問:「聽先生口音,是楚國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說:「小人寒舍就在離此不遠的鍾家村。」又說:「實不相瞞,小子上有雙親在堂。為贍養父母,在此砍柴度日。雖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離開父母。」伯牙見他這樣有孝心,愈加敬重。又問:「青春多少?」子期說:「虛度二十有七。」伯牙說:「下官年長一歲。子期若不嫌棄,願與先生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稱。」子期笑著說:「大人是上國名公,我鍾徽是窮鄉賤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拜罷,二人繼續飲酒,彼此談心。
鍾子期同俞伯牙談得興趣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備開船。子期起身告辭。伯牙緊握子期的手說:「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想請賢弟與愚兄同行數日,未知可否?」子期說:「只因雙親在堂,不敢遠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會兒,說:「也罷,明年中秋節還是我來看賢弟。」子期說:「既如此,小弟來年中秋節准在江邊恭候賢兄,不敢有誤。」伯牙叫書童拿來一些銀子贈給子期,二人灑淚而別。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節晚上,俞伯牙乘船來到漢陽江口,將船靠在去年中秋節與子期相會的地方。伯牙走上船頭,見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晝,卻不見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見子期的蹤影。伯牙梳洗後,帶著隨從,上岸到鍾家村去探望。走了不遠,來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條路往鍾家村去。正好迎面來了一個老翁。伯牙向前施禮之後,問:「請問往鍾家村去,應走哪條路?」原來,這兩條路都是到鍾家村去的,一條往村南,一條往村北。老翁便問:「先生要拜訪何人?」伯牙說:「拜訪鍾子期。」老翁聽後,放聲大哭說:「子期就是我兒。支年中秋節,晉國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銀子,我兒買書攻讀。他白晝砍柴,夜晚讀書,耗費心力,染成疾病,數月之後就亡故了。」伯牙一聽,雙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鍾公問書童:「此位先生是誰?」書童說:「就是俞伯牙老爺。」鍾公說:「原來就是我兒子的好友。」忙扶起伯牙。伯牙含淚問鍾公:「令郎葬在在何處?」鍾公說:「按兒的遺言,葬於馬鞍山江邊,以候晉大夫俞伯牙。」於是,伯牙請鍾公領他到墳前一拜。
俞伯牙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拜了幾拜。捧起瑤琴彈了一曲之後,便把瑤琴在石頭上摔了個粉碎。鍾公感到奇怪,便問:「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說:「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鍾公說:「原來如此,可憐,可憐!」伯牙對鍾公說:「下官傷感在心,不隨老伯到府上去了。待我上表晉侯辭官歸家,再來接老伯與老伯母同到我家,養老送終。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請伯你不以下官為外人。」說完,給鍾公送了一些銀子,辭別而去。
後來,人們把善於欣賞音樂的人叫做「知音」,並且用「知音之交」來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雞黍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後來範式要回到鄉里,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將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小孩。」於是兩人約定日期。後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張劭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准備酒菜等待範式。張劭的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期,但是遠隔千里,你怎麼就確信無疑呢?」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母親說:「如果是這樣,我為你釀酒。」到了約定的日期範式果然到了。拜見張劭的母親,范、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後才告別而去。
後來張劭得了病,非常嚴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張劭臨終時,嘆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稱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算的上?」張劭說:「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範式忽然夢見了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你沒有忘記我,怎麼能不來?」範式恍然睡醒,悲嘆落淚,於是穿著喪友的喪服,去趕張劭埋葬的那天,騎著馬趕去。還沒有到達那邊已經發喪了。到了墳穴,將要落下棺材,但是靈柩不肯進去。張劭的母親撫摸著棺材說:「張劭啊,難道你還有願望?」於是停下埋葬。沒一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張劭的母親看到說:「這一定是范巨卿。」範式到了之後,弔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範式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於是才前進了。範式於是住在墳墓旁邊,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的。

㈢ 關公的精彩故事簡介

千里走單騎:
關哥哥和劉備同志走散了,暫時跟著曹操混。後來得到了老劉的消回息,於是答不遠千里,騎上小赤兔,帶著兩個嫂子找老劉去了。

過五關斬六將:
找老劉的路上,有五個關隘,各有一將把守。老關過了五個關,殺了五個將。為什麼說斬六將呢?因為第五個關的守將是秦琪,他被老關幹掉後,其舅舅蔡陽怒了,追老關要報仇。於是老關把他一起砍了。所以就是斬六將。

水淹七軍:
曹操派於禁和龐德去打老關,老關也不是吃素的,利用天降大雨,開閘放水把他倆淹了。是一場很有水平的軍事戰爭。

走麥城:
老關守荊州,老曹和小孫派了曹仁和呂蒙來打。老關一看不行了,敵人太猛,求援吧……可惜老關這人平時太傲慢,跟同僚關系不大好,離他最近的孟達和劉封都不來救他。老關很無奈,往麥城方向逃,但終於在那裡被擒殺。

刮骨療毒:
老關胳膊中箭,還是有毒的,很郁悶很痛苦。於是請華陀老爺爺來看病。華老說毒挺嚴重的,必須把胳膊上的骨頭刮一刮才行。很疼的哦~~~~老關說,咱是粗人,還怕疼?於是就讓華老來刮。一邊刮一邊下棋,不僅沒喊疼,連眉頭都不皺,那叫一個帥!

㈣ 仗勢欺人的古訓

倚勢凌人,勢敗人凌我;窮巷追狗,巷窮狗咬人

—— 得理也要讓人

「倚勢凌人,勢敗人凌我;窮巷追狗,巷窮狗咬人」,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仗勢欺人的話,自己一旦失勢,別人反過來就會欺負你;這就好比在沒有退路的巷子里追狗,狗如果沒有了退路,就會掉轉頭來咬人。這句賢文教導我們,做人要有高姿態,別人如果傷害了你而理虧的時候,你得理也要讓三分,而不能窮追猛打;否則別人沒有了退路,勢必極力反撲,你自己也就沒有了餘地,結果可能會兩敗俱傷。讓與不讓,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得理讓人會天寬地闊,得理不讓人會使路越走越窄。

在軍事上有一條策略叫「圍而不殲」,就是根據實際需要,如果無需或無力全殲敵人,在布置包圍圈的時候,有意留下一個口子,讓敵人從那裡逃走,這樣就可以避免魚死網破,這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關於得理要讓人的警句,在《增廣賢文》中還有一些:

路徑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

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賢士,他們在做人處事上的豁達大度給我們留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寬厚大德,齊寬讓牛

東漢時有個叫齊寬的人,有一次他坐著牛車在路上走,忽然遇到一個丟牛的人,說齊寬車上套的牛是他的。齊寬一句話也沒說,解下牛就讓他牽走,自己下車步行回家。

過了不久,丟牛的人又找到了自己的牛,於是就把齊寬的牛送回來。一見到齊寬,那人就跪下磕頭道歉:「我實在對不起您,現在由您隨便處罰好了。」

齊寬卻當什麼也沒發生,和顏悅色地對那人說:「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相似的,偶然認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現在你又辛辛苦苦地把我的牛送了回來,還有什麼可道歉的呢?」

州官聽說這件事後,對齊寬的寬宏大量、不與人計較的品德大加贊賞,齊寬的美名也由此傳開來。

王旦主政,與人為善

當別人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我們有理的時候,是以牙還牙呢,還是高抬貴手、放人一馬呢?北宋名臣王旦在這方面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王旦擔任司空中書時,一次送到樞密院的文件因格式不符合規定,被寇準告到了皇帝那兒,王旦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斥責。

不到一個月,樞密院有事情,需要送文件到中書省,誰知樞密院的文件也出現了不符合規定的錯誤。值班官吏高興地把它送給了王旦,以為可以乘機報復一下樞密院的寇準,出以前那口惡氣。但是王旦並沒有將此事上報朝廷,而是指出了錯誤,將文件退還給樞密院,並通知他們修改後重新上報。寇準知道這件事情後,心裡感到十分慚愧。

當寇準見到王旦時,佩服地說:「仁兄的度量真大啊!今後我要好好向仁兄學習。」王旦卻說:「我這樣處理這件事情,這是我做人的本分。我們之間如果冤冤相報,何日是頭?我們同朝為官,理應互相寬容,互相幫助,同為朝廷效力,個人之間的恩怨應該拋置腦後。」

王旦這種以德報怨的做法,深深地感染了恩怨分明的寇準。從此以後,寇準一直將王旦當作知己。

手下留情,喬致庸解怨

著名晉商喬致庸也給後人留下了得理讓人的故事。正是通過這種手下留情的做法,使喬致庸贏得了一位朋友。

當年,喬致庸的兄長喬致廣因與邱天俊在包頭爭做高粱霸盤,誤入邱家設置的圈套,大量吃進高粱,結果銀根吃緊,陷入困境,面臨倒閉,喬致廣因此悲憤成疾,過早去世。對喬家來說,邱家是不共戴天的仇敵。

喬致庸執掌喬家生意後,在師爺孫茂才的協助下,略施小計,使邱家大上其當,形勢急轉直下,面臨破產。在這樣的情況下,是發泄私憤,報仇為快,還是得理讓人,共建商界秩序,考驗著喬致庸。在孫茂才的勸導下,喬致庸沒有對邱家落井下石,窮追猛打,而是拋棄家仇大恨,主動與邱家和解,幫助邱家解困。

㈤ 三國演義中桃源三結義的故事內容

打錯字了
是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 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㈥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關公赴會的故事 徐庶進曹營的故事 梁山泊的故事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赴宴」,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這是藝術家們的創作,並非歷史真相。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過程

關羽為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以下為其簡要內容。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索還荊州。關公開始時以飲酒莫談國事為由將話題叉開,哪料魯肅步步緊逼;關公乃以劉備繼承漢室土地為由,且使刀鈴錚錚直響。周倉插話:「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抵賴之言,毫不掩飾。關羽於是變色而起,從周倉手中奪過大刀,假裝怒叱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實在魯肅!接著,關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親熱之中又帶有幾分殺氣:「今天飲酒,我已經醉了,莫要再提荊州之事,擔心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改日我再請到荊州赴會,再作商議。」魯肅被他一提,掙脫不得,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興嘆。到了船邊,關公才放了魯肅,拱手道謝而別。魯肅如疾如醉,半晌才緩過氣來。當然這是民間說法,也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事實雖虛構但突出了關羽的勇與謀。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卻是比關羽更合成語意義的人物,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在曹營卻「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範。

通讀本《三國演義》上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為軍師,接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了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並設計將徐庶老母賺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家書逼徐庶就範,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母被捉,史籍與演義皆同,所不同的是細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

徐庶

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這段記載與「演義」有兩點不同。第一點,這時的諸葛亮已經在劉備陣營,說明「三顧茅廬」在徐庶辭劉之前。第二點,徐庶的母親並非曹操用計捉取的,而是在追擊劉備時俘獲的,說明此時的徐庶已經將老母接至劉備軍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當時劉備的力量薄弱,實力不足以保護部下及家小,甚至連自己的家眷都差點被捉。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單家子。說明單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單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門的意思,《三國演義》正是採用了《魏略》的記載將其化名單福,顯然是以訛傳訛。徐庶的原名應該叫徐福,因行俠仗義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無曹操偽造徐母家書的記載。

徐母被捉後,徐庶急忙辭別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看來,徐庶侍母至孝,為了盡孝連王霸之業都可以拋棄,說明徐庶是個視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滿腹經綸。

徐庶是位足智多謀又文武雙全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他隻身闖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謂了得。後棄武從文,雖然出場很少,也是屢有建樹,曹操的頂級謀士程昱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當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聰明才智可以為己所用,才想方設法將其賺至自己門下,曹操愛才心切,但是卻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義之士。

徐庶投奔曹營後確實謹記諾言恪守誠信,即使在曹操將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時候,也不願透露機密,只是採用了龐統的計謀避之而去。據《三國志》記載,當時與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還有一位石韜,諸葛亮北伐時,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徐庶字)、廣元(石韜字)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徐庶至曹營後的確沒有進獻任何針對劉備的計謀,諸葛亮之嘆恰好為徐庶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作了有力注腳。

《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目睹朝廷的黑暗、統治者的昏庸、政治的腐敗和社會的不平,撰寫《水滸傳》以抒發胸中的憤慨。

全書圍繞著「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朝廷招安而失敗的全過程。《水滸傳故事》從中選取了那些比較適宜青少年閱讀的、思想內容積極健康的、人物故事生動有趣的章節和篇目加以改編。

《水滸傳故事》由秋瑞改寫。

九紋龍史進

拳打鎮關西

大鬧五台山

怒打小霸王

倒拔垂楊柳

大鬧野豬林

風雪山神廟

雪夜上樑山

楊志賣寶刀

智取生辰綱

水戰石碣村

梁山泊火並

宋江殺婆惜

景陽岡打虎

怒殺西門慶

醉打蔣門神

血濺鴛鴦樓

大鬧清風寨

霹靂火秦明

李逵斗張順

潯陽樓題詩

好漢劫法場

黑旋風下山

智殺裴如海

一打祝家莊

二打祝家莊

三打祝家莊

枷打白秀英

智破高唐州

呼延灼布陣

大破連環馬

三山打青州

巧取華州府

飲恨曾頭市

河北玉麒麟

石秀劫法場

攻克大名府

踏平曾頭市

宋江打東平

智擒沒羽箭

英雄排座次

㈦ 生死之交的故事20個字概括

生死之交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㈧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的故事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
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
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
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
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
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
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
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
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雄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
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
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
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
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
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是個不第
秀才,因入山采葯,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喚角至一洞中,以天書三
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
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
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號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
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游
四方,皆能書符念咒。次後徒眾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
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令人各以白土,書「甲子」二字於家中大門上。青、幽、徐、冀、荊、揚、兗、
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角遣其黨馬元義,暗齎金帛,結交中
涓封諝,以為內應。角與二弟商議曰:「至難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
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遂一面私造黃旗,約期舉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馳書
報封諝。唐周乃徑赴省中告變。帝召大將軍何進調兵擒馬元義,斬之;次收封諝
等一幹人下獄。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
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
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
軍望風而靡。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討賊立功。一面遣中郎將盧植、
皇甫嵩、朱俊,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
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賊兵眾,我兵寡,明公
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
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
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
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
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
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
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
「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
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
友。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
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
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
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
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
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
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
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
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
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
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
共議大事。
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
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
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
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
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
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
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
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
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
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玄
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
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鄒
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
為侄。
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
統兵五百,前去破敵。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賊眾皆
披發,以黃巾抹額。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雲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
「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
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
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
揮為兩段。後人有詩贊二人曰:
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眾
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劉
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
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願往救之。」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
玄德、關、張,投青州來。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里
下寨。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
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
鼓噪而進。賊眾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
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麾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直趕至青州城
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後人有
詩贊玄德曰:
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龔
景犒軍畢,鄒靖欲回。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於廣宗,備昔曾
師事盧植,欲往助之。」於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
來。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
時張角賊眾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於廣宗,未見勝負。植謂玄德曰:「我
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潁川,與皇甫嵩、朱俊對壘。汝可引本部人馬,
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潁川打探消息,約期剿捕。」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潁
川來。時皇甫嵩、朱俊領軍拒賊,賊戰不利,退入長社,依草結營。嵩與俊計曰:
「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遂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風
忽起。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俊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眾驚慌,馬
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
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
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
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
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游盪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
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
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
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盪。時人
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
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初到任,
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
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後為頓丘
令,因黃巾起,拜為騎都尉,引馬步軍五千,前來潁川助戰。正值張梁、張寶敗
走,曹操攔住,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奪得旗幡、金鼓、馬匹極多。張梁、張
寶死戰得脫。操見過皇甫嵩、朱俊,隨即引兵追襲張梁、張寶去了。
卻說玄德引關、張來潁川,聽得喊殺之聲,又望見火光燭天,急引兵來時,
賊已敗散。玄德見皇甫嵩、朱俊,具道盧植之意。嵩曰:「張梁、張寶勢窮力乏,
必投廣宗去依張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領命,遂引兵復回。得到半路,
只見一簇軍馬,護送一輛檻車,車中之囚,乃盧植也。玄德大驚,滾鞍下馬,問
其緣故。植曰:「我圍張角,將次可破;因角用妖術,未能即勝。朝廷差黃門左
豐前來體探,問我索取賄賂。我答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
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來代
將我兵,取我回京問罪。」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玄德急
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軍士簇擁盧植去了。
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
德從其言,遂引軍北行。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
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
來,忽遇三人沖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里。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問三人現
居何職。玄德曰:「白身。」卓甚輕之,不為禮。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
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
殺董卓。正是: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
負心人!

㈨ 桃園三結義小故事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 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㈩ 桃園三結義大概講了什麼故事

東漢(25-220年)末年,天下大亂。朝廷發布文告,下令招兵買馬。榜文到涿縣,引出了三位英雄。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一天,他邊看榜文邊長嘆,忽聽背後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在這里嘆什麼氣?"並自報姓名說:"我叫張飛,靠賣酒殺豬為生。"

劉備說出自己姓名後說:"我想為國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夠,故而長嘆!"張飛說:"這沒什麼可難的,我可以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創建大業。"

劉備聽後非常高興。二人來到一個小店,邊喝酒邊談,正說得投機,門外突然來了一個紅臉大漢,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劉備、張飛請他一同飲酒。

交談中得知,此人名關羽,因仗義除霸有家不能歸,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們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談得十分投機。

隔日,三人來到一個桃園,點燃香燭,拜告天地,結為兄弟。按年齡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並發誓"同心協力,報效國家。"此後,三人果然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10)倚勢凌人的故事擴展閱讀

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

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節選

關羽、張飛第一次來到劉備家裡,只見一間破茅屋,四壁空空,人在房中,可以早看日頭晚看星,炕上鋪草席,蓋爛絮,鍋碗瓢勺都缺口斷把,沒有一樣是完整的。

可是卻有很多布袋,全裝得滿滿的,自然有點懷疑,便問那是些什麼東西。劉備想糊弄過去,答道:「黃金。」

關羽心裡明白,不願多話,趕緊端起酒杯,邊喝酒邊把話岔到了別處。不料張飛偏不知趣,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大哥,你別打腫臉充胖子。

明擺著:你窮得上頓難接下頓,哪能會有這么多黃金呢?」過去摸了摸,口袋裡邊梆梆硬,不禁半信半疑:「莫非真是黃金!」劉備難以改口了,只好一邊哼哼哈哈應付,一邊拉他說:「上席喝酒,上席喝酒!」

越拉張飛越不肯走,非弄個水落石出不行。他忽然雙手抱住布袋,猛一用力,翻了個口朝上,嘿,里邊果然裝的全是黃燦燦的金子,都是五十兩一個的大元寶!張飛趕忙又打開另外幾個布袋,全都是一樣!

劉備夫婦倆也都驚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條心,黃土也變金啊!?」關羽恍然大悟大悟說:「我看這是蒼天示意!只要我們永遠風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來哩。這們還應該對天盟誓一次。」

劉備住在樓桑村,村西有個大桃園。這時候正逢桃花盛開,花紅似火,生機勃勃,他們看中了這個地方,便在那裡第三次結拜,海誓山盟,這才是桃園三結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