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氣的名人故事
⑴ 現代講義氣的名人有哪些
金秀賢
⑵ 關於古人或現代比較有名氣的人物 的 有義氣的.對朋友有義氣的事例! 謝謝!
受挫折而奮起的事例:
司馬遷受官刑.獄中寫出<<史記>>,魯迅先生評價該書內為史家之絕唱容,無韻之<<離騷>>.
韓信受垮下之辱,當兵又屢屢不受重用,當終成開國大將.
受挫折而頹廢的事例:
南後主李煜.亡國後不思東山再起.最後客死他鄉.
⑶ 關於重情義的名人小故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野豬林魯智深救林沖
武松大鬧快活林
梁山伯與祝英台
孟姜女哭長城
關羽千里走單騎
太多了,個個都是重情義的故事。
⑷ 有關意氣的中外名人故事和名言
重義氣的名人名言,由成功勵志網收集,希望有關於重義氣的名人名言的文章,這篇與重義氣的名人名言有關的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1.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 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3.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5.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9.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1.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4.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9.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2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21.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22. 講義氣的人,他們彼此建立友誼,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壞已有的友誼,卻是一件難事。
23. 正如黃金的器皿一樣,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壞了,要修補它,使它恢復原狀,卻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發
有什麼要求可以追問我或者私信我
有什麼問題可以把滑鼠移動到我的頭像可以看見:求助知友,
點擊即可。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滿意的話請點擊一下的採納。
本人來自-【fAns電子書】-志勇俠義O(∩_∩)O謝謝。
⑸ 古代講義氣的故事(100字)
義氣墩的傳說
傳說溧水在春秋戰國時屬於吳楚交界地,因為兩國的爭奪,它一會是楚國的瀨瀦邑,一會是吳國的平陵邑。燕國的左伯桃、羊角哀關系一直不錯,聽說楚國招納賢人,兩人就結伴去楚國。
當衣衫單薄的他們走到東劉村時,遇到大風雪,干糧即將吃完,周圍又地廣人稀。左伯桃擔心繼續走下去,兩人不是被凍死,就是會餓死,於是尋思把自己的東西給羊角哀一人用,這樣羊角哀或許還能活下來。羊角哀也同意左伯桃的話,但兩人誰也不肯眼睜睜看著另一個人死掉,各不相讓只好作罷就地休息。第二天醒來,羊角哀發現身上蓋著左伯桃的衣服,旁邊還放著左伯桃的干糧,但卻不見左伯桃的蹤影,後來發現,左伯桃已經凍死在附近的一個樹洞里。羊角哀把樹洞封好作了標志後,一邊抹淚一邊出發。
到了楚國後,羊角哀很受楚王的器重,被封為大將軍,但他心裡一直牽掛著好友左伯桃,就把他們的故事告訴了楚王,請求去拜祭左伯桃,楚王深為感動,當即准假。羊角哀把左伯桃安葬好後,就落宿在附近,夜裡聽到廝殺聲,左伯桃托夢告訴他,附近的荊將軍(有人稱是刺秦王的荊柯)經常欺侮他。天明,羊角哀想去拆荊將軍廟,但遭到當地土人的反對。第二夜,他又聽到廝殺聲,不忍好友受欺,就自刎前去幫戰。當地人很受感動,就把兩人的屍首合葬在一處,取名義氣墩,世代相傳
⑹ 捨身取義的名人故事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邱少雲寧願火燒也不願暴露目標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葯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吉平、譚嗣同三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捨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義」字已不再代表「忠義」,而有了新的含義。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解放前,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於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如今,我們生活在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時代里,我們不會像古人那樣去「盡忠」,也不會像烈士在腥風血雨中獻身。那麼,捨生取義於我們又是何意呢?
有人會說,如今這「義」字,既非「忠義」,又非「正義」,而是「義氣」。說起義氣,自然會聯想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死後,張飛難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撻士卒,命其連夜趕制孝服,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劉備發誓要踏平江東,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率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命喪白帝城。劉備和張飛為義氣而喪失理智,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災難。
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捨生取義」並非離我們而去。「捨生」已不限於舍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取義」也已不限於正義,而是包括正義在內的一切公益。這種意義上的捨生取義,雖不像先前的義士、烈士那般氣壯山河,但卻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時代呼喚這種精神。只有這種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的紮根,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民族才能崛起。
⑺ 三國演義中關於義氣的故事
三國演義就是抄講的義氣的故事襲,所謂「演義」,重點就是講義氣,所以關公死後地位是越來越高的(關公不是單純講義氣,他是有智慧的,他熟讀春秋,懂處事,他的義氣是貫徹到底的,但是也不會單純講義氣而誤了大事)。三國演義同時也是教年輕人為人處事,及如何跟領導客戶打交道的一門大學問。否則他為何成了名著?電視劇《三國演義》真的將書本很多細節都拍了出來了,包括劇情及演員的表情安排,絕對是一部巨作。建議我們看書先看三國演義再看水滸傳最後看西遊記;三國演義講義氣,水滸傳裡面有很多爾虞我詐的故事(我們看這本書是為了防止被詐騙,好人也需要有智慧才能做更多有貢獻的事,防止被小人坑),西遊記講如何戰勝心魔(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個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嗎?三星不就是那三點嗎?),所以孫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⑻ 歷史上的講義氣的小故事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俞伯牙和鍾子期
在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他們准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侯,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連成劃船離開了。 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 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 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贊到「多麼浩盪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 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 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
⑼ 歷史上哪位名人最講義氣
1,三國的關羽掛印封金(為劉備)
2;唐朝的王伯當誓死護主(為李密)
單雄信單槍刺唐營(為他哥)
3;宋朝的武松殺嫂(為他哥)
以上都是些不戀富貴,重兄講義的歷史名人。
⑽ 誰有關於義氣的故事
關於義氣的故事:
魏國的鮑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書生突然發作心臟疼痛,鮑子都下馬為書生按摩心臟。不一會兒,書生就死了。鮑子都看到書生的口袋裡有一冊兵書和十個金餅,他便賣了一個金餅,用所賣的錢將書生安葬了,並將剩下的九個金幣枕到書生的頭下,兵書放到書生的肚子旁邊。幾年以後,鮑子都在路上發現有一個騎著黑白相雜的馬的人追趕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後,說他是強盜。那人還問鮑子都他兒子的屍體哪去了。鮑子都將當時的情況說了,帶領那個人來到書生的墓前,挖開墳墓將書生的屍體取出來,看到九個金餅仍在書生的頭下枕著,兵書還在書生的身旁放著。書生的全家都非常感謝鮑子都的大仁大義,從此鮑子都名聲也響了起來。
基本介紹:
義氣,讀音yìqì ,本指節烈、正義的氣概。引申為剛正之氣。也指為情誼而甘願替別人承擔風險或作自我犧牲的氣度。
1.節烈、正義的氣概。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 孔父 、 荀息 之死節, 公子目夷不與 楚國,此皆執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惓惓之心,《春秋》嘉義氣焉,故皆見之,復正之謂也。」《宋書·沉慶之傳》:「泣血千里,志復深逆。鞠旅伐罪,義氣雲踴。」 唐 柳宗元《唐故特進南公睢陽廟碑》:「惟公與 南陽張公巡 、 高陽 許公 遠 ,義氣懸合,訏謀大同,誓鳩武旅,以遏橫潰。」
2.謂剛正之氣。 宋 歐陽修 《秋聲賦》:「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3.為情誼而甘願替別人承擔風險或作自我犧牲的氣度。《水滸傳》第五一回:「他犯了該死的罪,我因義氣,放了他。」 明 陶宗儀《輟耕錄·結交重義氣》:「於此可見前輩結交重義氣,不以貴賤貧富易其心,誠可敬也。」《老殘游記》第七回:「雖如此說,然當時的交情義氣,斷不會敗壞的;所以我寫封信去,一定肯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