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義的經典故事
① 和「義」有關歷史人物,故事
1、荊軻刺秦王
2、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3、十三棍僧救唐王
4、宋公明義釋晁天王
5、賈家樓四十六友結義
② 關於忠,孝,義的古代故事,越多越好。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專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屬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
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③ 關於「義」的故事
義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後來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他是一個很有錢地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擔贖人地負累。
但孔子卻大罵子貢不止,說子貢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只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惻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
去贖這個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嘗和獎勵。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贊揚,長此以往,願意做
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
孔子還說,子貢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贊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
『義』的要求。往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贊,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聖人
說,子貢此舉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為可惡的惡行。」
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而且如果他們求國家給一點點補償的話反而被人唾罵。很多魯國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義」就是「義」。如果義舉尚不但得不到人們的稱贊,反而遭來人們的批評和嘲笑,只會讓更多的人得不到幫助,難道這不算見「利」忘「義」嗎?
④ 義的著名故事
關 羽 雲 長:來 千里走單騎源
三國志中(也就是真正的歷史)是沒有這回事的,但是《三國演義》書中是寫了這么一回事,強調人物形象嘛。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丑,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找到劉備。
⑤ 古人關於「義」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後來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他是一個很有錢地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擔贖人地負累。
但孔子卻大罵子貢不止,說子貢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只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惻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 去贖這個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嘗和獎勵。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贊揚,長此以往,願意做 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
孔子還說,子貢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贊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 『義』的要求。往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贊,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聖人 說,子貢此舉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為可惡的惡行。」
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而且如果他們求國家給一點點補償的話反而被人唾罵。很多魯國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義」就是「義」。如果義舉尚不但得不到人們的稱贊,反而遭來人們的批評和嘲笑,只會讓更多的人得不到幫助,難道這不算見「利」忘「義」嗎?
⑥ 關於義的故事
劉備軍被抄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襲。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非常欣賞關羽才華英武(虎牢關戰役,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關羽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關羽,遂派張遼,張文遠游說關羽,關羽出於對兄長劉備的結拜誓言,以及保護兄嫂不被侵犯和與張遼的情誼,同意暫時歸降曹操,但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要確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劉備消息要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
曹操愛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關羽真心歸降。在關羽「歸降」曹操的日子裡,關羽受到了極高的待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賜予「赤兔馬」。關羽也非毫無報答,斬顏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隘,立斬曹操六員大將。,關羽不為威武所屈,不被富貴所惑,執意要與劉備會合,此等高尚情義,可謂義薄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