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義的小故事
Ⅰ 關於「義」的小故事,請說下故事的出處。
我給你說幾個 全部出自《後漢書》
趙憙的哥哥被人殺死,身後沒有留下孩子,年僅15的他立志報仇。准備一段時間後,他便帶人去了仇人的家,趕巧仇人正在生重病,完全沒有抵抗能力,趙憙見到此情此景,只說到:「等你病好了,可要有多遠逃多遠!」後來病癒的仇人上門謝罪,趙憙拒絕見他,並最終把他殺掉。
王良是個不錯的官,因病辭職,一年以後朝廷再次叫他出去做官,赴任的途中他去拜訪一位朋友,可是這個朋友卻不肯見他,只留下一句話:沒見你為國家立下什麼功績卻謀取到了高官的位置,來來回回跑著做官你也不嫌厭煩?!王良十分慚愧,便拒絕了朝廷的任命。以後朝廷又幾次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以身體不好謝絕了。
郅惲在戰爭中立下軍功,朝廷要給他陞官,但郅惲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文人卻靠軍功當官,是一種恥辱,於是他謝絕了。在家鄉,郅惲的好友董子張的父親被同鄉的一個人害死,而董子張也得了重病,奄奄一息,郅惲前去看望,董子張說不出話來,只是痛苦的看著他。郅惲說:「我知道你不在乎短壽,痛苦的是父仇未報,過去我擔心牽連你才不能下手,如今你要不在了,我就沒有牽掛了。」說罷,便帶人去找子張的仇人並且殺掉,然後拿著仇人的腦袋來見子張,子張這才安心死去。殺人後郅惲到官府自首,縣令知情後不想追究,他卻不肯逃避責任,最後縣令以死相要挾,他才離開縣衙。
大俠郭解的後人郭伋做了地方官,一次出差,地方的一群小孩子送他到城外,並問他什麼時候回來,郭伋讓隨從估計了一下,把回來的日期告訴了孩子們。結果,郭伋辦完事提前一天回來,為了不失信,他便在城外露宿了一晚。
樊儵[shū],字長魚,皇帝的弟弟犯了法,他和其他幾個大臣負責定罪的事,結果定了死罪,皇帝大怒說:「這是我弟弟,你們敢定死罪,要是我的兒子,你們敢嗎!」樊儵回答:「正因為是您弟弟,而且是太後臨終前囑托陛下照顧的弟弟,我們才通報一聲,要是您兒子,我們直接就把死刑執行了。」皇帝對此也無可奈何了。
趙咨很清貧,一天晚上家裡卻來了盜賊,趙咨怕盜賊驚擾母親,於是趕緊出去對盜賊說:「家裡有80老母,希望稍稍留下點糧食,我們夫妻和孩子的東西隨便拿。」盜賊感覺很慚愧便跑出去了,趙咨卻拿了些家裡的東西追出去送給盜賊,但是沒有追上。後來趙咨去東海郡做官,路過滎陽,滎陽的長官曹暠聽說他經過這里便想要接待他,結果趙咨卻沒有在他境內停留,曹暠沒有追上,便對下屬說:「趙君今天從我這里過,我沒有接待成,天下人一定會恥笑我的。」於是他趕緊辦了辭官手續,快馬加鞭去追趙咨,一直追到了東海郡才和趙咨見了面,然後便回家鄉去了。
朱暉在天下大亂時還是個孩子,跟著家人一起逃荒,路上遇到了土匪打劫,大夥都嚇得要命,只有朱暉拿起刀擋在前面說到:「財務隨便拿,婦女的衣服不許動!否則今天就是我玩命的日子!」土匪們笑著說:「小朋友,把刀收起來吧」,於是放他們離開了。
魏桓屢次被朝廷要求出去做官,都拒絕了,親朋好友都勸他不應該有官不做,他說:「皇上的馬廄養了上萬匹馬,後宮有數千女人,皇親國戚大多都干違法的事,我管得了這些事嗎?」親朋都說管不了。於是魏桓感嘆道:「所以啊我要當了這官,一定是活著去死著回來,對大家有什麼好處!」因此終身不出去做官。
申屠蟠讀書的時候成績優秀,誰也瞧不上,只和南郡的一個學生有所來往,後來南郡學生去做官,分別的時候,對他說:「朝廷一定會找你去做官的,到時候咱們就能在首都見面了。」申屠蟠大怒,說道:「我開始還覺得你不錯,原來也是愛慕名利之徒。」因此絕了交。後來屢次拒絕做官的他,負責將一個同學的屍體送回家鄉,他推著車子上路了,路上遇到一個大官,官員很受感動,便寫了一份公文給他,讓他在路上順利些,申屠蟠將公文扔在了地上,又推著車上路了。
蜀郡的官員王皓和下屬王嘉在天下大亂後一起辭官回了家鄉,後來一個軍閥要挾王皓、王嘉出來做官,否則不能保全老婆孩子,王皓拔劍自殺了。王嘉聽說後感嘆道:「我落後了啊!」王嘉也當著使者的面拔劍自殺了。
Ⅱ 有關漢字的小故事(要有意義的)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第二個漢字故事: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第三個漢字小故事: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四個漢字小故事: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第五個漢字故事: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六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關於有趣的漢字小故事]相關文章:
Ⅲ 中國古代重義的小故事
鉏麑觸槐:春秋時,晉靈公痛恨大臣趙盾進諫,派力士鉏麑去刺殺他。鉏麑清早去行版刺,發現趙盾權已經穿好朝服,等待上朝,因為時間還早,正坐著打盹。鉏麑認為趙盾對君主很忠敬,不忍行刺;但又不能違背君命,就頭觸槐樹而死。
Ⅳ 關於禮義仁智信中的 義 的小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後來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他是一個很有錢地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分擔贖人地負累。
但孔子卻大罵子貢不止,說子貢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只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側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這個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嘗和獎勵。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贊揚,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
孔子還說,子貢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贊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義』的要求。往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贊,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聖人說,子貢此舉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為可惡的惡行。
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而且如果他們求國家給一點點補償的話反而被人唾罵。很多魯國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希望幫到你!~
Ⅳ 忠孝仁義禮智信恥小故事(古今皆可)
1、忠
弦高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商人,往來於各個國家進行商品貿易。在魯售公33年時候,弦高去周王室的屬地進行經商,結果在途中遇見了秦軍。當他知道秦軍要襲擊自己的國家時,一邊往鄭國通風報信,另一邊自己則是偽裝成鄭國國君派來的特使,用十二頭牛作為禮物來犒勞秦軍。結果秦軍以為鄭國知道自己興兵偷襲,於是只好做罷。因此弦高這種將國家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的行為被視為「忠」的象徵。
2、孝
緹縈是西漢時期人,她的父親淳於意為人治病,卻得罪了官府,於是被判「肉刑」押往西安。淳於意當時有五個女兒,悔恨道:「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生孩子還是要生男孩兒,不然到了危急關頭就沒有人可以幫忙了)。
小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是悲傷,於是她陪同父親一塊前往西安。緹縈為了營救自己的父親,到處奔波,終於把信遞到了漢文帝的手中,使得父親脫離危險,從此漢文帝也廢除了「肉刑」。因此緹縈救父的故事被後人當作「孝」的典範,廣為流傳。
3、仁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十分喜愛養俠士,手下門客有上千人,其中有一位叫做馮諼的門客,一次彈奏自己的劍,唱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長劍歸來吧,吃飯沒有魚、出行沒有車、何處才是我的家?)。
其後又彈奏道:「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長劍歸來吧,何處才是我的家?),左右都討厭他,以為他貪而不知足。因此馮諼食有魚,出有車,母親也得到照顧。一心為孟嘗君服務,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義
季扎在父親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自己的大哥,並且出使各國。當他出使到徐國的時候,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而當季扎覺察到徐公十分喜愛自己的寶劍時,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然而在季扎出使歸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因此季扎就成為「義」的化身。
5、禮
一次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來了一盤梨,分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讓孔融分梨,孔融挑了最小的一個給自己,其餘的都按照長幼的順序分給兄弟。當父親問的時候,孔融說:「年紀小就應該吃最小的。」父親又問:「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小,所以才要讓著弟弟的。」這個小故事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6、智
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兄長,他們的父親諸葛瑾面貌狹長異於常人。一天孫權大宴群臣,讓下人牽來一頭毛驢,驢的臉上貼了「諸葛瑾」三個字,趁機來羞辱諸葛瑾。然而諸葛恪請求添加兩個字。諸葛恪加了兩個字:的驢,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的機智而折服,於是孫權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7、信
明山賓是個遠近聞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裡十分貧窮,於是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又匆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然而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守信用。
8、廉
明朝大臣於謙為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視河南。返回的時候,同行的官吏都買些當地的絹帕、線香等特產回京分送朝貴,然而他卻並沒有這樣做。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因此後人常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正直清廉。
Ⅵ 中國古代重義的小故事
鉏麑觸槐抄:春秋時,晉靈公痛恨大臣趙盾進諫,派力士鉏麑去刺殺他。鉏麑清早去行刺,發現趙盾已經穿好朝服,等待上朝,因為時間還早,正坐著打盹。鉏麑認為趙盾對君主很忠敬,不忍行刺;但又不能違背君命,就頭觸槐樹而死。
Ⅶ 君臣有義的小故事
「父子有親,君臣抄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見《孟子•滕文公上》。
敘:同「序」。這幾句大意是: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男女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講的是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和行為准則,用以維系封建社會的秩序。現在人們談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時,還常常引這幾句概括而又典型的話。
這個的出處在這兒,但貌似沒有小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Ⅷ 有木有關於「義」的小故事200字左右,求答案!!!~!
《三國演義》裡面的「捉放曹」就是典型的一個,對照原本,摘錄200字左右即可。
Ⅸ 關於 義 的古代故事
巨伯輕生重義
漢代有個讀書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來探望朋友。很不巧,剛好有一夥胡人強盜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搶奪財物,村莊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勸荀巨伯:「這里太危險了,你趕快走!」荀巨伯卻說:「我遠道來探望、照顧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這樣敗壞道義的事我做不出來。」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強盜說:「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因為他很真誠,講道義,不畏生死,結果連強盜都為之感動。強盜頭目就對同夥說:「我們皆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奪這個有義的地方?」於是下令強盜們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義凜然化解了這次災禍。
子貢守孝
古人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5種人倫關系為「五倫」。在「五倫」關系以外,還有一倫關系很重要,就是師生關系。古時候,人們對老師非常尊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師生關系與父子關系是同等重要。古代對於老師的喪禮都是守喪3年,跟對父母完全一樣。
孔夫子一生教學,在他去世的時候,學生們很感念老師的恩德,在老師墓旁搭個棚子,整整守孝3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守了6年,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的時候,子貢在其它國家做生意,等他回來時,喪禮已經結束。子貢覺得非常遺憾,守孝3年以後,他自己又加3年,整整守了6年。對於老師,子貢認為理應如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羊左之義
春秋時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人才聞風而歸。
西羌積石山有一位賢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胸懷濟世之才,安民之志,但一直沒有出仕。後來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左伯桃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寒風刺骨,左伯桃衣裳盡濕。
天色漸晚,他望見遠處竹林里的茅屋之中,透出一點光亮。伯桃大喜,忙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不想,屋主也是一介書生,名叫羊角哀,自小也是父母雙亡,平生只好讀書,立志報國救民。二人談得十分投機,可謂相見恨晚,便結拜為異姓兄弟。
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此心思,遂帶了一些干糧一起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眼看干糧將要用盡,天又降大雪,道路難走。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干糧若供給一人食用,勉強尚能到得了楚國。
他知道自己學問不如羊角哀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前程。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幫忙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糧帶走,繼續前行去楚國謀事。言畢即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羊角哀來到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羊角哀時,羊角哀上陳10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尋著之後,羊角哀為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並留下守墓。
不想,此地與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軻的凶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至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至天明,發現荊軻的墳爆開了。
消息被楚元王知道之後,感其義重,給他們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