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3和6的成語故事
A. 人教版的小學3-6年級的成語故事(只要園地里有的)有哪些
響遏行雲、邯鄲學步、捨本逐末、百煉成鋼、發憤圖強、堅持不懈、集思廣益、迎難而上、群策群力、革故鼎新、標新立異、獨出心裁、舉一反三、實事求是、各抒己見、不恥下問、觸類旁通、精益求精、
B. 三到六年級學過的12個成語故事
我只記得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杯弓蛇影和打草驚蛇,畫蛇添足。其他的讓其他網友補充吧
C. 跟「六」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有哪些
跟「六」有關的成語:五顏六色、六道輪回、六趣輪回、六月飛霜、六親不認
一、五顏六色 [ wǔ yán liù sè ]
【解釋】: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譯文】:只是各人所踩的雲彩,五顏六色,形狀不一樣。
二、六道輪回 [ liù dào lún huí ]
【解釋】: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出自】: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譯文】:聖人有以見六向輪回,這是沒有光明網,所以決定的以確定力量
三、六趣輪回 [ liù qù lún huí ]
【解釋】:佛教語。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同「六道輪回」。
【出自】: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譯文】:聖人有以見六向輪回,這是沒有光明網,所以決定的以確定力量
四、六月飛霜 [ liù yuè fēi shuāng ]
【解釋】:舊時比喻有冤獄。
【出自】:唐·張說《獄箴》:「匹夫結憤,六月飛霜。」
【譯文】:普通人積累的憤怒,老天都看不下去,在六月飛起了霜雪。
五、六親不認 [ liù qīn bù rèn ]
【解釋】:形容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都不顧。有時也指對誰都不講情面。
【出自】:馮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丟了差事去找他,他不但不幫忙,反倒六親不認了。」
【譯文】:我丟了工作去找他,他不但不幫忙,反而不通人情,誰也不講情面了。
D. 中華上下五千年最喜歡的人物三到六個成語故事
一無所有yīwúsuǒyǒu
[釋義] 什麼都沒有(一:一概;完全)。專
[語出] 《敦煌變文集·廬屬山遠公話》:「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近義] 空無所有 空空如也 兩手空空 身無長物 家徒四壁
[反義] 無所不有 無所不包 包羅萬象 應有盡有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與「一貧如洗」有別:~是直陳性的;可與比喻配合運用;所指不僅是財物;較為廣泛;適用對象也不僅是個人、家庭、范圍可擴大至集團、國家等;「一貧如洗」是比喻性的;不能再與比喻配合運用;所指以財物為主;適用對象僅是個人或家庭。
[例句] 解放前;我家是~。
E. 關於「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語,有什麼
1、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 yì ]出自元·關漢卿《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譯文:不管怎麼爭,都是匪盜或者妓女;意志都不堅定。
示例:(1)他干一行愛一行,從不三心二意。
(2)做任何事情都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面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出自元·李行道《灰闌記》二折:「豈知他有兩派手法。」
譯文:怎麼知道他居然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示例:(1)這人平時總是陰陽怪氣、兩面三刀的,你要留個心眼,以免上當。
(2)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兩面三刀,暗中陷害競爭對手。
3、約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譯文:與父老訂立共同遵守的簡要條款,殺人者死,而傷人及盜抵罪。
示例:(1)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校長與全校師生約法三章,作業當天完成,不上第七節課,節假日不補課。
(2)劉邦一到關中,立即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
相關典故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於楚懷王的軍隊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
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里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 ─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麼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因此,劉邦很順利地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4、挑三揀四 [ tiāo sān jiǎn sì ]出自徐特立《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麼不對!」
示例:(1)他幹活總是挑三揀四的,大家都不喜歡他。
(2)些畢業生甚至總結出就業課「老三篇」:先強調形勢嚴峻,增強緊迫感;然後調整心態,對工作不要挑三揀四;最後提出本專業往年就業率高,鼓勵要有信心。
5、三番五次 [ sān fān wǔ cì ]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三番五次;纏的老和尚急了;說道:『你是何處光棍;敢來鬧我們!』」
譯文:屢次過來將纏的老和尚急了;說道:『你是哪裡的潑皮無賴;敢來鬧我們!』」
示例:(1)離畢業分配還有幾個月,他就三番五次地訴說困難,請求領導照顧。
(2)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三番五次地找人調查取證。
F. 與三有關的成語故事
三人成虎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三令五申
春秋時候,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叫孫武,
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能否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正座在高台上興致勃勃地看熱鬧,忽然看見那兩個寵姬被押出去斬首,大吃一驚。他做夢也想不到孫武會這樣認真,就馬上派人跑去對孫武求情說:「我已經知道將軍是很能用兵的了。但是,要是沒有這兩個女姬,我吃東西都沒味了,請不要殺她們。」孫武說:「將軍統兵在外,即使是君王的命令,有時也可以不聽從。」他堅決把兩個姬妾斬了,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再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
不久,孫武向吳王報告說:「軍隊已經操練完畢,請大王檢閱。您可以隨心所欲地指揮她們,即使是命令他們赴湯蹈火也不會違抗命令了。」吳王因為失去兩個寵姬,正在痛心後悔,就沒好氣地說:「你回賓館休息吧,我不想檢閱了。」孫武有些不滿,嘆口氣說:「大王只是欣賞我的兵法理論,卻不支持我實行啊!」
但是吳王也終究賞識孫武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後來還是任命了他做大將,統率吳軍大破楚軍,一直攻入楚國的郢都;吳國威震中原,成為崛起的東方的霸主,連晉、齊等大國也甘拜下風。
這故事原出於《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後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屢次告誡食品要清潔衛生,以免損害顧客健康,我們便可說:對於食品商店要保證清潔衛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三令五申」中「三令」是什麼,「五申」又是什麼呢?宋代曾公亮撰寫的《武經總要》一書中記載了三令五申的具體所指。「三令」,一令觀敵人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宜其刑賞。「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實際上,它是教育將士應該在戰爭中和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原則。現則用來表示再三命令或告誡之意。
G. 成語故事3個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H. 6個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朝代:春秋
故事: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問鼎中原:出處:《左傳》
朝代:春秋
故事: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一鳴驚人: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朝代:西漢
故事:淳於髡是齊國的一位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歡躲藏起來,徹夜陶醉於酒宴,不理政事,將國事委託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於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大鳥,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這是什麼鳥?」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雲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縣長官來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三十六年。這些話都記載在《田完世家》里。
卧薪嘗膽: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朝代:戰國
故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圍魏救趙: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年代:戰國
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紙上談兵: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年代:戰國
故事: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戰爭,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觸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於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了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I. 與「三」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有哪些
1、三百六十行
【拼音】: sān bǎ liù shí háng
【解釋】: 舊時對各行各業的通稱。
【出處】: 明·無名氏《白兔記·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三百六十行中人,盡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
2、三拜九叩
【拼音】: sān bài jiǔ kòu
【解釋】: 指封建社會進見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禮。
【出處】: 《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3、三長四短
【拼音】: sān cháng sì ǎn
【解釋】: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長兩短」。②猶閑話,壞話。
【出處】: 周立波《山鄉世變》下四:「小心呵,今年的天氣還不曉得如何呢?要是秧苗有個三長四短的,都死在你手裡。」
J. 語文書三到六年級的全部成語故事
指鹿為馬 破釜沉舟 杯弓蛇影 鳳毛麟角 葉公好龍 濫竽充數 聞雞起舞 入木三分 程門立雪 誇父追版日 愚公移權山 精衛填海 卧薪嘗膽 懸梁刺股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鞭長莫及 賓至如歸 病入膏肓 伯樂識馬 不恥下問 出奇制勝 唇亡齒寒 從容不迫 大材小用 大公無私 膽大如斗 道聽途說 得隴望蜀 得意揚揚 點石成金 東山再起 對牛彈琴 多多益善 返老還童 背水一戰 守株待兔 樂不思蜀 捨本逐末 鱗次櫛比 卧薪嘗膽 鑿壁偷光 集思廣益 扶貧濟困 珠聯璧合 穿針引線 惟妙惟肖 天經地義 夜郎自大
三人成虎 奉公守法 運斤成風 深入淺出 早出晚歸 同心協力 栩栩如生
太多了,我上六年級,記不得了,行就給分吧。(*^__^*)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