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有那些關於人的成語故事

有那些關於人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3 18:59:26

A. 關於學習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2、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3、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

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4、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5、隨月讀書

宋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楊時,他非常尊敬老師。他的老師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程顥。楊時四十多歲的時候,程顥死了。他聽說程顥的弟弟程頤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就又拜程頤為老師。

有一個下雪天,楊時去找程頤請教一個問題。他到了程頤家裡,聽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便一聲不響地等著。過了好久,程頤醒了,才知道楊時已經等了好久,趕忙起來同他議論問題。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很厚了。

楊時這種愛好學習、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後來,人們就把這件事概括成「程門立雪」這句成語,來形容那些愛好學習又尊敬老師的人。

B. 有關人物的成語故事(要簡短-些!)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

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

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進立下了不小的功勛。劉詢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四面楚歌

故事: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功在蕭何,失敗也在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由於同一個人。

故事:劉邦在做漢王時,韓信投奔到他門下當了一名小官,因沒法施展他的軍事才能,便逃走了。丞相蕭何聽說韓信走了,帶了隨從連夜追趕。追回以後,蕭何推薦韓信做了大將軍。從此,韓信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建立漢朝立下了累累功勛。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對韓信卻不放心了,就解除了他的兵權,改封為楚王,後又降為淮陰侯。後來,劉邦去討伐代相陳豨。因韓信與陳豨曾有交往,有人乘機向劉邦的妻子呂後告密說,韓信見陳豨事敗,正在謀劃造反。呂後聽了,與蕭何商量出一個計策,把韓信騙進宮中,當場殺害。當初,極力推薦韓信做大將的是蕭何;後來設計殺韓信的也是蕭何。所以,人們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嘔心瀝血

故事: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卧薪嘗膽

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C. 包含人名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吳下阿蒙】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2【江郎才盡】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
【事後諸葛亮】比喻事後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5【伯樂相馬】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再作馮婦】再作:重做;馮婦:人名。比喻再干舊行業。
【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8【周郎顧曲】原指周瑜業於音樂。後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項庄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名落孫山】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東施效顰】效:仿效;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袖。大禹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葉公好龍】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阮囊羞澀】阮囊:晉代阮孚的錢袋;羞澀:難為情。比喻經濟困難。
【蕭行范篆】南朝宋羊欣的隸書見重一時,蕭思話、范曄同師羊欣而小叛,蕭善行草,范精小篆,後世並稱為「蕭行范篆」。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0【伯樂一顧】比喻受人知遇賞識。
【班馬文章】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並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22【郊寒島瘦】本指孟郊、賈島簡嗇孤峭的詩歌風格。後用以形容詩文類似的意境。
【陸海潘江】陸:晉朝陸機;潘:晉朝潘岳。陸機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長江。比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
【蕭規曹隨】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灌夫罵坐】灌夫:西漢中將,用以指人借酒發泄心中的不滿。
【張敞畫眉】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
韓康賣葯 隱士逃名避世。指賣葯。
【羊續懸魚】羊續,漢時官吏。羊續把生魚懸於庭。形容為官清廉,拒受賄賂。
【季孫之憂】季孫:魯國大夫;憂:憂患。指內部的憂患。
【季布一諾】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房謀杜斷】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馬工枚速】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寫得多,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工。後用於稱贊各有長處。
【環肥燕瘦】環:楊玉環,燕:趙飛燕,形容女子形態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藝術作品風格不同,而各有所長。
東施效顰 吳越春秋時,美女西施因病捧心皺眉更顯嬌弱之美,其鄰村之醜女東施也故意模仿,結果更顯其丑,留下胡亂模仿、適得其反的千古笑柄。
東山再起 東晉謝安隱居東山,朝命屢征不出,後出山擔任桓宣武司馬。後多以「東山再起」比喻失敗後再次得勢。
周郎顧曲 周瑜精於音樂,酒酣時尚能聽出音樂中的差錯,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據說私下傾心於周郎的樂女常常故意彈錯曲子,以引得周瑜回頭。後也用「周郎顧曲」指欣賞音樂。 阮囊羞澀 晉人阮孚手持一黑色袋囊游會稽,別人問他裡面裝的什麼,他回答說:「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後以此成語稱自己貧困。
塞翁失馬 《淮南子》上說,塞翁失馬,不以為禍,果然丟失的馬帶回另一匹馬。比喻壞事可能變為好事,常與「安(焉)知非福」連用。
灌夫罵坐 西漢中將灌夫,好任俠使酒,因酒宴罵坐,指侮丞相田,被劾族誅,後以「灌夫罵坐」形容為人鯁直敢言。
輪扁斫輪 語出《莊子》。輪是職業,造車的;扁是人名。此人斫輪徐疾皆能得心應手。後因以比喻高手技藝高超。
買臣覆水 漢人朱買臣貧賤時,其妻棄之而去。後買臣做了會稽太守,妻子請求復歸,朱買臣潑水於地,以示舊情難圓。現比喻事成定局,無法挽回。
伯俞泣杖 據《說苑》記載,伯俞極孝,因有過而受母親責打,覺得母親力氣漸小,打得不疼,因此而哭。後成為事親至孝的典故。
張敞畫眉 漢人張敞,宣帝時為京兆尹,常替妻子畫眉。後以借代夫妻情篤。
祖逖之誓 晉元帝時藩王爭權,晉室大亂元帝讓祖逖平定內亂。祖逖過江時於中流擊楫發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借指堅定的誓言。
祖生之鞭 晉劉琨與祖逖為友,聽說祖被任用,便寫信給親友說:我常常枕戈待旦,誓殲敵虜,總擔心祖生「先著吾鞭」。後用以借指奮勉爭先或先佔一著。
祖龍一炬 祖龍即秦始皇,曾下令焚書坑儒。「祖龍一炬」指焚書一事,後也借指類似的做法。
酈寄賣友 漢人酈寄與呂祿友善。呂後崩,大臣謀誅呂時,呂祿為將軍,在北軍中。太尉周勃不得入,劫持酈寄的父親酈商,迫使酈寄騙呂祿出遊,周勃得據北軍、誅呂祿。時天下稱「酈寄賣友」。後借指出賣朋友的卑鄙行為。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是春秋時魯庄公的弟弟。庄公死後,慶父為篡權先後殺死兩位繼嗣國君,造成魯國動亂不安。當時大夫仲孫歸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用以比喻首惡不除,禍亂不止。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楚漢相爭時,韓信能得劉邦重用,賴蕭何力薦。後來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呂後欲召韓信除之,擔心他不上當,便讓蕭何將韓騙來誅殺了。後以此八字謂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此外,還有王祥卧冰、老萊娛親、周公吐哺、氣殺鍾馗、子虛烏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醉翁之意、刻畫無鹽、唐突西施、馬工枚速、生張熟魏、墨守成規、班門弄斧、郊寒島瘦、庖丁解牛,等等。篇幅所限,不再贅舉。
再作馮婦:馮婦是男的,古代的勇士,善打虎。據說他多年不打虎了,後來見人聚集打虎,又去插手。
向平之願 向平願了:向平是劉秀的朋友,劉秀讓他當官,他不幹,說自己唯一的願望是兒女成人,婚事如意,心願一了,就去雲游四海。 伯道無兒:舊時嘆別人無子之語。
伯玉知非: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季布一諾 據《史記》載,漢人季布重諾守信,以至楚人有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後用以指極有信用的承諾。
季常之懼 據《容齋三筆》載,宋人陳?字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喜蓄聲妓,然其妻柳氏絕凶妒,蘇軾有詩嘲之曰:「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師(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師子指柳氏。後因稱「懼內」(怕老婆)為「季常癖」或「季常之懼」。
季孫之憂 語出《論語•季氏》。季氏將討伐附庸國顓臾,孔子得知後,對主謀者子路等人說,我擔心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魯君)。後以「蕭牆之禍」或「季孫之憂」借指隱存於內部的災禍。
毛遂自薦 毛遂為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十九年未得重用,後自薦隨行參與趙楚結盟,立了大功,留下了敢於自薦的佳話。
葉公好龍 據《新序》,葉公子高好龍,處處畫上龍。等真龍出現時,卻驚慌異常,連忙逃走了。後成為「假喜歡」的代稱。
莊周夢蝶 戰國莊周在夢中變為蝴蝶,物我難分。後比喻人生變幻無常或物我兩忘。
羊續懸魚 東漢人羊續為官清廉,手下有個府丞送活魚給他,他收下掛在庭院中。府丞又獻魚,羊續就拿出所懸掛的魚給他看,以杜絕其意。後用此成語形容為官清廉,拒收賄賂。
韓康賣葯 後漢人韓康,字伯休,三十多年賣葯從不二價。時有一女子,不認識他,見他賣葯不肯讓價,便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乎?」韓康聽後慨嘆道:「我本欲避名,今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葯為?」於是隱居到霸陵山中,任朝廷怎麼徵召也不再出山。後以借指醫者隱居。
韓壽偷香 晉韓壽與大臣賈充之女賈午奸通,賈午把晉武帝賞賜給自己的奇香偷贈韓壽。後用以借代男女暗中通情。也說成「韓壽分香」。
管寧割席 《世說新語》載,管寧、華歆一同在園中鋤菜,忽見地下有塊金子。管寧揮鋤如常,視同瓦石;華歆拾起來扔掉。又有一次,二人正同席讀書,有人乘軒冕過門,管讀書如故,華歆放下書出門觀看。於是管寧與之割席分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後用以指絕交。
潘鬢成霜 晉人潘岳《秋興賦並序》說自己三十二歲上頭上開始出現黑白「二毛」。後以這一成語作為中年鬢發初白的代稱。
漂母進飯 韓信落魄時,一個漂洗衣服的女人(漂母)見他飢餓,停下漂衣十天供飯給他吃。韓信表示日後必有重報,漂母聞言大怒。後以此成語表示施恩不圖報。
伯樂一顧 秦穆公時的孫陽善相馬,時人以掌管天馬的星名伯樂來稱呼他。凡伯樂相中的馬價格很高,甚至伯樂看一眼也身價陡增。後以「伯樂一顧」借指受到名人重視而身價高。
伯道無兒 晉人鄧修,字伯道,一次避戰亂,在危難關頭舍棄兒子,保全了侄兒,後終無子。時人嘆息說:「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後稱人無子為「伯道無兒」或「伯道之憂」。
徐娘半老 據《南史》載,元帝妃子徐昭佩與元帝左右及季江等人淫通。季江常慨嘆:「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後以指女子雖到中年風韻猶存,語含輕薄。
文君新寡 漢代臨邛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看上了一代才子司馬相如,便相約私奔。後常以「文君新(早、初)寡」用作年輕女子喪夫寡居的代稱。
江郎才盡 南朝文學家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漸衰。據傳是因為寫詩的「五色筆」被郭璞於夢中收去。後以此成語借代才思減退。
再作馮婦 春秋晉國人馮婦善搏虎,後修善不再殺生。有一次,在野外遇見眾人追趕一隻老虎,老虎負山隅而踞,眾莫敢前。馮婦忍不住攘臂下車趨虎。後以此典故比喻重操舊業。
名落孫山 吳人孫山為人幽默,與鄉人子去外郡赴考。孫山列於榜末,鄉人子落榜。鄉人詢問兒子的情況,孫山拐彎抹角地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以名落孫山借代考試不中。
吳下阿蒙 吳人呂蒙原來只懂用兵打仗,後勤奮讀書,「學識英博」,魯肅對此慨嘆道:「„„非復吳下阿蒙。」後以「吳下阿蒙」代指學識淺陋的人。
祁奚之舉 春秋晉國人祁奚,退休時君主問繼位人,他推薦了仇人解狐,解狐未及上任就死了,他又推薦了兒子祁午,留下了「外舉不隱(避)仇,內舉不隱(避)子(親)」的佳話。成語指不避親仇的公正舉薦。

D. 關於有名人的成語故事大全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 紙上談兵(趙內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容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E. 關於形容人的的成語故事

不寒而慄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於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回母親答王太後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後來又多次升遷。
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後來,義縱又升遷為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征暴斂,殘暴無比,於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於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ānɡjué),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採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並且有私自解脫桎梏(zhìɡù)行為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眾;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並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並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
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從此之後便老實多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慄」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栗,戰栗,顫抖。

F. 有關名人的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劉綺燃荻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
李密牛角掛書間回讀書
管寧割席答分坐。
匡衡鑿壁偷光。
車胤囊螢夜讀。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陸羽棄佛從文。
少年包拯學斷案。王

萬斯同閉門苦讀。了
唐伯虎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
范仲淹斷齏劃粥。
玄奘苦學佛法。
岳飛學藝。
沈括上山看桃花。「
徐霞客志在天下。
李晟練成神箭手。
陸游書巢勤學。
劉勰佛殿借讀。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
歐陽修借閱典籍。

蒲松齡草亭路問。

賈逵隔籬偷學。
孟柯改過勤學。

宋濂冒雪訪師。
陶弘景菜園求學。

G. 有關人物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毛遂自薦、高山流水、三顧茅廬、望梅止渴

一、成語完璧歸趙的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二、成語毛遂自薦的故事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

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五、成語望梅止渴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打仗,在行軍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那就是,荒原百里,沒有水源,將士們都乾渴難忍,有的體弱的士兵,都被乾渴的暈倒了,曹操看到這樣的情形覺得非常難辦。

於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頭,查看前方的狀況,當登上山頭的時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沒有人煙,哪來的水源,不過,一個靈機一動,曹操想到了辦法。

他回過頭,對正處於乾渴中的士兵說:「將士們,翻過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們一聽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於是,士兵們突然都有了力氣,奮力向前前進。後來,他們終於到達了有水的地方,但是發現根本就沒有梅子林。

故事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H. 5個成語故事有哪些

1. 風聲鶴唳
「風聲鶴唳」這則成語的唳是鳥叫。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神經極度緊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玄傳》,堅眾奔潰,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2. 狼狽不堪
「狼狽不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環境十分艱難,進退不能之狀。
這個成語來源於李密《陳情表》,臣進退之難,實為狼狽。
晉朝時,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當時頗享盛名。晉朝皇帝司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幾次都被拒絕了。
原來,李密很小就沒有了父親,4歲時母親被迫改嫁,他從小跟自己的祖母劉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長大,也是祖母供他讀書的。因此,李密與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丟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
最後,李密給司馬炎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信中說:「我出生6個月時便沒有父親,4歲時母親被舅舅逼著改嫁,祖母劉氏看我可憐,便撫養我長大。我家中沒有兄弟,祖母也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她。祖母一人歷盡艱辛把我養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過殘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違背了您的旨意,我現在的處境真是進退兩難呀!」

3. 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除指人外,有時也指物。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孔融《薦禰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mi,舊讀ni)衡的著名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於論辨,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爭斗。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贊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漢獻帝什麼都要聽命於獨攬朝廷大權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後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裡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藉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差的機會,擊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並把他當作高級顧問,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便不作決定。但是,禰衡在劉表那裡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於是,劉表將他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當書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麼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為此,黃祖很看重他。
黃祖的長子黃射(yi)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遊山玩水。一次,兩人參觀了東漢文字家蔡邕(yong)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深為贊美。
回家後,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後,說:「不妨事,我雖然只看了一遍,但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
禰衡說罷,竟憑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後,黃射派人去核對,竟然一字不差。眾人知道,都誇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隻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於鸚鵡的賦。禰衡略一思忖,便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盡管禰衡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現沒有絲毫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說了他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

4. 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5. 外強中干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原文是『外強中干』),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干」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干」是乾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荏」。「色」是臉上的神色;「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心膽怯。

I. 古人的成語故事有那些。

古人的成語故事有很多,舉不勝舉。
1、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3、按圖索驥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於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於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