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幼兒陪伴故事

幼兒陪伴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4 01:27:39

Ⅰ 陪伴孩子學習的感人故事作文

在我的記憶里有許多令我感動的事,但令我最感動的是今年暑假裡發生的一件事。[)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決定去海南玩。到了海南我們放下行李,我對爸爸說:「我們去海邊玩好嗎?」爸爸爽快的說:「好。」我們走在去往海邊的路上,一邊想我是玩沙子,還是玩水。
最後決定我還是玩沙子。
到了海邊,我一眼望去,只見蔚藍的天空,湛藍的大海,金色的沙灘。我玩著玩著忽然腳下一痛,我把腳翻過來一看,不好,是一根樹枝扎進腳里。當我一碰,就火辣辣的痛。
我忍住痛剛要下手旁邊的爸爸喊:「然然你怎麼不玩了,」我說:「一根小樹枝把我的腳給扎了。」我忽然感覺腳好像在流什麼東西,我低頭一看,不好,出血了。我連聲喊:「爸,你看我的腳出血了,」爸爸趕緊轉過身說:「不好,沒有紙巾,怎麼辦。」我正著急要哭時一位阿姨走過來說:「孩子你怎麼了?」我說:「一根小樹枝把我的腳給扎了,可我沒帶紙巾。」阿姨親切的說:「你不用著急,阿姨這里有葯,一會兒我幫你包紮傷口好嗎?不過有一點疼。我微笑著對阿姨說:「沒事,我不怕痛,我們開始包紮吧!」
她先把棉棒塗上葯水,給傷口消毒,痛得我直咬牙,然後塗上葯膏,最後用膠布給包好。包紮完,阿姨站起身剛要走,爸爸連忙起身說:「這位女士您幫助我女兒我怎樣感謝你呢?」笑了笑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舉手之勞嗎!」我還有事,我先走了。」
看著阿姨遠去的背影,我衷心的感謝、祝福她,好人一生平安!

Ⅱ 關於陪伴的事例

恩格抄斯和馬克思

恩格斯與馬克襲思是一對至交好友,恩格斯為了在經濟上支持馬克思的革命活動,不惜違心地答應自己的父親承諾自己會回去幫助父親經營他曾經一度厭惡至極的商業,這一切都是為了馬克思。

當時雖然他和馬克思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但是這兩個人幾乎每天都要通信,為了在革命事業上互相鼓勵,促進對方。

而且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佔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幫助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在友誼的基礎上的。

Ⅲ 寫父母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故事和感受

快樂成長需要愛,父母陪伴最溫暖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只有幾歲的小男孩攢錢向爸爸買時間,希望整天工作的爸爸能夠陪伴自己一會兒。這個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讓很多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陪孩子吃飯卻陪客戶吃飯;父母一天十幾個小時待在辦公室而不回家;父母雙眼緊盯著生意,而不看孩子一眼……當孩子要求關注的時候,父母就會十分不耐煩甚至生氣,他們大聲對孩子吼叫:「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這是每個父母應該思考的,當父母對孩子的愛用金錢來衡量的時候,可憐的是孩子,也是父母。我們都不否認物質對生活的重要性,也不會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父母可曾想過,當你把大把的鈔票拿給孩子的時候,可曾看見孩子孤獨的眼神?甚至當孩子憤怒地對你說「你根本不關心我」時,你可曾發現自己所提供的與孩子所希望的是如此的不同?父母是否將自己對孩子的關愛以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嗎?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陪伴是一種關注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就是家人的陪伴,身體力行地教育孩子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有一項事實是不容易忽視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為父親或是母親的缺席。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以及心靈上的撫慰,給他們一定的指導,穩定他們的情緒。
陪伴孩子,不僅是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身體以及生活學習狀況,更是對孩子的一種關注。陪伴孩子首先是要做孩子的忠實聽眾,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視和被關懷的。每天下班後,多問問孩子一天的情況,吃飯的時候和孩子聊聊天。其次是要陪孩子一起做事。可以陪孩子做孩子喜歡的事情,這樣可以了解孩子,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同時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對於父母的認同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這些親子間的甜蜜時刻無論是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都是值得回憶的事情。
陪伴並不是監督孩子
也有這樣的父母,他們堅持一生「陪」在孩子身邊,一年一月一天一時也不缺席。
當孩子與其他人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怎麼玩;當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給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他們一定要開著孩子的房門;他們為孩子定時,什麼時間該起床,什麼時間該上學,什麼時間該睡覺……
在他們的「陪伴」下,孩子從小學升到重點中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就在中考前兩天,孩子卻失蹤了!
他們心急如焚地尋找,幾天之後,孩子終於被找到。孩子這樣對他們說:
「你們對我的愛太沉重了,我感覺自己總是在被你們監視,這都快讓我喘不過氣來了。我害怕我會中考失利,我害怕看見你們的眼神。」
這對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可謂是不遺餘力,卻仍事與願違。
為什麼?因為陪伴並不是監視,孩子們不需要監工。陪伴應該是一種善解人意的行為,監視卻是一種無視孩子自由與獨立的行為。
同時,陪伴也不是時間和行動上的同步一致,而是心靈上的一種默契。父母要體會孩子對陪伴的需求,掌握陪伴的度。
父親的陪伴不能缺席
很多孩子都有體會,相較於母親,父親對自己的陪伴總是少一些。父親的缺席,也是造成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的主要原因。
明智的父親不會只將自己定位於家裡的「經濟支柱」,只知道掙錢養家;明智的父親也不會將自己定位於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只知道俯視孩子。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著不同於母親的作用,他們影響孩子的做事方式,他們影響孩子的品行修養。因此,父親一定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將孩子導向正確的成長方向。

Ⅳ 有關名人陪伴的事例3個

1、俞伯牙和鍾子期

在春秋時期的時候,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最擅長彈琴的人,他彈琴的技藝高超無人能比,但是他終日彈琴,卻根本無人賞識,沒有人聽懂他彈琴的心境,他感覺到很孤單。

直到有一天,俞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鍾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聲,當俞伯牙的琴聲彈到激越之處,鍾子期便說「浩浩乎志在高山」;當鍾子期聽到俞伯牙的琴聲回轉千疊處,便說「盪盪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至此終於遇到了能夠讀懂自己的人,感到無比欣慰。

二人於是成功成為了莫逆之交,相交甚好。但是到後來,鍾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悲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愛的琴,並且發誓自己終生不再彈琴了。

2、恩格斯和馬克思

恩格斯與馬克思是一對至交好友,恩格斯為了在經濟上支持馬克思的革命活動,不惜違心地答應自己的父親承諾自己會回去幫助父親經營他曾經一度厭惡至極的商業,這一切都是為了馬克思。

當時雖然他和馬克思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但是這兩個人幾乎每天都要通信,為了在革命事業上互相鼓勵,促進對方。

而且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佔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幫助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在友誼的基礎上的。

3、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從小就和鮑叔牙是很好的好朋友。鮑叔牙也一直都知道管仲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有機會的時候都會向別人引薦他,希望管仲能夠得到重用,發揮他的才能,不至於埋沒了他。

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時候管仲多分紅,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因為他知道管仲家裡窮,沒辦法,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管仲打仗的時候進攻後進,撤退先跑,鮑叔牙也不因此認為是管仲膽小,是因為知道他家裡有老母。 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恆公讓他推薦繼任人,他沒有推薦鮑叔牙。有人告訴鮑叔牙,鮑叔牙說,我這個人疾惡如仇,當丞相會誤事,管仲這是太了解我啊,這才沒有推薦我做繼任人!


4、范仲淹和王質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因此被貶去了穎州。當范仲淹捲起鋪蓋離京的時侯,一些平日里與他相交甚密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因此而連累自己,於是紛紛對范仲淹避而遠之。

但是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當時正生病在家,聽聞此訊後,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

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這或許就是患難見真情的友誼吧。

5、翟公

《漢書·張馮汲鄭列傳》載:翟公曾經做過廷尉,當時,也可稱賓客盈門了,可等到被罷免,門前卻冷落到可張網捕雀。

不久後,他又做了廷尉,那些賓客又想去巴結,翟公便在大門上醒目地寫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只有在死生之間,才知道交情的淺深;在貧窮之間,才知道朋友的真實態度;在貴賤之間,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情誼。」)

Ⅳ 古今中外有關陪伴的故事

陪伴的故事

Ⅵ 有關爸媽和孩子陪伴與愛的小故事一年級

一位母親獨自帶著兒子生活,一次隔壁發生爆炸,兒子耳朵聾了,這個熱愛音內樂和小提琴的孩子從容此一蹶不振。媽媽堅持讓他學琴,總在櫻桃樹下聽他拉琴,錄下來,然後走很遠的路去請老師指教,回來再指導因聾啞沒有音樂老師願意收的兒子。
後來,母親花了許多錢給兒子買了助聽器,並送他去做康復訓練,兒子能說能聽了,回來拉琴給媽媽聽,卻發現母親沒有什麼反應,這才知道原來母親一早聽力也衰退了,為了陪他練手語,母親不再開口說話,於是聾啞了。

Ⅶ 故事對孩子的陪伴成長有什麼作用

最適合孩子的故事就是能夠激發孩子的上進心、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故事。 故事的種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講故事可以對他們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當然,要很好地發揮講故事的作用,就要花精力去為孩子挑選一些合適的故事。我們所選擇的故事不僅僅是一些能夠讓孩子開心的,應該還要包括一些講述英雄的,或者崇尚勇氣、真理和其他美德的故事。除此之外,童話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童話故事,可以很好地拓展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找一些幽默搞笑的小故事給孩子們,也可以讓孩子從小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樂趣,免得他們整天在學校裡面被一些規矩和制度過分壓抑了。總之,最適合孩子的就是能夠激發孩子的上進心、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故事。 當然,並不是說故事裡面就要全部是好人跟好事,不能有壞人。相反,故事裡的壞人角色可以教導孩子,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好之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邪惡」,在面對這個復雜的社會時,要學會怎麼樣去安然應對。 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的故事很好,童話故事和一些小說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諾頓曾說過: 「想像力是最高級別的智慧。」如果孩子只喜歡聽一些身邊真實的故事,那麼就應該多讓他看一些小說,開發他的想像力。因為過於追求真實和實際,很容易讓孩子的想像力發育不好,變得過於較真和呆板。 其次,一些使用大量筆墨去描寫恐怖、邪惡或者其他能引發孩子恐懼的故事,都不應該讓孩子去讀,因為其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發育。還有,一些保姆習慣用一些帶恐嚇的言語去阻止孩子哭鬧或者犯錯,這些也是不允許的。 此外,一些故事裡面有一些觀點是錯誤的,同樣會造成對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成長不利。如果是有意地給孩子看,想去告訴孩子是非對錯與黑白曲直,秀墨也應該選擇適當的方式。當然,在評判一個故事中的觀點是否對錯時也要公平合理,畢竟沒有一個故事的那麼多情節都是完美無瑕的,並且,故事中描述的事情大多也是虛假的,是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發生的。有些家長不允許孩子哼唱兒歌《三隻瞎老鼠》,就是因為兒歌里唱到「農夫的妻子砍斷了老鼠的尾巴」,怕孩子因此會不愛護小動物。這個事例正說明了過分追求完美往往會導致一無所得。 有一種故事,它既有故事情節,又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看似是一種非常完美的搭配,但實際上,這種故事卻是最糟糕,最不該讓孩子讀的。因為,像大自然、科學及其他方面的知識就應該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去體驗和感知。用故事的瓶子裝著科普知識的酒,顯得不倫不類。因為這些科普知識讓故事少了許多生動和有趣,同時故事的模式也讓這些知識表達得似是而非。 按照以上所說的原則,老師和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們選擇合適的故事讀物了,可以的話,甚至還可以自己去編合適的故事給孩子們講。很多故事其實更適合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講,如果真等到印到書上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簡單地說,選擇故事應該注意:選擇英雄的故事、陶冶情操的故事、童話故事和幽默故事;不要選擇摻雜大量科普知識的故事和包含邪惡、黑暗等負面信息的故事。

Ⅷ 如何快樂陪伴孩子成長

如何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除了在幼兒園聽老師講故事之外,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每晚入睡前,也會給孩子來一堂「睡前故事」。然而,給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講睡前故事看似簡單,其實之中也有不少學問。家長們該怎樣選擇睡前講故事的內容?用怎樣的方法給孩子講故事?孩子聽不懂時該怎麼辦……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采訪。

信息量不要太大

不少年輕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都會拿起一本故事書,跟寶貝並肩倚在床頭,一邊給孩子講故事,一邊指點文字和圖畫,讓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認字。那麼,這樣的做法是否科學呢?

西安市未央區北辰幼兒園園長顏俊蓉認為,這樣的做法看似一舉多得,但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注意力經常無法集中,有的時候會把書搶過去亂翻;孩子越聽故事越興奮,聽完後孩子反而不容易入睡。家長們想讓孩子既記住故事,又記住文字,並能通過畫面加強記憶,但對即將入睡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量太大了。

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如果媽媽在溫暖寬松的環境中講故事,孩子會根據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結合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在腦海中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的畫面,這其實比識字或一幅別人創作的圖畫束縛更重要、更有實際的意義。

情節別太復雜

對此,顏俊蓉表示,有些家長會選取一些知識性強的書籍,希望以此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從而達到啟智的目的。家長在講或讀的過程中可能會側重字詞與知識的灌輸,這樣的睡前故事很難讓孩子放鬆地享受睡前的美好時光,反而會感到很有壓力。

其實,學齡前孩子的睡前故事情節簡單,甚至沒有情節,只是動作和語言的不斷重復,又或是現在非常風靡的繪本故事書,這種故事書一般沒有太多的文字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文字,這種故事書圖畫溫馨、並且手繪較多,圖畫里隱藏的內容和知識很多,很適合學齡前兒童,通過孩子對圖畫每次的觀察就能獲得不同的信息、在這樣的重復中,孩子的呼吸和心跳會舒緩下來,也更容易入睡。

每晚就講一個故事

西安市未央區百巧幼兒園園長劉慧表示,家長們可能會有體會,本來計劃講一兩個故事,沒想到孩子越聽越興奮,沒完沒了地要求「再講一個!」大人講得口乾舌燥,孩子卻毫無睡意,媽媽不禁有些煩躁。這是為什麼呢?孩子不斷地想聽新故事,尋求新鮮的刺激,恰恰說明媽媽講的故事沒有進入孩子的心靈,過多的新故事的刺激對於孩子來說,是嘈雜的、不被利用的。

事實上,給孩子講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而且要多重復。一個故事起碼要重復5遍~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講一個故事。重復的頻率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做出相應調整,越小的孩子重復率應該越高。

好故事是心與心的交流

「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呀」、「這樣做對不對呀?」這是很多父母講完故事經常要問孩子的話。對此,西安市未央區北辰幼兒園教師魏婷認為,睡前故事應該做的,只是將故事講給孩子聽,不需要告訴他們故事在講什麼道理。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透明的,他們會本能地從故事裡汲取養分,並以自己的理解體會其中深意,這些經過他們頭腦領悟的道理會深深地植入心靈,並在一生當中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領。

其實真正好的睡前故事,不在於能讓孩子增加多少知識,也不只是要讓孩子復述出某個情節,而是一種心與心之間、靈魂與靈魂之間愛的交流:故事從媽媽或爸爸的內心流淌出來,像溫暖甜蜜的溫泉一樣,流入孩子的內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提供豐富的滋養。

Ⅸ 關於的陪伴小故事100字

一、《父母大了,不要忘了多陪陪他們》
家裡買台大電視,我想放客內廳,可老媽想放他們卧室容,一直爭執不下最後還是老媽妥協了。
很多年過去了,有天老媽發簡訊:電視放我和你爸卧室其實是想讓你能來我們屋看,這樣可以多陪陪我們……

Ⅹ 終身陪伴父母的故事

她用一生的時間,悉心照料收養她的父母,體貼對待家中的每一位老人。直到婚嫁,都不離開家。從孩童到人母,她用逝去的青春書寫了一個「孝」字。她就是樟洋社區的賴傳娣,一位遠近聞名的大孝女。

今年53歲的賴傳娣出生在惠州,因為家庭貧困,3歲時被送給樟洋社區的賴譚發一家收養。養父母對她視如己出,這份恩情她銘記於心。到了婚嫁時,她也將照顧養父母的事擺在首位,因為二老只有她。

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賴傳娣選擇留在樟木頭,招婿上門照顧二老。一家人本也幸福美滿,但到了2002年,養母忽然得了重病。原本家境就不寬裕,丈夫又在外打工,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也需要照顧。家中事務全都壓在賴傳娣一人身上,讓她分身不暇,恨不得一人掰成幾瓣用。但事情再多,她照料病榻上的母親卻絲毫不懈怠,洗衣、做飯、照顧老人、打理菜園,在家裡、醫院、檔口來回奔波。

賴傳娣一直盡心照顧養母,養母卧病在床一年多,直到去世也沒有生過褥瘡。養母去世後,賴傳娣更是把養父擺在第一位。飲食起居照顧的無微不至,一有時間還會帶父親出去走走看看。
不僅對含辛茹苦將她拉扯大的養父母孝順,對她親生父母一記遠在外地的公公婆婆,賴傳娣也是一直同仁。甚至看到同社區的孤寡老人,她也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賴傳娣在市場開了一個雜貨鋪,對往來買菜的老人也親切熱情。不少原本不認識的老人都習慣買完菜後,在她的檔口坐坐,聊聊天。一來二去,賴傳娣結識了不少往年之交。街坊介紹,賴傳娣逢年過節都會托鄰里送自己做的粽子和應節點心去給住在敬老院的樟洋社區兩位孤寡老人吃。而她敬老、愛老的事跡也在社區傳揚開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孝女。

賴傳娣一直踐行著「百善孝為先」的宗旨,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她朴實殷勤地用自己的雙手感恩回饋身邊的人,用自己切身的行動來講述孝的故事。讓社會充滿愛心,傳遞中國民族傳統美德的正能量。她被評為2016年6月東莞好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