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記有關的成語故事
班門弄斧
小木匠學了兩年手藝,也能做幾件器具了,就有點得意揚揚,覺得自內己很了不起。師傅容的話他不再聽,只喜歡拿著做木工活的斧子到處閑逛。這天,小木匠不好好幫師傅幹活,又溜出來玩。走到一家門樓前,他不知道門樓下是木匠祖師爺魯班家。別人看他拿著斧子,就問:「哎,拿斧子的,你是干什麼的?」小木匠傲慢地說:「看不出來嗎?我是木匠呀。」說著他將斧子不停地擺弄著。別人拿來一大塊木頭,他三下兩下就劈開了,做了一把歪歪扭扭的凳子。
許多人在一旁笑,說他在魯班門前弄大斧。他不高興地拿起凳子,回到師傅面前問魯班是誰。師傅哈哈大笑:「你敢在祖師爺門前顯能,也太狂妄了。你走吧,我也教不了你啦。」小木匠這才知道自己錯了,可惜已經晚了。
⑵ 一個有意思,易記,短的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又稱:蚌鷸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內,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容。 語出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⑶ 成語故事讀書筆記
讀了成語故事我收獲到了很多類的成語,如:數字類,寓言類,歷史類。數字類版的有:一毛不權拔,一丘之貉,一敗塗地,一字千金,一諾千金,一鳴驚人,一暴十寒,一箭雙雕,一場春夢,一網打盡,一鼓作氣,一竅不通,一木難支,一發千鈞,九牛一毛,三顧茅廬。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顧茅廬。三顧毛廬主要講了:劉備和張飛,關羽三次拜會諸葛亮先生。第一次無功而反,第二次仍吃閉門羹,第三次去感動了諸葛亮先生。從這篇成語故事中我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邀請和監持的心態。
歷史故事有:指鹿為馬,圍魏救趙,一鼓作氣,天涯海角,火樹銀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天涯海角。天崖海角主要講了:韓愈哥哥的兒子阿成和韓愈感情深厚,後來阿成病死了。韓愈傷心的寫下了祭十二郎文。我從這篇故事中韓愈思念朋友。
寓言故事有:杯弓蛇影,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四面楚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守株待兔。守株待兔主要講了:從前有個農夫,一天在一個樹樁上休息,前面有隻兔子撞到了樹樁上,農夫飽餐了一頓。從此以後農夫不在幹活,天天等撞到樹樁上的兔子,日久天長他的田裡的禾苗都死了。我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人不可能不勞而獲。
⑷ 一些比較好記的成語故事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專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屬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⑸ 有關孫臏的成語故事,記得說出大略意思,8個,超過就給多給幾分!不騙你啊,快回答,今晚之前(=@__@=)哪。
1、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 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 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准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 「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 「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 便站起來譏諷地說: 「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 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裡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 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 「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通過寫孫臏為田忌設謀,使田忌在與齊王的賽馬中取勝的故事,表現了孫臏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運籌能力。小中見大,寫出了人物特點包含簡明的運籌學原理。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3、 增兵減灶
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臏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4、因勢利導
解 釋 因:循;勢:趨勢;利導:引導。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向有利於實現己方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導。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孫臏的大將,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用兵如神。當時,魏國進攻韓國,韓向齊國求援。齊國便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領兵攻魏。在戰斗中,孫臏利用敵人驕傲狂妄、輕視齊軍的心理,向田忌獻策,他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建議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偽裝潰敗逃跑,誘敵深入。田忌採納了他的計謀。驕傲的魏軍果然中計,大搖大擺地尾隨齊軍進入一個叫馬陵的險惡地帶。這時,早已埋伏好的齊兵萬弩齊發,一舉殲滅魏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陵之戰」。孫臏利用敵人的驕傲心理,誘敵上當,所以取得戰役的勝利。
5、增兵減灶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在孫臏增兵減灶的實例中,展示了孫臏高超的謀略藝術:通過減少做飯鍋灶(10萬~5萬~3萬)使龐涓相信齊兵膽小怯弱,士兵不斷逃亡而舍棄步軍追擊齊軍。當第三天晚上追至馬陵時,孫臏又利用馬陵道路狹窄、多險阻有利地形埋伏弓箭手,布下天羅地網。其中減灶是現象,它反映的是灶多說明吃飯的人也就多,灶少吃飯的人也就少的道理,從而使龐涓深信自己的判斷,最終自投羅網。
6、孫龐鬥智
孫賓和龐涓同在鬼穀子門下學習兵法後,龐涓辭師下山,任魏國上將軍之職。翟向魏惠王舉薦孫賓。龐涓忌妒,誣陷孫賓通齊,殘忍地施以刖刑黥刑,又騙他錄寫《孫子兵法》十三篇,打算寫完了殺害他。龐涓家丁暗告孫賓。孫賓裝瘋,使龐不防,後得齊國大臣救助,逃出魏國。 孫賓至齊,被拜為軍師之職,每一次用圍魏救趙之計,在桂陵地方擊敗了龐涓統率的魏軍。第二次,孫賓用減灶之計,將龐涓誘入馬陵道,用亂箭將他射死。
⑹ 求又簡單又好記的成語故事
1.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4.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5.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7.殺雞取卵.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地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侯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了以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8.守株待兔。有一隻兔子半夜跑到豬圈裡偷吃豬圈裡的草,不料因為天黑看不見,一不小心掉到了豬圈旁邊的豬糞池裡淹死了。第二天那個宋國人看到了死兔子很高興,於是就天天的守在豬圈旁邊希望哪天再有兔子偷吃豬圈裡的草淹死在豬糞池裡。這就是守豬待兔的由來,豬和株是通假字,所以史書上又稱守豬待兔為守株待兔
9.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10.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⑺ 記得以前中央台播過幾套和成語故事有關的動畫片
中央台播過的動畫片
第一部《鏡花緣》
第二部 《阿凡提的故事》
第三部 《降魔勇士》
《魔方大廈》 《邋遢大王奇遇記》
《自古英雄出少年》
《天書奇譚》
《小紅臉小藍臉
《喬尼歷險記》
《開心街》
⑻ 請問感覺內容簡介邯鄲記與以下哪個成語故事相關
邯鄲學步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釋】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迴路。比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貶義。比喻機械地照搬模仿;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忘卻了。也作「學步邯鄲」。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正音】邯;不能讀作「ɡān」。
【辨形】鄲;不能寫作「單」。
【近義詞】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數典忘祖
【反義詞】標新立異、獨辟蹊徑、擇善而長
【辨析】~和「數典忘祖」都有「忘本」的意思。但「數典忘祖」僅有此意;而~還有「別的也沒學到」的意思。
【例句】
(1)不管學什麼;都不能~;生搬硬套。
(2)學習外國經驗;不能~;連我們自己成功的經驗都丟了。
⑼ 有關歐陽修的成語故事
1、觥籌交錯ōng chóu jiāo cuò
【解釋】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來描繪酒席宴會上的熱鬧場面。一般作謂語。
【例句】在文章中作者僅用幾句話,就把當時官宦們那種奢侈無度,~,一擲千金的情景淋漓盡致表現出來了。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滁州太守歐陽修自號醉翁,他經常去西南郊琅玡山的釀泉邊去玩,那兒有一個亭子,他取名「醉翁亭」,經常與朋友在此飲酒歡聚,有《醉翁亭記》為證:「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解釋】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出處】宋·歐陽修《醉瓮亭記》:「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結構】復句式。
【用法】可形容行動或語言。一般作分句。
【例句】你那一番話,「~」,只不過想出出氣而已。
【成語故事】北宋傑出文學家歐陽修,別號醉翁。《醉翁亭記》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醉翁亭記》講的是安徽滁縣城西的秀麗風景。那裡有一座亭子,據說是山裡一個和尚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取名為「醉翁亭」。因為歐陽修常和朋友來這里喝酒。
歐陽修酒量小,很容易醉,但他為什麼還愛喝酒呢?文章說:醉翁的本意不在酒,而在於欣賞那裡的山水風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
3、醉翁之意zuì wēng zhī yì
【解釋】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形容人的行動與言語
【例句】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仇五科說:『翩翁是醉翁之意罷了。』」
⑽ 寫周記記一篇成語故事
一字千金
yīzìqiānjīn
【解釋】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作褒義。指對文章稍加改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或用來稱贊詩文精妙。一般作定語、賓語。
【辨形】「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詞】一字千鈞、一字一珠、字字珠璣
【反義詞】一文不值
【例句】魯迅先生的雜文;含義極深;真可謂~。
【成語故事】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的一段時間,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食客數千人,呂不韋想他的地位不次於別人,也養了三千食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名有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呂氏春秋》,備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