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完璧歸趙有關的故事簡介
⑴ 完璧歸趙的故事概括
戰國時代趙國得到來了楚國的和氏璧源,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璧。趙王派藺相如帶著璧去換城。相如到秦國獻了璧,見秦王沒有誠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設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趙國(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比喻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本人。
⑵ 完璧歸趙的故事梗概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以毀玉要挾秦昭王,無奈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2)與完璧歸趙有關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完璧歸趙背景
公元前283年,趙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派人遣書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後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並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後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重任。
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並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並且表示他願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於是派他出使秦國。
⑶ 完璧歸趙的故事簡介
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想把美玉占為己有,便派人送信給趙王,騙他說秦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
趙王想將寶玉送給秦國,卻擔心秦國不履行諾言;想不給,又怕得罪秦國。同大臣們也商量不出一個結果來,想找一個適當的人出使秦國,一時又找不到。這時,一個叫繆賢的大臣推薦自己的門客,說他可以擔當出使秦國的任務。這個門客就是藺相如。他見到趙王後,主動提出拿著寶玉出使秦國,並表示:秦國把城池割讓給趙國,我就把玉留在秦國;秦若不給城,我一定把寶玉完整無缺地帶回趙國。「臣請完璧歸趙。」趙王點頭同意了。
藺相如來到秦國謁見了秦王,並獻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滿心歡喜,愛不釋手,傳給大臣和妃嬪們觀看,壓根兒不提劃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並無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塊美玉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信以為真,便命侍臣將璧傳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後退幾步,背靠柱子,憤怒使得他的頭發豎起將帽子頂起。他說:「大王只顧觀賞寶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見您並無誠意,所以我將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這根柱子上,這塊寶玉也一塊兒撞碎。」秦王怕寶玉真的撞碎,趕緊道歉,並派人將地圖拿來,裝模作樣地將准備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給藺相如看,還答應過幾日舉行盛典,正式迎接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設騙局了。當天夜裡,便叫手下人穿著破衣服,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我看大王並無誠意,因此早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我並不是想違約,秦國比趙國強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態,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趙國一定不敢不將寶玉拱手相送。我知道這樣做是欺騙了您,請您把我煮死吧!不過,也請您先好好考慮一下該怎麼做。」
秦王惱怒萬分,但又無可奈何,心想,殺了他不但得不到寶玉,還把秦、趙的關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
「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⑷ 完璧歸趙的故事簡介100
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回"秦國強大,趙國弱答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⑸ 完璧歸趙的故事 概括來寫,字數不超過50字
趙國有一塊無價之寶,叫「何氏璧」。秦王聽說後想得到它,但藺相如抓著何氏版璧准備撞牆權。威脅道:要麼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麼他就撞牆壁碎人亡,秦王理屈詞窮,就只得讓藺相如帶著何氏璧返回了趙國。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5)與完璧歸趙有關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章台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徵。《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台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台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台,因名」。再根據《史記·里子傳》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台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
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台上建造而成的。
⑹ 完璧歸趙故事簡介50字左右
戰國時期,秦王得知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假裝以15座城池與她交換,來騙取和氏璧,趙王十分為難,藺相如就臨危受命,前往秦國。秦王拿到和氏璧後,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藺相如設計騙回和氏璧,秦王理虧,答應劃城。隨後,派人連夜將何氏璧送回趙國。
相關人物: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趙惠文王18年),秦國向趙國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廉頗最終負荊請罪,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6)與完璧歸趙有關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在《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個貪婪愚蠢、自取其辱、輸得幾乎被扒光馬褲的反面典型,來反襯趙國使者藺相如不畏強暴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
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國與趙國「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兩回合較量中真正的操盤手和勝利者。藺相如只是他玩弄於掌股之上的棋子。
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藺相如把和氏璧帶回趙國之後,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大夫。之後沒過多久,秦國攻打趙國,佔領了趙國的石城。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國攻打趙國,斬殺了兩萬趙國士兵。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舉行會盟,史稱「澠池之會」。
⑺ 完璧歸趙故事簡介
我記得是初中語文書上的課文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一塊聞名天下的寶玉——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就派人送信到趙國,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作代價來換取這塊寶玉。趙王與大臣們商量,如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答應給的十五座城;如不給,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趙國,一時拿不定主意。一個叫繆賢的「宦者令」,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此人可以擔當出使秦國的重任。
不久,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見秦昭王。秦昭王得到寶玉之後,失諾不劃城給趙國。這時藺相如不畏強暴,以指出璧瑕為借口,機智地索回了「和氏璧」,並當庭與秦昭王據理力爭,終於使這塊寶玉完整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勇敢機智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受到趙王的賞識,被拜為上大夫。「完璧歸趙」的故事也就一代接一代地傳下來了。
⑻ 完璧歸趙的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趙王得了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聽說後就想把璧騙到手。於是派人寫信給趙王,說是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璧。趙王一看便知這是個騙局,便叫大臣們前來商討。趙王召來了藺相如,問他有沒有好辦法,藺相如說他願意帶著璧去秦國,再見機行事。
藺相如拿著璧來到了秦國,秦王拿著璧左看右看,對璧愛不釋手,絕口不提拿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換璧的誠意,就跟秦王說如果秦王逼他,他就跟璧一起撞碎。秦王允諾把十五座城交換給趙國。藺相如說要舉行一個儀式後才能交璧。秦王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手下先將璧送回趙國。儀式結束後,秦王向藺相如要璧,藺相如就說他已經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8)與完璧歸趙有關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簡介:
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
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孝成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
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孝成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
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後來,趙括果然慘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幸得五國出兵相救,藺相如大約在這一個時期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