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故事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綉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裡的這一根鐵棍,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並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麼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麼一點,最後自然就磨成綉花針了嘛。」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恆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因一時的挫折就隨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於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干年後,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
(1)預言故事鐵杵成針擴展閱讀:
鐵杵成針的近義詞: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❷ 我國古代「愚公移山」和「鐵杵成針」的寓言故事說明  ...
ABC |
❸ 成語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語 鐵杵成針
鐵杵成針
[讀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解釋]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回
[出處]明·鄭之珍《目答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近義]鐵杵磨針愚公移山持之以恆鐵杵磨成針
[反義]半途而廢
❹ 鐵杵成針,在這則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迪
做事要堅持不懈
❺ 鐵杵成針的故事
傳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在山中讀書。有一次,李白沒有完成功課,便跑內出去玩兒了容。李白來到了一條小溪邊後,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在磨著一根棍子粗的鐵棍
他好奇問老婆婆為什麼要磨鐵棒,老婆婆邊磨邊抬頭表示想將這根鐵棒磨成綉花針。李白聽完後感到很疑惑,再次問道鐵棒怎麼磨成可能綉花針!婆婆再次回復:滴水穿石,愚公移山,我年紀大,只要多下功夫也能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感動,便立刻回到山上學習。
後來這個故事就演變出鐵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❻ 讀完鐵杵成針這篇文言文我想起了一句預言是什麼
鐵杵成針的故事,相關的寓言是《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內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容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寓言:精衛填海
❼ 成語故事鐵杵成針
鐵杵成針
tiěchǔchéngzhē
[釋義]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語出]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正音] 杵;不能讀作「wǔ」。
[辨形] 杵;不能寫作「許」。
[近義] 持之以恆
[反義] 半途而廢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恆」都形容有恆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恆」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❽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經常逃學,一天,他又逃學了。正當他興高采烈地欣賞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的時候內,眼前奇怪容的一幕卻把他給怔住了:只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專心致志地磨著一根鐵杵,並不時地用那滿是老繭的手擦拭從額頭冒出的汗珠。李太白看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發現老人有停息之意。好奇的他實在想不明白,忍不住上前去探了個究竟。他用不解的目光注視著老人問:您不停地磨著這根鐵杵,無罷手之意,您打算把它磨成什麼形狀才算是大功告成呢?老人一邊不停地磨著,一邊回答說: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綉花針。說完,老人繼續聚精會神地磨鐵杵。李太白聽罷,大吃一驚。心想,一個古稀之人都如此有恆心,我焉有不用功之理?想罷,掉頭徑直往家去了。此後,他狠下功夫,終於成就了世人敬仰的大詩仙
❾ 鐵杵成針講得是誰的故事
1、講的是李白的故事。
2、啟示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前途光明的學業或事業,即便有天賦的人去學習、去做事,也是難以一帆風順的。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態堅持學下去、做下去,最後一定能成功。
3、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白讀書未成,棄去。過小溪,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笑其出。老嫗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為感動,遂還讀卒業,卒成名士。
4、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綉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裡的這一根鐵棍啦,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並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麼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麼一點,最後自然就磨成綉花針了嘛。」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恆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因一時的挫折就隨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於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干年後,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
❿ 鐵杵成針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閑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綉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綉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拓展資料:
鐵杵成針:[ tiě chǔ chéng zhēn ]
詳細解釋
1.【解釋】: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3.【例句】: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