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兒童故事
1. 鷸蚌相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鷸蚌相爭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2. 鷸蚌相爭(寓言故事)
一隻蚌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版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權會乾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會餓死.」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這時一個漁夫走來,於是漁夫便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3. 兒童動漫: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時候,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蘇代告訴趙王,趙國攻打燕國就如同鷸蚌相爭,兩國都得不到好處,而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得到便宜。
這個故事後來被概括成了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來比喻爭奪的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4. 鷸蚌相爭是什麼故事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游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乾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松開你的嘴,明天也不松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里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裡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干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斗,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5. 鷸蚌相爭的故事
太陽照在大地上,一隻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灘,張開自己的兩扇橢
圓形的甲殼曬太陽。它感到很舒服,悠閑自在。
在離這里不遠的水草中,又一隻大鷸鳥,正邁著兩條又長又細的腿,
伸著又長又尖的嘴巴,在細心地尋找魚蟲。忽然,它看見河灘上那隻張著
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鮮嫩,肥美地肉吸引著它,這是多麼好吃的美食啊。
鷸鳥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殼內的蚌肉。
河蚌突然受到了襲擊,急忙將堅硬的甲殼閉合,甲殼像把鉗子似的緊緊夾住
鷸的長嘴巴。鷸鳥用盡全身力氣想拉出蚌肉來。河蚌卻死死地夾住鷸的長嘴
巴。就這樣,鷸蚌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
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相讓,相持不下,雙方爭吵起來。鷸鳥威脅河
蚌說:"你若不張開甲殼,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會被曬死在這里的,
趕快張開甲殼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就是不張開甲殼,我把你狠狠地夾住,你今
天拔不出來,明天也拔不出來,你非憋死在這河灘上。"
鷸鳥和河蚌互不相讓,死死地糾纏在一起。
正在這時,一個老漁夫從河灘路過,看見鷸蚌相爭,沒有費多大力氣,
把兩個一起抓住,高興地拿走了。
寓意: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鷸蚌相爭"用來比喻雙方不和,
互相爭斗,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