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得故事
1. 鷸蚌相爭是什麼故事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游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乾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松開你的嘴,明天也不松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里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裡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干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斗,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2. 鷸蚌相爭的,故事主要講的是。
鶴於蚌相互爭斗不休,
而漁翁將他倆都抓住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故事是說相爭時,要顧全大局
3. 鷸蚌相爭的故事
太陽照在大地上,一隻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灘,張開自己的兩扇橢
圓形的甲殼曬太陽。它感到很舒服,悠閑自在。
在離這里不遠的水草中,又一隻大鷸鳥,正邁著兩條又長又細的腿,
伸著又長又尖的嘴巴,在細心地尋找魚蟲。忽然,它看見河灘上那隻張著
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鮮嫩,肥美地肉吸引著它,這是多麼好吃的美食啊。
鷸鳥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殼內的蚌肉。
河蚌突然受到了襲擊,急忙將堅硬的甲殼閉合,甲殼像把鉗子似的緊緊夾住
鷸的長嘴巴。鷸鳥用盡全身力氣想拉出蚌肉來。河蚌卻死死地夾住鷸的長嘴
巴。就這樣,鷸蚌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
鷸鳥和河蚌誰也不肯相讓,相持不下,雙方爭吵起來。鷸鳥威脅河
蚌說:"你若不張開甲殼,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會被曬死在這里的,
趕快張開甲殼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就是不張開甲殼,我把你狠狠地夾住,你今
天拔不出來,明天也拔不出來,你非憋死在這河灘上。"
鷸鳥和河蚌互不相讓,死死地糾纏在一起。
正在這時,一個老漁夫從河灘路過,看見鷸蚌相爭,沒有費多大力氣,
把兩個一起抓住,高興地拿走了。
寓意: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鷸蚌相爭"用來比喻雙方不和,
互相爭斗,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4.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來源於歷史故事的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來源於戰國時謀士蘇代游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
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乾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
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這個故事後來被概括成了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來比喻爭奪的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4)鷸蚌相爭得故事擴展閱讀:
寓意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做人要學會忍讓,否則兩敗俱傷只能讓第三方得利。
例句
1、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為了利益兩方面鷸蚌相爭,結果最後卻被第三方拿走了好處。
2、作為一個團隊,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切勿鷸蚌相爭,免得四分五裂。
3、由於你們鷸蚌相爭,導致對手漁翁得利,這個慘痛的教訓得記住。
【松鼠雪中大戰】俄羅斯沃羅涅日,一隻小松鼠在雪地中發現了一個松果,於是興沖沖地跑了過去開始享受「大餐」,這時另一隻小松鼠看見了這一切,便過來搶奪它的果實。
兩只松鼠在雪地里你爭我搶,最終還是松果的真正主人最終獲勝。而這一珍貴的畫面被攝影師Vadim Trunov拍攝了下來。
兩個小東西,為松果上躥下跳,不時在空中撲打,萌態十足。幾個回合下來,最終還是松果最終的主人獲勝。
5. 鷸蚌相爭的事例
毛澤東在《質問國民黨》一文中指出:「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
舒米和艾爾文 99年舒米與艾爾文的鷸蚌相爭的結果:舒米撞斷腿不得不退出後面的比賽,艾爾文被車迷,媒體狂批(這個花花公子本來就一無是處),而哈基寧則是魚翁得利在最後一站超越艾爾文成為車手總冠軍。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打得不可開交,美國趁機大發戰爭財,出賣軍火,結果一戰過後,歐洲列強普遍衰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2001年底,陳久霖在一次飯桌上,偶然聽到SPC股東欲出售股權的消息,便動心了。因為在他看來,收購SPC股權可以打造中航油(新加坡)更加完整的產業鏈。 SPC是新加坡惟一由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經營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提煉以及原油、成品油的銷售,業務遍及東南亞地區。而當時中航油(新加坡)上市不久,市值不過2億新元,哪裡撬得動這么大的公司呢?陳久霖想到了與國內公司進行合作收購,但沒有得到什麼積極響應。無奈下,中航油(新加坡)咬牙掏出50萬美元,請美林銀行做了一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不料報告出來後,國內兄弟公司看到這個項目的價值,一場「內斗」便開始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內耗中,最終3位神秘的印尼木材商人以1.9億新元的價格,買走了SPC28%的股權。
6. 鷸蚌相爭的故事和寓意
寓言故事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一隻河蚌張開蚌殼,
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專,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屬.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不能回河裡去了.河蚌和鷸鳥就爭吵起來.鷸鳥瓮聲瓮氣地說:「一天、兩天不下雨,沒有了水,回不了河,你總是要死的!」河蚌也瓮聲瓮氣地說:「假如我不放你,一天、兩天之後,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別想活,總要餓死!」河蚌和鷸鳥吵個不停,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人從那裡走過,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去了.
這個寓言故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7. 鷸蚌相爭 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回,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答:『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戰國策》)
翻譯
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乾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