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故事
Ⅰ 林黛玉寫《葬花詞》的故事情節100字以內
她捧著一坨屎張開嘴就說只有你們想不到,沒有我林黛玉做不到說著就把手往嘴裡扔,吃了一坨大屎還說的真香。
Ⅱ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50字 要故事內容~不要感受~急急
林黛來玉葬花的故事源:黛玉頭夜敲怡紅院的門找賈寶玉,晴雯誤以為是丫頭,便拒絕開門。黛玉錯疑在寶玉身上,那一夜她枉自嗟嘆著身世生寶玉的氣。
次日恰逢餞花之期,看見落花滿地,便躲了眾人來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傷己,感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凄傷身世,寫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詞》,不覺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
寶玉聽到後痛苦不堪,寶玉趕上去做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的沉痛傾訴,才化解了這一場誤會。
(2)葬花吟故事擴展閱讀: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么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
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
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慰。
Ⅲ 黛玉葬花和葬花詞有什麼聯系啊 請簡述黛玉葬花的故事下。
花在這抄里比喻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當花凋落時,則暗示人生前景的暗淡荒涼,美麗的東西總是不能長久,就像青春,生命都有盡頭.小說中林黛玉體質單薄經常發病,又寄人籬下,和寶玉相好卻無人出面替她做主. 林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為花兒落了,賈寶玉要把他們丟進水裡,林黛玉怕他們流到臭水溝,所以葬花。第二次葬花的前一天和賈寶玉發生了誤會,借葬花以抒發自己的苦悶、青春易逝的傷感情緒,所以也就有了「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忘兩不知」等的名句 花是美好而脆弱的,這正象林黛玉的身世.黛玉本就是一副多愁善感的性格,自是於花鳥間有許多別人不曾有的感慨.葬化就是這種性格的體現,亦愚深意於其中 而且黛玉自命清高,缺乏與他人溝通, 需要其他的渠道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 又要符合她的柔弱的性格 葬花無疑是首選
記得採納啊
Ⅳ 《紅樓夢》中的的《葬花吟》的內容,和其中的故事是什麼阿
《紅樓夢》來中所有的情節和故事自都是皇權政治的影射,是有歷史內容的。《葬花吟》是隱喻一個新建王朝的皇帝,對自己身前已滅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所唱的輓歌。這里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督勵作用。我認為這段具體的歷史故事,應該是清初的順治皇帝重葬明末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的故事。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在打獵回返的途中,順治偶爾經過了崇禎皇帝的陵墓。尋墓一圈看了一下,覺得很是凄涼。當年他的叔叔睿親王多爾袞進京後,將義軍草葬的崇禎皇帝的遺體又添了土,加了磚、立了塊小石碑。規格連普通富家的莊主墳墓都不如。惺惺惜惺惺,順治產生了憐憫之心,當即敕命工部重新修葺崇禎陵。竣工後,順治帝親自驗收,並寫誄文親自祭奠-----。這時的林黛玉就成了順治皇帝的化身。由於性別的變化,使以前的老紅學家們始終結合不上這段歷史事件!個人見解,慬供參考!
Ⅳ 黛玉葬花的故事由來
兩首詩中「脫胎」
說到葬花的故事的由來,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紅樓夢辨》)。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系弄顛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還不足以借取利用嗎?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將牡丹花「盛以錦囊,葬於葯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詩句,難道還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嗎?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於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於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惻纏綿。
消極頹傷情緒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Ⅵ 林黛玉葬花整個故事內容
1、故事簡介
黛玉頭夜敲怡紅院的門找賈寶玉,晴雯誤以為是丫頭,便拒絕開門。專黛玉錯疑在寶玉身上,屬那一夜她枉自嗟嘆著身世生寶玉的氣。次日恰逢餞花之期,看見落花滿地,便躲了眾人來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傷己,感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凄傷身世,寫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詞》,不覺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寶玉聽到後痛苦不堪,寶玉趕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的沉痛傾訴,才化解了這一場誤會。
2、原著簡介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八十回後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偉元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紅樓夢》。亦有版本作《金玉緣》。
Ⅶ 林黛玉所作《葬花吟》 出自什麼情節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Ⅷ 誰知道黛玉葬花的具體故事白話的
黛玉葬花 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干凈,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寶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在紅樓夢中是最經典的片段之一,看過紅樓夢的人都對這一段過目不忘。
有關葬花的故事節選:
黛玉葬花出自——《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節選: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里作什麼?」寶玉一回頭, 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幹凈。」 …… 葬花吟出自——《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節選: 寶玉因不見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別處去了,想了一想,索性遲兩日,等他的氣消一消再去也罷了.因低頭看見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嘆道:「 這是他心裡生了氣,也不收拾這花兒來了.待我送了去,明兒再問著他。」說著,只見寶釵約著他們往外頭去. 寶玉道:「我就來。」說畢,等他二人去遠了,便把那花兜了起來, 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處來.將已到了花冢,猶未轉過山坡,只聽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行數落著,哭的好不傷感.寶玉心下想道:「這不知是那房裡的丫頭,受了委曲,跑到這個地方來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腳步,聽他哭道是: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回答者: 與爾同軒
有關葬花的故事的由來
說到葬花的故事的由來,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紅樓夢辨》)。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系弄顛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還不足以借取利用嗎?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將牡丹花「盛以錦囊,葬於葯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詩句,難道還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嗎?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於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於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惻纏綿。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寫,那麼這一段也為讀者刻畫出一個美麗如花,清潔自愛女性形象。
未若錦囊收艷骨,
一杯凈土掩風流。
孤標傲世懈誰隱,
一樣花開為底遲,
浦露庭霜何寂寞,
雁歸穹病恐相思!
淡極始知花更艷。
眼前道路無經緯,
皮裡春秋空黑黃。
博得嫦娥應自問,
緣何不使永團圓。
入世冷挑紅雪去,
迎面香割紫雲來。
寒塘渡鶴影,
冷月葬花魂。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賈府乃至整個封建社會比喻為污淖,她不甘沉滅,又無力擺脫封建惡勢力。憐花就是憐自己,她看到鮮花的凋零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林黛玉在賈府中,雖有寶玉的照顧,賈母的疼愛,但按照當時的禮教觀念,畢竟是外孫,寄人籬下的滋味還是有的,父母雙亡,無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觀,總覺風刀霜劍嚴相逼,自憐之心常在,見落花而感身世,不覺滿目凄涼。
黛玉葬花吟 選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藉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兒誄》一樣,是作者出力摹寫的文字。這首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盡致,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這首詩並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這曾詩的另一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甲戌本有批語說:「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寶主,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玉兄之後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散停筆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語指出:沒有看過「玉兄之後文」是無從對此詩加批的;批書人「停筆以待」的也正是與此詩有關的「後文」。所謂「後文」毫無疑問的當然是指後半部佚稿沖寫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這首詩中僅僅一般地以落花象徵紅顏薄命,那也用不著非待後文不可;只有詩中所寫非泛泛之言,而大都與後來黛玉之死情節聲切相關時,才有必要強調指出,在看過後面文字以後,應回頭來再重新加深對此詩的理解。
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這一點,我們從作者的同時人、極可能是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中得到了證明。詩曰;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似讖成真」,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
以前,我們還以為明義未必能如脂硯那樣看到小說全書,現在看來,他讀到過後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也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裡的人比較詳盡地說起過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我們說,明義絕句中提到後來的事象「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之類,還可由推測而知的話;那麼,寫寶王貧窮的「王孫瘦損骨嶙峋」,和寫他因獲罪致使他心中的人為他的不幸憂忿而死的「慚愧當年石季倫」等詩句,是再也無從憑想像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詩中的後兩句也是如此:明義說,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試想,只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後來續書者想像寶、黛悲劇的原因在於婚姻不自主是多麼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寶玉已有他屬,試問,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難道「續紅絲」是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不成?
此詩「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顏老死之日,確在春殘花落之時,並非虛詞作比。同時,這里說「他年葬儂知是誰」,前面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於十分凄慘寂寞的境況之中可以無疑。那時,並非大家都忙著為寶玉辦喜事,因而無暇顧及,恰恰相反,寶玉、鳳姐都因避禍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論親」、「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日子,詩中「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幾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憐落花而怨及燕子歸去,用意甚難把握貫通。現在,倘作讖語看,就比較明確了。大概春天裡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即所謂「香巢已壘成」,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象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被迫離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嘆「花魂鳥魂總難留」,幻想著自己能「脅下生雙翼」也隨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終至於「淚盡證前緣」了。
這樣,「花落人亡兩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說寶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寶玉凡遭所謂「丑禍」,總有別人要隨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釧兒,後有晴雯,終於輪封了黛玉,所以詩中又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的雙關語可用來剖白和顯示氣節。「一別秋風又一年」,寶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賈府,但所見怡紅院已「紅瘦綠稀」(脂評),瀟湘館更是一片「落葉蕭蕭,寒姻漠漠」(脂評)的凄涼景象,黛玉的閨房和寶玉的絳芸軒一樣,只見「蛛絲兒結滿雕梁」(脂評謂指寶黛住處),雖然還有寶釵在,而且以後還成其「金玉姻緣」,但這又怎能彌補他「對境悼顰兒」時所產生的巨大精神創痛呢?「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這些只是從脂評所提及的線索中可以得到印證的一些細節,所述未必都那麼妥當。但此詩與寶黛悲劇情節必定有照應這一點,大概不是主觀臆斷吧;其實,「似讖成真」的詩還不止於此,黛玉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彷彿不幸地言中了她後來離別寶玉的情景,後者則又象是她對自己「淚盡夭亡」(脂評)結局的預先寫照。
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紅樓夢辨》)。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系弄顛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還不足以借取利用嗎?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將牡丹花「盛以錦囊,葬於葯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詩句,難道還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嗎?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於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於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惻纏綿。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那麼黛玉為何要寫《葬花吟》?
與黛玉同看《西廂》,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鶯鶯,這等於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愛情表露。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怕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艷曲」來「欺負」自己。
黛玉畢竟是了解寶玉的,聽了寶玉這樣的表白,心裡畢竟是喜歡的。所以寶玉剛一發誓,黛玉就「破涕為笑」,也隨即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詞語,說寶玉「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黛玉同樣引《西廂記》,就等於接受了寶玉的愛情表白。通過共閱《西廂》,寶黛愛情前進了一步,「朦朧度」有所減少。
在《葬花辭》中,有這么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閨中女兒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中的對自己的愛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Ⅸ 紅樓夢里「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是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
林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回落以後埋答在土裡最干凈,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賈寶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
來源:
《紅樓夢》出現黛玉葬花情節的地方一共有兩處:
1.流水知音,惜花惜人——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2.感花傷己,葬花詞吟——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結尾 和第二十八回 《蔣玉菡情贈茜香羅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開頭。
Ⅹ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
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專一塊屬石上坐著,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 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又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面,飄飄盪盪,竟流出沁芳閘去了.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里作什麼?"寶玉一回頭, 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幹凈。」
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林黛玉把花具都放下,和寶玉一起看完<會真記>.寶玉一面收書, 一面笑道:「正經快把花埋了罷,別提那個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協,只見襲人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