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曾國藩家書里的小故事

曾國藩家書里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4 13:30:58

㈠ 曽國藩的故事

身體小談
曾國藩出生時,祖父曾經夢到有一隻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認為曾國藩是巨蟒轉世,曾國藩出生後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樹竟然重新煥發出了生命,讓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轉世這一夢語。而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有一說「火蟒蘚」),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世這一夢語。在嶽麓書院學習時因為怕別人看到身上的鱗片,所以夏天燥熱時還穿戴整齊的讀書,讓先生大加贊賞。
愛好:抽紙煙、下圍棋
審雞蛋案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回到了家裡。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麼只有四個?」於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那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 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到:「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 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家裡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裡夾有雞蛋黃粉。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千年死一個」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門口懸掛著「毅勇侯第」四個金色大字

曾國藩畫像(7張)。「侯府」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曾國藩委託其弟在家營造的。據說建房的時候,曾國藩兄弟對匠工師傅款待很好,而對一般徒弟則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時候要誦「上樑文」,砌工老師傅盡贊美語,操著荷葉土音為之頌曰:「兩江總督太細喱,要到京里做皇帝。」那天,看熱鬧的人很多,站在大門口的一個鄉民見大門很高很寬,就希奇地問:「這張大門怎麼要開這么寬?」一位對曾府心懷不滿的徒弟就說:「門寬好出喪么!」師傅聽了,覺得這個「良心」不能喪,就馬上把不吉的話斷過來:「是的,門寬好出喪,千年死一個,萬年死一雙。」 鄉里的習俗,對房屋上樑的贊語靈一半,而咒語是全靈的。曾府的人聽得上樑的贊語是「要到京里做皇帝」;對大門的贊語是:「萬年死一雙」,非常高興,馬上把匠工師傅連同徒弟伢子都召進堂屋裡,用上乘的酒、茶,盛情地招待了一番。 說來也巧,富厚堂自同治五年建造以來,已有130餘年了,的確還沒死過一個人呢。先是曾府從曾國藩夫人歐陽氏住起,最後一個住的是曾國藩的第四代孫曾昭恆,連續四五代上百人,沒有一個人死於富厚堂;後是建國以來設立區公所、鄉政府及部門機關,先後住過的幹部好幾百,但沒有一個是死在這里的。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輕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 富厚堂(曾國藩故居)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㈡ 曾國藩誠信的小故事

曾國藩以誠用人

文/馬媛媛

曾國藩手下人何以死忠於他?是被曾國藩的「誠」字感動,願用生命來報答這種信任。

有些高官與下屬保持距離,曾國藩不這樣,要親和得多,每天早上必與幕僚同桌進餐。有個故事,特別能說明他與部下以誠互動的關系。

1861年,李秀成率兵進逼曾國藩的大營,名為重鎮,實則是空城一座。有人極為驚恐,搬行李到船上隨時准備逃走。曾國藩發出這樣命令: 「現在敵人勢大,有想暫時離開大本營者,可以支付三個月的薪水,事後如還想來營做事,我將一如既往地接納。」而他自己卻立下遺書,決心以死相守。部下看到這個命令後,深為感動,都覺得不應辜負大帥的寬厚仁慈,於是全部留下來,抱定了死戰的決心。曾國藩以誠待人,換來了軍心的穩定。

一次宴會上,曾國藩聽到部下對將帥的評論。有人說: 「左帥嚴,人不敢欺;李帥明,人不能欺。」曾國藩感興趣地問:「可不可給我一個評價?」部下面面相覷。最後,一位小官員小聲說道: 「曾公仁,人不忍欺。」眾人都稱妙,曾國藩嘴上謙遜說擔當不起,心裡則十分高興,後來,還給那人提了官。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部下心中早已非常認可了曾國藩的以誠待人。

曾國藩一再強調: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上司以誠待人,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以行動來感化部下,讓人心悅誠服,才能取信於兵將,人才才會慕名而來。

㈢ 三字經里的故事10個小故事

三字經:夕孟母,則伶楚。子不學,斷機楚。斗宴山,有義方。教五子,名懼揚。
這是一個小故事。裡面說了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知識,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編織東西來掙錢讓孩子讀書。但是,有一天,孩子說不再讀書,母親聽了,馬上把編織機拿剪刀把繩子都剪斷了,說孩子不學習,自己那麼辛苦也沒用。孩子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學習。後來,母親聽鄰居說: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隱居的老學者。他才華出眾,教孩子很有一套。曾經教了五個孩子,到最後個個都成了朝廷命官。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學者那裡教,將來必成大器。有時母親把孩子送到了老學者那裡,孩子真的一天天聰明起來,母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禹鈞,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就像詩聖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稱為杜少陵一樣。
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的人,年輕的時候不學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有一天夜裡,他死去的父親給他托夢,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不但無子而且無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可能挽回。」
竇禹鈞醒來以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從前之惡不敢再犯並且廣行善事,在家裡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裡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爾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五子齊登科甲,爾壽至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儀、儼、侃、爾、僖。
竇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所以才有五子聯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舉的兩個例子說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於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恆。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即三國時期東吳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冬天睡覺前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窩,夏天睡覺前用一把小扇子給父母扇枕頭。他對父母能盡孝道,是為人子者的好榜樣。執是執持、不鬆手的意思,嚴持孝道,永不放棄,叫做「孝於親,所當執」。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將歷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編輯了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黃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孫,魯國人,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時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寬容好士,經常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焉」。
孔融四歲就知道長幼有序,吃梨的時候,自己年紀小就吃小的。所謂「三歲看老」,四歲的孩子謙遜之禮如此,方知其後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講到「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兄弟之道是五倫中的一倫,為悌道。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氣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悌道屬於五常中的「禮」德,其原則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這里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孔子是聖人,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後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後世尊為「聖公」。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游。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道:「小孩子怎麼不讓車呢?碰到你怎麼辦?」
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
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
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項橐再問:「請教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裡有花呢?」項橐聽後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七歲的孩子,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孔子向項橐請教有關音樂問題的記述,「三難」則純屬傳說故事。山東紀城碑廓鎮東北八公里處有一山,名叫躲子山,傳說項橐就是在此山避難時遇害的。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各國諸侯都派人打探項橐的住處,以便為我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裡,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了。兩國武士為爭奪項橐打鬥起來,吳人看劫持不成就將項橐刺死了,其時項橐年僅十二歲。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中令是宋朝的中書令(宰相)趙普,這段話講的是趙普半部《倫語》治天下的故事。趙普與趙匡胤是小時候的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期沒有好好讀過書,
以後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歷任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兩朝的宰相,自稱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論語》幫助趙匡義治理天下。
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魯論》,所謂「魯論」就是魯國通行的《論語》二十篇。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做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裡面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准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
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裡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於是買通他的家人打探這個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書拿出來一看,原來是《論語》。可是誰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論語》呢?
趙匡胤得知此事,親自到他家來探問,趙普就把那本《魯論》拿了出來。趙匡胤說:「此為朕幼年所習,如今卿家還在讀嗎」?趙普回答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盡在其中」。宋太宗繼位以後仍然想用趙普為宰相,有人說趙普的壞話,說他只能讀《論語》。太宗如實以告,趙普說:「臣實不知書,只能讀《論語》。我輔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論語》,尚有半部可以輔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談。

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山西潞州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家貧沒有錢買書。中國在漢以前,非世家沒有藏書,非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那時候還沒有紙張,非絹帛皮簡無以為書,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
路溫舒放羊時經常路過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邊上長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與竹簡一樣尺寸,並將其編聯在一起,然後借來《尚書》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編書,他就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削竹簡」的是西漢的公孫弘。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職。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只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註解,抄在竹簡上面。漢武帝時期,公孫弘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孫敬憑借其獨特的「頭懸梁」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後人對孫敬的苦讀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並談,用以教育孩童。

戰國時候的洛陽人蘇秦,游說秦惠王,上書十次而游說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回到家裡「妻不下飪,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家裡人都不理睬他。蘇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讀姜太公的《陰符經》,研究其中的奇謀策略。至更深夜半,頭迷眼閉,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就拿一把錐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後再讀。如此苦讀,一年以後出山,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完成了合縱大計,自己也腰掛六國相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志苦讀,沒有因為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唐朝李渤有詩說:「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說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國藩也說過:「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異也」。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制的袋子裡面,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

㈣ 世說新語中有名的8個小故事是什麼

1、原文:孝武問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風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譯文:孝武帝問王爽:「你和你哥哥比起來怎麼樣?」王爽回答說:「輪才華,我比不上哥哥王恭,至於忠孝,我又怎麼可以輸給他呢!」

㈤ 論語十則中的小故事

1、有一次孔子到郯國去,在路上碰到了一個叫程子的人。程子是個博學善辯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別高興,「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就是說當時兩個人都在車上,就把車都停下來,兩個車蓋緊緊地靠在一起,兩個人各自坐在車上,談了很久,非常親熱。

孔子還回頭對子路說:「拿一束帛贈給程子先生!」子路不太願意,他對孔子說,「我聽說,士人不經過中間人的介紹,女子出嫁而不經過媒人的介紹,君子對於這樣的人不和他們相交,因為這是禮節的問題。」

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見,沒有人從中介紹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規矩,居然還叫我送東西。孔子勸子路說:「《詩經》上說,『有一個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麗。邂逅相遇,正適合我的心願啊』。

2、有一次孔子帶學生出遊,中午做飯時,在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他,說到:「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老師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得知真相的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3、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後,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4、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鬥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並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5、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聖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㈥ 《資治通鑒》里的歷史小故事有哪些

  1. 預讓漆身吞炭。

春秋後期,有個叫豫讓的人,在晉國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那裡做家臣,由於得不到主人的賞識,投靠到另一個大夫智伯的門下。智伯非常高興,尊豫讓為上賓,賓主朝夕相處,竟親如手足。凡遇有要事,智伯皆請教豫讓,與之商討,豫讓十分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韓、趙、魏打敗智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趙襄子殺了智伯,仍不解心頭之恨,又把智伯的顱骨用漆漆好,做成飲酒用的酒器。智伯的家臣豫讓一心想為主公報仇。

一日,趙襄子到廁所內解手,見有生人,便警覺起來,令手下抓住了豫讓。趙襄子左右的人極為憤怒,紛紛拔劍揚刀要殺掉豫讓,趙襄子說道:「豫讓乃義氣之士,我只需小心避開就是了。智伯已死,沒有後代,家臣要替他報仇,這是忠烈之舉。」於是就把豫讓放了。為了防止被趙襄子的人認出自己,他用生漆塗滿全身,讓渾身皮膚腫爛,毛發脫落;又吞下燒紅的木炭,使聲音變啞,其間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豫讓一直密切注視趙襄子的行蹤。終於有一天,他打聽到趙襄子外出的去向,便事先埋伏在趙襄子所要途經的橋下。誰知趙襄子的車馬到了橋邊,馬匹突然嘶叫驚跳。趙襄子十分奇怪,立即令手下四處搜查,果然,發現橋洞下有個乞丐。趙襄子說:「此人必是豫讓。」派人去查問,果然不錯。於是趙襄子令士卒將他從橋洞里抓了上來,把他殺了。

2.吳起殺妻拜將。

吳起本是衛國人。青少年時代,他散盡家財,拜師學藝,學成了一身好武藝。後來,他又向孔子的高徒曾子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

吳起成年後,在魯國做了官。不久,強大的齊國發兵進攻魯國,魯國君臣上下一片恐慌,無計退敵。吳起見狀,對魯君說:「主公,小將不才,願率軍退敵,保家衛國。」魯君一聽大喜,要拜吳起為將。這時,一個大臣對魯君說:「主公,此事萬萬不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他怎能為魯國盡忠呢?」魯君一聽這話,又猶豫起來。吳起在家,遲遲不見魯君的拜將命令,心中焦急不安。眼見大敵當前,他恨不得插上雙翅,飛上戰場,殺敵立功。

這時,有個朋友來訪,對他說:「賢弟,有人在國君面前說你娶齊國女人為妻,不可能為魯國賣力。因此國君不會拜你為將。」吳起聽了這話,不禁怒火萬丈。他想:做人太難了,有些事情真是說不清楚,乾脆,不如快刀斬亂麻吧。想到這里,他手執鋼刀,奔入後堂,一刀將妻子的頭顱砍了下來。

魯君是個沒主意的人,聽了這話,不但沒有重賞吳起,反而冷落了他。吳起不顧生命危險,親冒矢石,打退了齊兵,反而落得這樣的下場。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便離開魯國,來到魏國,投奔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聽說吳起求見,問謀士李克道:「吳起為人如何?」李克回答說:「吳起為人,就一心想著立功揚名。但他善於用兵,春秋時代的兵家司馬穰苴也不如他。」魏文侯一聽,心中大喜,立即接見吳起。西河在黃河之西,與秦國接壤,經常受到秦國的攻擊。吳起到西河後,修築城牆,加強防守,訓練士兵,主動出擊。

他不但防止了秦國的東侵,還打到秦國的內地去,佔領了秦國的五座城池。從此,秦國再也不敢打西河的主意魯侯鼎戰國兵士了。吳起打敗秦軍,使魏國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吳起不但善於用兵,而且善於帶兵。

他與戰士同甘共苦,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不騎馬,和士兵一樣背糧草。戰士有病時,他總是親自為戰士嘗葯。一天,一個戰士身上長了癰,吳起前來探病,親自用嘴為他吸膿血。這個戰士的母親聽說後,傷心地哭了起來。鄰人問她說:「吳將軍關心你的兒子,你應該高興才是,為什麼要哭呢?」戰士的母親說:「過去,吳將軍曾為他父親吸膿血。

㈦ 三國演義中的二十篇經典小故事

1、《三英戰呂布》

東漢末年,各諸侯帶各路兵馬討伐董賊。董卓派華雄迎戰,被關羽殺了。董卓聽說華雄被殺,派呂布迎戰。張飛沖殺上去,連戰五十回合。後來關羽、劉備也上陣,三個人把呂布圍在當中,走馬燈般的輪流廝殺,呂布畢竟難敵三人,漸漸覺得難以招架,拍馬沖出了包圍圈逃了。

2、《戰官渡》

建安四年,袁紹舉兵十萬南下,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精略的部署,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3、《千里走單騎》

關羽、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在五關當中分別受到了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4、《溫酒斬華雄》

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 帝後,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以袁紹、 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 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5、《桃園結義》

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6、《三顧茅廬》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7、《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8、《借東風》

在 曹操進攻荊州的時候,劉備孫權兩家結成了抗曹聯盟。孫權大將周瑜十分嫉妒劉備軍師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於死地。他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並立下 軍令狀,若誤期造不出便以軍法從事。諸葛亮巧妙地利用 長江的大霧,在夜裡用數十隻綁滿稻草人的船隻在曹營前擊鼓吶喊。曹軍用箭射擊,結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萬支。

9、《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豆;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風和日麗的天氣突然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征剿袁術、此時關羽張飛趕到,乃藉以脫身。曹操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設宴的,而劉備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懷疑。

10、《蔣干盜書》

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

11、《曹操獻刀》

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隨後,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12、《舌戰群儒》

三國中前期,劉備勢力還很小,被曹操趕得走投無路。想去投靠東吳,就是孫權。派諸葛亮去做說客。但是東吳謀臣處處刁難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滿腹經綸舌戰群儒。說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後來經魯肅協助,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

13、《赤壁大戰》

曹操大軍征吳,准備一舉吞滅江東。諸葛亮說服東吳群臣,孫、劉聯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說客蔣干,行使反間計,又讓黃蓋用苦肉計詐降,乘風放火,燒盡曹軍船隻。曹操棄軍退走,沿路又被孫、劉兩軍襲擊,八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百人馬。周瑜和諸葛亮運用計謀,以劣勢兵力擊敗了優勢曹軍,取得空前的大捷。

14、《單刀會》

埋伏刀斧手見魯肅被困,不敢輕易下手。關羽不僅應邀赴了宴會,更挫動了吳國的銳氣 ,以脫身 ,實則以魯肅為人質 ,互相敬酒 。關羽借與魯子敬多年未見敘舊為由,拉著魯肅不放手 。席間 ,輕駕小舟,單刀赴會 ,提著寶刀 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 故而, 早知是計,便有所准備。 熟讀兵書, ,關羽久戰沙場, 席間埋伏刀斧手欲殺之 。宴請關羽過江到東吳, 因此,設酒宴名為招待關羽,實為鴻門之宴 ,始終不放棄奪回荊洲的想法, 。吳國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 故派大將關羽鎮守要地荊洲 需奪取西川,以立其業 ,劉備為完成三足鼎立之勢。

15、《定軍山》

本集敘劉備出兵攻取漢中,因戰事吃緊,又不調用黃忠上陣,黃忠不服老,孔明使用激將法,使黃忠立下軍令狀。黃忠又使用驕兵之計,連續攻克天盪山、定軍山,斬了曹軍大將夏侯淵。曹操自率大軍來爭,又被黃忠、趙雲並力殺退。劉備得了許多地方,自立為漢中王。

16、《水淹七軍》

本集敘孫權因西蜀拒絕交還荊州,非常憤恨,與曹操結盟,共圖荊州。關羽得訊,起兵突擊襄陽,殺敗曹仁,乘勝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於禁、龐德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不料中了龐德的箭。後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就在一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涌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關羽帶大軍沖殺而來,於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被生擒。威名大震。

17、《火燒連營》

劉備率領75 萬人馬殺向東吳。孫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孫權起用了陸遜。

劉備的部隊從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沒打敗東吳主力,就在樹林里安營紮寨了。營寨一個挨一個,連續幾百里長。陸遜得知劉備的營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敗劉備的計謀。這天,東南風颳得很猛,陸遜指揮大隊人馬帶著茅草和火種,並分三路,一起殺進蜀營,把蜀軍40 個營地燒成一片火海,劉備在趙雲的保護下逃到白帝城。

18、《失街亭》

司馬懿軍逼祁山,諸葛亮不知派誰去守,馬謖欣然願往,可諸葛亮怕他沒有作戰經驗,不讓他去,馬謖苦苦相求,諸葛亮撥給他2萬軍馬,任他調度,派王平為副將,馬謖想在高山上扎地,可王平卻認為在平地上,馬謖不聽,給了王平五千人馬,自領大軍往山上駐扎,司馬懿原以為街亭難攻,一聽馬謖在山上駐扎,大喜,便派人圍住此山,截斷水糧,山上士兵一沖下來,就用弓箭擋回,士兵們不耐飢渴,打了一陣子都下山投降,馬謖慘敗,只有王平還堅持了一陣子。

19、《七擒孟獲 》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終於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20、《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下。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這是孔明出山後打的第一仗。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