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和寓意是什麼
Ⅰ 寓言故事和寓意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一種,結構簡短,多用比喻手法。寓意是隱含在其中的含義或中心思想,給讀者啟發思考
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相差不多的寓意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相對來說還是可以能拔苗助長呀,龜兔賽跑呀之類的還是挺多的,我覺得別到時候見面。
Ⅲ 中國寓言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
寓言故事是文學抄體裁的一種。
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
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成語故事是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
Ⅳ 國內的寓言故事有什麼
1、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2、愚公移山
愚公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在山的正對面居住的愚公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於是愚公決定要移去這兩座山。鄰居智叟說不能完成,嘲笑愚公頑固愚蠢,愚公說:「我移不完還有我的子孫後代,一代一代的移。」最終,愚公的舉動感動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
3、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4、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喜歡龍,龍多麼神氣、多麼吉祥啊!」於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樑上、柱子上、門窗上、牆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裡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綉上了栩栩如生的龍。葉公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里,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裡。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卧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隻真龍正在那裡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5、濫竽充數
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Ⅳ 中國寓言故事:揠苗助長的寓意是什麼
1.
成語-揠苗助長
【發
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釋
義】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版生長。後用來比權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
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近義詞】
拔苗助長、欲速不達
【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對學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典
故】
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後,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麼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分。
經過一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後回去對家裡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一大截!
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Ⅵ 求一篇中國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齊人學彈瑟 ·手冊名稱:寓言故事大全
·所屬著作:中國寓言
·故事名稱:齊人學彈瑟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作瑟,發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於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可是這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不是找借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願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慌了,心裡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么久的彈瑟,如果什麼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裡有什麼臉面見人呢?想雖這樣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著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傅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音,然後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於是他琢磨開了:看來只要調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好音後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可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里,他不禁為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於是,他請師傅為他調好了音,然後真的用膠把那些調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著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他逢人就誇耀說:「我學成回來了,現在已經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為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聽,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裡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音,是彈不出完整的曲子來的。於是他在家鄉父老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這個齊國人奇怪極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麼就是彈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調好,也只是彈好瑟的條件之一。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努力鑽研,才不會重蹈這個齊國人的覆轍。
http://www.zhongtiao.com/viewthread.php?tid=4225
Ⅶ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譯,寓意
一、葉公好龍
1、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2、翻譯文字:
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由此看來,這個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3、寓意: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二、掩耳盜鈴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2、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3、寓意: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三、刻舟求劍
1、【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2、
【譯文】
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後,這個人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3、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